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陽資訊

    西晉滅亡之後,中原陷入五胡亂華,中國北方戰亂頻繁,大批中原人士為逃避戰亂,紛紛南遷,而南方的東晉相對和平穩定。

    再經過南北朝的百年動盪,北方經濟日漸蕭條,百業凋敝,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了隋朝,東南地區已經較為富庶,富裕程度甚至超過北方,北方的糧食產量已經不能保障軍隊的國防需要和中樞機構的正常運轉。中國的糧食產量主要產於南方,財富也主要聚集在南方地區。但中國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的關東地區,並且國防重點也主要在北方及西北邊境。

    在這種狀況下,需要不斷把南方的糧食、布匹等軍需物質調配到北方,才能保證中央政治機構的運轉以及邊防部隊的需要。為了能降低運輸的人力物力耗費,經常會把陸路運輸改為水陸運輸,這樣能節約成本,但沿大江大河的船運往往折轉往返過多,費時較長。為了縮短運輸時間,加快運送速度,在隋朝統一中國後,進入和平時期,開挖大運河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樣能極大地提高運輸效率。北方政治中樞和軍事貯備需求旺盛,也刺激南方的工農業發展,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人員物資交流也更加方便,南、北方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為後來的隋唐繁榮打下了基礎條件,大運河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和高鐵。要想富,先修路,古人早就已經實踐過了。。

  • 2 # 流浪的人995813253

    隋煬帝未開鑿大運河之前,因交通條件限制,長距離的物資流通多依靠馬匹、駱駝等牲畜託運。在借鑑南方便捷的交通運輸之後,決定了在內陸地區開鑿大運河,以聯通內陸和沿海發達地區的物資流通,解決了牲畜無法實現的大批次物資託運難題,有效的解決了沿海與內陸地區的物資流通與經濟發展。

    物資流通的量大,速度快了,經濟發展的就快了。就好比國家基礎建設與高速公路、鐵路前後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比。這就是當時大運河開鑿對當時社會繁榮的巨大貢獻!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洛陽是千年古都,從夏代開始就成為中原地區的都城。作為隋唐都城,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歷經隋、唐、五代和北宋諸代五朝,歷時約500餘年(605—1127年),期間其規模和佈局除區域性稍有增減外沒有大的變化,在中國歷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成商貿中心。

    據《隋書 •煬帝紀》記載,大業元年開建東都,負責規劃的宇文愷根據當地的山川、河流的自然條件,集政治、經濟、對外交通和觀賞於一體,把新城規劃設計得十分宏大。

    在營建新都的同時,下令開鑿通濟渠,自都城西面的西苑引谷水、洛水達於黃河,構成通濟渠的西段。由於通濟渠不僅要供煬帝出巡各地,更要把東南與其他地區的租糧漕運到東都各糧倉,然後再轉輸西京大興城(長安)。因此,宇文愷巧妙地利用黃道渠讓谷水、洛水與通濟渠連通,把通濟渠的停靠碼頭延伸到皇城。

    公元608年,又下令開通了永濟渠,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永濟渠)、東南(通濟渠)輻射的、龐大的交通網路。它成為全國水陸交通樞紐,工商業空前繁盛,逐漸成為全國的商貿中心。同時,還下令把舊城的居民及各地富商、大賈等遷入新城,使人口達到百萬以上,規模在當時的世界上首屈一指。

    二、唐代因食遷都,成就大唐盛世。

    唐代繼續建都長安,由於其所在的關中地區人口不斷增長,而當地生產卻長期連遭損耗,根本不能滿足其官俸、軍餉和宮廷用糧的需要。

    因此,在過去的基礎上,經過區域性變更和整修,建立起發達的交通網路,位居交匯處的洛陽的重要性再次凸顯,城內中外商賈薈萃,手工業發達,城內市場甚至遠較長安大。

    唐高宗恢復其國都地位,並經常往來於兩都之間,以方便就食於富庶的東南地區。武則天當政時,更長期留駐此地,改為“神都”。正是漕運的溝通使政治與經濟密切聯絡在一起,整個帝國名副其實地凝結為一個堅強牢固的整體,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安史之亂,漕運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自天寶末年起,經過安史之亂的破壞,以及隨之出現的藩鎮割據和軍閥混亂,北方社會經濟遭到慘重破壞,全國的經濟重心已基本上轉移到江南地區。東都也在戰亂中遭受燒殺搶掠,殘破不堪。

