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離大叔

    那是幼年的孔融。孔融後來長歪了,傲慢不羈,自恃孔夫子後裔,把誰都不放在眼裡眼裡,連老爹都不尊敬,見曹操一次就懟一次,把曹操惹火了。

  • 2 # 諸葛一笑

    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孔融出身名門,是孔子的後裔,他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作派,時不時的給曹操難堪,曹操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孔融是孔子的後裔,熟讀詩文,一代名儒,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何禮賢下士的曹操要殺孔融?

    孔融這個人很有才能卻又非常自負,剛正不阿又不怕得罪人,其政治主張是一心向漢,看不慣權臣曹操的一些做為。

    侮辱曹操

    曹操攻破鄴城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賜給曹丕,孔融聽說後寫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給曹操,說:從前有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現有您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曹丕,又是一段佳話呢。

    曹操心想我怎麼沒聽見這個典故,便問孔融什麼意思?孔融回答說:現在可不就是這樣嗎?曹操一聽,這不拐彎罵我們父子嗎?

    曹操徵烏桓,孔融又諷刺道: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少數民族)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少數民族)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政見不同

    曹操以‘’灑可亡國‘’為由下了一道禁酒令,結果孔融立馬反對,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反對禁酒,列舉古代聖賢因酒建立功勳,引經論據,作為當時的輿論,讓曹操非常難堪。

    曹操謀求以魏為中心封邦建國,稱公封王,孔融上表朝廷要遵照古時京城體制,反對曹操稱公稱王。

    對於荊州牧劉表不上貢、仿天子禮儀祭天的處理,曹操主張討伐,孔融上表反對,說要隱瞞。

    因言被殺

    三國時的名篇《物理論》中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兄弟二人和另一個人在戰亂中四處躲避,碰上了大雪,糧食都吃完了,兄弟二人為了活命,於是將另外一個人殺了吃掉。

    孔融就此事發表言論,說兄弟倆的做法完全正確,這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

    孔融還有個著名的父母無恩論說:父子之間其實沒什麼恩情,只不過是一時激情所致;母子之間,只不過是像一個裝東西的瓶子,倒出來就沒什麼關係了。

    孔融可是孔子後裔,漢朝以孝治國,孔融的言論在當時社會格格不入,讓人難以接收。

    最終讓曹操痛下殺手,曹操散佈孔融的這些言論,以不孝等罪名處死孔融全家。

  • 4 # 歷史經略

    孔融小時候吃梨時,把大的梨讓給哥哥,自己吃小的,人們都說他尊老愛幼,這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可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害,這是怎麼回事呢?

    孔融非常能幹,可是剛直不阿,直言不諱的性格致使他多次頂撞曹操,比如,有一次曹操頒佈了一條禁酒令,說酒會誤事亡國,必須嚴禁。可孔融又犯了老毛病,跳出來高談闊論,和曹操唱反調說:自古以來,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被他說的啞口無言,從此對孔融記恨在心。

    曹操發兵攻打劉備前,擔心孔融出來反對,就派郗慮蒐集孔融的“罪證”,很快,郗慮就找到了孔融的三條“罪證”:

    1、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來就是繁體的劉字,明顯是謀反的言論。

    2、孔融曾和一位名士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仲尼(孔子)不死”;孔融贊禰衡“顏回復生”,明顯是對先哲不敬。

    3、鬧饑荒的時候,孔融曾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孔融還說: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我不相信是孔融說出來的,極有可能是曹操汙衊孔融。

    當時是以孝治天下,曹操最後就用第三條不孝的罪名誅殺了孔融,誅人誅心,可見曹操對孔融可謂是恨之極也,也反映出了曹操的毒辣手段。

  • 5 # 秋媚讀史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建安年間的大知識分子,曾經被禰衡譽為“仲尼不死”。孔融之死,是東漢末年社會鉅變的現實造成的,也有孔融自身的問題。

    孔融是漢臣,與曹操的政治立場不同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軍政大權之後,許多人的政治立場都沒有及時調整,孔融就是其中之一。孔融是士族的代表人物,東漢朝廷的支持者,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舊秩序的掘墓人,新秩序的開創者,兩人的政見存在根本上的不同。

    只要是曹操的政治主張,孔融就會站出來,旗幟鮮明地反對。曹操要除舊佈新,保皇派的孔融必然成為犧牲品。

    孔融情商低,自命清高,多次得罪曹操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后,曹操想公報私仇除掉楊彪。孔融知道後,馬上跳出來阻止,引經據典地說得曹操啞口無言。而且威脅曹操,如果殺了楊彪,自己帶頭罷工。於是,曹操殺楊彪的事,只好作罷。員工威脅領導,後果可想而知。

    孔融當面頂撞曹操的事,不止一次。只要一有機會,孔融就會用諷刺與挖苦的方式與曹操對著幹。曹丕娶甄宓,孔融寫信給曹操,借古諷今;曹操為了節約糧食,下達禁酒令,孔融跳出來又是一頓駁斥;官渡之戰,孔融在朝廷散步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擾亂軍心。孔融是當世的意見領袖,其言論直接影響社會輿論。

    孔融的官職是將作大匠,不再其位卻謀其政,管了不該管的事,還一個勁地給領導添堵。三番四次地與曹操唱反調,情商堪憂,曹操忍無可忍。孔融作為員工,沒有明確自己的職責,說領導壞話,給領導找麻煩,不出事才怪,加上孔融與劉備的關係非比尋常,曹操決定在赤壁之戰前,先除掉孔融。

