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發2019

    我仍鄉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亂語粗淺見,以搏眾人笑。本人認為,孫權和他的哥哥不一樣,孫權是個守土之君,他在某種程度上和劉禪差不多,劉禪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諸葛亮、趙雲……等等一班能幹的文臣武將,他只要按部就班的往下走就能慢慢的把家業做大,但由於曹魏的接班人曹丕能力太大,孫權和劉禪的江山終於被曹丕吞併消滅了。對不起,有點扯遠了,各位看官切莫著急,且請我慢慢給眾位道來。我們大家仔細看孫權接班後的所作所為,他沒有發展挖掘一個新的可用人才。他只是在父兄留下的基礎上守攤。孫權剛接老兄班時,他的大哥孫策給他留下兩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大戰後,孫堅、孫策留下的老人漸漸地凋零了,比如像周瑜、魯肅……等等都漸漸不在了。孫權只是守著舊有的國土過日子,他一沒發覺人才二沒有開疆拓土,只是關起門來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後來在劉備為關羽報仇攻打東吳的時候,萬般不得已啟用了書生陸遜,火燒了劉備的700裡連營,大敗劉備,順勢收取了荊州地區。即便是他消滅關羽,也是借曹魏攻打荊州的機會,趁關羽兵敗擒獲斬殺了關羽。但是當劉備一說要起兵攻打他,嚇得趕緊把斬殺關羽、張飛的兇手還給劉備。各位看官,俺認為孫權骨子裡就是一個老實人,他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會過日子的女人,守攤子行,沒有開疆拓土的野心,只想做一個太平安樂的皇帝。其實孫權有好多機會能統一全國,他都沒有去做,比如曹操剛死的時候,他的國力、威望、人員、將士都在鼎盛時期,他卻沒有趁機消滅了剛接班還沒坐穩江山的曹丕,更沒有去消滅劉禪統一中國。他只是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這樣的一個人碰到一個野心能幹的對手,他怎麼能不敗呢?像他這樣的人怎麼會重用甘寧這樣能幹的武將呢?各位老師,各位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鄙人在此多謝了!

  • 2 # 清露晨流

    題主說的不受孫權重視,應該是指的為什麼沒有委任他重任吧;比如為什麼沒有給他一個副都督的職位或者讓他獨立統轄一個軍團。

    首先要說甘寧還是被孫權和大都督呂蒙所欣賞的。比如在逍遙津之戰中,他保護孫權死裡逃生。孫權曾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呂蒙也曾說:“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可見,孫權和呂蒙都非常欣賞甘寧的勇武。

    至於沒有委任他重任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甘寧性格暴躁有缺陷,可以作為一員勇將,但不可為帥。史書記載:甘寧廚房中一個童僕曾犯有過錯,走來投奔呂蒙。呂蒙怕甘寧殺掉家僕,就將他藏起來。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訪呂蒙的母親,呂蒙把家僕叫出來,緩和雙方關係,把人還給甘寧;甘寧口頭承諾不殺他,呂蒙也信以為真。結果,從呂蒙家裡出來不久,甘寧卻將那童僕綁在桑樹上,親自挽弓搭箭將他射死。因為不守信義,呂蒙差點跟甘寧鬧翻。

    二、江東是個士族根深蒂固的地方,士族掌江東,甘寧是外來人,且出身低賤。孫權可以重視他,但還達不到放手讓他統領其他將領的程度。比如甘寧當時提出先攻劉表後取益州的戰略構想,與魯肅不謀而合。張昭當時對他提出了質疑:“東吳眼下危機四伏,若是軍隊真的出征,只怕必定要導致禍亂。”甘寧當場不客氣的反擊:“國家將蕭何那樣的重任交給閣下,而您卻總是擔心出亂子,用什麼來追慕古人呢?”甘寧不懂變通,得罪了士族領袖張昭,想為帥統將就更難了。

    三、與淩統的仇恨不得化解。淩統是凌操之子,而凌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凌、甘二人矛盾很深,曾經有一次,甘寧、淩統在呂蒙那裡聚會飲酒,淩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說:“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鬥之意,便隔在中間,說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於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後來,孫權知道淩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

    由此三條,雖然甘寧不失為一員虎將,但是孫權也很難交付給他更大的責任,否則反而是江東之禍。

  • 3 # 玉田哥哥

    甘寧不是孫權的老班底,說孫權對待他“如同老臣”,正好說明了他不是老臣,因而也 就沒法和周瑜、魯肅、呂蒙這些老臣相提並論。甘寧先後跟隨過劉表、黃祖,儘管不受重視,但當時那個社會,一個人跟隨過誰,誰就是你的主公,離開了就會被看做是背離。所以說,儘管像新主子如孫權為了事業的需要,為著廣纜人才的需要招降納叛,但一般臣子是不這樣看的。正因為如此,孫權可以重視他,但還達不到放手讓他統領其他將領的程度

