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關於第2次世界大戰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就是1941年的寒冬是不是導致德軍無法攻下莫斯科的原因,是嚴寒挽救了蘇聯?

    許多人認為寒冬嚴重的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但更多的人認為蘇聯的實力能夠挺過這場戰爭,天氣僅僅是錦上添花而已。過去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大多數都是從天氣角度來入手直接探討雙方的利弊與得失,這方面的爭論可謂是爭得不可開交。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從颱風戰役期間德軍和蘇軍的戰爭情況來看問題,就能得出很明顯的答案。

    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對莫斯科的進攻行動代號為颱風行動,這次行動從9月末10月初開始,隨著寒冬的降臨,德軍越來越困難,嚴寒導致德軍裝甲部隊徹底癱瘓,坦克裝甲車難以發動,步槍無法擊發,士兵缺乏禦寒的裝備。到11月12日,在強大寒流的影響下,本來是零下10攝氏度的天氣突然驟降到了零下40多度,百萬大軍和上千輛坦克戰車彷彿被全部凍住了。

    有德軍士兵形容這次嚴寒的惡劣程度:“野外的鐵絲都凍得帶有甜味,不信你用舌頭舔一下”。到了11月13日,整個進攻莫斯科的戰線上,德軍有500多輛坦克的發動機被凍裂,拋錨無法開動。900多輛卡車因為缺乏防寒裝置在突然降溫中徹底報廢,德軍有9000餘人被凍死凍傷人。到了12月5日的時候,因為天氣的轉寒以及蘇軍抵抗的增強,德軍徹底失去成功的希望。

    而在這個颱風行動的前2~3周時間,天氣還是較為晴朗的,這段時間內,德國和蘇聯的作戰可以被用來推測如果天氣質量良好戰事會是什麼樣的情況。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基輔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合圍戰,總共70萬蘇軍在這個口袋中被殲滅,但是事實上,德軍在臺風戰役前兩週內形成的維亞基馬布良斯克包圍圈,才是真正最大的包圍圈。在臺風戰役開始的時候,德軍和蘇軍的作戰人數都是大約120萬。而德國軍隊以兩個裝甲叢集為主力,在頭兩週內就成功分割包圍了蘇軍的多個重兵集團。在開戰一週的時間內,蘇軍重兵集團就顯現出被包圍的跡象,在兩週的時間內,整整85萬的蘇軍就已經落入了德軍部下的幾個口袋。不僅如此,這些被圍的蘇軍被截斷了後勤,而且大多數都喪失了指揮以及士氣,基本上已無力對德軍形成大的威脅。可以說在臺風行動發起的兩週內,德國軍隊就已經決定性的擊敗了當面的同等數量的蘇軍,任何強大的有組織的單位都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獨立的弱小單位還能防守。

    而構築瞭如此巨大的包圍圈,德軍的傷亡又有多少呢?令人震驚的是按照一名瑞典軍事學家的說法,德軍在這場行動中的陣亡負傷以及失蹤人數加起來僅有不到6萬,考慮到這場戰役的規模以及對蘇軍造成了80多萬人的損失,這個數字是相當輕微的,兩邊的作戰交換比達到一比十幾。究其原因,1941年的德國軍隊比起蘇聯軍隊而言,無論是在訓練水平,軍人素養還是在戰爭指揮藝術方面都遠遠高出對手。尤其是在戰爭之初喪失了大量精銳的蘇聯軍隊,只能不斷的抽調質量更次的補充兵進入,從而加劇了兩邊質量的差距。再加上德國軍隊對裝甲兵團的熟練運用,他們能夠輕而易舉的透過閃電戰和迂迴戰術,對大而笨重的蘇聯軍隊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由此可見,如果天氣情況繼續保持良好的話,即使蘇聯後期從遠東調來,100多萬援助部隊,仍然不能改變戰爭的局勢。德國中央集團軍情在經歷了颱風行動的第一階段之後,總損傷人數僅有大約6萬,經過補充基本可以維持戰力。而之所以兩邊的形式自第二階段以後急轉直下,那麼最合理的解釋就只能是天氣原因了。

  • 2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莫斯科會戰來說,莫斯科戰役的結束標誌著德軍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德雙方開始爭奪戰略主動權。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敗退是二戰中,德軍第一次大規模的敗退。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經過大約一個月的停頓,這個停頓被後來的很多人認為是贏了戰役而輸了戰爭,但是這一個月德華人沒有閒著,在這一個月裡邊,德華人的火車終於可以開到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後方,再加上經過南北分兵,中央集團軍群消除了兩個側翼的危險終於是可以進攻莫斯科了,沒有這一個月的停頓,中央集團軍群根本不具備這種比較有利的形勢。莫斯科保衛戰的地圖

    而且在德軍進攻之初,透過在維亞濟馬的大包圍圈,德軍又消滅了蘇軍的重兵集團,約有60萬人,按照戰役開始雙方的兵力對比,蘇軍開始有125萬人,現在被打掉了一半,而德軍的180萬人傷亡輕微,現在雙方的兵力對比已經接近1:3了,德軍的優勢更大了。