    戰亂後,又常處在割據勢力的威逼之下,唐王朝雖曾幾次修復東都,終因財政困窘而沒有能力大興土木,致使都城宮殿內苑始終未能修復,國都地位也逐漸喪失。

    政局的不穩使漕運也受到嚴重影響,年運量下降到20餘萬石乃至10餘萬石。洛陽、長安地區逐漸喪失了全國經濟的支撐,由它們構成的經濟文化軸心區不復存在。

    結語

    五代及北宋雖然仍立國於黃河流域並基本維持了汴梁(今開封)與洛陽的兩京格局,但卻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它逐漸喪失了其政治重心的功能。隨後繼起的南宋、金、元、明、清徹底改變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分佈格局,這是後話。

  • 4 # 河上醫工

    秦始皇的萬里長城和隋煬帝的大運河,雖然在當時勞民傷財,卻讓我們後輩受益千秋萬代。自古以來,就有“京杭大運河,乃朝廷之命脈”這句話,運河所到之處,誰汙染和擁堵了大運河,當地的官員和百姓是要被責罰治罪的。希望京杭大運河能保持原來的樣子,非常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坐著遊船去北京。

  • 5 # 大運河時空

    謝邀。大家都知道現在有一句俗語“要想富先修路”,先不說以前的大運河,先說現代修鐵路,一旦國家規劃了某條線路,各沿線城市、城鎮都去跑門路爭取在本地設站,目的是為的什麼,就是看準了鐵路龐大的動力所帶來的物資流的聚集效應,清代末期開始修的平漢鐵路帶起的石家莊、鄭州等以前默默無聞的小村落或者小城市的崛起充分就說明了這一點。放到隋唐時期更是這樣,修起一條大運河耗盡了隋朝的國力,比起現代的鐵路來還多了一個特點那就是唯一性,再也支撐不起修太多的運河了。所以這條運河稱之為根本命脈是一點毫不誇張的。當時在沒有大運河之前,人們運輸貨物主要是靠陸路運輸,運載量少不說,所需要的花費也是十分驚人的,曹操在修建大運河北段的前身白溝時論證道“用糧車運糧,“費二十石得一石”,意思是糧食運到目的地,路上人吃馬嚼的,需要二十石,才能運輸一石到達,”由此他才下定決心要修築從洛陽到鄴的水路運輸通道白溝。隋朝大運河從洛陽到涿郡段永濟渠也是基本以白溝為基礎開鑿的。

    大運河的開鑿帶來的作用是:一是互通了有無,豐富了物產品種。二是興起了一串城市,改變了以前以歷史、要地、富饒等因素形成城市的格局,興起了以商業、物流聚集為主的城市。三是促進了中國的大一統,大運河開鑿後的王朝除了個別的分裂時期外,基本上都是大一統的王朝,分裂的時間比以前大大減少了,統一的時間延長了。四是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改變了隋唐以前經濟重心在北方的狀況,南方經濟開始騰飛。至於當時有多繁華沒有具體的資料。不過筆者手頭上有我們館陶縣光緒年間運河設釐卡的收入資料可見一斑:光緒三十三年( 1907年)釐卡歲收稅銀達四萬七千七百零三兩一錢五分八釐,而上年全縣田賦收銀僅為三萬二千三百一兩五錢六分。注意,此時京杭大運河已經不在館陶經過了,已由臨清改道南下了,館陶這裡的運河僅僅是京杭大運河的分支。

    雖然不是主要的運河干線,並且也是在中國古代經濟低迷的時期,運河所運貨物收的稅銀依然比當地農產稅收要高出四分之一,由此不難看出運河的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更能折射出隋唐時期大運河的繁華了。

  • 6 # 翱翔的雄鷹2000

    1、隋唐大運河北起涿郡(今天北京)南抵餘杭(今天杭州),中間以洛陽為中轉,全長2700公里,居世界第一。地理位置優越(洛陽為隋朝都城,唐朝陪都,武則天曾經在此登基。)

    2、關中地區長期作為都城所在,國家重鎮,大興土木建設皇宮貴府,自然環境破壞嚴重。且重兵駐紮(唐朝施行府兵制時大約在此駐紮300個左右的府佔全國總兵力三分之一),並且關中人口眾多,土地壓力大,糧食生產不能滿足需求,所以需要用隋唐大運河運送糧食到洛陽,然後從洛陽透過潼關進入長安關中地區。

    3、全國的賦稅需要集中到都城地區,所以對交通壓力過大。

    4、南北之間的交易,南北地理環境差異,導致雙方需要各取所需,交流的重要渠道就是隋唐大運河,所以隋唐大運河商業貿易發達。

    5、當時較為富裕的貴族多集中在關中地區與洛陽等地消費力高對奢侈品需求大,所以這種逐利思想驅動商人利用隋唐大運河就是運輸。

    6、國家戰爭對後勤壓力大,水運方便,中途損耗少遠遠低於陸地運輸。唐朝主要敵人為突厥,高句麗等北部民族。

  • 7 # YATELEE
    我們先來深層次瞭解為什麼要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隋朝楊堅是在宇文氏禪讓的基礎上做了皇帝的,這是當時三百多年五胡亂華的基礎上形成的規律,當時的每個朝代都是皇族衰弱時被手下大將軍奪取皇位或逼迫禪讓,以武力為核心的政權交替格局。