  • 4 # 凌風談生活

    第一,孫權是個守成的君王,其兄孫策曾說,衝鋒陷陣,弟不及我,守成持業,我不如弟。寧可漏用,不可誤用,這是保守君主的御臣之策,孫權對周瑜丶陸遜等重臣尚且忌憚丶提防,更別說降將甘寧。

    第二,孫權軍事上倚重的父兄老臣如周瑜丶程普丶黃蓋,在財力上仰仗的是張昭丶陸遜等士族,這兩者才是孫吳集團的核心,甘寧是異鄉人,被邊緣化是大勢所趨。孫權在位四十多年,其用人還是很高明的。

    第三,甘寧出身不好,曾為海賊,生性暴躁,降吳前殺了淩統之父,後又與呂蒙結冤,在軍中人緣不好,鎮守一方顯然欠妥。

    第四,甘寧如呂布一樣多次背主,先後跟從過黃祖等多人,忠心度不夠,孫權必然留一手。

    因此,孫權,愛其神勇,用甘寧衝鋒,甘寧在合肥之戰中救過孫權,也得到了厚賞,而不以甘寧為帥,或鎮守一方,像關羽丶魏延丶張遼等獨擋一面,是綜合權衡!

  • 5 # 德行天下崔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三國時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甘寧早年是水匪,綽號“錦帆賊”,喜歡打抱不平,後投靠劉表,在黃祖手下效力,射殺東吳大將凌操,救過黃祖一命,由於出身原因甘寧得不到重用,最後被逼得投了孫權,到了東吳後,提出二分天下的謀略,頗得孫權賞識。

    甘寧此人文武雙全,隨周瑜北拒曹操,隨魯肅鎮守益陽,距關羽,甘寧雖如此歷害,但卻一直沒有重用,僅僅擔任折衝將軍,西凌太守這種中低階官職,手下最多也不過數幹兵馬。無法進入東吳權力核心。

    江東是一個士族把持的地方勢力,孫策時期,程普,黃蓋等元老系掌權,孫權前期,周瑜,魯肅等江淮系掌權,東吳朝堂上是江東士族說了算,甘寧外來戶,那派也不是,而且出身也不好,得不到重用很正常,他雖作戰勇猛,但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只能衝鋒陷陣,做不了統帥,地位跟僱傭軍差不多。就是給他大權,他未必能指揮了江東元老與士族子弟,他的折衝將軍,西凌太守也是周瑜和呂蒙的賞識與提拔,否則未必能有好的結局。他雖是個人才,但心狠手辣,還與孫權發生過沖突,不是呂蒙求情,他早就掛了,用呂蒙話說,他只是個“鬥將”。

  • 6 # 經濟大縱橫

    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但甘寧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他們的頭頭。他們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都以“錦帆賊”稱呼他們。看看和他打交道的一些人,都是無知的輕薄少年。在這樣的環境下,甘寧難免會受到影響。

    甘寧當時在巴郡中,仗義殺人,又敢窩藏亡命之徒,很有名聲。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一夥,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為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重,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財產,甚至殘害官吏性命。後來,甘寧讀了些聖賢書,這種情況有所改變。

    甘寧最初是被益州牧劉焉招降的。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甘寧也是南陽人,他便是在這個時候來到益州的。《三國志·甘寧傳》注引《吳書》曰:“寧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從中看到,甘寧在益州並沒有收到劉焉父子的重視。在劉焉死後,甘寧拉了一幫人,準備謀反。《三國志·劉璋傳》注引《英雄記》曰:“焉死,子璋代為刺史。會長安拜潁川扈瑁為刺史,入漢中。荊州別駕劉闔,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

    在甘寧謀反失敗之後,他只好來到荊州地界。後來甘寧聽聞劉表是個英雄,打算投奔他。由於甘寧有過背主行為,劉表對用他很矛盾,既看重他的能耐,又對他防著一手。一段時間以後,甘寧得不到劉表重用,便打算前往東吳,在半路途卻被黃祖攔了下來,就這樣,甘寧只好暫時留在了黃祖麾下效命。

    建安十三年(208年),因為被君主猜疑,不受重用,再加上黃祖囚禁了甘寧的母親,想以此要挾他。甘寧救出其母親,同年率部投靠孫權。在孫權手下,甘寧發揮出了自己的本事,破黃祖據楚關,攻曹仁取夷陵,鎮益陽拒關羽,守西陵獲朱光,率騎襲曹營,戰功赫赫,孫權曾高興地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

    甘寧的威勢,曾讓曹操關羽都為之忌憚。《三國志·甘寧傳》注引《江表傳》曰:“權密敕寧,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當時曹操率兵來出濡須口,並號稱有40萬大軍。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甘寧卻帶領了百餘名騎士闖入其營帳中,給了曹操一個下馬威,也壯了吳軍氣勢。這是何等的勇猛豪邁?