    但是從10月開始德軍遭到的抵抗也開始加強了。首先是合圍圈裡邊的蘇軍部隊並沒有馬上失去組織投降,而且又堅持了8天,在後方有這麼一個巨大的威脅的時候,德軍的主力都在解決被合圍的蘇軍,繼續向前的部隊不多,這樣就使蘇軍擋住了這些先頭部隊。

    蘇軍在維亞濟馬損失了大量部隊以後,馬上利用莫斯科的鐵路發達的條件,迅速向莫斯科集中兵力,包括中亞地區,還有遠東地區,其中遠東地區的最有名,但是莫斯科的援兵主要是新組建的部隊,來自中亞的316步兵師也就是潘菲洛夫師也由於莫斯科城下的功勳被授予近衛第8步兵師。

    同時,經過4個月的戰爭,蘇軍中一部分指揮員已經開始熟悉了新的戰爭形態,能夠對於德軍的行動作出準確的判斷,就像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裡邊說到的,法西斯德國的戰略並不複雜,老一套的在兩翼集中兵力,這就需要我們在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上集中全部預備隊去抗擊他們。象朱可夫,卡圖科夫,羅科索夫斯基,列柳申科這些將領已經可以擋住德軍的進攻了。蘇聯人在紅場舉行的閱兵的確是極大的震撼了德軍,並且鼓舞了自己的鬥志。

    蘇軍抵抗的加強首先使德軍的攻勢受到了更大的阻力,同時蘇聯的道路情況又使德軍後勤運輸吃盡了苦頭,蘇聯道路中硬路面比較缺乏,在10月份的秋雨中,蘇聯的道路無法經受德軍的反覆碾壓,已經是變成了一片沼澤,加上蘇軍還會一定程度上破壞道路,使德軍的進攻速度大大降低,而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突擊是德軍制勝的法寶,現在德軍的進攻速度降了下來,對於進攻的一方可不是什麼好事。蘇聯人這邊由於大量利用鐵路集結兵力,這樣泥濘對於蘇軍的影響要小,但是下了火車泥濘還是會影響,不過這只是最後一段道路了。冬季作戰對於交戰雙方完成的麻煩一樣多,不過對於準備充分的一方麻煩就要少得多。蘇聯人在莫斯科也學會了把85高炮放平了打坦克。

    戰爭到了莫斯科附近,蘇軍的空軍活動要比原來活躍的多,蘇軍空軍和德軍空軍的實力對比第一次比較接近,而且蘇軍把防空軍的殲擊機調過來以後,蘇軍的空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而且蘇軍的機場都是永備機場,條件比野戰機場好得多,這樣蘇軍的出動率要比德軍好得多,這樣德軍第一次失去了空中優勢,雖然蘇聯空軍這個時候還不能像後來一樣可以讓德軍不能在白天活動,但是已經可以給德軍制造足夠的麻煩了。蘇軍在莫斯科舉行的反攻中,騎兵是主要的突擊力量,所以雖然把德軍打回了出發陣地,但是也證明了騎兵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了。

    源源不斷的援兵,正確的指揮,還有有效的空中掩護,都使得德軍的進攻速度變得十分緩慢,德軍逐步變得精疲力盡,喪失了進攻的銳氣。而冬天的到來使德軍的情況變得雪上加霜,而這種情況都是德軍自己造成的,德國就算是不入侵蘇聯,到了冬天也需要冬裝,什麼沒有準備冬裝完全是扯淡,德華人的冬裝是由於自己糟糕的後勤管理系統,積壓在了後方沒有送到前線,這個事情只能怪他們自己。而經過大約2個月的激戰,德軍喪失了最後的進攻力量,到了12月6日,蘇軍的反攻開始了,超過了進攻頂點的德軍被打回了自己的出發陣地。

  • 3 # 西府趙王爺

    是俄羅斯的冬天,是莫斯科的嚴寒,是北境之王的“凜冬之怒”!

    蘇軍處於劣勢

    在德軍進入蘇聯境內以後,蘇方的兵力比起對方有更大的優勢,再加上自己是本土作戰且疆域遼闊,所以蘇方士兵並沒有特別害怕敵人的入侵。

    但是等到雙方真正交手以後,蘇聯才明白自己面對的是怎樣的“噩夢”。

    在冬天來臨之前,德軍進入戰場基本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短時間內就深入到了蘇方中心地帶,並且直接對莫斯科形成包圍之勢。

    在臺風戰役前,德軍的“維亞基馬布良斯克包圍圈”已經將數十萬的蘇聯大軍給逼入了絕境。

    從當時的記載來看,德軍無論是在戰術還是在裝備上,都高出對手整整一個“代”,二者交戰以後蘇軍幾乎沒有什麼應對舉措,只能被一步步的打回莫斯科。

    如果說天氣不出現大的變動,原來的蘇聯軍隊能守住莫斯科嗎?難道說他們的實力能有大幅度的增長?

