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正輕搖雨自飄

    禮法制度的影響,封建王朝,皇位的繼承上,立嫡立長是根本。

    楊豔是太子司馬衷之母,深得晉武帝的寵幸,在立儲問題上,司馬炎深知司馬衷是一個傻子,為了江山社稷,他試探楊豔的想法,說司馬衷不適合承繼大統,要不要換一位太子?楊豔嚴肅地說 :立嫡立長是根本,不要以賢愚廢立。

    楊皇后及其家族的大力支援

    西晉這個講究門閥家族的時代,如果擁立別的兒子為帝,沒有大家族的支援,統治必然不能穩定。而司馬衷的背後有楊皇后及其家族的大力支援,在朝廷中很有影響力。

    士族門閥與各封王們樂見其成

    西晉分封制度並未實現晉武帝鞏固司馬氏政權的初衷,封王們結納封國內計程車族人士,引用在西晉士族制度確立以後難以仕進的寒族士人,形成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並憑藉其王國軍隊爭取自己的利益。擁立一個傻瓜做帝王,能有利於他們利益的最大化。

    晉武帝本身主張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上去一位沒有能力的繼位者,不能隨意改變他的治國方針,更合乎他治國的方略。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晉武帝雖然選擇了一位傻太子作為繼承人,遇到的阻力不大,所以也就沒有改鉉易張的打算了。

  • 2 # 嶽劍

    司馬炎在選太子問題上犯糊塗,是因為他太過精明,不願意得罪功臣。

    太子司馬衷的正妻是朝廷重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賈充是西晉的開國功臣,一直對司馬家族忠心耿耿,但賈充的長女嫁給齊王司馬攸。而司馬攸是晉武帝的親弟,司馬攸這個人能力很強,“才望出武帝之右”,後來又“總統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焉”,於是司馬攸成為司馬炎皇位卡最大威脅。

    為了消弱司馬攸的實力,而賈充成為兩人積極爭取的物件,因齊王是賈充的女婿,自然要支援齊王,拉了攏賈充,司馬炎讓太子司馬衷娶了賈南風,藉以得到賈充的支援。後來朝局穩定後,晉武帝才意識到太子的能力不堪儲君之位。但如果廢掉太子,也就廢掉了賈南風,肯定會得罪賈充,把賈充推到齊王身邊,權衡利弊後,司馬炎最終沒有廢黜太子。

    因為晉惠帝司馬衷是白痴,所以皇后賈南風掌權,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自己也被司馬越毒死。司馬家族辛苦創下的西晉王朝,也在此次動亂中衰落下來,很快就滅亡了。

  • 3 # 不想那麼多了

    客觀的講晉武帝司馬炎在位前期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是大家都知道西晉其實是篡奪了曹魏的天下形成的 。在王朝建立初期晉武帝嫡長子司馬軌年僅2歲就妖折了,這時候一個尷尬的情況出現了。無論是立長子還是立嫡子都有一個無法迴避卻又很難面對的人選,此人便是皇后楊豔的兒子司馬衷。

    之所以說尷尬是因為司馬衷是個公認的呆瓜,但是論資排輩這個呆瓜卻是太子的不二人選。晉武帝何常不想換人,但無奈這個呆瓜太子後臺楊氏一族勢力極大,皇后楊豔又和晉武帝一通擺事實講道理。最後晉武帝只能繼希望於孩子還小(時年9歲),可能透過教育慢慢長大了就能改變。但事實證明呆瓜屬性是極難擺脫的,此時晉武帝又有了換太子的心思。皇后楊豔又及時的站出來為自己兒子說好話,並且為了鞏固司馬衷太子的地位又給他迎娶了開國元勳賈充之女賈南風(後來證明這是個極其敗家的娘們)。晉武帝一想那就再看看這個呆瓜兒子能不能給他生個聰明孫子,奇蹟出現了呆瓜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並非賈南風所生)從小就天資聰穎深得晉武帝喜歡。

    但是晉武帝還是不太放心,安排大臣對司馬衷有過幾次考核但都被狡詐的賈南風對付過去了。再者晉武帝一想自己能擁有今天的一切也是因為父親司馬昭堅持立嫡長子的結果。而司馬衷繼位也有利於朝庭各方勢力的平衡也就放棄了換太子的想法,正是他的這個決定也終於給西晉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

  • 4 # 政史新君

    司馬炎(236~290年),即晉武帝(265~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景帝司馬師之侄,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265年沿襲父爵晉王,全面掌握軍政大權,數月後即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定都洛陽,279年東晉伐吳,統一天下。統一全國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最後在選定接班人上體察不明,出現了極大偏差。

    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嫡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禮法制度,司馬衷本該立為太子,武帝自然也不能隨意改變。司馬衷雖然不是天生白痴,但智商較低,能力極差,鬧出了不少笑話。有次司馬衷夜遊華林園,聞得蛙聲一片,突發奇問:這些蛤蟆是為公而叫,還是為私而叫?眾人面面相覷,幸得侍中賈胤反應快,答曰:在公家的地面上叫就是為公叫,在私人的地面上就是為私叫。

    當然還有更離譜的,司馬衷長於深宮,不知民間疾苦,百姓沒飯吃,司馬衷竟問:何不食肉糜?

