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奔說史
-
2 # 哨兵小虎
崤山小虎第139條回答。
當然是只有現代化槍支的軍隊勝利了。我至少有三種方法輕鬆獲勝。
一、常規陣地戰。蒙古騎兵總量也就24萬,沒必要全部擊斃,只需要殺傷其一半或者30%足以擊潰其心理防線了。
來,看看我的殺死。老歸老,新的我怕太殘忍。
馬克沁機槍。外號“寡婦製造機”。來上100挺,絕對打的蒙古騎兵邁不開腿。
中國產85式重機槍,命中一發,馬都被打成兩段,更別說人了。
二、狙擊手遠距離擊殺“成吉思汗”。那個年代的蒙古騎兵很不不知道狙擊槍為何物。我也不說1500米,1000米內,輕輕鬆鬆狙殺騎兵首領,如探囊取物。
恐慌吧,騎兵們。沒有首領,誰來指揮騎兵進退?
三、特種作戰。突擊步槍結合手槍,依靠特種作戰,輕鬆劫持騎兵統帥,下令騎兵放棄抵抗。
總之,兵器的發展影響了戰爭的形態,用老的戰爭方法,來對抗現代化的戰爭思想,只能是雞蛋碰石頭。 -
3 # 薩沙
看一段描述。
馬赫迪戰爭,蘇丹民族英雄馬赫迪領導的反抗英埃統治的鬥爭。1881年1月爆發,1898年4月因英國殖民軍鎮壓而失敗。
期間,爆發了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對現代化部隊的作戰,思圖曼戰役。
結果是,蘇丹騎兵軍團慘敗。
在思圖曼之戰中,蘇丹軍隊領袖哈里發的可用之兵只有5萬多人。他的馬赫迪軍並非只是大刀長矛武裝的軍隊,他們擁有大約1萬5千支繳獲的步槍,甚至一些火炮。
英埃聯軍的2萬5千人中,英軍有8,600人,其餘都是埃及部隊。
聯軍擁有40挺輪式水冷馬克辛機槍,射速高達每分鐘600發,此外還有50門榴彈炮。
1萬2千馬赫迪士兵,其中一半是騎兵,從平原地區發動了進攻。
馬赫迪士兵剛剛進入英軍視野,就遭到炮火的襲擊,英軍炮兵和尼羅河裡的炮艇矯正射角以後,紛紛開始急速射。
由於此時馬赫迪軍也是富有實戰經驗的部隊,他的騎兵隊形相當鬆散,炮火造成的傷亡並不大。
當馬赫迪軍接近到兩千米的距離時,英埃聯軍的40挺馬克辛機槍不停地掃射,在英軍陣前形成一道彈幕。
有好幾挺機槍冷卻筒裡的水用盡,不得不用士兵水壺裡的水補充。每一挺機槍的旁邊,彈殼堆成了小山。
在這種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鎖之下,馬赫迪軍的騎兵,根本無法突破。他們像秋收的麥子一般被成片割倒,無人能夠衝到英軍陣營前300米的距離。
然而,在兇悍的馬赫迪將領阿茲拉克率領下,騎兵們頑強的一波波衝鋒。前面被打死,後面躍過戰友屍體繼續衝鋒。
然而,成吉思汗時代過去了,這幾乎成為單方面的屠殺,人肉鬥不過鋼鐵。
阿茲拉克被機槍擊斃,這1萬2000人傷亡過半,餘下的人不願意白白送死,慌忙撤退。
激戰到黃昏,馬赫迪已經遭受慘重傷亡,幾乎崩潰。
然後兇悍無比的蘇丹人,不願意這這樣投降。
瓦德赫魯將軍親自率400騎兵,排成密集隊形作最後的衝鋒。他們中間許多人連武器都不帶,一個個策馬疾馳,狂呼吶喊著衝進英軍的重機槍火網,結果全部斃命。
這一戰僅僅持續了一天,馬赫迪軍陣亡20,000人,傷22,000人,被俘5,000人,戰損率高達90%。
英埃聯軍僅僅陣亡48人,傷 382人。
要知道,馬赫迪軍有一半人還裝備了先進的火槍,甚至還有大炮,遠比成吉思汗部隊要強。
馬赫迪軍尚且如此下場,面對的又是一戰之前的英軍,可想放到今天會怎麼樣。
-
4 # hording
只要現代化軍隊彈藥充足,後勤補給充分,那麼勝利者必然是現代化軍隊。其實,甚至不需要現代化部隊,只要一支十九世紀末的全副武裝的近代化部隊,就能夠戰勝蒙古騎射兵。換句話說,隨著火器的應用,尤其是十九世紀末快髮長程火器(the quick-firing long-range firearms)的發明與使用,使得冷兵器部隊在近代化部隊面前,已經喪失了抗衡的能力,原本的關公戰秦瓊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了一面倒的屠殺。而這種近代化部隊對冷兵器時代的騎兵的戰鬥,主要有兩個案例,一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八里橋戰役,二是蘇丹馬赫迪戰爭時期的恩圖曼戰役( Battle of Omdurman)。