    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單單指望蘇軍沒法打敗德軍,天氣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氣讓德軍損失慘重

    根據相關記載,蘇聯本次冬天到來的時間比以前早了一個月,並且在十一月下旬就達到了零下二十度的低溫,這在他們的天氣歷史上是非常罕見。十月初下了第一場雪以後,緊接著又開始了長達半月的陰雨天氣,所有的路線都陷入了結冰-融化-泥濘-結冰的“死迴圈”,有很多道路的泥水積攢到了膝蓋的高度,想在這種條件下長途前行,其難度是無法想象的。

    嚴寒的天氣讓作戰裝備出現故障,坦克和卡車等大型機械無法在冰路和泥濘之中順利行走,士兵們必須用鐵鍬一點點挖出行駛的道路才可以讓它們繼續前行。

    極度的低溫環境讓機車發動機出現損壞,車子一旦停了下來,發動機就有可能面臨凍壞的危險,士兵們在重新開啟車輛之時也必須用火把烤暖發動機。

    就算是安裝履帶的坦克,在這種道路上行進也會消耗比原來高出數倍的能源。加上軍隊滲透過度,補給線被“無限度”加長,後方的運輸部隊根本沒辦法及時到達,德軍統一規整的作戰方案被天氣“切割”的支離破碎。

    天氣讓士兵感到恐慌

    在上面介紹的環境中作戰,本來就是很讓人“噁心”的事情,德軍士兵在冬季來臨以後,就基本失去了贏得戰爭的信心。當年從德國出兵之時,政府並不認為軍隊需要過冬的裝備,而且他們更是狂妄的認為自己一戰就能拿下對手。

    不過早早到來的冬天打破了德方一切的幻想。

    “野外的鐵絲都凍得帶有甜味,不信你用舌頭舔一下”

    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低溫環境下,德軍有很多人還穿著秋夏的衣服,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有凍傷問題。傷員在行軍過程中絕對不能倒下,因為他們倒下以後就會休克死亡。

    由於後方補給出現了問題,所以士兵們不得不吃一些“冰凍”食物,隨後很多人又得了嚴重的胃病,部隊的戰鬥力出現整體下滑。

    一些連冰凍食物都沒有部隊,為了自己不被餓死就只能宰殺了用來拉火炮的戰馬,戰馬沒了以後火炮也不能隨軍運輸,所以他們的裝備也在不斷的損失。

    士兵們面對眼前的“冰霜雪地”,基本喪失了作戰慾望,這樣的部隊已經沒有戰鬥力了。

    綜上所述,嚴寒摧毀了德軍的裝備、精神以及肉體,說它“打敗”了德軍也是沒“毛病”的。

  • 4 # 使用者582351328950

    德國軍隊連冬裝都沒準備,如何抵抗莫斯科突如奇來的嚴寒,德軍機械化最怕奇寒,幾乎完全失去了機械化優勢。可以說嚴寒是德軍失利的決定因素!戰線過長,嚴寒使軍備運輸也受到了極大影響

  • 5 # 米粒閒聊

    莫斯科戰役中,哪些因素遏制住了德軍的凌厲攻勢?一提到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人們往往想道的是蘇聯惡劣的天氣和劣質的道路。這是有一定根據的。在1941年10月2曰,德軍發動了向莫斯科的進攻。起初的進展也非常的順利,並於10月8日在維亞茲瑪包圍了六十五萬蘇軍。可是,10月9日—11的大雨,將大地變成了泥潭。德軍已不是在與蘇軍作戰,而是與泥濘的道路作戰。人員、馬匹和輪式車輛,都寸歩難行,只有履帶式車輛還可以行走,但是履帶式車輛太少了。在此後的大約三個星期內,德軍已處於進退都很困難的狀態。當天氣轉冷後,德軍又可以開始了快速進軍了,可是有許多車軸都已陷到泥水中的車輛毀掉了。到了11月中旬後,嚴寒使許多汽車和機車發生了故障,而不能使用。這使得德軍的各種補濟,都發生了嚴重的短缺(特別是官兵的冬裝)。這就岀現了,給人們印象很深的記憶的德軍與各種裝備都成了“冰雕”。在這種困境下,德軍官兵與裝備的作戰效能大大的降低了,使進攻速度緩慢而又乏力。造成這個局面的根本原因(還有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先打基輔,後打莫斯科的決策造成的),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高層因對蘇聯的瞭解太少了,這就使其太輕敵了。這些,是僅從德軍自身的缺失與天氣和道路來分析的(還有未提到的,蘇聯太廣闊了)。而蘇聯方面的頑強抵抗,同樣也是原因之一。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曾有一句廣泛流傳的囗號:“後面就是莫斯科,我們已無路可退了”。冷戰後,有的研究說這句話,是後來偽造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當年的蘇軍,正是抱著同這句話一樣的精神與德軍作戰的。還有,蘇聯的動員能力太強大了。這也是德軍在戰前未曾料到的。當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停滯不前時,蘇軍投入了百萬大軍進行反攻。可以說,德軍兵敗莫斯科,是對德軍因輕視對手,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舔嘴唇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舉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