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當然不是啦,從隋唐被綁縛在一起就可知道,沒有隋的根基,盛唐的到來可能會遲到,甚至是不到。

    歷史有兩個時期是被綁縛的,一個是秦漢,一個就是隋唐。

    儘管不屬於相同的朝代,但卻是有很深的關聯。

    隋朝是結束中國歷史最黑暗的動盪時期,幾百年的割據戰亂,比三國的七十多年還要久,而且比春秋戰國的環境還要可怕。

    結束戰亂局面,積蓄建設所需的物質基礎,由亂走向大治。

    儘管後來出現一位好大喜功,把幾十年,上百年的國策當做短短數年來實行的二世祖,但大致上還是沒傷及過多的元氣,只是陷入短時期的極度混亂罷了。

    接過隋朝失落的權杖,盛唐在其基礎上綻放。

    而且當時的環境幾乎是漢代替秦的狀況是幾乎一樣的。

    漢是匈奴,唐是突厥。

    要知道,漢在建立後是歷經呂后、文景才有能力削匈奴的,而唐朝呢?

    唐朝是在太宗,也就是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掌權之後便對突厥(漢之匈奴)威脅展開反擊,這個物質基礎正是滅亡的隋朝提供的。

    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隋朝的特色。

  • 2 # 木鐸人

    當然不是。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在那個時候成者為王敗者寇。唐朝滅亡了隋朝肯定就要大肆渲染隋朝的處處不是,當政者的各項錯誤都被放大。以此來展示自己奪取江山的合理合法性。而這種情況也十分常見,基本上每個更替朝代都有出現。早期例如,周滅商,對紂王的描寫是暴君昏君,罪惡罄竹難書。漢滅秦,秦始皇也被認為是暴君,罪行多以至於大家忽略了他的功績。隨後就是唐滅隋,清滅明,史書上都有對前者的抹黑行為。

    接下來我們就進行打臉分析,隋朝打臉唐朝,隋朝並不是一無是處。

    首先,建國難度的對比上。隋朝建國是整合了南北朝以來的大分裂,結束了長時間的分裂。難度是顯而易見的。那時候當皇帝都是輪流做的,一個一個的國家建立有滅亡。而隋朝雖然也是透過領導者篡位竊取前人成果建立的,但後期的軍事行動才實現了統一。而統一後的版圖也是被縮水嚴重,比不了之前大一統的國家版圖。而且隋朝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裡,南方都還有陳氏政權存在。所以在統一上,隋朝的難度就很大。他所做出的努力比唐朝建立大的多。

    至於唐朝的建立,只是隋末出現了軍閥割據,勢力都不是很強勁,而且國家本來就是相對統一的情況下,再進行統一的難度並不是很大。

    再者,政治上比較。漢襲秦制,不意外,唐也承隋制。唐朝一邊說隋朝一無是處,一邊又用人家的制度,逃不過的真香警告。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唐照搬照用。隋朝開科舉制,唐照搬照用。可以說,唐朝制度上基本上都沒有進行創新。

    經濟對比,國力對比。隋朝經過隋文帝楊堅一代,國力就已經很高,經濟發展也高。這是從國家國庫的富足對比上得來的。隋煬帝前期,國庫十分富足,哪怕唐朝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還沒到達那個高度。只有開元盛世下才超過隋朝鼎盛時期。

    所以隋煬帝才有了那麼大的資本揮霍,東征高句麗,開疆拓土。而唐前期也得忍氣吞聲,不敢與北方得少數民族政權爭鋒。

    所以這麼進行一個比較,隋朝並沒有那麼一無是處,而唐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完美。因為唐朝巔峰時期的影響力是的確很高,尤其在一定的國際層面上。但它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盛世過後的快速衰敗期,一蹶不振。這也相對體現了歷史的一定侷限性,就賦予了那個時代的特性吧!

    讀歷史故事,分析歷史,不一定全面,但我們至少做到了解以及客觀,而不是人云亦云。

  • 3 # 悠悠華夏五千載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隋朝雖然時間短,但並不是一無是處,相反之後的大唐之所以快速崛起,還要依賴於隋朝時打下的基礎。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實際上是以下犯上、謀權篡位,因為大唐江山是他逼迫隋恭帝楊侑“禪讓”而得來的。所以在唐朝官方史料記載中,抹黑一下隋朝、順便美化一下自己,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國家統一,隋文帝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開創了“開皇之治”的新局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在內政上,隋文帝廢除了使用多年的九品中正制,首次確立三省六部制;懲治腐敗、革除弊政,推行科舉取試製度,開啟了此後中國一千多年的官員選拔制度。

