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南德王問道
-
2 # 血山飛蟲
中亞實際是突厥人家園,然後雅利安進行遷移的時候,作為土著的突厥受到打壓,一度邊緣化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突厥民族又重新復興了,在中亞和西亞的許多地方重新活躍了起來,奪回了統治地位,時間劃分大致是這樣的,印歐民族大遷移,時間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400年左右,這個是印歐民族興盛期,然後就是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世紀左右是突厥民族的反撲期,然後又是印歐民族的一個繁榮期,這個就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至今600年。突厥至少是從公元前5000年前就存在中亞和西亞地區了,可能是一萬二千年前冰川期人類大規模遷移形成的民族。
-
3 # HuiNanHistory
中亞的突厥化是公元11世紀左右發生的事。
造成此結果的重要原因:
雅利安的政治勢力被徹底清洗,中亞先後成為喀喇汗王朝、哥疾寧王朝和塞爾柱王朝這三個與突厥有關的政權的囊中之物。
雅利安人(Aryan)屬於古代伊朗語族,他們主要棲居在河中地區。
大約自公元6世紀開始,河中地區逐漸被突厥所控制,但是這種控制並沒有改變當地人的文化特徵。最後一個統治中亞的雅利安帝國是薩曼王朝,卻在公元999年卻在喀喇汗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的聯手之下滅亡。
自此以後,中亞再也沒有伊朗語族的統治者了。
隨後也就是所謂的突厥化時期。
在中亞、小亞細亞、高加索等地區生活的遊牧部族,逐漸受到突厥文化的影響,改變了原有的語言、宗教和生活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被突厥化的雅利安人被驅逐到帕米爾等山地,演變為後來的塔吉克人。
最後再說一遍,所謂的雅利安人的概念是非常複雜的,既是納粹定義的種族主義術語,也有被希特勒篡改前的意義,還有現今通行的語言學範疇。
-
4 # 桃花石雜談
中亞曾經是雅利安人的家園,它如何被“突厥化”的?其實把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會使人產生誤會,以為是突厥人取代了雅利安人,但其實這兩個族群在中亞生活之間是隔了很長時間的,差不多有兩千多年。而說中亞突厥化其實也不太準確,更準確地說是在歷史上,經過各方博弈,形成了中亞地區有大量說突厥語系語言的民族居住的現狀。雅利安人與中亞
其實說中亞曾經是雅利安的聚居地時,應該加上很多說明。因為許多朋友對雅利安這個詞彙其實存在許多誤解,特別是受二戰時德國納粹宣傳的誤導。其實根據現代的研究,從今天的印度、伊朗一直到除了芬蘭和匈牙利之外的整個歐洲大陸,絕大多數民族所說的語言都可以歸類為印歐語系,也就是這些語言基本都有共同起源。而這也就意味著,所有說印歐語系的民族可能都擁有共同的起源。
(印歐人共同起源地及其遷徙擴張假說圖示)
但其實現在對印歐民族的共同起源地在哪並沒有定論,只是有一種假說認為它可能位於介於黑海和裡海之間的東歐大草原,而這個地區和中亞地區緊挨著,因此在後來印歐民族向外擴張遷徙的過程中,中亞也是他們首先達到的地區之一。後來的歷史相對可信性就高了一些,現代普遍認為,雅利安這個名詞起源於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原始印度-伊朗族群,當時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這個詞大致具有“高貴”之類的含義。
(中亞地區出土的印歐人古塑像)
而在當時,這個族群曾經在中亞地區生活過一段時間,不過當時在中亞周邊還有其它印歐族群存在,但雅利安人在當時已經認為自己和其它印歐族群之間是有差異的了。而從公元前2000年到1600年左右,雅利安人開始漸漸脫離中亞的草原地區,向南方的農耕地區遷徙擴張。這時候雅利安人又大致分成了兩支,一支在今天的伊朗地區建立了波斯文明,而另一支則在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北部滅亡了當地原有的印度河谷文明,建立了古印度文明。此後這兩支雅利安人都還長期自稱雅利安人,只是因為不同語言的翻譯原因,他們的這些稱呼在其它語言裡很多時候並沒有被翻譯成雅利安。比如現代“伊朗”這個國名,其實就是“雅利安國”。所以雅利安就是伊朗和印度不同民族在古代的自稱,跟其它印歐人都沒有關係,而所謂純血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理論則完全納粹胡謅出來的。
突厥人到中亞之前而雅利安人離開中亞地區之後,其實當地還是生活有不少說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比如吐火羅人、塞種人和粟特人,以及很有可能也是說印歐語系語言的月氏人等。當然當地也有黃種人居住,所以在當時,黃白混血人種就開始出現了。
不過在中亞地區,早期並沒有出現過特別強大的帝國,因此許多周邊帝國都曾經把觸角延伸到中亞,統治了當地部分地區,比如波斯地區的米底王國和阿契美尼德帝國。馬其頓亞歷山大東征時期,也曾經來到此地,並帶來了一些希臘人定居在此,後來這些人皈依佛教,創造了犍陀羅佛教文明。後來匈奴崛起之後,也曾經對中亞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而漢朝為了對抗匈奴,在張騫通西域之後對中亞地區進行了長期的經營,最終透過建立西域都護府將中亞相當大一片區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中亞希臘人城邦鑄造的銀幣)
