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海教育

    正面管教一書有很多教導孩子的方式可以參考,我今天只舉1個。

    最近,收到一位家長的問題。說孩子養成了每天吃飯必須看電視的壞毛病,不讓看就不肯吃飯,看的時候,嘴巴里含了飯半天也不吞(都看傻了),這樣每次一碗飯要吃將近一個小時。為此父母也曾採取過強硬的措施,但每次都會遭到孩子激烈的反抗,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家長向我們求助該怎麼辦?

    收到問題之初,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覆。後來翻看《正面管教》這本書,我發現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方法的名字就叫:決定你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01

    書中,作者透過一個真實案例子,闡釋了這個方法:

    波尼和一個有6個孩子的男人結了婚。最大的孩子8歲,最小的是一對2歲的雙胞胎。他們的媽媽在生雙胞胎的時候不幸過世。可以想象,要給這6個孩子找保姆該有多困難,更別說有有一對幼小的雙胞胎了。在新媽媽波尼出現之前,這些孩子沒有受到過穩定的管教。這在吃飯時表現得尤其明顯,孩子們邊吃邊打架、鬥嘴、互相忘對方身上扔食物。這種情形對波尼來說實在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波尼以前教過正面管教的原理,還沒機會用過,現在機會來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她沒有討論孩子們吃飯時的問題,而只是問了他們飯菜上桌之後需要多少時間能吃完飯。孩子們經過反覆商量,認為15分鐘就足夠了,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忘記了考慮打架、鬥嘴和扔食物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他們都心甘情願地同意了一項家庭規則:晚上6點開飯,6點一刻收攤。

    第二天晚上,波尼和丈夫沒有管孩子們的打鬧,埋頭吃自己的飯,在6點一刻,波尼準時收拾餐桌。孩子們抗議說,他們都還沒吃好。波尼和善而堅定地回答:“我只是在遵守我們大家制定的規則。我相信你們能挺到明天早上。”

    第三天晚上是前一天的翻版,因為孩子們要試探一下,看看這位新媽媽是否“來真的”。到第四天晚上,他們知道她是“來真的”了,各個都忙著吃飯,誰也沒有時間打架、鬥嘴、扔食物了。

    02

    從這個真實的案例,我們能看到,“決定你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這個方法的確有效。但要想保證這個方法成功,下面幾點是必須做到的:

    1、讓孩子提前知道你要做什麼。如果可能,先徵得孩子的同意。

    2、採取和善而堅定的行動,而不是光說。當孩子試探你的時候,話越少越好,用行動表明你的決心。

    3、在方法奏效之前,肯定會有很多衝突和矛盾,對此你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

    03

    為了更好的理解,“決定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去做什麼”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再舉兩個例子:

    1、不要去要求孩子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籃裡。你只需要決定你只洗放在洗衣籃裡的衣服。

    2、不要嘮叨孩子去打掃廚房。你只要決定,廚房不乾淨,你就不做飯。

    講到這,開篇那位家長的提問,估計你心裡已經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了。

    最後來說一說我的收穫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孩子不聽話、不合作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選擇用懲罰、控制的方式來要求孩子,結果只能招致激烈的反抗。但是今天的方法,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思路,就是父母決定自己做什麼,而孩子要麼選擇合作,要麼選擇自己承擔後果。

  • 2 # 庫馳科技

    人生是很長的

    這個觀念很重要,它提醒我不要顧及什麼“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人生的馬拉松太長了,相比之下,起跑線附近搶跑一兩步根本沒有那麼重要,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作為擁有學習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成年人,我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還在透過閱讀、思考、嘗試與探索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開啟自己的邊界、增加生命的不同可能性,四五歲的孩子,還有那麼長的時間可以供她慢慢發展、探索,完全沒必要著急呀。

    只要她喜歡的,總是有機會去學會的。所以,家長完全不必聽到“小時候一定要學一種樂器”的說法就去報名樂器,聽到“小時候一定要學舞蹈”的說法又去報名舞蹈,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在學鋼琴、合唱、英語、圍棋、樂高、繪畫、柔道、羽毛球等等,也都給自己孩子報上。說實話,這些課程都很好,小時候學也有好處,但一股腦都報上,這個孩子不累嗎?真的能學到多少嗎?如果我們心裡想著人生很長的話,就可以根據孩子的精力,科學地安排那麼一兩種,讓孩子堅持學下來,其他的,就算小時候來不及學,後面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學啊,可以在她想學又有精力學的時候再新增進來,說不定她學習的動力還更強呢!如此一來,也覺得未來更可期待了呢!

