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橙瓜網文

    你這個問題,在我們【橙瓜碼字】的網文學堂有人提到過,我現在把他的回答複製過來給你看:

    開篇:寫作最基本的兩個點,思維+傳遞。

    思維很簡單,我們所有的寫作圍繞的都是一種情緒,複雜的或者簡單的,複雜的人生感悟是一種情緒,簡單的裝個逼,心裡面覺得爽也是一種情緒。文學的起承轉合,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這種情緒或者感悟。對於文學來說,只有一個圓融的情緒是有輸出價值的。

    有一天我坐公交車到長沙,雨天,公交車上很多人,有一個座位是空的,因為座位前面有一堆嘔吐物,所以沒人坐,到了一個站的時候上來了一對男女學生。兩個人一邊說話一邊往裡面走,到了那個座位邊,女生坐下去了,從頭到尾她沒有看到自己踩在嘔吐物裡面,後來他們先後下車。

    這就是一個有價值的情節,因為這個情節可以說明白一個呼之欲出的情緒。但是那一天我看到很多東西,我看到這樣那樣的人上來下去,我不用描述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跟這個情緒是沒有關係的,有時候我會更加仔細地描述一下車子的樣子、氣氛,那也只是為了增加真實感。

    但是如果我們想象,譬如說“我”在這之前受了點感情挫折,我上車,心情沮喪,我看到這一幕,下車的時候心情好了。這樣的分割又成了一種新的情緒。

    這兩個故事在情節上都是一個閉合的圓,它們透過起承轉合的形式說明白了一個情緒,我看到了這種情緒,我從每天發生的很多事情裡把這一段情緒割出來,放在大家的面前,這就是文學或者說整個藝術體系中間最純粹的兩個步驟:情緒+傳遞。

    但是,我們要傳遞的,到底是我所看到的情節呢?還是情緒?

    而傳遞的形式豐富多樣,文字雕塑美術音樂,只要能讓你們明白,使個眼色都是成功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文筆”“文風”“筆力”“插敘”“倒敘”“蒙太奇”之類亂七八糟的名詞,事實上都是為傳遞服務的,文筆風格可以簡潔可以華麗,其實沒有優劣之分;插敘或者倒敘的手法也沒有什麼高下可言;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無所謂的,你如果喜歡,用第二人稱來表達事情都可以……這些分類都是科班用來研究的、倒果為因的歸納,如果你是一個寫作者,希望大家記住,唯一的標準就在於,你想要表達的思維有沒有傳遞得更加精準。

    大家如果能夠將寫作簡化成這兩步——當然不容易——最大的好處在於,我們可以更加精確地定下標準,我們可以輕易地把握住自己今天的進步和失敗:首先,在我動筆之前,我的思維是不是圓融的?

    形成這個情緒的每一個步驟,我是否把握清楚了?第二,當我寫下這一行字,它是否完全為我腦子裡的情緒而服務了。錨定這兩個點,未來的路就會清清楚楚。

    當然,這也只是看起來簡單。

    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情緒的把握,其實是相當籠統的,你為什麼笑,為什麼哭,為什麼辛酸,為什麼同情……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其實只能把握住一個籠統的結果,網文小說裡一個普通的YY情節,為什麼他會讓你爽?組成“爽”的情緒的每一個細微的心情是怎麼來的?我們不一定能看懂,有時候甚至不敢看。

    所以接下來說一些衍生的問題,方便大家理解把握思維的一些方向、訣竅,還有誤區。

    網路開始建立之後,當時的文學愛好者在網路上發文,一開始純粹基於愛好,有一定規模起來之後網路上的作者們漸漸開始期待認可。

    當時還沒有網文、傳統文學的劃分,文學傳統的標準在那個時候很明確,大家期待出書,甚至期待自己某一天寫出傳世的作品,但是或者沒資源、或者沒實力,又或者根本不想把網文寫作走成職業道路——因為傳統文學在當時其實也只是餬口。

    促使網文出現的第一本書我認為應該是《我是大法師》,這是一本目的性相當明確的小說,它打破了一切細枝末節,一切傳統文學所要求的標準,唯一衝著一個目標去,就是被讀者喜歡,但是在這樣一本遊戲之作中,後來者看到了可能性:

    原來不需要非常嚴謹,不需要非常多的內涵,不需要起承轉合之後達到人生的昇華,我們只需要抓住讀者一些淺層的興奮點,讀者也是買單的,他們不單會看下去,而且會一直想看。

    然後的二十年的時間,整個網文體系做出了很多的探索,我們一直在看讀者想什麼、需要什麼。譬如嘗試著扔掉了一些傳統文學裡冗長的描寫、扔掉複雜的修辭、扔掉不太適合閱讀的鏡頭切換、扔掉一切會妨礙讀者理解的東西。

    然後儘量對比每一種手法和描寫的價效比,更新頻率和質量的價效比。

    傳統文學和網文在這裡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它的實質就是目的性的不同。傳統文學幾乎都是為了表達出一些複雜的、高質量的思辨而服務的,其它都是細枝末節。

    而網文更在乎讀者的需求和感受,事實上大多數的讀者並不在意被滿足的需求是淺層還是深層,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往往更加有助於普通的讀者去嘗試著接受作品。

    寫網文的常常有一個很大誤區就是會認為這個需求是別人的,我們是在討好別人,這會讓作品看起來變得媚俗,但事實上,感動別人的本質,是從自我出發的,文學的本質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我們要認知自我,感動自我,才能感動別人。

    在感動別人之前,我們要先掌握自己腦子裡的想法,掌握得越清楚,效果就越好。

    就像是發生在車上的那個故事,車上很多人,發生很多事,我們看到這一男一女之間的互動,互動首先是讓“我”有了“感動”,然後我們才有提取,你對自己的想法認知越精確,你越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環境給了你什麼樣的精神刺激、精神暗示,男女的動作神態給了你什麼細微的感受,你可以捕捉到最精確的細節。你的讀者所看到的感動,其實就是從你腦子裡複製過去的。

    當然,這個故事比較雞湯,不太符合網文的特徵,探索網文中需要的淺層的感受,我們首先可以從慾望入手,說是讀者的慾望,實際上是我們的慾望,我們有時候會避諱自己的慾望,不願意去想,不願意承認,但寫書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舉個例子,我二十四歲的時候寫《隱殺》,當時是這一套寫作方法真正建立的時候。

    我在現實中的處境非常艱難,我有個弟弟,從小生病,腎病綜合症,家裡賣了房子賣了地,高中的時候學費也交不起了,我沒讀大學,離開學校、打工,然後開始寫作,家裡欠一大筆錢,住的地方都是租的,一般人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戀愛了,我不敢,打工的時候有看得對眼的也不敢發展,家裡人找女孩子來相親,非讓我去,我就跟人坦白:……這就是我的狀況,我現在沒辦法對人負責任。

    隨時睡覺,隨時起床寫東西,晚上十二點醒過來,出門吃麻辣燙,當是早餐。這個時候我會特別嚮往,如果我有個女朋友呢,如果我家境好一點呢,如果這個女朋友甚至是青梅竹馬的呢……如果有兩個女朋友呢、三個呢……

    我可以過一段非常非常好的人生,可以過一段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這些想象,當我深入進去,太真實了,它感動了我,我就能拿來感動讀者。

    當然這還是一些好的慾望和需求,另外還有一些是以傷害人的前提而存在的,講臺上有個叫憤怒的香蕉的傻逼大放厥詞,談什麼慾望,實在聽不下去,我現在起來罵他一頓,他幡然悔悟,或者滿臉通紅啞口無言,旁邊的美女對我刮目相看——這其實很爽,不過在坐但凡有點節操的,大概不會這樣做,這樣的念頭都不會有,但是幻想一下,如果它發生了呢?