    武帝立傻兒子為太子,還有兩個原因,武帝當初為司馬衷選太子妃時,看上了朝中大臣衛瓘之女,但楊皇后卻選中了功勞更大,權位更重的賈充之女賈南風,徹底把賈家捆綁在了太子的戰車上,武帝如欲廢立太子,自然有些投鼠忌器。

    其二,武帝與原配楊皇后感情甚篤,楊皇后病逝前,曾經讓武帝發誓保住司馬衷太子之位,武帝含淚答應。

    但是傻人畢竟是傻人,知子莫若父,司馬炎心裡還是有些明白的,他決心考一考司馬衷,但可惜的是,這個考試比開卷考來得更為容易。武帝命人給司馬衷送去一疊公文,讓其批覆,第二天太子批覆的公文送回皇帝案頭,批文雖然簡單,卻也是頭頭是道,武帝心想,我這個兒子雖然有點傻,但基本的道理還是懂的,還高興的對群臣說,誰說我這個兒子傻,我看不比我差,遂無廢立之意。哪成想這都是太子妃賈南風讓人代寫的。

    武帝屢次失察,給東晉帶來了滅頂之災,公元290年,武帝駕崩,太子繼位,徹底將司馬衷推上了不歸路。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衷改元永熙,史稱惠帝,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后皇後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因廢太子(非其所生)事件而引起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帶兵進京,囚賈南風且將其毒殺,後又廢惠帝自立,齊王司馬囧起兵誅討,殺死趙王司馬倫,迎惠帝復位,後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306年,東海王將其迎回洛陽,307年初,惠帝去世,終年48歲,相傳為東海王毒殺,諡號孝惠皇帝,葬於太陽陵。

  • 5 # 吾味雜譚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曹魏權臣司馬昭長子,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咸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宋代司馬光在他寫的《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評價晉武帝的:“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九》),那麼這麼一個雄才大略和不世賢君為何在挑選繼位人的問題上翻了車以致造成了他死之後沒多久就發生“八王之亂”並最終導致西晉僅二世而亡?是題主說的怕老婆還是不願意得罪功臣?老衲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1,祖宗禮法約束和司馬炎自己爭奪儲位的艱難經歷

    自古以來儒家就有“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繼承製,司馬炎有二十多個兒子,與楊皇后嫡出的有三位:老大司馬軌早逝,次子司馬衷(即後來繼位的晉惠帝)和老三司馬柬。在立嫡立長的祖制面前自然老二就首當其選。當年司馬懿掛了以後,其子司馬師繼承曹魏權臣的衣缽,然司馬師膝下無子,司馬懿在的時候就將他喜歡的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司馬炎的弟弟)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師在平定淮南的時候意外病死,當時司馬攸還年幼,所以司馬昭暫替執政。當時司馬昭也是喜歡司馬攸而多過司馬炎,為了奪回繼承權,司馬炎是煞費苦心花了很多氣力(太多故事這裡暫且不表)。他的這段經歷也讓他在擇儲的時候也傾向於立嫡立長。

    2,對於孫子的期待而做出的選擇

    基於前面第一點的基礎上,司馬衷雖然智商發育低下,但是他的兒子司馬遹天資聰穎深得晉武帝喜愛,因此極大可能的就是司馬炎想透過他兒子的繼位來傳承帝位給到這個孫子。這即可維護了祖宗傳位的合理性又可以保證了帝國的延續性。這個在史書中是有據可查的。在唐代房玄齡等人著的《晉書》中有:“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負荷,然恃皇孫聰睿,故無廢立之心。復慮非賈后所生,終致危敗,遂與腹心共圖後事。說者紛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謀,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關中,楚王瑋、淮南王允並鎮守要害,以強帝室。又恐楊氏之逼,復以佑為北軍中候,以典禁兵。”這段就說明當時司馬炎清楚自己兒子是低能的,為了讓孫子能繼位也只能透過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來以防外戚勳貴篡權。清朝的史學家蔡東潘也評價之:“武帝既知太子不聰,復恨賈妃之奇悍,廢之錮之,何必多疑,乃被欺於狡吏而不之知,牽情於皇孫而不之斷,受朦於宮帟而不之覺,卒至一誤再誤,身死而天下亂,名為開國,實是覆宗,王之不明,寧足福哉?”

