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歷史

    蘇聯如果丟了莫斯科,那麼很抱歉,結果可能並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蘇聯依舊能夠支撐下去,甚至反敗為勝。而更加可能的情況是:蘇聯滅國。

    那麼為何會這麼說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蘇聯的產業分佈很不均衡。

    我們知道,蘇聯是一個面積超過了2000萬平方公里的龐然大物,在二戰伊始,斯大林就透過侵略佔據了波蘭和芬蘭等國的廣大土地,為的是在蘇聯和德國之間畫一條緩衝帶。

    斯大林的意圖實現了,雖然是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

    但是,緩衝帶的存在,並沒有讓蘇聯更加安全,在德華人閃擊戰的實施下,歐洲部分很快陷落。短短的時間內,蘇聯在歐洲大大部分領土已經被納粹佔據。

    歐洲部分對蘇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斯大林為何當年死守莫斯科?除了莫斯科是蘇聯首都,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外,更加重要的是,在莫斯科的背後是什麼?

    是蘇聯在戰爭中保留下來的軍事工業體系。這是蘇聯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所在。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當年的莫斯科被攻陷,莫斯科背後的軍事工業也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失去了多年建立起來的軍事工業,那麼退到西伯利亞的蘇聯軍隊,用什麼和德華人的機械化兵團作戰?要知道,蘇聯人將絕大多數的軍事工業實力都建在了東歐部分。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因為惡劣的環境氣候,人口本就稀少,軍事工業更是稀疏。

    其次,莫斯科是蘇聯的象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堡壘

    莫斯科作為蘇聯的象徵,是蘇聯人甚至是世界反法斯西聯盟的希望所在。這裡牽制了絕大部分的德國軍團。

    看看當時的情況,英法聯軍已經敗守大不列顛群島。指望英法聯軍反攻?要知道,當時德華人停止實施巴巴羅薩計劃,並非是因為巴巴羅薩計劃不可行,而是因為希特勒覺得損失有點大,而德國有著更重要的的敵人——蘇聯。而如果蘇聯被大敗,騰出手來的希特勒全力以赴的進攻英國,一條淺淺的海峽,能阻擋住納粹海空軍的聯合打擊?

    所以,莫斯科可以說寄予了整個反法西斯聯盟的期望。如果莫斯科失去了,那麼將對反法西斯聯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歐洲可能就此陷落,再無翻盤的可能。

    其次,西伯利亞的氣候條件

    雖然蘇聯人擁有西伯利亞很多年,雖然他們經營西伯利亞很多年,但是,終究因為那裡的條件太過艱苦,所以,人跡罕見。在隆冬已經來臨之際,數百萬的大軍撤往西伯利亞,靠什麼生存?如何挺過西伯利亞零下數十度的嚴冬?

    蘇聯曾經想大批往西伯利亞進行移民,但是效果不佳,為什麼?長期以來,西伯利亞僅僅是作為一個能源提供地,並非是合適的人居環境。所以,在這裡打游擊甚至反攻,這多少有些幻想的成分。

    最後,美國的援助

    美華人在二戰時差不多有五百億美院的援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蘇聯。但是,如果蘇聯失去了歐洲區域,那麼美國的援助也將變成雞肋。第一援助將會更加困難,第二成本將會大大增加。那麼,蘇聯人是否還能靠援助來支撐最後的勝利?這種可能性,真的很低。

  • 2 # 牧雲齋

    希特勒在執行 紅鬍子計劃 之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再加上情報的不準確,沒有預料到蘇聯的氣候會對軍隊造成多大的影響,同時認為斯大林對蘇軍的大清洗已經讓蘇軍沒有了對抗德軍的能力,輕敵與狂熱充斥。德軍部隊戰線太長,後勤供應不足,面對蘇聯的氣候與地形沒有充分的準備,人員非戰鬥減員甚至超過了被俘與戰鬥死亡人數的總和。在今天,後知後覺的事後諸葛亮的推理一下,希特勒想吞併蘇聯並非是神話,如果希特勒不那麼傲慢與狂熱,而是在執行 巴巴羅薩 計劃的前幾年,與日本簽訂秘密協約,德軍在西線進攻蘇聯,日軍在東線進攻或者牽制蘇軍。那麼,斯大林在德軍兵臨城下之時,就不可能從西伯利亞抽調回成師團建制的後備部隊!德國戰勝,而後與日本瓜分蘇聯。希特勒擁有了蘇聯的資源,下一步就是對付英國,美國…如果真是如此,二戰結束之後,很可能不會有東德,西德,而是東蘇,西蘇了。那麼今天的世界格局有可能會發生逆天的大反轉…

  • 3 # 東方評史

    如果蘇聯在莫斯科丟掉以後,蘇聯還能不能在西伯利亞成立指揮戰爭機構,並反守為攻繼而贏得戰爭的勝利?