    真正有想法的導演或者遊戲製作人都會告訴你一個理論,觀眾或者玩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直到我們把它做出來。

    今天我感覺到了,這樣很爽,那麼為了合理一點,我設定一個拍馬屁上位的傢伙,在臺上大放厥詞,然後觸及到我心裡不能觸及的地方了,譬如說“網文就是垃圾,你們在坐的也都是……”呃,你站起來懟他,義正辭嚴,周圍的人對你鼓掌……

    網文就是這麼一個認知自己的過程,不管是什麼情節,能讓你開心的、觸動的,你都可以去深入。

    不要認為深入慾望是讓自己放縱的途徑,事實上,如果你真的透徹地認識到自己的慾望,最終你會走向讓自己剋制的一個端點。

    我二十四歲憧憬一段愛情,很渴望,但我同時也希望自己身邊的負擔更輕一些,這些都是我的慾望,我明確地知道選了前者會對後者造成多大的負擔,我到二十七歲,買了房子裝完修,才開始了第一段感情。

    到現在我結婚了,我知道如果勾搭和妹子或者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會讓我……嗯,得到一時的愉悅,但同時,我希望更加平坦的生活,我不想要風險,雖然我在書裡寫了後宮,七八九十個女朋友,但事實上,我明白因此而來的問題,當我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攤開,最終使我變成了一個很剋制的人。

    ……

    我前面說慾望,慾望其實就是需求,只是慾望更能刺激大家的極端想象,方便入手。這個世界其實是建立在需求上的,不勞而獲,我們抨擊的其實是不勞,不是而獲。

    作為一個作者要理智地認知一切的需求,理解這個社會的運轉模式。沒錯,這個會讓我開心,它會讓別人開心,坦誠面對,但同時,客觀分析它會引起的後果。

    “這個東西我想要”,當然想,但如果主角不勞而獲,讀者會罵,不真實,膚淺,甚至是下作,那麼給出一些怎樣的前提,讀者會心悅誠服呢?

    主角非常努力,主角非常出色,透過合理的邏輯,他獲得了這個結果。透過合理的邏輯,你把憤怒的香蕉這個傻逼懟了一次,讀者心悅誠服。

    直面需求,這是網文入手的一個途徑,懟臺上這個傢伙,我覺得很爽,很爽就是情緒的核心,圍繞這個核心,我們給予合理的情節,然後輸出。

    以情緒為核心能夠準確地做好藝術的第一步,而往後面衍生你可以感受到更復雜的東西。

    二十年後你坐在同樣的地方,有人開始懟你,你忽然想起今天,你想起二十年來的一切經歷,這種複雜的情緒裡面你就接觸到類似於傳統文學的領域。

    文學的源頭,起自你內心的感受,你可以感受輕鬆的,你也可以感受複雜的。

    你只需要把感受一絲一縷的分析清楚,接下來就是輸出而已了。我現在坐在這裡說我二十四歲的憧憬,我他媽一點都不爽,我想哭,百味雜陳,當然不可否認也有自豪和裝逼的成分在。

    這些情緒怎麼來的,我都看得很清楚,我可以寫一本書把它深入表達出來,也可以隨便說說,表達個大概。

    思維就到這裡,接下來說輸出。輸出要談傳統文學,我們都是從傳統文學過來的,後來改變的是思維的方向,我們需要價效比更高的感染讀者的方式,但是傳遞方式其實沒有過變化。

    傳統文學——或者說以前的整個文學體系的目標,追求的是情緒挖掘的複雜度和深度,大篇幅的描寫環境,描寫過程,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讓整個情緒做出來的時候更加自然、更加震撼、更加的深入,當然它也許更多做的是悲慘的情緒、甚至負面的情緒,它們儘量避開了對人刺激很強的愉悅的情緒。

    他們在對工具的利用上走得最遠,雖然一直以來有很多人歸納一些簡單的寫作手法說是網文寫作手法,其實是個偽概念,網文的所有手法都是傳統文學裡來的,只是我們思維的方向不太一樣而已,目的不一樣,但都是思維的輸出。

    這裡想說一點嚴肅的東西,雖然我之前用了媚俗這個詞套在網文上,但這不是貶義詞,網文二十年,最有價值的就是我們看明白了讀者在想什麼。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社會,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信奉拜金主義,心悅誠服,冷哼一聲說他們不對,覺得自己牛逼,什麼用都沒有,要說服和改變人的第一步,你要知道對方在想什麼,我們說“沒錯,錢非常非常有用……”贊同他,然後說“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許不太一樣呢……”這樣才能切實地輸出自己的觀點。