    能夠開發的潛力是很多方面的

    那麼,就算不著急,孩子處於起跑線階段,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什麼呢?鑑於這段時間是孩子發展的諸多敏感期,諸如語言啊、空間啊、感官啊、動作啊、審美啊、閱讀啊等等的敏感期,作為家長,我們都可以有意識地配合一下、刺激一下,比如孩子確實對閱讀感興趣,那就多給他準備書、多給他講故事等;他對空間感興趣,就和他一起玩玩樂高;他對衣著、審美提出要求,就可以帶他自己給自己選衣服等等。但是,我覺得敏感期這種東西,刺激一下確實讓孩子表現得突出一點,就算沒突出,至少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有這方面的潛力的,確實是有點好處的。但沒來得及刺激也不用太焦慮,所謂潛力,就是等待開發的能力嘛。也不會說刺激了就會發展得神乎其神,不刺激就失去了可能性。所以,能刺激就刺激,沒刺激也不必太焦慮。

    學習是需要練習鞏固的

    那麼,潛力怎麼開發呢?我覺得潛力的開發,就是較為系統的學習過程了。而想要真正透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就需要足夠的練習來匹配。比如,雖然小孩子記憶力好,但只靠每週兩到三小時的英語課,她也不會記住太多的字母和句式,還是得回家練習,才能真正記住;就算小孩子樂感好,鋼琴等樂器一學就會,若是隻靠課上的時間學習而不回家練習,也不可能鋼琴技能突飛猛進、考級輕而易舉。作為學習者,我們都知道,課上學會了往往只意味著知道了、理解了、明白了,到自己熟練掌握、當作工具靈活運用、內化成自己的能力,要經過很多練習才行。所以,家長一窩蜂地想要給孩子報課程肯定是好意,但只是報名課程卻不匹配課下的鞏固練習,那麼課程的學習往往還只能獲得蜻蜓點水的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呀~時間長了,便聽到家長抱怨課程沒用,其實,這還真不是課程的“鍋”呢~

    一天的時間是很短的

    那麼,不僅要學習,還要練習,時間從何而來呢?

    孩子白天待在幼兒園,家長白天上班,晚上或週末再去上興趣班,如果剩下還有時間的話,就是練習的時間了。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小標題——人生雖然很長,但是具體到每一天的時間其實很短的。

    我粗略算一算,每天晚上六點半開始的話,九點準備睡覺,中間還要寓教於樂、陪孩子玩一玩,一天最多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每週工作日五天的話,我家孩子有兩天有興趣班,一天去游泳運動,也就只剩下六個多小時的時間。週末兩天時間倒是比較多,但是還有外出參觀、全家出遊、健身、互動娛樂啊,平均下來週末每天8小時真的不算少了,不過就個人感覺而言,其實根本沒有那麼長時間,孩子畢竟是要玩的,不可能總是學習與練習,逼得逆反了就得不償失了。於是,週末的話,真正用於學習與練習的時間能三四個小時,也就不少了。那麼,一週加起來,也就十多個小時的練習時間。現在各家的孩子,基本上至少涉及閱讀類、語言類、健身類、藝術類、思維類等幾類課程,分散下來,一類課程也就能練習兩三個小時,真心不多呀~

    教育是需要過程的

    雖然每週練習的時間不算多,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慢慢地就會有改變。這個過程中,家長作為大人,要和自己的情緒做對抗,保持耐心,不能期待太高、不能要求太急。比如,我家女兒出去玩想要買禮物,不給她買她就哭。這個事,我處理了幾個月才徹底處理完:

    第一次逛商場,她想買公主娃娃,我答應了,並告訴她一個月內只能買這個娃娃,不能買其他的禮物了,她當時很開心地答應了,但並不知道答應意味著什麼。

    過了一週逛商場,她又看到了新的公主娃娃想買,我提醒她不可以。因為已經上次她已經答應我“一個月之內不能買新禮物”了,她這時才知道自己當初答應的內容意味著什麼,知道自己真的不能買新的娃娃了,於是開始哭鬧和打人。這時候,我採用處理孩子情緒的流程:①先要給孩子的情感貼標籤,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感型別,②與孩子共情她哭泣的原因,告訴孩子你理解她,③接著幫孩子認識問題,讓孩子自己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先對她表示了共情,但還是要求她遵守承諾,哭鬧是沒用的。可是,她那次還是哭鬧了二十多分鐘。

    又過了兩週,又一次逛街,她看到了公主貼紙,想要買。我告訴她一個月的期限還沒到,還是不能買,時間到了才可以買了。她繼續哭鬧,我繼續共情,她知道確實不行,哭了幾分鐘就放棄了,要求我時間一到就來買,我答應了。