但是因為中亞大部分地區都只能進行遊牧,適合農耕的地域較小,所以當地很難誕生出具有高度文明的農業帝國,因此一些民族在文明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往往會選擇向南遷徙到農耕地區進一步發展,這方面大月氏人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了,本來漢朝通西域還希望聯合大月氏人抗擊匈奴,但後來大月氏人卻南下印度,在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
(盛唐時中亞大部曾被唐朝完全控制)
所以因為中亞始終沒有出現強大的本土政權,當地長期是不同文明交匯融合的區域。而在漢唐之間中原地區相對比較衰敗的時期,漠北草原新出現的強權突厥逐漸把勢力擴充套件到了中亞地區。在這一時期,大量突厥人從漠北遷居中亞,並和當地民族混血,形成了第一批突厥化的中亞部族。但在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再次實現統一,因此很自然地,為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隋唐兩朝再次對西域進行了長期經營。特別是到唐朝時,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對之前不斷犯境的突厥發動了持續猛攻,最終在公元630年和657年分別將東西突厥攻滅。不過突厥人的政權雖然滅亡,但他們的部落卻仍然存在於中亞地區,並繼續和當地人混血,而且後來突厥在漠北失勢之後,西遷進入中亞的人數越來越多,在當地漸漸壓倒了說印歐語言的民族,具有了人口優勢。
突厥語民族不斷增加的漫長過程而此時的幾個周邊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對當地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是唐朝與阿拉伯帝國之間進行的怛羅斯之戰。在怛羅斯之戰中,本來與從屬於唐軍的突厥人部落葛邏祿部突然叛變,導致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大敗於阿拉伯軍隊,此後唐朝在西域擴張的勢頭受阻。而幾年之後,唐朝又爆發了安史之亂,中亞唐軍被迫全線內調平叛,同時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力迅速衰落,而此時在青藏高原,與唐朝長期爭雄中亞的吐蕃藉機攻取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朝在西域設立的安西與北庭兩個都護府與中原地區的聯絡,幾十年後,西域兩個都護府先後被吐蕃攻滅。
但吐蕃在西域的統治也沒有維持太久,到公元843年之後,吐蕃陷入內亂,之後又發生農奴起義,統一的吐蕃政權瓦解,其對西域的控制也宣告結束。此時西域地區的突厥人藉機建立了黑韓王國(喀喇汗國)。黑韓王國前後存在了大約300多年,正是在這一時期,突厥人成了中亞地區相對比較主導的力量。
不過在公元12世紀,遼朝被金朝滅亡之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領部分契丹人和漢人西遷中亞,建立了西遼王朝。因為耶律大石本身的漢化程度很高,所以西遼王朝也是漢化程度很高的一個王朝,中亞地區又曾經出現了將近一百年的漢化過程。而且西遼還曾經在震撼歐亞的卡特萬戰役中擊敗了當時已經西遷到西亞地區的塞爾柱突厥帝國,曾經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亞被突厥人主導的程序。但後期西遼卻受制於中亞另外一個突厥人政權花刺子模,後來這兩個國家又在公元13世紀初先後被西征的蒙古人滅亡,中亞的漢化程序暫告一個段落。
而蒙古人雖然軍事方面超強,但在當時卻沒有太深的文化基礎,所以雖然征服了極其廣大的地域,但基本上其統治方法卻都是沿用當地民族的舊有方式,所以雖然蒙古征服之後,在當地建立的察合臺汗國存在了300多年,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蒙古人基本被當地之前透過不同民族混血形成的突厥語民族同化,最後又形成了新的說突厥語系語言的民族。
(在中亞歷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的察合臺汗國)
而且在公元16世紀以後,隨著蒙古人在東歐建立的金帳汗國的滅亡,在金帳汗國佔據主導地位的一些說突厥語的部族中有部分又東遷到了中亞地區,形成了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等民族,這使得中亞地區說突厥語系語言的民族進一步增加。
所以中亞地區說突厥語系民族的增加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而且應該說也是各種機緣巧合的結果。因為本身中亞地區說突厥語系民族的來源和血緣就差別很大,既有蒙古察合臺汗國的後裔,又有從蒙古金帳汗國遷來的部族後裔,還有其它來源。所以說突厥化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只是由於各種歷史程序的綜合作用,現在形成了中亞許多民族說突厥語系語言的現狀,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中亞說其它語系語言的民族都還是始終存在的,而且中亞說突厥語言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也是始終存在的。
回覆列表
中亞從伊朗系的雅利安文化腹地,到後來的突厥化,並被保持到今天為止。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出現,分別從不同層面發揮了影響。但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代表伊朗文化或者說雅利安文化的波斯人自己!
