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霍大勝
-
2 # 暢鐘有言
謝邀!首先要理解何為儒家,何為儒學。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孔子為儒學的開創人,其代表作為《六經》。後世研究六經卓然成家者即為儒家。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孔子的六經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後世的儒家,即是對六經的研究。那麼這種研究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如何將儒家的道統應用於當時的時代。所以前者為道統之表述,後者為道統之應用。表現在漢唐,主要是註解之學,應用表現為政教合一。體現在宋明,主要是心性之學,應用表現在覺民成道。應用在清朝,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為反抗專制,如黃宗義、戴震等;二為樸學即註解之學。體現在民國,也有兩個方面,一為堅守中華之傳統,二為融通中西之學。詳見暢鍾著《儒門精要》。
-
3 # 德宏的天空
咱就不之乎者也了,前後的內容就是;做人做事必須尊守;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和為人處事最好有點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到我用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當遮羞布,幹了傷天害理人神共憤的壞事後,還不忘提醒大家一定要好好做人,像我一樣時該不忘聖賢教誨,嚴格尊守孝悌忠信、禮儀廉恥為你們服務,你們要感謝我,感謝聖賢的教誨!
-
4 # 節度使95
後世,尤其唐之後朝廷所謂大儒基本是先秦被唾棄的“散儒”,“賤儒”。能幹的並不說,就是孔子說的“有言者不必有德”,這情況現在也常見吧?
“《大學》,曾參的學生據曾講的“大學之道”編錄。最大的問題在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彰顯自己美好的品德,此後兩千年讀書人的自傲心理得益於這句話的潛移默化。孔子曾說:“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曾參大約沒聽到,所以孔子評價“參也魯”很準確。此書價值觀混亂處:察微知本的關鍵不在“大畏民志”;“誠於中,形於外”這話不合道;小人君子的區別不在“誠其意”;“正其心者”,以誰的價值觀為正?其它句子沒大問題。但此書首句即立足於威權價值觀,“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已,不可得也。”
《中庸》雖然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寫的,但這不是孔門心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不說命就不會說性,此書首句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明孔子沒有傳法給自己的兒孫。孔子說仁說治說決策,不是志在獨善其身。此書思維混亂處:“發而皆中節”,中又是未發?中為天下之大本,那人是什麼?子曰:“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怎麼可能又說“中庸不可能也”?君子依乎中庸是為治世,為什麼要遁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單身者就是小人?!
兩本被後世捧到與《論語》齊平的書,比起《論語》差遠了!孔子諸弟子中顏回用六年學完知識,後一直跟從孔子學道:代師執教得諸同學愛戴,幫孔子分擔管理和編訂書籍的工作。簞食,瓢飲,陋巷,仁心從教職“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孔子對顏回早死的嘆惜來看,得真傳的只可能是顏回。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子為至聖先師,回為萬世師表。其它弟子不贅述,將《論語》和《荀子非十二子》對比能知心性一二。”
“接下來介紹秦國的天然盟友,孟子(前372-前289),魯國沒落貴族後裔、“鄉愿,德之賊也。”從春秋到戰國諸侯混戰已經四百年,民心思安。當秦國實幹興邦赴大一統之際,孟子四處找諸侯談仁義。《孟子》首篇即把義利對立,“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並沒說富貴就等於不義;接下來說魚和熊掌,生和義二者不可得兼?仁為本心、公心而行為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如果生與義只能是二選一,作者的價值觀裡哪有仁可言?取義,所以不要利不求生,孟軻在教人為奴!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因為道對了自然有食祿能持續,求治也是庶富教三步走。所以荀子評價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博雜”,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你瞎我不傻。
《告子上》第一章將習性和本質心地混淆,二章將使不善和本質混淆,三章質色並不能類比,四章混淆德政…第六章:“惻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那儒行在哪?!七章“謂理也、義也”、“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一“義”到底是什麼意思?二本心為道不懂嗎?荀子斷其“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意思孟軻的價值觀混亂。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社稷,生而平等為用、君不輕,決策思維需要逐層連結。聖人儒的民本建立在德政基礎上,上政下俗為教,禮是資源配置和價值觀引導、法為制。民本不是民貴,任何管理都以決策思維為框架主導下級思維的逐層連結和執行,否則不成為管理運轉。“民貴君輕”否定了天賦和後天訓練不同造成的思維層次差異。甚至於“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以什麼標準定義盛德?承《大學》價值觀標榜自我?為人天生的孝慈心都沒有?這話不合平等觀,以德行道,聖人儒說要心行合道並不是公道之上誰的道又更好。孟子不懂道,也沒有德,《孟子》裡大段文章不好篡改。狡辯又與墨子一脈,前人能找出他偷換概念的話早被一腳踩地下了。”
――《因果決策》(八)中華文明解讀 部分節選,勿慮,我是作者。
-
5 # 楊朱學派
泛儒家可分為三:一是儒家。二是新儒家。三是新新儒家,
先說儒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以及其弟子七十二賢人。孔子嫡孫子思、孟子、荀子、浮丘伯、張倉、董仲舒、顏異、轅固、蔡邕等等。儒家的思想主張如下:
一、祖先崇拜。 與西方文化崇拜上帝完全不同。華人崇拜的是自己的祖先。包括中華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以及本宗族的祖先。
二、親親之愛。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丈夫有情、妻子有義,兄長有愛、弟妹有敬。此為私德。
此外還有公德:見利思義,君子救急不救貧。與人方便,遵守公序良俗。
三、珍愛身體和生命。
孔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無論是纏足,還是隆胸整形手術,都違背聖人之言,違背儒家思想。
儒家雖然珍愛身體和生命。面對大義時,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四、憲政。
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而人民卻擁有廣泛的自由——禮不下庶人。今日謂之憲政。
五、法治。
立法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獨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獄無論,以意為限。反對君主鉗制司法。
