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1538718

    論國家實力,宋朝並不弱,宋在立國之初其國力遠強於漢、唐、明。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中原王朝喪失了對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線(燕山山脈),使中原大地時刻處於遊牧騎兵的威脅之下。趙宋之弱是弱在皇帝及統治階級,錯誤的國策至令整個國家處於被動局面。

    有人說宋朝之弱是沒有了燕雲十六州養馬,沒有騎兵,這說法大錯特錯。在古時整個淮河以北都可牧養上等戰馬,宋仁宗時就養有官馬20萬匹。宋朝完全有實力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但宋朝偏偏缺少騎兵,這就和宋朝遭羔的馬政是分不開的。另外宋朝統治者害怕武將造反,削弱武將地位與兵權,以文御武事,自廢武功,久而久之,國家文昌武弱,民以習武為恥,國家上下積弱以久,面對異族毫無還手之力。“民不尚武,必受欺辱”,弱宋弱在統治階級和錯誤的國策,而非國家實力

  • 2 # 彬哥讀書

    有關係,但沒有直接關係吧。沒了燕雲十六州,宋朝疆域少了大片疆土,又缺了抵禦北方的天然屏障,至少在版圖上不算強大。另外,宋朝吸收五代十國藩鎮尚武的教訓,改為崇文抑武,也從體制上決定了外交上不可能強勢。

  • 3 # 站不穩啊

    其實宋朝在經濟和文化還有科技上幾乎是領先世界的,宋朝主要是軍事上不濟!應該是國策造成的!

    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和農耕中原王朝的界限,自春秋戰國燕趙開始歷朝歷代在這裡修築長城抵禦外敵,從石敬瑭將此地割讓契丹以後中原地區失去了禦敵的屏障,只能在平原地區囤積大量兵力展開防禦。

    北宋初期軍事並不弱,初期國策先平定南方長江流域,再收復黃河流域以北,最後從契丹收復燕雲!但趙匡胤沒有來及收復燕雲就死了,之後的趙匡義是個文人不懂兵法兩次對契丹用兵都敗了!

    宋朝自趙匡義之後只能養著大量計程車兵卻不敢和遼開戰,只要開戰只能勝不能敗,敗了就退到黃河邊造成國本動搖。宋代造成養兵而不能打仗但又不得不養,養兵不重視竭力提倡文治!

    宋朝高度集權的行政體制,中央完全掌控敵方。重內輕外的國防軍事布屬。重文輕武,文人掌兵節制武臣。提倡文治但不用懂兵法的文人節制武臣,能統兵但不會打仗。重點防範國內的變局和軍事叛變大幅減弱對外軍事力量,軍權高度集中中央強幹弱枝。

    先南後北崇文抑武對宋朝軍事有很大的影響!

  • 4 # LOUISCLUB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戰馬出產地,在冷兵器時代相當於重工業基地。記得有人說過,在冷兵器時代,誰擁有更快的機動兵力,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想想中原步兵被騎兵圍佳遠射,打又打不掉,追又追不著,跑又跑不了,別提多蛋疼了。對宋軍戰績來說,確有影響,從國家綜合實力來講,宋朝並不弱,只富不強,以文制武,皇帝不信任邊軍,如岳家軍等,穿鞋的怕不要命的,導致勝少敗多。

  • 5 # 瀟湘夜雨l

    我覺得有間接關係。

    但是也不是說沒了燕雲十六州,大宋就變得積貧積弱了。

    燕雲十六州是河北要塞,沒有燕雲之地的防禦,胡人確實可以南下牧馬。

    但是宋朝即便在遼國滅亡的時候,也無法奪取燕雲之地,說明宋朝自身國力並不強大。

    遙看北宋一生,冗兵冗官冗費,朝廷開支巨大。

    國家被迫變革改制,雖有王安石變法之舉,卻也終究春夢一場,迴天無力。

    所以北宋的弱主要在於體制,無關人治,無關地理!

  • 6 # 青言論史

    說宋朝弱,那是扯淡;說宋朝騎兵羸弱和燕雲十六州有關,那倒是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我必須反覆強調一點(之前也說過很多次)——宋朝不弱!宋朝的經濟實力是中國歷史最強,這一點沒有爭議;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商業立國的漢族王朝,這個也沒什麼問題。那麼問題來了,經濟實力這麼強大的王朝,它怎麼能弱呢?

    實際上也是如此,北宋到了神宗年間還在大舉開疆拓土,打得西夏幾乎亡國。若不是神宗的廢柴兒子和孫子,北宋沒準還能多收回燕雲十六州一會兒。

    說到燕雲十六州了,那麼我們就轉回來。拋卻那些世世代代都要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口號,我們要問,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意義到底在哪兒?