八里橋戰役應該說是一系列戰鬥的總稱,我們這合理所說的八里橋戰役是指1860年9月21日發生的以英法聯軍為一方,以清兵為另一方的一次戰鬥。根據英國檔案,當時英法聯軍是以英國詹姆斯·霍普·格蘭特、法國查爾斯·蒙託邦為指揮官,總兵力約一萬人,清軍則是以僧格林沁為指揮官,總兵力五萬人,根據俄國公使估計當時清軍投入了約三萬騎兵。最終結果清軍損失約1000人(清政府自己估計約為3000人),而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8人。八里橋戰役是一場典型的近代化軍隊與前現代軍隊的戰鬥,當時英法聯軍配備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部隊配備了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而清軍則是以冷兵器和熱兵器混用的步騎混合部隊。相對來說,由於這時西方列強的部隊,還處於武器變革的前期,所以其武器的殺傷力還並不算大。真正體現了近代化部隊對於騎兵的屠殺,則是另一場發生在非洲的戰役,即恩圖曼戰役。
恩圖曼戰役恩圖曼戰役是十九世紀晚期發生在蘇丹馬赫迪與英埃軍隊之間的一場殖民戰爭。英國稱之為蘇丹戰役。恩圖曼戰役就是發生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場關鍵性戰役。這場戰役的雙方以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指揮的英埃軍隊為一方,以阿卜杜拉·伊本·穆罕默德·阿勒哈利法(Abdullah Ibn-Mohammed Al-Khalifa)指揮的蘇丹馬赫迪軍為另一方。其中英埃軍隊是由8200名英國士兵,17600名蘇丹和埃及士兵組成;而馬赫迪軍則有52000人。1898年9月2日,恩圖曼戰役爆發,英埃聯軍以佔有絕對優勢的武器擊退了馬赫迪軍的兩次進攻,用馬克沁機槍等現代化熱武器屠殺馬赫迪軍隊。這次戰役大約12000萬馬赫迪軍被殺,13000人受傷,5000人被俘。而英埃軍隊則只有47人死亡、382人受傷。這次戰役與八里橋戰役相比較,武器的作用,則被進一步放大。所以親歷這一“最後一場騎兵決戰”的丘吉爾才在《大河之戰》中才說,
戰敗者的英勇舉動被勝利者貶低了。而其他的目擊者則描繪說,
他們永遠靠近不了(英埃軍隊),他們也拒絕撤退。……這不是戰鬥,這是槍決。……根本就沒有(完整的)屍體,(屍塊)到處都是,……被撕成碎片……這場戰鬥真實的展示了高爆火藥、馬克沁機槍以及達姆彈威力,可以說是典型的近代化軍隊對騎兵(裝備了火藥武器的騎兵)的壓倒式勝利。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兩場戰役中,兩支近代化部隊面對的並非是巔峰時期的騎兵,如果面對的是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騎兵,可能結果會不一樣。但個人以為,這種武器的壓倒性優勢,很難為不怕犧牲的精神所彌補,可能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騎兵,會對近代化部隊造成更大的傷亡,但結果應該是註定的,必然是近代化部隊的勝利。而問題中所提的是現代化部隊。雖然從十九世紀晚期到現在,槍支的改進並沒有那麼明顯,但個人認為,現代化的武器使得屠殺的效率相比較十九世紀晚期而言,應該說,更高了。因此,如果換了配有槍支的現代化部隊,對於蒙古騎兵的屠殺效率可能會更高。至於結果,可能取決於這支部隊,某種意義上,是否在對方大量傷亡的情況下,仍然還能將“屠殺”持續下去。
-
5 # 血山飛蟲
許多問題,太無知了!蒙古騎兵不用碰到現代化的軍隊,蒙古騎兵在十四五世紀就已經被別的民族軍隊暴打,蒙古騎兵就橫行了,將近一百年左右。蒙古騎兵被滿足八旗暴打,蒙古騎兵又被哥薩克騎兵暴打,建議你們看一下這方面的戰史記錄。
-
6 # 遊者走天下
應該說蒙古多長時間會被擊敗。
蒙古軍隊雖然強,他是強在古代以冷兵器為主的戰爭中。在今天現代軍隊的裝備已經遠超古代軍隊,其殺傷能力更是古代軍隊所不能相比的。
蒙古騎兵依靠弓箭和馬刀作戰,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現代軍隊強大的殺傷力和超高的機動性的時候,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那就是被殺的一乾二淨!
