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跋涉的年輪

    商業區規劃是展現一個街區特色的文化名人和歷史文化的延續,精細之處見真功具體來說:

    一、尺度近人

    商業街的尺度應該以行人的活動為基準,而不是以高速過往機動車為參照。購物行人所關注的縱向範圍主要集中在建築一層。對一層以上的範圍幾乎是“視而不見”。而橫向關注範圍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間,而超過20米寬的商業街,行人很可能只關注街道一側的店鋪,不會在超20米寬的範圍內“之”字前行。這恰好說明了商業街建築外觀設計的重點應該在建築外觀設計的第三個層面上。

    二、空間的限定

    人在商業街內的活動和感知空間是三維的。所以設計師對街道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應有針對性地設計。首先商業街的長度隨商業的規模而定,沒有一定之規。但室外建築空間根據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謂的“積極空間”和發散的、透過性的、難以聚合人氣的“消極空間”。作為商業街這樣一個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購物休息能夠駐足停留、感受觀賞環境的空間,它必須是一個透過建築手段塑形成的“積極空間”。也就是在商業街的兩端需要某種形式的空間標誌物和限定物,標誌著商業街的起和終。同時也起到把車行交通空間同步行購物空間隔離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國際城商業街設計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樓作為標誌,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與步行空間隔開。小區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聳的鐘塔既作為商業街結束也標示著小區的中心。兩端標誌的建立確立了商業街的寬間範圍,購物人能隨時感知自身在這一空間內的位置,預知未走的路程。這一手法避免了購物者在大市場內常有的混亂與迷失感。

    三、風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傳統商業街的誘人之處在於其不同時期建造,風格迥異的鋪面雜拼在一起,造成以極其的多元化而達到統一的繁華效果。新設計的商業街往往因人為的統一而流於單調乏味。為追求傳統商業街的意境,設計師應有意識地放棄追求立面手法簡單的統一,甚至應刻意創造多種風格的店鋪共生的效果。

    不同風格的建築單元拼在一起使人聯想起小鎮風情。即便是同樣設計的不同單元,也透過材質、顏色的變化,加強外觀差異化。商業街的魅力就在於繁雜多樣立面形態的共生。這也是商業街與大型百貨商廈的區別。

    四、面材的軟化與精化

    商業街建築與其它建築外觀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據自身商業的性質特點,二次裝修店鋪外觀。建築的外觀設計僅僅是一個基礎平臺。店家最起碼需要安裝招牌,有些連鎖店還需要改為特定的顏色、樣式。而招牌、廣告、燈箱等室外飾物往往成為建築外觀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裝可能會同原建築設計立意衝突,甚至破壞建築空間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鋪外觀設計應考慮改造外裝的可能,預留店名、招牌、廣告和其它飾物的位置。

    五、重視非建築元素

    商業街室外空間與氣氛的形成,主要決定於建築的空間形態和立面形式,但也取決於其它一些建築元素的運用,比如室外餐飲座、涼亭等功能設施,花臺、噴泉、雕塑等、燈具、指示牌、電話亭等器材、燈籠、古董、道具等裝飾,鋪地、面磚、欄杆等面材。這些元素是商業街與人發生親密接觸的介面。若想使這一介面更“友善”,就需要從景觀、園林的角度深化商業街的設計。

    寬窄巷那是老成都,新天地、1912、三里屯那是小白領。

    音樂房子的創始人陳滌說過這麼一句話,“當你在一個有文化的地方賣羊肉,那麼這個羊肉也是有文化的!”

    一個街區有文化,那走在裡面的人也就有文化了……這便是文化街區最大的賣點。

    成都寬窄巷

    某深耕文化產業多年的老哥曾講過:“成都的文化是活的!”這或許是天府之都最大的優勢所在,而寬窄巷子則集中表現了這一點。他們做到了每一個傳統文化街巷該有的一切,但是官方給出的定義還是比較混亂的:閒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實際而言,我們不應該把三個巷子分開來看。

    從空間佈局上來說,寬窄巷子不似北京南鑼鼓巷、菸袋斜巷般長條到底、一線見天,三條寬窄巷子平行分佈、小徑交錯, 佈局上更像是一個區塊而非長街。可換個角度,這種佈局十分巧妙。一方面,三條主街道雖然業態分佈相差不多,但是主題不同,閒逛懷舊、時尚體驗、住宿休憩各自為陣,小徑相連,能讓遊客快速在各個主題之間轉換不至勞累。

    再一方面,保證一定的空間複雜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閒逛樂趣。女孩子一有了時間就是去逛街,這個逛街是消遣,不是想買啥東西列張單子:出發→走一圈兒→完活兒→回家!以旅遊為打造目的的商業街更不能一條線跑到黑,雖說不至於做的像迷宮一般讓人迷路,但也要保證空間的複雜性,確保在各個商鋪之間營造神秘感,讓人禁不住繼續探索的慾望,只要把人留住了,商機就出現了!