疑罪從無——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古羅馬領先了五百年。
不罪無辜——孔子修訂的《尚書》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不是孟德斯鳩,也不是古希臘羅馬的某位先賢。而是聖人孔子。 【法家則是法治的死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六、言論自由。
《左傳》中,有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 子產執政後,華人在農閒時,常聚集在鄉校謗子產之政。有人建議毀掉鄉校。子產認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應放開言論。對於人民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孔子聞後,盛讚子產大仁。
七、民主。
儒家的最終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世界大同。
八、誅殺暴君,造福於民。 法家認為臣民是國君的狗奴才。韓非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韓非子還提出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還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則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孔子歌頌湯武革命(革命一詞,最早由孔子提出),孟子歌頌湯武誅獨夫。
九、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由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產生。孔子謂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十、中庸。 中庸者,以中為用也。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
1、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2、剛柔並濟。
3、一陰一陽之謂道。
4、既認識到慾望是萬惡之源。又認識到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既不滅欲,又不縱慾。而是提倡適欲、節慾。
5、教育子女,也不能走極端。要疏與堵並用。
6、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十一、其他。
1、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2、鬼神觀。敬鬼神而遠之。人死為鬼,聖賢死為神。神沒有創造人,反而是人創造了神。
3、對於不同文化思想的態度:求同存異。
正因為儒家思想如此先進,摩尼教創始人摩尼才說:除了兩隻眼睛看世界的華人,和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希臘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古希臘羅馬文化雖然先進,但只能派第二。儒家文化才是古今中外最先進的文化。
然後,再說新儒家。
新儒家的代表著作,是《董子春秋》。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肚子裡罵漢武帝之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儒家可能再次被禁燬。董仲舒為了挽救儒家,迎合漢武帝,違心的寫了《董子春秋》。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大悅。儒家發難。
董仲舒為討好漢武帝,吸取了部分法家思想:以刑法捍衛君權。但與法家不同,要求國君守君道。認為無道之君,應該誅殺。
《董子春秋》中,與儒家思想最大的不同。是天人感應。
儒家是以禮法限制行政權裡。 而墨家是以天志思想限制君主權力。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就源自墨子。
《董子春秋.王道》有曰: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黃龍下。王不正,則上天變,賊氣並現。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十稅一。教以愛,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歲不過三日。天為之甘露,甘泉出,風雨時…… 顯然,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墨子相同。並非愚民,而是愚君。
焚書坑儒後,周禮毀滅。董仲舒無奈,只得以墨家天志思想約束和限制君權。
【現存的《周禮》雖然是先秦典籍。但並非先秦之《周禮》。今日之《周禮》在先秦時期,名曰《周官》】
在《董子春秋.二端》中,董仲舒還引用《詩經》之言:畏天之威。凡災異,盡生於國家之失。
在《董子春秋.王行逆順》中,董仲舒指出,君主無道,以奪民時,以奪民財,內離骨肉,至殺世子,誅殺不辜【漢武帝之行】。就會天下大旱,災禍連連。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並非愚民的糟粕。而是愚君的精華思想。可參照《墨子.天志》。
《董子春秋》這部著作雖然體現了新儒家思想。但董仲舒本人卻是正統的儒家。董子與狄仁傑一樣,以退為進。若無董仲舒,在漢武帝時,儒家將徹底滅絕。
對於儒家的貢獻。只有一人可與孔子比肩——董仲舒。
最後,再說新新儒家。
新新儒家就是程朱理學。程朱理學絕大多數思想。與儒家完全相同。卻吸取了墨家存天志,滅人慾的思想。
天志不再贅述。只論人慾。
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孔子也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卻不主張扼殺一切慾望。因為孔子還看到兩點:
一、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二、人若無慾。便是與器物無異的行屍走肉。人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孔子曰:君子不器。此之謂也。
故墨家提倡滅欲,儒家提倡節慾、適欲。這就是中庸之道:以中為用,不走極端。
墨子之所以扼殺人性,提倡滅欲。因墨子不知辯證法,不洞察人性。
程朱二人與墨子相同。只看到慾望是萬惡之源。沒有辯證的看待慾望。便吸取了墨家存天志,滅人慾的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是使儒家返璞歸真。做什麼事情,做到問心無愧即可。
漢武帝和法家酷吏張湯早已做古。邪惡的腹誹之法早已湮滅。儒家沒有被禁燬的風險。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就弘揚真正的,純正的,一點雜質不然的100%儒家。沒必要弘揚吸取了法、墨思想的新儒家或新新儒家。
回覆列表
孔孟儒與後世儒家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要求君王符合規則,後者是規則符合君王。
孔子的政治思想提倡“聖人治國,”因為“聖人”是根本之源。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反之則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國家領導人不僅要有政治智慧,更要具有優秀的個人品德。
這也是儘管孔子名聲很大,周遊列國十多年,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接受他的主要原因。以至於他自嘲說“累累如喪家之犬!”
孔子的政治觀念屬於理想主義,現實中的政治家能夠笑到最後的,不是比誰更有品德,而是看誰更卑劣、做事更不擇手段。而一個費盡心機,耍盡陰謀手段最終獲得最高權力的人,他想的肯定不是做道德的清教徒,而是滿足自己的人性慾望。
後世儒家能夠在皇權專制中存活下來,自然要符合極權統治的條件,放棄某些原則,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