    但這需要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基輔、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沒有被攻克。

    如果存在上述幾個地區沒有被攻克的話,假設莫斯科真的被德軍拿下的話,蘇聯是可以繼續戰鬥下去的。

    反過來說,如果丟掉了上述幾個地區,即便是莫斯科臨時沒有被攻克,以後還是守不住,一樣要丟掉。

    如果上述幾個地區德軍拿不下的話,在莫斯科即將陷落之前,蘇聯政府會提前做好撤離的準備。

    在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之中,當時的蘇聯政府其實做了多種準備:一是竭盡全力進行抵抗。

    二是密切注意戰鬥形勢的發展。

    三是已經做好了所有撤離工作準備,並在發電廠、工廠、橋樑、國家大劇院埋好了炸藥,一旦守不住就將莫斯科全部毀滅。

    四是在城市安排了潛伏人員,一旦陷落就對德國高階政要實施暗殺。

    透過以上行動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蘇聯政府已經做好了各種各樣的準備,包括撤離莫斯科另立指揮機構。

    既然蘇聯政府已經做了撤離準備工作,那它就一定有第二個臨時首都,這一點非常類似於我們把首都南京搬遷至重慶一樣。

    蘇聯是不缺這樣的地方的,比如說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

    但估計不會把臨時首都遷往烏拉爾東邊的西伯利亞。

    且不說氣候寒冷、環境惡劣的條件令人難以忍耐,而且做臨時指揮戰爭的一個機構也不適合。

    並且蘇聯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對城市的依賴性很大,大家不要一味的譴責蘇聯一步都不準後撤的政策,因為它必須這樣做,丟掉了城市和工業區,其實就等於亡了國。

    因此,莫斯科一旦守不住,它極有可能把政府指揮機構遷往斯大林格勒地區,或者是列寧格勒地區,而遷往西伯利亞的可能性則不達。

    現在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在莫斯科陷落之後,蘇聯還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應該說,很難。

    但也不是沒有任何一絲希望,要知道蘇聯可不完全同於德國。

    在蘇德戰爭中,兩國都有敵方軍隊兵臨首都的情況,但蘇聯成功的堅持了下來,德國卻沒有。

    情況大概有兩點區別:第一蘇聯有著極大的戰略縱深,但德國卻沒有!

    蘇聯在丟失了大片的國土之後,還能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幅員遼闊的疆域功不可沒。

    但德國就不是這樣了,就算希特勒棄守柏林退往巴伐利亞和慕尼黑那又怎樣?

    一共巴掌大的國家,步兵一個急行軍隨後就到了,你還守個鳥?

    第二在莫斯科會戰開始時,英美兩國雖然還沒有對蘇聯開始大規模的支援行動,但至少蘇聯可以放心的全力迎戰德國,對於東方的日本並不是非常忌憚。

    而柏林戰役開始的時候,希特勒德國卻是處於東西夾擊之中,柏林的防守兵力不足,而在外地的軍隊也無法趕往這裡。

    因此,當莫斯科陷落之後,蘇聯政府可以把臨時指揮機構搬遷到列寧格勒或者是斯大林格勒,並在那裡繼續指揮戰爭。

    而當時的英美政府一看到蘇聯危急,一定會不遺餘力的進行全力支援。

    其實我們應當看到,儘管納粹德國拼力進攻夢想一舉拿下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它不是一樣沒有成功麼?

    同時我們又看到,即便是德軍拿下了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基輔,越過了第聶伯河、頓河,蘇聯不也是最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所以個人見解如下,如果莫斯科真的陷落的話,的確實增加了贏得戰爭的難度,但是僅僅失去一座莫斯科城對於最後戰爭的結果其實關係並不是很大。

  • 4 # 不正經的軍棍

    沒有辦法反擊,去西伯利亞只能被動防禦了。

    莫斯科是個非常關鍵的節點,這個地方位置非常重要,德國進攻的時候,也是打算趁早拿下莫斯科,趁早結束戰爭。莫斯科遠不止一個城市那麼簡單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交通中心。莫斯科陷落,德國勝利基本指日可待了。

    我們看下俄羅斯的鐵路網,他的這個鐵路網非常侷限,全部集中於莫斯科,西伯利亞連線歐洲的只有個西伯利亞大鐵路。德軍兵分三路,都是衝著蘇聯的交通要地去的,莫斯科最為重要。如果莫斯科陷落,蘇聯的鐵路網都在德華人的眼皮子底下,到時候蘇聯運兵都沒辦法。

    很多人都只把眼光放到了武器裝備和資源方面,很少有人注意到鐵路的重要性。以德華人的閃電戰為例,閃電戰的首要環節就是快速運兵,法國戰役的時候,法華人以為只有100萬德軍,最後突然發現眼前出現了300萬,這人哪來的?透過鐵路快速運輸來的,東西運兵,非常快速。那麼對於蘇聯這個土地非常遼闊的地方,鐵路更為重要。

    蘇聯在後期戰爭追擊速度非常快,依靠的就是鐵路,美國拿來了火車,還有修鐵路的物料,沒這些東西,蘇聯壓根追擊不了德國。1941年,哪來的什麼美援啊,莫斯科陷落了,蘇聯人沒法運兵,鐵路全都集中在莫斯科這一點上,你怎麼辦?沒有鐵路,空有資源,拿什麼反擊?鐵路你要現修才行,你拿啥修?你怎麼修?頂著天上德軍的轟炸機修麼?