在1898年的恩圖曼戰役中,很能說明現代武器對騎兵的優勢。這場戰爭中,英軍一共8000多人,埃及盟友1萬多人,而他們的對手蘇丹人共集中了5萬多軍隊,其中大部分是騎兵。
當時英軍裝備了剛剛研發出來的馬克沁機槍,正好他們將這種機槍帶到了北非戰場。
戰爭開始後,蘇丹騎兵數萬人向英軍陣地發起了衝鋒,當他們距離英軍陣地還有2000多米的時候,100多挺馬克沁機槍就開始向蘇丹騎兵掃射。短短几分鐘的時間,2萬人倒在了戰場上,而英軍只陣亡了幾十人。這些陣亡計程車兵還主要是被蘇丹人的步槍擊斃的,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裝備現代武器,英軍可以實現對蘇丹人的零傷亡。
(恩圖曼戰役)
這還是剛剛發明出來的機槍對騎兵造成的戰果,那麼現代軍隊所裝備的各種自動武器完全可以造成比當年更嚴重的傷害,而損失只會比那個時候還要小。
再看蒙古騎兵蒙古騎兵喜歡玩非接觸戰爭,先是使用弓箭進行遠端殺傷,當敵人衝鋒時,他們依靠強大的機動性脫離與敵人接觸,避免肉搏減少自身的損失。
在蒙古崛起過程中,這種戰術屢試不爽。
但是不要忘了,蒙古騎兵想要攻擊到敵人,必須要接近到百米之內才可以,否則他們很難威脅到對方,現代軍隊裝備的槍械有效殺傷能力幾乎都在數百米之外。
所以蒙古騎兵的非接觸戰術就玩不轉了。
因為當他們沒有能力威脅到現代軍隊的時候,就要承擔鋪天蓋地的彈雨。
在現代武器的殺傷下,他們將付出比恩圖曼戰役中的蘇丹軍隊更慘重的代價,到時候可能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網上才會有人說,自從機槍發明出來以後,遊牧民族變得能歌善舞了。
因為現代科技的力量,不只抵消了遊牧民族的快馬彎刀的威脅,反而對他們這種原始的戰術擁有絕對的優勢!
-
7 # d低調ddd
一會二戰德軍穿越到現代會怎麼樣,一會巔峰蒙古騎兵穿越到現代會怎麼樣,這些強也就強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蒙古騎兵別說穿越到現代,就是到近代,幾萬人遇到幾千配有槍支的英法級別的軍隊,也是送人頭的貨,詳情參考八里橋之戰!至於德吹說的二戰德軍的鋼鐵洪流,放到今天也就只能給現代軍隊當靶子!時代不同,科技代差太大,軍事理論也在不斷進步,根本沒有可比性!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就跟問義和團和八國聯軍誰能贏一樣。
玩過騎馬射箭的人都知道,真正的騎射威力並不大。因為,騎手在賓士中顛簸的馬背上,想要用弓箭進行精準的瞄準與射擊,難度可以說是相當之大,還需要長期的苦練。
就連神射手李廣,也只能敢保證幾十米內的騎射精度,”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
這一點,也得到了現在愛好者的考證證實:根據復原的東西方古代騎射技藝,靶子的距離頂多也就是一二十米,超過這個距離,箭支無疑就要打偏。
事實上,13世紀縱橫歐亞的蒙古騎兵,他們打贏敵人的主要力量是佔部隊總數60%以上的重騎兵,相比於衝鋒陷陣的重騎兵而言,依靠騎射的輕騎兵戰術主要是靠迂迴敵人造成恐慌,騷擾襲擊疲憊敵人。
“他們的先頭部隊不時的由那些放完一排排箭後撤下來的梯隊替換,直到敵人已經被引出陣地或者是被這種遠距離射擊挫傷時,居中的重騎兵才出擊,用長刀將敵人砍倒。”
不過,這種騎射戰術在火器出現之後就再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因為槍支在射程、精準度以及殺傷力上遠遠超過了弓箭。
比如,在準噶爾和滿清的戰爭中,準噶爾騎兵除了騎射的傳統本領之外,就大規模使用火器加強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當時清軍所面對的,是一支大量裝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蒙古騎兵。他們在交戰時,往往先用火槍射擊,再發射弓箭,最後,才肉搏。
1722年,根據出使準噶爾的俄軍溫科夫斯基大尉的記載:準噶爾軍隊有精兵6萬人,幾乎全部都是騎兵,裝備有弓箭、長矛、火繩槍、馬刀等武器,還能自制火藥。
清軍的主要兵力是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綠營,前兩者是以騎兵為主,但他們所用的武器,也是繼承自明朝的火槍、紅衣大炮等。
最後,在實際戰鬥中,也是火炮、火槍、弓箭、馬刀等一齊輪番上陣。
到了1860年,著名的八里橋之戰時,歷史上曾經縱橫歐亞的蒙古騎射戰術,在裝備了燧發槍和阿姆斯特朗後膛炮的英法聯軍面前,不僅已經徹底失去用武之地,無論多麼悲壯的衝鋒,換來的只是一堆屍體而已。
所以,騎射和槍支PK,毫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