回覆列表
  • 1 # 小屋253315373

    這個提法有待商榷。荀彧並不是反對曹操稱帝,而是在曹操和漢獻帝君權臣權的爭鬥中,說錯了話,站錯了隊,被輿論擺到了曹操的對立面上,落得個黯然謝幕的下場。

    曹操本人並沒有稱帝想法,但是為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曹操稱魏王,加九錫,享受天子儀仗,並隨意誅殺獻帝身邊的寵臣和愛妾,被這些反對派視同為欺君謀逆。

    二是漢獻帝並不甘心成為傀儡,也在不停分化和瓦解曹操陣營,還搞出個衣帶詔事件,不僅要白吃白住曹操的供奉,睡著曹操女兒,還要奪曹操實權,害曹操性命。在獻帝的煽動下,這種對立情緒與日俱增,勢同水火。最後在曹植醉駕天子車乘、行天子儀衝擊司馬門和金門的事件中達到了頂峰。荀彧錯誤判斷了形勢,他是從保持朝廷威儀的角度,出面制止了曹植,卻因為自身是曹操心腹重臣的特殊性,被當成了打擊權臣、反對魏王的一面旗幟,被兩方勢力架空到輿論的漩渦當中,成為反曹和挺曹的焦點。可憐的荀彧為了家族安危,只好選擇了自殺以息事寧人。

    應該看到,曹魏政權這種核心領導層的不團結和不穩定,是造成三國分立的主要原因。也導致曹操在兵員和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堅守不出,不離開許縣半步,客觀上給了蜀吳生存發展的空間。這種爭奪,對於漢獻帝和曹操而言,我認為是一個雙輸的結局。

  • 2 # 野草的沉思

    這個問題很複雜。

    荀彧可以說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因為郭嘉早死)。他輔佐曹操,可以說是全心全意,披膽瀝膽。

    當時全中國所有的人,恐怕沒有一個人會料到,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反對曹操的,竟然是荀彧。

    當時曹操還不是要稱帝,離稱帝還很遠很遠。他只是要受九錫禮,晉位為魏公。但這已經初步顯露了曹操代漢的野心。

    荀彧見微知著,明確表示反對。

    到這時人們才知道,荀彧忠實於的,不是曹操,而是漢朝。

    荀彧家族,在漢朝四世三公,深沐漢澤,其忠於漢朝,無可厚非。曹操家族在漢朝,也是累世公卿。這是荀彧追隨曹操的基礎。

    但從我們後人的角度看來,荀彧是有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之嫌的。

    螳臂不能當車,螳臂又何必當車。

    歷史上各朝各代,末期都出現了一些忠臣。這些忠臣本來可以不死,但他們一定找死,以示對前朝的忠誠。事蹟固然可歌可泣,但終讓人感到遺憾。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方孝孺。方孝孺是當時的儒者之尊。朱棣不想殺他,讓他起草登位詔書,以借其名望統治。方孝孺當此時,明知反抗無效,何不留下有用之身,以造福天下。而竟逞一時忠義,致十族被誅,終無損朱棣成為明代的永樂大帝,一代名君。

    荀彧的行為類似於方孝孺,但不似方孝孺激烈,雖然殃及自身,但未牽連家族。他的後代依然受到了曹操的優待。這應該算是萬幸。

    曹操如果稱帝,那麼做為第一謀士,荀彧很可能位列三公,當朝丞相(宰相)。這一點,以荀彧之智慧,他不會看不出來。他反對曹操,會有什麼結果,他也一定清楚。那他為什麼還要反對呢?