    德國如果攻克莫斯科,必定不會立馬進軍西伯利亞,德華人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他要把高加索的油田拿到手,然後好好經營一下所佔領的蘇聯歐洲部分。剩下一千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你蘇聯人再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很多人會神話游擊戰,但是游擊戰這邊呢,你需要有一個正面戰場和敵人較量才行,光有游擊戰,根本就不夠用。如果沒有正面戰場所依託,游擊戰無法撼動對方。你美華人給蘇聯援助,也是要看蘇聯戰場打成什麼樣子,才能夠決定投入力度的,你要是連莫斯科都丟了,美國還會援助麼?

  • 5 # 戰略論

    蘇聯要想抵擋住德國的進攻,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其國土的歐洲部分,因為這種大規模戰爭拼的就是人力、物力,尤其是關鍵的各種必需資源,如煤炭和石油,軍工廠生產武器裝備就需要大量的電力,而發電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火力發電,另一種是水力發電,除了那些分佈在大型河流附近的工廠可以利用水力發電外,絕大部分的工廠仍舊需要火力發電,這就大量需要煤炭。而石油更是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坦克、汽車、飛機都需要液體燃料,沒有石油蘇聯軍隊將徹底喪失戰略進攻能力,防禦能力也將大打折扣。而這些關鍵的煤炭、石油等資源都在蘇聯的歐洲領土上,而不是西伯利亞,蘇聯可以將人員和工廠都撤離到西伯利亞,可是沒有資源這些工廠就毫無作用,沒有武器裝備再多的人力資源也無法轉換為軍事資源,所以蘇聯退往西伯利亞不僅不可能反敗為勝,甚至連生存都難以為繼。

    從戰爭經濟角度來看,蘇聯要想長久的維繫這場空前的衛國戰爭,就必須守住以下幾個戰略地區,分別是南部的烏克蘭地區(蘇聯的糧倉)、頓涅茨地區(煤炭區)和高加索地區(石油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蘇聯在制定軍隊戰略動員計劃時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南翼上,當時負責烏克蘭方向作戰上的蘇軍西南方面軍是最大的一支戰略集團。斯大林作為最高領袖在考慮戰略問題時總是比較長遠的,尤其是在烏克蘭的首府基輔的取捨問題上,當時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已經對據守基輔地區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兩翼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整個方面軍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但是斯大林仍舊嚴厲拒絕了西南方面軍的撤退請求,甚至撤銷了堅持撤退要求的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和西南方向總司令布瓊尼元帥,顯然斯大林也明白西南方面軍所處的危險處境,可是烏克蘭作為整個蘇聯的糧倉實在太過重要,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在丟棄烏克蘭後的1942-1943年間蘇聯的糧食產量減產達60%以上,蘇聯的糧食危機非常嚴重。

    其實縱觀整個蘇德戰爭,絕大部分重大戰役都是圍繞著幾個重要經濟目標而進行的,如1941年的基輔會戰,到了戰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則完全是圍繞著經濟目標進行會戰,大規模的攻防作戰都在南方進行,而在中央和北方地區則基本是靜態的陣地戰,德軍1942年的夏季攻勢就是為了奪取高加索的石油,而蘇軍在1943年的反攻方向也放在了南方的烏克蘭方向,斯大林格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都是在南方進行的。直到1944年蘇軍已經基本解放烏克蘭全境,徹底沒有經濟上的困擾之後,才將戰略目標放在了中央方向的白俄羅斯地區,旨在摧毀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軍事上徹底打敗德軍。

    德軍經過了1941年的艱苦冬季防禦作戰後已經明白不可能迅速的打敗蘇聯,而蘇聯在1941年冬季和1942年的春季大反攻中也遭遇了嚴重的挫折,雙方都認識到誰也無法迅速打敗對方,戰爭將不可避免的陷入長期化,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將主要目標轉向戰爭經濟目標,而不再是單純的軍事目標。德軍企圖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而蘇聯也拼死維持這一能力。所以無論如何蘇聯也不可以放棄佔其領土的歐洲部分,貧瘠的西伯利亞沒有能力支撐如此規模的全面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垂釣悠閒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