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11548442999

    《童年》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作品,整本書瀰漫著一股悲苦與沉重的氣息,是一幅反映沙俄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畫卷。

    小說的主人公叫阿廖沙,書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闡述了“我”曲折而艱難的童年生活。

    “我”三歲多時父親去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與剛出生的弟弟隨母親一起投靠外祖父。

    到了外祖父家,“我”並沒有感受到家的溫暖:兩個舅舅為爭家產沒日沒夜爭吵,還不時鬥毆,其中一個舅舅甚至將自己的妻子毆打致死。一次,“我”出於好奇,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裡染成了藍色,結果被殘暴的外祖父毒打暈死過去,並因此害了一場大病。母親也因忍受不了這種屈辱和痛苦的生活而離家出走了。只剩下年邁的外祖母是“我”唯一的依靠——她善良體貼、聰明能幹、會講故事、充滿愛心,在她那裡“我”才能感受到一絲溫暖,一絲快樂。

    小茨岡是第二個令“我”快樂的人。他是個善良、勤勞、能幹的小夥子,是“我”的好朋友。可是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小茨岡死去了,這對“我”的打擊很大,“我”躺在床上傾聽外祖母禱告。

    春去秋來,不久後,“我”遇到了第三個令“我”快樂的人——“好事兒”,他淵博的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愛令“我”深深著迷。但他做的那些科學實驗大家都很不理解,並深感不安,於是外祖父就轟走了他。往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是由愛講故事的彼得大伯來填補著“我”受傷的心靈。

    離家出走兩年多的母親突然回來了——可憐、善良、好強的不幸女人回到了兒子和父母的身邊。於是新的“家庭”戰爭又開始了……特別是外祖父因母親的婚姻問題鬧得最兇,還無故把外祖母打傷了。

    此後,外祖父又因為一些事而變得沉默寡言,這時母親變堅強了,儼然成了家裡的主人。母親開始花時間教“我”識字唸書,並送“我”上學讀書。她頻繁參加社交活動,交朋友。一天,母親把一個男人帶到“我”面前,說他是“我”的繼父,“我”當場暈過去了,無法接受母親再嫁的事實。此後兩年裡,外祖父家衰敗至破產,幾乎要上街討飯了。母親經常遭繼父毒打。外祖父和外祖母也分開過生活了。生活的艱辛加之外祖父的吝嗇無情,“我”只能靠撿垃圾為生。

    最後,母親死了,“我”也被外祖父掃地出門,不得不輟學,走向人間……

    這就是高爾基的《童年》所講述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苦難童年的敘述史,更是一部反映沙皇黑暗統治時期的“影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特勒如何在三年中扭轉戰敗國命運,在六年裡橫掃歐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