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佑聖真君

    所謂江東,其實就是江西,江蘇,浙江地區。如果問的是東吳的地盤那就是江西,浙江,福建,江蘇,廣東,大部分湖南,和一部分湖北。

  • 2 # 我才不是皮

    就是這個圖的右下方啦,荊州、揚州、徐州這個地方。

    PS:圖片來自於網易SLG策略遊戲率土之濱

    看來,玩這種三國遊戲還是有收穫的 哈哈哈

  • 3 # 寒鯤

    何謂“江東”?

    首先,由於漢末三國時期的長江口還在今天的常州鎮江之間,所以當時長江在東南地區主要是呈【西南-東北】流向的,【西-東】流向僅僅佔了建業(今南京)到京口(今鎮江)之間的一小段。所以對於三國時期的古人而言,渡江往往會從今天的安徽省境內的長江水道往東渡過長江,到達的地方自然而然就是【江東】了。

    三國江東具體包括哪些地方

    孫策席捲江東是一個發生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歷史事件(與曹操擁立漢獻帝同年),從此奠定了日後孫吳政權的基本盤,孫權接班後直到赤壁以前(200年-208年),孫權政權還一度被稱為【江東政權】。可見,孫權在赤壁之戰前控制的這一片主要由孫策開闢的疆土便是【江東地區】的基本範圍。

    【下圖為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由濮存昕先生飾演的孫策形象】

    我們再結合【大江以東】的這個字面意義上的限定,則三國時期的【江東】便可以基本確定了,按照今天的省級區劃分省來看它包括:

    今天【江蘇省】轄下的南京市江南部分、鎮江市全部、常州市全部、無錫市全部、蘇州市全部;

    今天【上海市】轄下的西部地區,上海的東部中部在三國時還在海里;

    今天【安徽省】轄下的宣城市全部、徽州市全部、池州市全部、馬鞍山市江東部分、蕪湖市的江東部分、銅陵市的江東部分;

    今天【浙江省】轄下的以錢塘江流域為主的北部地區,浙江南部與江西南部、福建全部當時都是山越分佈,且郡縣制並不深入的地區,而且確實離長江有一定距離了,私以為已然不被視為【江東】。

    以上地區為三國時期【江東地區】所主要包含的區域,在大多數語境下的【江東】往往是指這一片區域,概括起來便是,今日的蘇南、皖南、浙北便是三國時期的【江東】。

  • 4 # 三國逐鹿

    三國演義的讀者,會發現一般情況下,提到孫吳政權都用江東代指,而實際孫吳政權大體上是位於長江以南叫江南更靠譜,其控制區域也並不僅限於江東地區,那麼三國時期的江東地理位置大概的範圍是哪裡呢?

    首先,來說說江東這個叫法的由來。

    江東這個江當然是指長江了。因長江流經皖南向東北方向斜流入海,而以此段為中心劃分確定東西和左右,從這裡看江浙地區就是在長江的東邊,一般情況下所說的江東所指區域是指今天的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大體是南方的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長江以南省份和跨江省份的南部。

    其次,三國時期狹義的江東地區指孫氏家族佔據的江東六郡,這六郡是後來建立孫吳政權的基礎。

    具體的六郡是指: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從地理上看,包括今天的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是真正的江南水鄉,物產也極其豐富,在古代,適合在混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

    東漢末年,素有小霸王稱號的孫堅因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升任長沙太守,擁兵自居,成為割據軍閥。其長子孫策,在父親戰死後,忍住悲痛,率領其父部下千餘人,削平江東,佔據江東六郡而被漢朝冊封為吳侯。正值盛年的孫策,正準備大幹一場,與群雄爭奪天下時,突然遭遇仇家暗殺,不幸殞命年僅26歲。

    據三國志卷(卷四十六)吳書·孫堅等傳第一記載:

    (孫策)呼權佩以印綬,(孫策)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哥哥孫策臨死前對弟弟的交代也是,希望弟弟以江東為根基,保全家族基業。而年輕的弟弟孫權(當時19歲),不負眾望,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割據政權。

    第三、三國時期習慣用江東代指孫吳政權。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周瑜等傳第九中說:

    (魯)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孫權)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這就是東吳版的隆中對,比諸葛亮要早的分析了漢末天下形勢,魯肅在這裡用江東來代替孫吳政權,是因為當時孫權還沒有稱帝,只是一個承繼兄長的將軍,後來稱帝以後孫吳內部是不能自稱江東的。