我們可以先從古典時代的波斯帝國開始看起。因為這是雅利安人統治中亞的黃金時代,也是波斯文明的最輝煌時期。他們利用自己霸佔的世界幾大文明區域(紅色框),以及當地的豐富產出,壓制了中亞東部的一些欠開發地區(藍色框)。
在這個時期,中亞的地區力量相比西亞地區是大大不如的。所以,當地的歷史情況很容易被歷史記錄者所忽視。當那裡的居民和波斯人一樣,屬於雅利安伊朗文化的一部分。
至關重要的變化出現在後來的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著名的薩珊王朝一直致力於復興波斯文化,並強化自己的帝國。但他們所處的環境,已經同祖先的世界大不一樣。在經歷了希臘殖民者的建設和伊朗系遊牧民族的摘取果實之後,中亞地區的重要性開始被逐步提升。當地也就有了足夠的資源,對抗外部世界施加的強權。
因為薩珊王朝特別重視加強中央王權的控制力,所以同地方派的矛盾日益深重。一方面波斯國王還希望中亞的雅利安人為自己出兵、納貢,另一方面卻又想取消他們的自治地位,換上自己任命的官吏。
結果,自然是包括河中等地的東伊朗地區,開始尋求同更北方或東方來的遊牧集團合作,對抗西面的波斯王權。歷史上的白匈奴帝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後來的早期西突厥汗國,收到波斯人的邀請攻打河中。但拜占庭人的外交運作,又讓他們轉手和當地的雅利安城市聯合,將波斯勢力趕出中亞。
如果不出意外,以波斯為代表的雅利安正統文化,可能在更早之前就逐步被新來的突厥文化腐蝕和取代。然而,一波新來的西方征服者,在中世紀早期又打斷了這個程序。
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帝國,在向東擴張的時候,成功的殲滅了波斯帝國。他們的一些軍隊也定期進攻中亞各地的雅利安城市,並同突厥人發生了很多戰鬥。當地的城市聯盟,為了繼續應付這些阿拉伯入侵者,仍舊是需要突厥勢力為自己撐腰。雙方的合作也就進一步加深。
等到阿拉伯帝國內部發了波斯化的阿巴斯革命,代表這東方波斯文化的阿拉伯勢力,擊敗了傾向羅馬-敘利亞文化的西部勢力。這就讓阿拉伯和穆斯林控制下的中亞與西亞,開始了東方化程序。大量與突厥人聯絡甚密的東方雅利安,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由於這種文化心理的慢慢改變,突厥人開始以各種形式滲入波斯文化為主的晚期阿拉伯帝國。他們從奴隸和僱傭軍做起,逐步又滲透到文官階層。等到阿巴斯帝國走向衰亡,各地的軍閥四期。突厥人已經在中亞徹底的站穩了腳跟。然後類似的程序,將在中亞的歷史上反覆上演。
前一個王朝或霸權勢力建成後,招募更多的突厥人來給自己作為新的核心部隊與官吏。他們失勢後,下一波掌權人又會把這樣的事情再重複一遍,以替代前朝的核心隊伍。這種程序在中亞的歷史上幾乎進行了1000多年。當中除了蒙古征服時期被暫時打斷外,其他時候都是按部就班的進展著。
這就是中亞為何從雅利安文化腹地,變成突厥文化重鎮的原因。但傳統的波斯-雅利安文化,還是在很多層面被保留了下來。很多突厥系帝國的官方語言都是波斯語,宮廷制度也是波斯式的。從最西面的奧斯曼帝國到東方的莫臥兒王朝,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