    經濟上,制定了新的賦稅、土地、錢幣等制度,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減輕了農民負擔,讓當時的農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軍事上,隋朝軍隊打敗了東突厥和西突厥,正式將西域納入隋朝版圖,這是自西漢漢武帝以來,從未有過的輝煌功績。

    隋朝時期,國家統一,軍力強大、經濟富庶、政治安定,即使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隋朝依然強大無比。隋煬帝本人也並非是暴君,相反還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帝王。楊廣曾有“可嘆漢天子,空上單于臺”的名句。他開鑿大運河,修建東都洛陽,雖然勞民傷財,但是從長遠看絕對是利大於弊,隋朝大運河至今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事實上,正是由於隋朝打下的良好基礎,唐朝才可以發展的如此之快,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遠比唐朝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含金量要高的多!可以說是遠勝於唐朝,唐朝的整個政治體制幾乎就是對隋朝的照搬照抄,只是隋朝立國只有短短的三十幾年,使得隋朝的輝煌鮮有人知。

  • 4 # 小竹葉青歷史

    權力的高度集中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所以中國的政治土壤向來算不上是清平,對明君的依賴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民眾最終的期盼。制衡皇權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就是輿論,不光是當時的輿論,還有後世的輿論,所以史官就成為了制衡皇權的最後一道屏障。

    史官大捷

    春秋時期的史官還是傲骨錚錚的,君主逼迫史官修改對君主不利的記錄,但是史官不肯,於是史官被殺了,史官的兒子接著他的活繼續以筆為刀,於是兒子也被殺了,史官的孫子又繼續接過了武器,而且史官的好友也從千里之外趕來,準備史官的孫子死後自己接著上。這些人的一股子臨勁最終生生逼迫君主讓步,這大概也是史官面對君主取得的最好的戰績了。

    皇權坐大

    但是後來的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之後,皇帝的權力要大得多,而且有的皇帝,十分暴虐,他的立場不會因為死的人多而有所改變,而皇帝不喜歡的,史官就只能少些或者不寫,本應照實記錄史實的史官很大程度上成了皇家的筆奴。

    於是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就在世間漸漸形成,本朝史官無法寫出違背皇帝意志的東西,所以本朝史學有價值的東西就更多的是起居注之類的東西,而本朝的史書,也交給了下一個統治王朝來寫,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史官的存活率明顯變高了,而一些不方便寫的東西,對於下一個王朝來說,也不是什麼忌諱,但是這樣做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後朝書前朝

    北周外戚楊堅,結束分裂三百多年的南北朝亂世,再次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隋,隋朝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但是在中國曆代王朝當中,隋朝的存在感似乎並沒有那麼強,對於中國歷史程序的推動作用來看,在史書上也記載不多。

    反而對於隋朝的種種過錯,記錄得極為細緻,恨不得將隋末亂世的所有原因都推到隋朝隋煬帝的身上,這樣記錄的史書,雖然沒有迴避王朝君王的惡行,但是也未免有失偏頗,而隋朝的史書,正是唐朝所書,唐朝皇族與隋朝皇族沾親帶故,怎麼抹黑起親戚來,就是這樣不遺餘力呢?

    在隋朝時期,曾經有過一則童謠,“季字無頭”。在封建時期,帝王對於這種東西可是很是看重的,因為這代表了民間輿論導向和冥冥之中的天意所向,也就是說,童謠其實就是一種政治危機的表現。季字無頭不就是個李字嘛,因為這則預言,朝中的李姓大臣都被隋文帝或殺或貶,即使尊貴如唐國公李淵,也被逼離京城,駐守太原。

    李唐的遮羞布

    所以李唐王朝和隋朝皇室其實是有一些過節的,尤其是,當年李淵一族捲入政治風波,生死幾乎就在一瞬之間,即使後來想起這件事,也是脊背發涼。隋朝末年的時候,隋煬帝的天下已經是破鼓萬人捶,李淵趁勢起兵攻佔了長安,這是關隴集團與隋朝皇族博弈的結果,李淵也成為了這個集團新的利益代言人。

    李唐王朝繼承了隋朝三十多年的積累成果,隋朝末年的割據戰爭影響力也有限,唐朝統一之後,國內的矛盾迅速被突厥的強大威脅所取代,所以國內的種種矛盾都暫時平息了下來,隋朝舊臣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機會。

    唐朝在修訂隋朝史書之時,毫不吝惜筆墨,將楊廣塑造成了一個弒君弒父,不忠不孝的人。這是在人倫道德層面,極力貶斥隋煬帝的篡權行徑。這是為了引領一種政治正確,封建王朝統治國家的根本還是儒家的天地君親師,如果一個百姓連父親都能背叛,還怎麼指望他來效忠君王呢?