    這隻能用人的思想信仰來解釋。

    無論方孝孺,還是荀彧,他們的思想信仰就是忠君,忠於某一個皇帝。古時的大多數士人也是持同一種思想信仰。他們忠誠信仰的不是國家和人民。這種忠君觀念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弊病。這不是個人的錯誤,是時代的侷限。

    歷史上也有突破這種侷限的人,如唐朝的魏徵,明朝的海瑞等。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敢於衝撞當朝皇帝。這是難能可貴的。

    但荀彧和方孝孺的行為,你很難說他們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他們僅僅是為了忠於某一朝的皇帝。就他們本身而言,他們的思想和信仰無可厚非,但從歷史發展來看,他們的死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曹操是一個推動了社會進步的政治家。他統一了北方,這對百姓是有好處的。漢朝已經徹底腐朽沒落,已經不可能再延續下去了。如果荀彧能從這方面理解曹操,那麼,他就不會反對曹操了。

  • 3 # 小怪軟體管家

    作為一代梟雄的曹操,手下謀臣眾多,但首席謀臣卻只有一個,他就是荀彧荀文若!荀彧出生於潁川荀氏,是天下的名門望族,他來幫助曹操不僅僅是計謀上的幫助,更有其政治意味!

    荀彧對曹操的幫助可謂是全方位的,為曹操制定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方針,修正曹操的壯大路線,舉薦鍾繇,郭嘉等人才,謀劃官渡之戰的方略,這位被曹操成為“吾之子房”的王佐之臣,是曹操統一北方的最大功臣,最後卻成為了曹操的阻礙!無他原因,就是因為荀文若向漢而不向曹!

    荀彧原本是袁紹的手下,後來發現袁紹不堪大用,便投靠了曹操!荀彧當初幫助曹操的原因便是因為曹操心向漢室,荀彧認為曹操有能力來興復漢室。但後來隨著曹操勢力的不斷擴大,他的野心也逐漸大了起來,司空,魏公,魏王,曹操的地位不斷變高,隱約有壓過漢朝的趨勢,尤其是封國中之國的魏王之後,二人的嫌隙到了最大!

    荀彧是一個漢臣,只認為自己是一個漢臣,他想曹操能與漢室相諧,但後來曹操的規格已經不在是一名漢臣的時候,荀彧作為一個深有原則的漢臣,反對曹操是應當之意,也是可惜之舉!

  • 4 # 小小的酸奶

    題主稱晚年的荀彧為什麼不支援曹操稱帝?那我可以這麼理解題主的意思,認為荀彧在經歷那麼多事件,輔佐曹操那麼多年,必然看出漢室不可興的形勢,而在這種大勢所趨下,就應該擁護擁有大漢十三州的九州的曹操稱帝。但是最後的結果是,荀彧不僅不支援曹操稱帝,就連稱公加九錫都是反對的。

    荀彧的生平簡介

    年少成名

    荀彧是潁川荀家人,少年成名,當時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稱讚他為“王佐之才”。

    《三國志》: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

    後來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就是給皇帝掌管筆、墨、紙張等物品。董卓進京後,荀彧棄官回鄉,認為潁川這個四戰之地必起戰火,因此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棄袁投曹

    袁紹執掌冀州後,將荀彧待若上賓,但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於是棄袁投曹。當時的曹操同樣是一心為漢,與對大漢死忠的荀彧相見恨晚,因此荀彧果斷投在曹操麾下。

    奉迎漢庭

    曹操當時的實力還很弱小,在壯大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後來的巨輪這個時候還是艘破舊的小船,但是經過曹操眾人的努力,站穩兗州,驅趕呂布。之後做出對曹操勢力影響巨大的一個決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在荀彧心中是“奉天子以討不臣”。

    實力壯大

    在正確的政策下,曹操透過漢室這篇旗幟,不斷地壯大,吸引了眾多的人才。還奪下了徐州,豫州。之後又與袁紹決戰中勝出,一舉成為了北方霸主。

    漸行漸遠

    隨著實力的增強還有皇帝對權力的渴望,曹操與皇權開始有了巨大的矛盾。荀彧的痛苦也開始了,他一方面認為應該讓皇帝掌權,另一方面認為只有曹操才能帶領群臣直到漢室中興。於是荀彧也與曹操在人生道路上漸行漸遠。