    但後來曹魏和蜀漢卻以江東來稱呼孫吳政權,這樣稱呼是維護各自所謂的正統地位,貶低孫吳政權,要知道,孫吳政權的控制範圍不止在江東地區。這樣的稱呼相當於尊自己為中央,把孫吳貶低為其下面的附屬政權。

    第四,廣義的江東地區即孫吳政權幾乎控制了中國南方除四川的大部分地區。

    孫吳政權共佔據四個州,從北到南分別為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大體的疆域範圍,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省全部,以及湖北、江蘇、廣西、安徽、省和重慶、上海兩市的大部分割槽域,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雖然實際控制區域比曹魏政權小,但因曹魏政權控制區域包括自漢朝時期納入版圖的西域地區,大部分是不毛之地,且其控制力較弱,而孫吳政權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因此實際掌握的可利用土地還是孫吳政權多些。

    因孫吳政權佔據南方大量臨海區域,在吳大帝孫權的支援下,實現了大陸政權的船隊首次抵達臺灣島,開啟了臺灣島與祖國大陸的首次交流。並且孫吳政權也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享國52年。作為獨立政權存在的五十幾年裡,江南地區得到很好的治理,為後來南方經濟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陳壽是這樣評價孫堅的,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即展現了孫堅的英雄氣概,也點出其創業艱難。自古建立基業沒有一帆風順的,都是幾代人的披荊斬棘,才帶來一片天地。

    然而子孫早已經忘記了前輩吃過的苦,早已經失去了祖先的意氣風發。伴隨著西晉王朝的建立,歷經幾代建立的南方政權被擊垮,從此“江東”這個詞也跟著溶進了歷史的傳說。再一次看見他只能在厚重的歷史書和演義中。

    你是如何看待江東地理環境的?

  • 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三國演義》中,經常出現江東這個地名。我們知道,江東為孫權佔據,因孫權曾被封為吳侯,所以江東孫氏政權又稱東吳。

    那麼,三國時期江東大體位置在今天什麼地方呢?

    江東的”江“指的是是長江,眾所周知,長江是東西流向的,但在安徽蕪湖至江蘇南京一段,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因為這個緣故,今天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等省位於江南的部分當時就被稱為江東;古代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當時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長江以南地區為外部,外也稱表,所以江南也叫江表。綜上所述,古代的江東、江南、江左、江表所表達的大體是一個地區,就是今天的長江中下游江南一帶。

    東吳

    東漢末年有黃巾之亂,至此天下大亂,群雄以剿滅黃巾軍的名義割據一方。孫權父親孫堅因鎮壓黃巾起義而被封為長沙太守,在東漢時期,這個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繼承父親基業,並佔據了江東6郡。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父兄基業,繼續經營江東,最後與魏國、蜀漢三分天下。

    江東6郡在全國所處的位置

    三國時江東6郡指吳郡(今蘇州一帶)、會稽郡(今紹興一帶)、丹陽郡(今南京一帶)、豫章郡(今南昌一帶)、廬陵郡(今江西泰和一帶)、廬江郡(今安徽廬江一帶)——從這6郡我們可以看出江東的大體地理位置。

    )。

  • 6 # 蘆雪庵史論

    江東是三國時期經常提起的地域名稱之一,也成為了東吳孫氏集團的代名詞。江東之中的江指的是長江,因為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安徽境內)。按照老祖宗東西南北的習慣稱呼,此段以東地區便被稱為江東。

    這裡要區分清楚的一點是,江東並不等於江東六郡。三國時江東一共有六郡,分別指吳郡(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安徽省廬江縣西)。此六郡作為東吳勢力之基礎,其名稱雖然是江東六郡,但勢力範圍早已超過江東面積,江東所指區域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由孫策平定。項羽不肯過的江東,與三國時期泛指的江東為同一個地方。都是長江東西流向處的東邊廣大地域。

    這裡的江左就是標椎的江東地界,或許看官姥爺們有疑問,江東明明在長江右邊,為什麼叫做江左?因為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而且東西和左右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魏禧在《日錄雜說》眾說道:

    “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自江北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