    隨著封建化程序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40000多萬人。

    楊堅老年時的幾年時間,捕殺或降罪功臣,應該是有二個原因:

    一、楊堅立國時得到當時的關中地區關隴貴族的支援,也就是的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為首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支援,才得以順利的登上帝位。怕自己死後,繼承者不能控制這此以武起家的下屬,所以要想辦法消滅一批。

    二、子孫爭位:楊堅有四個兒子,每個都有要奪皇位的野心,但不同的關隴貴族支援一個兒子,為何二子楊廣最終得皇位,我認為根本原因是楊堅的支援,而不是傳說的楊廣的陰謀奪位,為什麼樣呢?楊廣是楊堅最有出息的兒子,有大功於隋朝,率軍征服南方,最終得以隋朝統一了300多年戰亂的華夏。而太子楊勇沒有楊廣的心智與快斷,怕繼位後被支援的關隴貴族控制,所以在那個以武功奪天下時代,沒有一個狠人是不可能攝服眾臣的。

    綜上所述,把有可能威脅到皇位的關朧軍事貴族搞了幾次清洗,能殺就殺,不能殺就貶。

    楊廣繼位後,應該是得到了父親的遺命,要想辦法解除被關朧軍事貴族控制命運,所以楊廣在繼位後,就開始了三個國策的計劃,一是遷都洛陽,二是行征伐高句麗,三是開鑿大運河。

    遷都:一是為不少受關朧軍事貴族集團的威脅與影響,削弱關朧在朝廷的影響力。

    二是與河北、山東士族望族的文人大臣來密切聯絡,以文人治理國家為主,讓關朧軍事貴族和河北山東士族成為對相等的敵對關係,為了打擊威脅隋朝的兩大集團。

    三是河北山東有大量的北齊遺民,可能會對隋朝的穩定形成威脅(隋亂時有多少起義是地中原大地發生的,大家也知道)。

    四是更靠近南方,有利於物力財力對朝廷的支援,南方是隋朝最富庶的地方。

    五是洛陽處於隋朝的中心位置,更利於統治,也更安全。

    徵高旬麗:楊廣凳基以來,前幾年還是做了不少政績的,先是經營西域,衝破阻力實行科舉制度,打破漢朝以來形成計程車族閥門為主的政治體系,讓寒門士子也有了進階的機會參與到朝政的治理中來等等。

    只是他不能一步步的來經營,總想一口吃成胖子,也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功,發起了徵高旬麗的國策,三徵高旬麗都沒成功,把國家拖入深淵之中,造成了天下大亂,從而失去了穩定發展的機會,被唐王李淵摘了果實。

    開鑿大運河:楊廣開鑿大運河的初心,新修水利工程,促進沿途地區的發展和城市的往來。還有因遷都的影響,便於搬遷;以及遷都洛陽後的發展,所以以洛陽為中心規劃了東西南北中的大運河工程。

    當時的隋朝定都長安(現在的西安),離南方和東方都有幾千里路,走陸運和朝聖,進京都非常的不方便,往往要花幾個月時間走路或坐牛車,馬車等。(這也是要遷都洛陽的一個原因)。天下的物資稅幣等大宗貨物時京非常的不方便,特別是南方的穀物、鹽、糖、絲綢等大量送往關中及皇宮。適於皇帝或大臣對天下的巡視,瞭解天下民情民意,快速調動各方軍馬以適應不同的戰場移動,對高旬麗的兵力和軍需物資運輸應該也是開鑿大運河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水系不像今天, 一是人中少,二是森林多,所以開鑿大動河以後,從洛陽出發向西可沿黃河經潼關後分兩路,一路經渭河直入長安,另一路沿黃河拐彎直上後經汾水可到達太原;向北河黃河後可直達幽州,今北京;向東沿黃可直穿山東全境流入渤海;向南穿長江後可到蘇杭,楊州等。幾條路都可行幾千石的大船(應該相當於幾十萬KG的載重量)。

    現在的人們叫柳樹為楊柳傳說也是因些而來,因開運河出來後,楊文在沿河種植了大排大排的柳樹,便於沿河兩岸的人們出行時納涼及美貨沿河的風景。

    綜上所述也許就是楊文開鑿大運河的基本原因及後世的沿途城鎮的繁榮和便利,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典範,如些偉大的工程還被唐吏改得一文不值,死了後還被唐朝封了個個煬帝的貶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自己的健身計劃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