    但是諷刺的是,唐朝一二代的權力交接,也不是以和平的方式過渡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在大書隋朝皇位交接過程當中的血腥的時候,唐朝本身也在上演著類似的人倫慘劇。

    對於隋煬帝修繕大運河,修繕廣濟渠一系列民間大工程,也是貶多揚少,斥責楊廣的這些行為濫用民力,暴虐無道。卻沒有將大運河溝通南北的巨大貢獻在史書上多置筆墨。

    公道在人心

    只是公道自在人心,晚唐詩人皮日休所作的《汴河懷古》一詩就對大運河一事做了比較客觀的評價:“盡道隋亡為此河”。這是唐朝修訂的隋朝史書當中對於大運河開通一事的蓋棺定論,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隋煬帝不知體恤,殘暴無道,大運河透支民力;“至今千里賴通波”,但是大運河至今還在流轉,在大唐的國境當中,週轉著來自南北的貨物,溝通著南北經濟文化。

    最後一句更是將大運河的歷史功績推上了很高的高度,“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朝與歷史上的秦朝十分相似,連短命都一樣的相似。但是隋朝之後的唐朝從本質上來說,與唐朝是同一個統治階級,甚至他們的出身都是一樣的。那麼曾經身為隋朝臣子的李唐皇族奪了隋朝的皇位,就難免讓人詬病不忠不臣。

    所以為了從這個方面證明自己統治的正當性,唐朝就在史書上大做文章了,也就是將隋朝怎麼黑得慘怎麼來,就是要傳遞給百姓和後世一個觀念,李家之所以趁機佔領楊氏皇族的江山,是因為他們不爭氣,管理不好這個天下,為了天下大道,我李家只能當仁不讓了。

    像這樣強盜一般的邏輯發生在帝王之家其實是再正常不過,而且李唐皇族骨子當中還有不少鮮卑人的血脈,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做事更注重實際效果,所以借用史書來抹黑隋朝,其實也是一種鞏固統治的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唐朝修訂的史書當中,隋朝為何會顯得有些一無是處了。

  • 5 # 小林的世界觀

    隋朝真的如唐史中說的一無是處嗎?不!

    首先我們要明確,唐史是唐朝人寫的,唐朝人看隋朝,那跟漢朝人看秦朝沒什麼區別。漢朝人看秦朝,就是“暴秦”,秦朝的什麼都不好。唐朝人看隋朝,也大致差不多。

    其次,如果隋朝什麼都是好的,那麼唐朝的統治者取代了隋朝的正義根基還有嗎?那不是在打李家天子的臉嗎?所以隋朝必需一無是處才能凸顯“李家”取代“楊家”的正義性,這樣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說白了,唐史將隋朝寫的一無是處,主要是服務統治需要和初唐時期百姓對隋朝末期的一些錯誤政策的痛恨厭惡情緒結產生的結果。

    隋朝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呢?

    科舉制聽說過吧?我們現在一般說的科舉制是指進士科舉,這個最先出現在隋朝,是隋煬帝最先創立的。這個制度為寒門子弟的出人頭地打開了一扇大門,影響了中國近千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聽說過吧?這條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部分是在隋朝時完成的,此後的朝代基本上也是在隋朝的基礎上進行改善。這條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都起起了巨大作用,就算到了現在也是影響巨大。

    透過以上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隋朝不是如同唐史中說的一無是處相反的,它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是巨大的。

  • 6 # 孫郎談古

    當然不是,修《隋史》的是唐朝官員,肯定有向著唐朝有利的部分去寫;楊堅和李淵本有親戚關係,如果不誇大寫點隋的不是,那麼寓情於理唐的繼承多少會遭後人詬病!

    其實我們再來看看隋幹了哪些:

    1、隋朝開啟了科舉的先河。從三國兩晉再到南北朝,都一直充斥著門閥制度,選人用人大都數被幾大家族霸佔,如果不出身名門,想要成為權利中樞那夠嗆。雖然自漢代起有“舉孝廉”、“察舉制”,但都杯水車薪。隋首創的科舉制度,雖不完美,但已形成意識,到了唐朝豐富和發揚了科舉制度,成為選人用人的一大標準,讓寒門子弟有了求職之道;圖片源於網路

    2、隋修建大運河,影響至今。大工程都有利弊,對隋來說: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但這個意義遠大於此,就好比秦始皇修建長城一樣,功在千秋。圖片源於網路

    3、實現大一統,促進各族人民團結。隋統一前,北方大部先後經歷了劉淵(匈奴)、石勒(羯族)、慕容廆、拓跋圭(鮮卑)、姚萇(羌族)、苻堅、呂光(氐族)等建立的政權,相互之間的仇恨,戰爭,破壞了原有的和平和安寧。大隋的統一,緩解了這一局面,拉近了各族的融合,為日後大唐王朝的繁榮奠定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8斤如何瘦到80斤,且不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