    在老祖宗的記述中,並不是左西右東,而是左東右西,江東在長江以東,故稱之為江左。其實秦漢時期的江東地段與先秦時期的江南地段區域幾乎吻合,也可以說東漢末年的江東地域,就是先秦時期吳越江南。江東也好,江南也罷,在歷朝歷代的地域區劃都不甚相同,但是核心區域都是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長江東西走向地段以南地區。

  • 7 # 折緣

    江東,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在秦漢、三國時期,因長江在今天的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所以一安徽長江兩岸來劃分,江北又稱之為江西。

    三國時的“江東”一般會稱之為“江東六郡”,包括郡治今天蘇州的吳郡、郡治紹興的會稽郡、郡治南京的丹陽郡、郡治南昌的郡治泰和縣西北的廬陵郡,以及郡治廬江縣的廬江郡。

    吳郡:東漢永建四年(129)始置,是把原來的會稽郡錢塘江以西部分設為了吳郡,郡治在原來會稽郡的郡治吳縣,也就是今天蘇州姑蘇區。會稽郡保留了錢塘江以東的部分,郡治遷移到了山陰,在今天紹興越城區。

    東漢建安時,也就是孫吳還沒有立國之前,東吳孫氏父子首領該郡,吳郡下轄15個縣以及一個海昌屯田都尉。大致的範圍包括了今天的蘇州市、嘉興市南部、平湖市、杭州市,崑山市北部、建德市東梅城鎮,桐廬縣東北橫村鎮,建德市西南,海寧市西南鹽官鎮,以及富陽市南。

    到了東吳嘉禾三年(234),又加了四個縣,也就是毗陵縣、武進縣、雲陽縣和無錫縣進來,大致上包括了今天的常州市、鎮江市東的丹徒區,以及丹陽市和無錫市。

    這麼說大家大概對這個沒什麼概念,那麼請看下圖就一目瞭然了。

    會稽郡:秦始皇時始設,大致相當於今天江蘇長江以南、安徽以南、傷害西部以及浙江北部地區。此後經過兩漢不斷地沿革,到了漢順帝永建四年,因為會稽郡實在太大,屬縣偏遠,所以被一拆為二,是為“吳會分治”。會稽領十五縣,到了孫策時,又不斷分出了11個縣,至東漢孫權稱帝,會稽郡一共領有二十六縣。

    會稽郡的大致範圍請看下圖:

    丹陽郡:丹陽郡設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啊(前141),轄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馬鞍山市、黃山市,以及江蘇南京市、鎮江市句容市、常州市的溧陽市、以及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及以西、湖州市安吉縣、江西上饒市婺源縣。

    歷史沿革,以及詳細情形請看下圖:

    豫章郡:豫章郡始設置於漢高祖時,當時劉邦以英布淮南王,置淮南國,領衡山、九江(包括後來的六安國)、廬江、豫章四郡。此後豫章郡一直都作為諸侯王的封國,英布謀反後,劉邦封自己的兒子為淮南王,之後,豫章郡在文帝時,從淮南國中拆了出來,與廬江郡一同設為廬江國。到了漢武帝時,又設定新的廬江郡,把長江以南的的豫章郡加了進來。三國時,吳國治下的豫章郡,郡治南昌,轄16個縣。

    大致轄區與今天對照如下圖:

    廬陵郡:廬陵郡實際上是在建安五年時,孫策從豫章郡裡分出來的,治所載西昌縣,後來又遷移到了今天江西泰和縣城西,轄西昌、石陽等九縣。

    到了孫權時,孫權與嘉禾五年(236),孫權在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屬揚州(這裡的揚州不是指現代的揚州市,而是漢代的揚州),治雩都。

    具體請見下圖:

    廬江郡:廬江郡轄今天的安徽省銅陵市、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鎮市、上饒市等。西漢始置,郡治在今天安徽廬山縣西二十里。三國時,廬江郡治遷到皖城(今潛山縣梅城鎮),改六縣為六安縣,建安十九年(214),吳國拔掉了皖城,吧奧廬江郡一分為二。

    三國時的廬江郡大致如下:

    三國時吳屬江東六郡的總體情況如下圖:

    再具體點請看下圖:

    當然,這圖實際上是在吳國時期被拆出來的,鄱陽郡就是從豫章郡裡分出來的。新都郡也是在孫權噶按掉了對抗自己的山越、水越之後,在加上從丹陽分出來的一部分設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湖紅燒小草魚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