    總體來看成都寬窄巷的業態分佈還是比較平均的

    再然,真正有參考價值的地方在於,其對於文旅小產品的把控。茶館,多是成都本地蓋碗茶為主,坐在露天鋪子來碗蓋碗茶,嗑個瓜子擺開龍門陣吹誇誇(聊天),看巷子里人來人往,偷得浮生半日閒。你在別的地方嘗不到的成都味兒,才有催得人到此一遊的價值。

    咖啡、酒吧,必須高標準,嚴格把控成都寬窄巷子的品牌質量,要求在三個巷子裡有不輸給超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擴充套件高階人群客流量。

    綜合來看,成都寬窄巷的三個改造方向絕對是教科書級別的:原住民、原建築、招商引資的高品質把控。

    在任何一個國家,景區如果想往傳統文化上打造,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不是所有企業都擁有迪士尼般強大的企業管理能力,人文氛圍沒辦法輕輕鬆鬆演出來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您如果有機會在北京晃盪晃盪,這個北京胡同裡的氣氛就很有意思!開發過的衚衕有南鑼鼓巷、菸袋斜巷、大珊欄,大致上什麼情況您基本也都逛過,咱就甭細說了!重點在於沒開發過的,天橋附近有個留學路,撿個飯點兒,您就從永安路這邊口進,珠市口西大街那檔子口出,一條路走下來基本就是北京老天橋衚衕的氛圍,不是原來的住戶根本演不出來。傍晚時分,人群熙熙攘攘,腳踏車放慢了在行人間穿梭,各個小飯館、食品店放出不亮的光照著街道,偶爾街邊還有光著膀子喝啤酒侃大山的北京壯漢,一切的一切透露出濃郁的老北京市井味兒。這!就是文化內容,無法複製!獨具特色!即使建國以來各種城市開發極大削弱之後你仍然能在一條道上品出一二的靈魂。

    往上翻個十代,天橋這一溜十三彎兒住的人也全都是雜耍、唱戲、畫糖畫這一類的手藝人,達官貴人是不會到這一帶轉悠的。而全國各地撥得頭籌的藝人們願意來北京闖蕩的也都跑到天橋落腳,這就和今天的全國性演藝園區和餐飲園區似的,有了這個產業為核心,天橋一帶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寬窄巷的文化資源亦是如此。

    但是有人說話了,我直接把手揣進褲兜,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就得了唄,還去商業街幹什麼?這就是寬窄巷子第三個成功之處:運營上招商的把控,確保其消費環境的高品質。先來看看寬窄巷改造前是什麼樣?

    不光是寬窄巷,北京、上海這一類大城市的舊城改造都是如此,這些已經住了很多年的老城區存在著衛生排汙、供電混亂、設施老化等諸多生活的基礎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之前說的留學路沒有成為一個旅遊打卡地的原因:市井生活氣息是有了,你能接受逛街時飯菜香和垃圾臭混合的味道嗎?就算你說沒事,遊客也不能接受啊!

    不僅僅是這類基礎問題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判斷你這個旅遊區塊的生活品質是否合格,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有沒有星巴克。記得以前翻找古北水鎮的資料,很多人都說,在古北水鎮這樣一個古城旅遊能看到星巴克是一件讓人安心的事。陳向宏Quattroporte曾經說過:遊客對於景區的愛是偽愛,他們逃離高樓大廈、鋼筋水泥,但還是要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

    南京1912

    與成都寬窄巷子不同,南京1912街區的文化氛圍幾乎沒有懷舊的成分,反而引爆了南京夜間消費市場的埠!在1912酒吧街出現之前,南京人民的夜生活似乎比較貧乏。要說酒吧也有,南大青島路、上海路和鼓樓淅淅零零的幾家清吧開的有聲有色。但1912的出現將酒吧文化凝聚在了新街口商圈的一箇中心點上。就消費時間來講,夜晚無疑是1912的黃金時間。7CLUB、RED CLUB、亂世佳人等10多家酒吧,掀起南京夜生活的高潮。

    每天午夜11點到12點之間,1912街區人來人往、每個酒吧裡摩肩接踵。南京傳統的新街口商圈、湖南路商圈、珠江路商圈都無法與之比擬。這種夜晚酒吧的文化氣氛幾乎是無法複製的!