    3,為楊皇后和姦臣所影響

    楊皇后和晉武帝感情很深,在選太子的事上楊皇后是堅持老二的。

    另外楊皇后為司馬衷娶了功臣賈充的女兒,把位高權重的賈家捆綁在了太子的戰車上,使武帝也有了投鼠忌器之心。

    在網上還有很多關於司馬炎為了考證兒子的智商問題而出題的故事,我認為這只是司馬炎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和群臣對他挑選繼位人的反對的一個作秀。一個帝位的繼承人怎麼可能透過這樣一個開卷考試的方式來選擇呢?有點過於兒戲了。

  • 6 # 伊耆角木

    並沒有犯糊塗。恰恰相反,如果他不選司馬衷 恐怕才是犯糊塗了。

    研究歷史,千萬不能陷入一種結果論的怪圈:這個皇帝做的不好,所以他父親選他繼承皇位的時候就一定出錯了。這是不成立的。皇帝做的不好,不見得是父親選錯了繼承人,其他人做皇帝未必比他好。

    我們說一個皇帝選繼承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不是才能,而是能夠服眾,能夠讓眾人都承認。而讓所有人都能承認,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繼承人的出身,說白了,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這是絕大多數王朝傳承皇位都不敢逾越、必須堅守的底線。

    惠帝司馬衷的母親是武帝司馬炎的皇后楊豔,所以是正宗的嫡子。論排行,司馬衷是司馬炎與楊豔的第二子,但是長子司馬軌年僅兩歲就夭折了,所以司馬衷就是實際上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合情合理合法,如果選了別人,那才是出了問題!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嫡長子有嚴重缺陷,也不能繼承皇位。沒錯,如果某個皇子儀容極其醜陋、有嚴重殘疾等問題,確實不適合繼承皇位。但是,司馬衷有這方面問題嗎?其實根本看不出他有這方面問題。說他有問題,恐怕就是一直盛傳他是“白痴皇帝”,所以許多人真的認為司馬衷就是個白痴。那司馬衷究竟是白痴嗎?其實,雖然做皇帝做的不好,但要說他智力有問題,那是毫無依據的。

    一、何不食肉糜,源自西晉初期的奢靡之風

    說司馬衷是白痴皇帝,源於兩個事件,一個是“何不食肉糜”,一個是“官私蛙鳴”。何不食肉糜,講的是司馬衷在百姓遇饑荒,沒有糧食。司馬衷就問,為什麼不吃肉粥呢?由此人們認為司馬衷就是弱智。但是,這個鍋不應該司馬衷背,而是應該怪西晉初年的那種惡劣風氣。司馬炎自恃一統天下,海內承平,於是驕奢無度,石崇鬥富這樣的情況屢有發生。司馬衷從小身為太子,養在深宮,看到的都是紙醉金迷,哪裡去了解民間疾苦呢?其他皇子如果換了他的處境,恐怕一樣搞不清楚老百姓生活如何。在司馬衷這種從小生活在宮中的太子爺看來,肉粥隨處可見,是最普通的食物,所以才會覺得這東西應該一直有。這是缺乏常識,而常識更多是環境決定的。

    二、官私蛙鳴,恐怕是一種無奈的抱怨

    官私蛙鳴事件,是有一次司馬衷在後花園散步,聽到蛙叫,他就問身邊人,這蛙是為公在叫,還是為私在叫。也被人嘲笑。實際上,如果瞭解司馬衷的處境,就會聽出這句話的弦外之音。

    司馬衷從即位開始一直很鬱悶,先有外公楊駿大權獨攬,後有皇后賈南風操控朝政。內有宗室八王之亂,外有胡狄紛紛入侵。朝堂之上,不同派系你爭我奪,個個都說為了國家好,最後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勢利益。所以司馬衷聽到蛙鳴,有為公為私的感慨,這是他內心真實的哀嘆啊。

    三、嵇侍中血,說明他心性純良

    關於司馬衷還有一個著名故事,那就是被文天祥記錄在《正氣歌》中的“嵇侍中血”。當時司馬衷被挾持北征,嵇紹(名士嵇康之子)原被罷官,後重新徵召,他趕往軍前效力,當時正逢王師兵敗,司馬衷受傷,兵士潰散,嵇紹奮不顧身擋在司馬衷身前,司馬衷為嵇紹求情,但嵇紹依然被殺,獻血濺到司馬衷的衣衫上。後來戰事平息,侍從要給司馬衷洗衣服,司馬衷流淚道,“此嵇侍中血,勿去”。

    如果司馬衷真的是一個白痴,能說出這樣的話嗎?這句千古名言,恰恰是證明司馬衷心性純良,這難道不是一個皇帝應該具備的品質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單詞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