    公元208年,曹操命人收集孔融的黑材料,以“不孝”的罪名將其處死。曹操殺孔融,是改革派對守舊派的勝利,是新秩序對舊規則的代替,是革新派對保皇派的宣戰。

  • 6 # 東方黎明先生隨筆

    東漢末年是武力征伐的時代,不論是魏蜀吳的紛爭,還是十八路諸侯的角逐,都是軍事與謀略的對抗,但是,偏偏有些文人不懂得眉眼高低,以文化名人自居,在軍閥面前舞文弄墨,引經據典,想讓各路豪傑恭請他們為座上賓。

    以功臣自居的許攸,隨口呼喚著曹阿瞞的乳名,以為曹操若奈我何?別說是面對奸雄,就是喊百姓的綽號也會心生怨恨。

    聰明絕頂的楊修,一人一口酥的玩笑也就罷了,為曹植出謀劃策也就忍了,竟然破解雞肋的軍情,放在哪個朝代也是殺頭之罪。

    那個擊鼓罵曹的大膽狂人,一個不值一提的流氓文痞,從一出現就是作死的節奏。

    最後再說聖人的後裔孔融,他蔑視曹公,自以為是,不滿禁酒令倒也不算什麼大事,諷刺強娶甄氏的醜聞,就讓曹家所有的人蒙羞,別說是一個讓梨的孔融,就是論語的聖人在世,惹惱了奸雄也會找個藉口殺掉,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時間、地點、人物都是錯誤的選擇。孔融必死無疑,楊修、禰衡、許攸必死無疑!

  • 7 # 歷史大學堂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並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則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的說法。

    但是,我們如果熟悉三國史就會發現,孔融最後死的很慘,並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的,這是為什麼呢?俗話不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孔融四歲時就已經懂得尊敬兄長的道理,我們也常說“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為何孔融會如此呢?我們還會疑問,孔融小時候如此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為何長大後,卻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三國,走進孔融。

    圖1 孔融讓梨

    這個孔融何許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種聯絡呢?沒錯,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家族也頗為顯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孔融的父親則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說來,真可謂“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孔融少年時便已才華早露,名士李膺贊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三歲這年,父親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悲痛過度,以致於別人攙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父親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並沒有絲毫的矯飾,可見他對父親的孝順。那麼後來,他為何又會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這是一大疑問。

    圖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

    在孔融十六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張儉。張儉因為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這時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時年十六歲,張儉以為孔融年輕,故未曾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來事情洩露,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

    而孔褒、孔融兄弟則被捕入獄。官府不知他們二人究竟是誰獲罪。不料,孔融爭著認罪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卻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官吏沒有辦法,於是便去問他們的母親,孔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就這樣,孔氏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便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鄉里。這時候孔融十六歲,年齡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機的關頭還想著替兄長承擔罪責,可見他的孝悌不是假的,這又一次讓我們產生疑惑,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圖3 張儉獄中題字

    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根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孔融哭得死去活來,以致於別人的攙扶才能行動。所以,孔融一直認為真孝之人,面對至親的去世,一定會非常痛苦,以致於不能自已。而這個人在父親的墳前,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顏色,故而殺了他。

    這恰巧說明孔融是一個大孝子,他之所以進入官場,也是因為“孝廉”而聞名鄉里。這時,我們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個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麼會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呢?

    圖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這個問題我們擱置一邊,先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何孔融長大後會如此平庸呢?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長大後的孔融並不平庸。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更是稱讚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生在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所推崇的都是些謀士、武將之類的人,如諸葛亮、關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可見他並不平庸,那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平庸呢?

    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記住曹操,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而是亂世梟雄。文學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亂世則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我們看曹操就知道了,我們首先看到是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後才發現他還是一個詩人。這時候,我們會覺得錦上添花,對他的崇拜就會又多了幾分。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來,我們就揭秘,曹操為何會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孔融。原因在於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觀點:“親子無親論”。講了一個什麼意思呢?我們看看原文,根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我們單看這一段話,覺得孔融這是在為不孝找藉口,簡直就是“名教罪人”,實在是該殺。但如果我們熟悉漢末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了。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呢?正如當時有一句童謠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當時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經成為了一種假名節了。

    圖6 舉孝廉

    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在東漢時期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儒學變得越來越形式化,本來是以“孝廉”選官的,但“孝廉”變成了一種名聲。而這種名聲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縱的,所以選了一批“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假名節之輩。這種虛偽的名節是對名節最大的破壞,而孔融則對這提出反抗,他要撕毀這層假面具。正是因為“尚真”的主張,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毀這一假名節的根據,於是在理論上便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對於統治者來說,這無疑是“惑世誣民”,不容於“禮法”(用來麻醉民眾的假禮法),所以孔融就被殺害了。他雖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殺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們再看看稍後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名教,而在魯迅看來,他們正是把名教當寶貝,所以容不得半點虛偽。

    文:甪里先生

  • 8 # 睡覺張著嘴

    所謂殺人誅心,孔融作為孔子後裔,可謂天下儒家之首,滿口忠孝,殺孔融正是因為其忠於漢室,以不孝殺之,誅殺天下忠於漢室儒士之心。

  • 9 # 低調的鴿子姐

    自古以來,因為道德問題被嘲笑得很多,被殺得很少。而被殺的直接原因就一個,他和加害人有利益上的衝突,尤其是在政治上。

    所以,孔融被殺的主要原因是孔融觸怒曹操,因為侮慢曹操而被曹操所殺。而所謂“不孝”,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演員鄭爽是否會依靠資本運作重新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