    舉個例子:

    南京1912街區成功之後,被無錫等地複製模仿,但是,你在南京1912街區可以經常看到衣著略顯古怪、髮型特異的年輕人在酒吧之間遊走,正是這些人撐起了南京1912街區的酒吧文化和時尚氛圍,你在別處的的1912街區是看不到的!反觀無錫的1912商業街,只是把酒吧做到了聊聊天、喝喝酒的程度,卻把啤酒的價格翻高了幾倍。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或許是南京本地一直缺少一個1912街區這樣的夜間消費場所。重要的一點在於,這個缺少並不是每個城市的標配!南京1912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南京本地的高階白領人群,而這樣的消費群體不是每個城市都有。就好像青島至今沒有一家形成規模的live house,大家全都喝袋裝鮮啤坐在能看見海的地方把小龍蝦當下酒菜去了,誰還跑到賊老遠的地方在一個窗戶都看不見的小房間裡鬧哄哄地擠在一起喝死貴死貴的瓶裝啤酒啊?可以見得精確定位消費人群是南京1912街區最出彩的地方之一,但規劃者是事先調查還是恰好撞上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當初東方三採的確將南京1912定位於“城市客廳”,面向於白領、小資、文化人群、外籍人士、商務客人、遊客消費的“高尚休閒商業區”。酒吧文化一開始可能並沒有在計劃之內。

    南京1912少見零售業態

    而那時,為了使城市客廳不至於落為一句空話,規劃者在設計伊始就進行了精確招商定位:主要定格在與旅遊休閒相關的餐飲、酒吧、咖啡館、茶館、美容健身中心等國際頂尖品牌。國際一線品牌將佔有40%的份額,國內發達城市的一線品牌佔有30%的份額,其餘獨立特色品牌30%。

    這些一線品牌在確保此地消費品質吸引高階人群的同時,支撐起了酒吧文化,是基座的作用。近些年來,搞live house的、搞高階餐飲的都或多或少會考慮一個問題:生態!當然,這個生態是個泛義,還有諸如系統一類的化身詞。因為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單個的酒吧即使自身素質過硬,旁邊沒有一個合適的業態也會顯得孤立無援,難以形成氣候甚至隨時間過氣緩慢死亡。在已經過去的漫長歲月裡,這種有機的商業生態近似於野蠻生長和自然淘汰,難得一見成功典範。但是成功者大多迅速脫穎而出,比如集中奢飾品的香榭麗舍、世界演藝中心的紐約百老匯。

    南京1912街區這樣的一種設計正是把整個的商業生態從嚴酷的自然淘汰中搬離出來,改成溫室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同時改善外觀與形狀使其更加能夠適應市場,雖然在初試發育階段較為兇險和脆弱,一旦成活與成熟便可見其商業價值迅速引爆市場。

    北京三里屯

    與其他三個商業街區都不同,北京三里屯是自然形成的,毗鄰第二使館區的三里屯擁有著天然的國際化軌道。所以,我們只把它作為一種現象來簡單說一說。

    相較於前面的成都寬窄巷子和南京1912,三里屯則顯得更加大氣更加國際化,這些全都要仰仗太古裡憑藉強大招商能力,國際一線品牌的進駐甚至有些是首次進入中國直接推動了時尚潮人的聚集,白領、小資緊隨其後。加之早些年三里屯“髒街”,周邊的大量外企,三里屯成了在北京追逐時尚的不可取代的一個地方。如果有人想體驗一下什麼叫”北京的繁華“,三里屯的的確確是不二之選。”北京的繁華“就是三里屯的文化核心。

    直接講三里屯這樣的國際奢飾品聚集地,小編有些難以駕馭,拐彎兒說一說日本的秋葉原。秋葉原當初也沒有哪個開放商規劃,或者政府引導一些企業入駐。因為多方面的各種原因,甚至是巧合的成分,秋葉原是東京當時的一個電子裝置集散地,地位和當初中關村組裝機的地位差不多。接著,就是所謂“二次元文化”的發展,因為二次元與電子裝置不可分割的特性,幾乎是所有宅在家裡不出門玩電腦的這麼一群人都中了二次元的“毒”,他們這群人又在秋葉原電器街擁有高度的流動性,第一家二次元商鋪的入駐如同瘟疫一般立刻在秋葉原大肆感染。到了今天,最鮮明的特徵不在於漫畫和一系列音像製品商店,而在於街道上穿著各色女僕裝招攬客人進入女僕咖啡廳的“女僕”們,她們是所有外國遊客到秋葉原打卡必須拍照留念的。最最最關鍵的在於,任何人不會覺得在秋葉原看見有年輕女孩子穿著女僕裝哪怕有一絲一毫的奇怪,更多的他們會由衷地讚歎女孩子的可愛。這點和三里屯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榴蓮被譽為水果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