    實際上,澶淵之盟以後,兩國就沒再打過仗了。而從金滅北宋之戰來看,燕雲十六州的崇山峻嶺,似乎也沒怎麼擋住南下的女真鐵騎。那麼,燕雲十六州的意義到底在哪兒?

    說的再直白點,能養馬,等於能養戰馬嗎?能養戰馬,等於能養好戰馬嗎?

    中原漢族王朝,基本都在長城以內。而長城,幾乎等於400mm等降水量線。這條線是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分界線。而在這條線以內,只有兩處地方出產好的戰馬——河套和燕雲十六州。

    而到了宋朝,就比較尷尬了——河套,被西夏奪走了;燕雲十六州,後晉就給了契丹了......

    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宋朝有著相當精良的步兵裝備如床子弩等,火藥也在宋朝被用於軍事。這背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宋朝的騎兵沒有良好的戰馬,被迫只能在裝備上動點子。

    (從這一點來看,好像也不是太壞。)

  • 7 # 歷史原來很有趣

    1、燕雲十六州的由來

    公元936年五月,後唐末帝李從珂下詔,將石敬瑭由河東(山西)節度使調任天平(山東)節度使。

    李從珂的想法很清楚:嘿嘿,如果你反抗,證明你心裡有鬼;如果你接受,正好半路上黑你一道。

    果不其然,石敬瑭拒不受命。

    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狗急跳牆的石敬瑭決定刷信用卡——透支未來。

    幾天後,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被一個天大的餡餅幸福地砸暈了。

    有人千里迢迢地來認爹,而且隨手送上了一份想都不敢想的見面禮。

    這個人就是石敬瑭。

    而這份大禮就是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包括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州。

    即今天北京、河北、山西北部的大片地區,萬里長城從這橫亙而過,其中有著許多舉世聞名的險關要隘,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等等。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政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這道天然屏障的後面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一旦被突破,則北方騎兵就可以在廣袤的平原上縱橫馳騁,任意進退,如入無人之境,對中原地區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而再也無險可守的中原政權,就只能以孱弱的血肉之軀抵擋兇殘的關外鐵騎,在戰略上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戰略意義的區域,被石敬瑭拱手讓給了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契丹人。

    而這一舉動對中國後來長達300年的歷史都造成了刻骨銘心的影響。

    從此,中原門戶洞開,北方鐵騎肆虐,頻繁的戰亂對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有宋一代,邊禍之患,肇端於此!

    可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一重要的戰略屏障,對之後的宋朝軍事上的被動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2、北宋初年的努力

    大宋建國之初,趙匡胤就設定了一個小金庫——“封樁庫”,專門用來收繳平定各地割據勢力之後所運回的金銀財寶,設立封樁庫的目的,趙匡胤說的很明確,就是以贖買的方式,向契丹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應,則遍散資財,招募勇士,武力拿下燕雲。

    可惜,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實施這一計劃,就莫名其妙地在“斧聲燭影”中去世。

    太平興國四年( 公元979年)六月十九日,宋太宗率大軍進入遼朝境內,抵達金臺鎮(今河北省清苑縣東),開始北伐,目標直指燕雲十六州。

    宋軍很快兵不血刃拿下岐溝關,並與遼軍在涿州城東沙河(今河北省易縣東南之易水)一帶正面相遇。

    正在尋找遼軍主力作戰的宋軍先鋒部隊,立刻擺開陣勢,孔守正、傅潛分率東、西班列陣迎敵,倉促應戰的遼軍,力戰不支,倉皇潰退,宋軍趁勢掩殺,追擊20餘里,生擒遼軍羽林兵500餘人。

    沙河一戰,遼軍損兵折將,銳氣盡消,宋軍初戰告捷,士氣高漲,宋太宗揮軍繼續乘勝追擊,兵鋒所指,遼涿州刺史劉原德應聲而降。

    拿下涿州,就等於拿下了窺視幽州的橋頭堡,宋太宗心情大好,厚賞了降將劉原德,派供奉官張懷訓接管涿州防務,自己則繼續率大軍往幽州前進。

    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軍抵達幽州城南,駐紮於寶光寺。

    宋太宗在此開始進行部署,調兵遣將,合圍幽州城。

    得知訊息的遼朝,開始大規模調遣部隊,南下增援幽州。

    就在遼朝援軍大舉南下,軍事調動頻頻之際,急於拿下幽州城的宋太宗,對此卻一無所知。

    戰場的形勢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宋軍根本未做任何打援的準備,只是傻乎乎地把幽州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妄圖一口吃個胖子。