    一週後,我們在路上走的時候路過一個書報亭,她看到一本公主雜誌想要買,然後問我一個月的時間到了嗎?可以買新的禮物了嗎?我一算,真的到了,可以買了,但是她之前要求買公主貼紙的,如果這次買了雜誌,就不能買貼紙了,她確定想好了嗎?她想了想,說自己想好了,她決定這個月買雜誌,不買貼紙了。於是,我給她買了雜誌。

    過了兩週,我們再次逛街遇到了公主貼紙,她又表示想買,我提醒她已經做過的決定——買雜誌不買貼紙,這個月的購買機會已經用完了。她想了想,知道這確實是自己的決定,沒有哭,戀戀不捨地看了看貼紙就走了。從那以後,再買什麼,做什麼決定,孩子都比較心裡有數了。

    但這個過程中,其實和孩子約定、等待孩子改變並不容易,家長面對孩子和自己的情緒也並不容易。像我老公就心很軟,看到孩子哭他就心裡不舒服,然後他就開始制止孩子:“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這麼點小事為什麼要哭,不許哭了。”制止無效的話,他說話就開始帶著怒氣,開始給孩子臉色看,甚至跟我爭吵,認為我就是故意逗孩子哭,責備我不該帶孩子去有玩具的區域等等。這明顯就是家長不願意承擔自己情緒上的波動,而要求孩子不能釋放自己的情緒,更不要說幫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了。其實,哭泣是人類很正常的情感表現,哭一哭也沒什麼,家長不要一看到孩子哭就焦慮,更不要因為自己焦慮進而干涉孩子的情緒表達,也不要期待自己一引導孩子就立刻改觀,而是要慢慢等待。孩子很有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明白一個道理,經過很多練習才能掌握一項技能,但真正明白了、掌握了,才是真正的進步和成長啊。成長本來就是個緩慢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的。

    再舉個例子,從去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我開始陪著孩子做英語描紅,當時只是想鍛鍊她手指握鉛筆的力氣。開始的時候,她筆都握不緊,會抱怨不想寫,磨磨蹭蹭地不好好寫,我當時也不著急,就坐在旁邊自己寫字帖,陪著她慢慢耗著,但總是堅持每週日早上要寫完一頁才能玩,抱怨也沒用;後來,她看抱怨沒用,也就不抱怨了,主動開始寫,想著快寫完快去玩,寫得很敷衍。不過我的目標本來就是鍛鍊她手指握筆的能力,這個能力達到了就好,其他的我也不著急;再後來,她看我不著急,似乎也不著急寫完了,開始追求個別字母寫工整,寫一行還讓我點評點評那個單詞寫得最好;這兩天更神奇,竟然在工作日的早上提出自己還想寫會兒英語了,我說週日寫就行,她說平時寫也可以呀……

    真的是一點一點在變化,讓人看了特別驚喜……

    相信教育的力量,但也會耐心地等待教育發揮它的力量,一點點地改變吧。

    番外:補記兩則丫丫語錄:

    #不錯,思考問題越來越具體了#

    媽媽正在看《養育女孩》一書,裡面提到人們有時候下意識地和男孩兒和女孩兒說話的方式不一樣,比如看到一個魚缸裡面有幾條魚,會問男孩兒裡面有幾條魚,卻和女孩兒說感性的描述性的話,比如魚是什麼顏色的,漂亮不漂亮之類的,這樣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女孩的數學思維。

    媽媽開始反思,自己還真是有這個傾向。上次丫丫午睡起來,媽媽走過看她,忍不住稱讚道:你的眼睛真漂亮呀!

    丫丫直接問:怎麼漂亮了?

    媽媽直接引用歌詞:你的大眼睛,明亮又閃爍,好像天上星星最亮的一顆。

    丫丫聽了反駁道:什麼呀,明明是兩顆!

    說完想了想,又補充道:而且是恆星哦!

    媽媽:……是,你說得對!

    #還好沒耽誤你的數學思維,我以後會注意的#

    丫丫自從知道交通規則之後,每次過馬路都很認真地看紅綠燈,如果看到有人闖紅燈,就會從質疑到生氣,和爸爸媽媽抱怨:他怎麼闖紅燈啊?

    媽媽無奈又有些慚愧地說:那也沒有辦法,有人就是不遵守交通規則。

    丫丫生氣地:真想讓警察叔叔把他們抓起來。

    媽媽:那你覺得警察叔叔能抓到麼?

    丫丫想了想:能啊,有錄影啊。

    媽媽繼續提問:那你想想,有錄影就能抓到麼?

    丫丫繼續想:好吧,可能只能抓到開汽車的,因為只有汽車有車牌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中,怎樣才算真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