    忠魂散去

    曹操位極人臣,坐擁九州之地,他的麾下認為曹操應當進爵為公,加九錫。荀彧急切反對此事,還一度想勸服曹操,說: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這讓曹操大失所望,曹操也完全明白自己與荀彧的君臣情誼到此為止了。剛好當時曹操想討伐孫權,就讓原本都是守在後方的荀彧隨軍。行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

    荀彧的夢想

    荀彧從小深受儒家的影響,忠君愛國思想深入骨髓。認為自己吃著漢朝的糧食,就該為漢朝做事。但是朝政的崩壞,國家支離破碎,荀彧就有個夢想,就是要尋找一位明主,在共同努力下,實現漢室的再次中興。當時的曹操也還是熱血青年,兩人理想一致,一拍即合。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間的連年征戰,完全無視漢室朝廷,朝廷的尊嚴一掉再掉。曹操的心境也開始變化著。而且許都的皇帝還愛搞小動作,於是皇后和皇妃也相繼死在曹操手中,曹操與漢室的矛盾可以說不可調和。

    隨著赤壁之戰的失敗,天下三分之勢形成。有識之士都明白漢室不可再興,可以荀彧仍舊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中興漢室。他一直堅持著這個理想直至死亡。

    結語

    荀彧何嘗不知道漢室不可再興,但是他這一生就是為了這一個理想而奮鬥,如果放棄了這一理想,可能荀彧立馬就會變為一具行屍走肉。

    就像題主所說荀彧不支援曹操稱帝,其實應該說荀彧從來就沒支援過曹操稱帝,甚至他只希望曹操還是最初的曹操。

    相信荀彧在夢中的情景一定是曹操與皇帝相互扶持、相互信任,在曹操的努力下,諸侯一個接著一個被消滅,漢室的版圖也漸漸回來,直至最後天下一統,皇帝可以把曹操介紹給群臣說:這是朕的忠臣,是他幫助朕中興了大漢。

  • 5 # 我來讀歷史

    說到曹操的霸業,不管曹操有多輝煌在,總是離不開他背後的那個男人,而那個男人的名字叫荀彧。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秀人才如戲志才、郭嘉等給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

    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荀彧支援曹操攻打袁紹,堅定曹操的信心,或許曹操就將永遠沒有之後的那些赫赫戰功,只能永遠屈服於袁紹之下,也許也就沒了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話,也是袁紹、劉備、孫權的爭奪,沒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之後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礎,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荀彧。

    公元212年,曹操消滅了關中的割據軍閥馬超、韓遂各部,整個北方納入曹軍的勢力範圍。事實上天下三分曹操已握二分,曹操的名望聲譽達到新高點。

    其時他依舊是漢丞相,可以“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即,朝見皇帝時佩劍穿鞋上殿,不用急步走,贊禮官只稱官名,不稱名字。享受臣子的最高階待遇。如果想要再上一個臺階,該怎麼辦呢?這時候董昭站了出來。

    他提議恢復古代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分封制度。他說以曹丞相的功勞,已經不是一個臣子的位子可以馬虎過去的。要有相對應的爵位,才符合發展的需要嘛。曹操謙虛了一下,我何德何能,只怕擔當不起。董昭說,現在的形勢,要有個大人物鎮的住。要教化百姓,團結人心,您不能沒有進一步的打算。這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勸進。東漢建國之初,大將耿弇就勸光武帝劉秀:“天下這麼重要,怎麼能落入他人之手!”董昭就用這故事勸曹操,最後說了:“我董昭受您的大恩,所以我講出大實話。”於是由董昭建議,封曹操為魏國公。

    荀彧知道後,非常反對,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

    荀彧的死跟曹操有關係嗎?

    其實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說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倖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是最寶貴的,是應該珍惜的啊。

    他對曹操太忠心,正是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觀點,希望曹操能夠改變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終於如願加九錫,進魏公。從此可以名正言順的獨攬大權,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前進了一大步。

    而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跟荀彧有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陽系的行星幾乎都在一個平面上,為什麼沒有在垂直平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