    不久,遼朝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兩支援軍抵達,以逸待勞的遼軍分別從左右兩翼猛攻。

    遼軍耶律沙部,也開始大舉反攻宋軍。

    三股遼軍,如三支利劍,直插宋軍大陣。

    守城的遼軍,也趁機衝殺出來。

    宋軍連續行軍、作戰,頓兵堅城之下,幾乎沒有休息,已經疲憊不堪,此時,又四面受敵,突遭重圍,眾將士勉強支撐一陣之後,終於,抵敵不住,全軍崩潰。

    宋太宗南逃,途中大腿上還中了兩箭,光榮負傷。

    太平興國年間的北伐之戰,至此以宋軍慘敗而告終。

    3、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三月初,宋太宗兵分三路正式對遼開戰。

    三路大軍分別為東路軍、中路軍、西路軍。

    東路軍分為兩支,一支以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行營都部署,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取道涿州北上;一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米信為西北道都部署,代州觀察使杜彥圭為副都部署,取道雄州北上,這兩支部隊組成了進攻幽州的主力,兵力為10萬以上。

    中路軍以侍衛步兵都指揮使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蘄州刺史譚延美為副都部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省淶源縣北)道北上,目的是切斷遼軍增援西部的通道,孤立代州以北各郡,此路兵力約5萬。

    西路軍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寰、朔等州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都部署,率軍出雁門關,攻擊代北諸郡,此路兵力約5萬。

    此次北伐,聲勢浩大,宋軍參戰的部隊達到了20萬以上,為了保證軍隊的糧草物資供應,還調動了全國70餘個州的後勤力量。

    這一戰,可謂傾國之力,這一戰,關乎宋朝國運,這一戰,只能勝,不能敗。

    戰役的第一階段進展非常順利。

    起初,遼軍沒有料到宋軍三路進軍,一時間頗有些手足無措。

    面對蜂擁而來的宋軍,遼將耶律休哥自知兵力不足,於是果斷後撤,主力固守幽州城,另派輕騎遠途奔襲宋軍身後,截殺落單的宋兵並伺機截斷宋軍糧道。

    此時,遼國朝廷正在蕭燕燕的排程下,陸續調集各地兵馬,支援南京。

    四月九日,已經在涿州城內呆了20多天的宋軍,突然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糧食快沒了!

    迫不得已,曹彬決定放棄涿州,率軍南撤雄州(今河北省雄縣),籌措軍糧。

    宋東路軍南撤雄州,使得一直以來因兵力不足而苦苦支撐的耶律休哥贏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四月中旬,遼國各路援軍紛紛趕到南京附近集結,望眼欲穿的耶律休哥,終於盼到了援軍,遼東線兵力劇增,精銳齊集,已經完全具備了與宋軍一決高下的本錢。

    五月三日,耶律休哥在岐溝關與宋軍遭遇,大戰開打。

    最終,宋軍慘敗,宋東路軍死者數萬,傷者難以計數,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宋中西路軍也被迫退兵,撤退途中,老將楊業(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為了掩護百姓,與遼軍力戰被俘後,絕世而死。

    老英雄以最決絕的方式,捍衛了報國的赤誠!

    楊業之死,標誌著雍熙北伐的全面失敗,也為這次宋軍虎頭蛇尾的遠征留下了一個悲壯的註腳。

    4、北望又一年

    宋真宗即位後,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遼軍大舉南侵,北方震動。

    在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勉強御駕親征。

    最終,宋遼在澶州訂立盟約,約定宋朝每年向遼朝輸送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宋遼互稱兄弟之國,遼聖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恆為兄,兩朝罷兵、各守疆界、互不侵犯。

    澶淵之盟的簽訂,標誌著宋遼之間長達26年的戰爭,終於宣告結束,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開啟了之後長達118年的和平時代,宋遼攜手步入了和諧穩定的發展時期,也標誌著宋朝正式放棄燕雲十六州。

    北宋末年,宋徽宗耗費上百萬金錢,從金人手中贖回已成一座空城的燕京。

    宋廷以為天險在手,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

    誰知,金兵南下,燕雲守將不戰而降,女真鐵蹄肆虐北方。

    最終,宋徽宗、欽宗父子被金兵擄走,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再次落入北方金人之手。

    5、迴歸

    公元1367 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率20餘萬大軍北伐元朝,目標直指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

    明軍主力由南向北,勢如破竹。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徐達率軍攻克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

    次日,元順帝不戰而逃。

    八月二日,徐達率軍進入已無一兵一卒的元大都,元朝亡。

    至此,離開中原懷抱已經400餘年的燕雲十六州,從此迴歸華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