    傳統文學一直在追求藝術的複雜和高階,我們追求一本《戰爭與和平》能改變世界?做不到,網文指出了道路。

    一百年前我們衡量社會的文明程度,幾十萬的讀書人而已,現在你要衡量社會的每一個人,未來的文學必然是要覆蓋到社會的每一個層次的,我們要讓人喜歡上讀書,然後慢慢地、切實地改變他們,讓他們的腦子在心悅誠服的氣氛裡自然地動起來,必須要有娛樂文,淺層思辨文,深層思辨文,最後才能讓人走到最高的精神追求裡去。

    網文的媚俗,恰恰是它最有價值的,甚至能夠拯救這個世界的元素。也只有媚俗的網文,可以拯救深刻的傳統文學,因為相對於追求一本兩本的名著拉起整個社會,我們更加迫切需要的,是整個渴望名著的土壤。

    我們不要輕視網文,不要輕視讀者的需求,不要輕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同時也不要輕視傳統文學,有空可以看一看各類名著什麼的,感受一下它們是怎麼將複雜的感受最終表述出來的,你如果能夠掌握複雜的手法,你要表達一點簡單的情緒,灑灑水而已。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精確把握情緒在腦子裡形成的過程,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研究手法,腦子裡的情緒本身是自帶鏡頭的,先發生什麼,後發生什麼,帶著某種音樂的旋律,走向一個呼之欲出的高潮情節,你照著寫出來,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最好的手法。

  • 2 # 育鄰人

    俗話說:“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自然界中很多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到質變不斷演化的,比如森林是無數棵樹的集合,無數滴水彙集成河流、湖泊或者海洋,數千人聚居成村、數萬人聚鎮、數十萬人以上的人口彙集為城市......影響寫作水平最直接的因素有:

    多寫之後才有善寫

    一、閱歷

    閱歷,指親身經歷、見過、聽過或做過的事情總結得來的知識和經驗,也就是個人已經具備的資源儲備和認知能力。比如某個計劃建房子的人,他知道砂石、木材、瓦片等物質可以組合建造成房屋,同時他也瞭解到從何處可以獲取足夠的砂石、木材、瓦片供他建造房屋,那麼這些就是這個人關於建造房屋的閱歷。

    閱歷,指個人已經具備的智慧知識、經驗和物質儲備,也就是資訊處理過程中所指的“素材”儲備。閱歷就是個人成長生活經歷,並透過生活經歷總結得出的經驗、習慣,比如對動植物的認知、掌握製作美食的技藝、融入某個特定社交圈須遵循的規則禮儀等等。

    創造總在想象之後

    二、想象力

    想象力是個人基於對已知事物形象認知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將舊有元素重新解析、重構拼湊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提到擁有四條腿、可供人休息、高約50釐米、有靠背的物品,見過椅子的人就會在大腦中將這些資訊重構成為椅子的形象,而如果從未見過椅子的人則很可能無法重構出椅子的形象;如果20年前提到移動通訊工具,人們一定不會想到現在的大屏手機,15年前大多數人對於移動通訊的印象就是按鍵手機、對網際網路絡的認知就是ADSL撥號上網......想象力是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是科學不斷被證偽的基礎,它是在已具備知識資訊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再造。正是因為具備了想象力,人類才在不斷進化過程中創造了眾多為自身生產、生活服務的工具,比如想象向鳥一樣自由翱翔去到遠方,進而發明了飛機;想象像“千里眼、順風耳”那樣實現人際間快捷資訊溝通,人類創造了網路影片傳輸技術、音訊傳輸技術......

    借鑑是成長的起點

    三、整合表達能力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任何一項嫻熟的技能都需要經歷長時間“刻意練習”才能達成,整合表達能力同樣需要經歷不斷的寫、講,而那些作家、演說家也都是經歷過數年或數十年練習才取得的成就。整合表達能力還需要與社會對接,比如有時候您自認為寫的很好的內容卻不被讀者歡迎,而有些內容就能夠深受讀者喜愛,這就需要不斷的與讀者進行互動、發掘讀者潛在的興趣點。當然,情結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內容是相對比較容易能夠博得讀者喜愛的,可是這也需要經歷不斷的練習、實踐。

    綜述,提高寫作水平的三要素即:1.豐富、充實的閱歷;2.富裕的想象力;3.流暢、入情的語言整合表達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夢格林發文瘋狂吐槽,外賣“龜速”送餐等了有2小時,遭到球迷花樣調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