    甘寧與魯肅鎮守在益陽之時,對天下英雄關羽也沒放在眼裡。關羽進逼益陽,號稱有3萬兵馬,他親自挑選精銳兵卒5千人,投物堵住上游十多里的淺水地帶,說要夜裡涉水渡河。魯肅與各位將領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兵三百人,他說:“能否再給我增添5百人,我前去對付他,保證關羽一聽到我咳唾之聲,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過來就要被我擒獲。”魯肅當下選1千人給他,甘寧連夜帶領800人守在河流對岸,準備給關羽迎頭痛擊。關羽在聽說了甘寧的打算之後,也明白其驍勇善戰,便放棄了渡河的打算。“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

    雖然甘寧作戰勇猛,是江東一員不可多得的虎將,但是甘寧粗野好殺,又曾有過數次叛主行為,不但常常違背對呂蒙的承諾,甚至還違反過孫權的命令,以至於孫權對他感到非常憤怒。因此,呂蒙常常為甘寧求情:“天下未定,甘寧是個難得的鬥將,請您容忍他吧。所以,孫權對甘寧也很矛盾。儘管甘寧為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便孫權卻從未給過甘寧單獨領兵作戰的機會。不僅如此,甘寧終其一生,也沒有被封侯,更沒有進入過東吳統治集團的中樞。對於這樣一個反覆無常且勇猛無敵的“鬥將”,孫權是既用之又防之。(文/司馬千文)

  • 7 # 鄭非夢妙文

    甘寧曾追隨過劉表,劉表不重視他;又追隨過黃祖也不受重用,然後又依附了孫權,仍然不受重用。連續三位地方霸主都不待見他,那問題只能是出在甘寧自己身上。論能耐,甘寧那也是上將,能耐不次於呂蒙還救過孫權的命,而且還有些戰略眼光,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甘寧則提出了“兩分天下”的主張,雖然最後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但甘寧能提出跟諸葛亮差不多的主張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孫權在周瑜、魯肅兩任都督死去之後依然沒有選擇甘寧而是選擇了比甘寧差的呂蒙做都督。這說明孫權還是對這位甘寧不信任,沒把甘寧當成自己的心腹看待。為什麼不把甘寧當自己人呢?

    1.甘寧是半路投靠的孫權,而且是連續換東家。雖然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甘寧自認為是棄暗投明,投靠了孫權這位有道明君,但孫權可能會認為甘寧忠誠度不夠,對其心懷芥蒂。雖然甘寧為東吳屢立戰功,但不足以贏得孫權的絕對信任,無論甘寧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地位都無法跟一開始就追隨孫權的那些老部下週瑜、魯肅等相提並論,一個人跟隨過誰,誰就是你的主公,離開了就會被看做是背離。孫權就認為你甘寧是外來人,說不上啥時候就會溜號。因此甘寧的個人經歷讓孫權很不放心。

    2.外來的和尚難唸經。甘寧這個外來戶投靠孫權後並沒有真正的融入到江東這些“坐地戶”老臣子的氛圍中來,很多江東的老臣都排斥他,尤其東吳的三朝元老張昭跟甘寧不太對付,在很多的時候意見總是難以達成一致。張昭的地位在東吳大臣中絕對是重量級的,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嗎?甘寧一根筋的堅持己見,不考慮張昭的感受,這讓張昭很不爽,一個外來人竟然如此不知眉眼高低,說明甘寧情商不是很高,得罪人都不知咋得罪的?

    3.甘寧強盜出身。甘寧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老家巴郡臨江縣當過二十多年的土匪頭子,強取豪奪的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後來是他自己厭倦了這種土匪生活,於是改邪歸正了,但是這麼多年養成的土匪習氣是怎麼也改不掉了。

    4.甘寧與淩統有殺父之仇。這一點是最要命的,淩統與其父凌操父子兩代人都是孫權賬下大將。當年凌操跟著孫權討伐江夏黃祖的時候,就是被這位甘寧所射殺,那時候甘寧還跟著黃祖混呢!俗話說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結果兩人反而成了同事,你說彆扭不彆扭?淩統一直想幹掉甘寧為父報仇,甘寧也一直防範著他,後來孫權一看這不是個事就將甘寧調到外地去駐防了。

    總之,甘寧降將的身份加上上述諸多原因導致了不受孫權重視。

  • 8 # 哲一哲

    甘寧是個富二代。年輕時有力氣、會武術,但不務正業。身邊經常圍著一幫子人,自己當頭兒。他們穿著色彩鮮豔的衣服,頭上插著羽毛,身上帶著鈴鐺,拿著弓箭和刀槍,四處招搖。基本就是“黑社會”,當時人們稱他們是“錦帆賊”。

    在巴郡,提甘寧,就跟提哪個黑社會老大一樣。這幫人出門都是一水的繡花織錦的衣服,陸上走車連著車,水上走,船挨著船。連繫船的纜繩都是錦緞的,往往離岸時刀一割,錦緞就不要了。在當時這可是極為奢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談關於漢民族文化及其心理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