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貴途攝者

    【水族瓜節】農曆九月二十日,貴州省榕江縣定威水族鄉亞勇村喜過一年一度的水族瓜節。全寨舉行攔路酒、祭祖儀式、敲響水族銅鼓、品嚐水族美食、水族、苗族同跳蘆笙舞等活動,共慶瓜節。水族瓜節,又稱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春節,是水族最悠久、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金秋是豐收的季節,農作物收割歸家後,水族同胞選擇吉日殺豬宰雞,開田捉魚,用南瓜、自釀的米酒、糯米飯祭祀祖先,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幸福安康。

    【侗族“新米節”】 農曆七月十四,貴州省從江縣鬥裡鎮、西山鎮、高增鄉、加榜鄉等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侗族同胞歡聚一堂,參加原生態歌舞表演,吹蘆笙、攔路、唱侗歌侗戲等活動,意為祈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米節”是侗族同胞慶祝豐收的一個民間節日。

    【侗族薩瑪節】侗族薩瑪節是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的的民俗。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祭薩後,活動參加者繞寨一週,最後到達固定的耶坪,圍成圓圈,手拉手跳起舞來,齊聲高唱讚頌薩瑪的“耶歌”。這種邊唱邊舞的形式,稱為“多耶”,氣氛古樸而熱烈。2006年5月20日,侗族薩瑪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嬉水節】從江縣加榜鄉下堯村迎來一年一度的嬉水節,當地壯族群眾將數條竹排連在一起,擺上長凳子坐在上面,邊劃竹排邊唱壯族大歌,展示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歌聲美醉了村民和遊人。

    【侗族大歌節】始於清朝乾隆丙辰年,至今已有281年的歷史。侗族大歌是一種清唱的無伴奏多聲部復調式合唱民歌,可分為鼓樓大歌、男聲大歌、女聲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混聲大歌、戲曲大歌等等,其曲調悠揚,旋律優雅,多聲部和諧獨特,演唱技巧極高,在國際上被專家喻為“Teana之音”,享譽國內外,2007年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雅之堂。2003年11月28日,從江舉辦了首屆侗族大歌節,並決定從當年起,每年11月28日都舉辦侗族大歌節。

    【岜沙苗族蘆笙節】岜沙,苗語叫“分送”,距從江縣城7.5公里,是世界上最崇拜樹木並以樹為神的槍手部落。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是當地苗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蘆笙節,當地苗語叫“怒噶”、也叫“丟噶”或“卓嘎”,岜沙蘆笙節苗語叫“嘎分送”,是全村慶祝豐收的好日子,也是苗族青年互訴衷情、溝通心靈的浪漫時節,一般三年一次新蘆笙,恰逢今年是新蘆笙最熱鬧。

    【侗族踩歌堂】侗族踩歌堂是貴州省從江縣侗族群眾民間傳統活動,本村及周邊村寨的侗族匯聚一堂,侗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頭戴銀飾,圍圈踩舞,場面宏大、熱鬧非凡。頂洞村踩歌堂哆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頂洞村青年的成長,至今已延續了二百餘年,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增添了鄉村的繁榮景象,更是傳承了民族文化。

    【瑤族盤王節】瑤族同胞傳統節日——盤王節。盤王節期間舉行公祭盤王、盤王遊村、歌舞表演等多項活動。盤王節是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民間盛大節日,農曆十月十六日瑤族同胞都要穿上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歡慶盤王節。

    【布依“浪哨”情人節】在貴州省望謨縣桑郎布依情人節,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的七夕節,熱情似火的布依青年男女在"布依古鎮、蠻王故里"桑郎鎮七星古橋對歌伴舞,談情定情。“七星浪哨”是專為布依情侶們而準備的,在這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大家可以盡情的將愛釋放。“浪哨”--桑郎布依族談情說愛的別稱!

    【彝族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是魯布格鎮彝族同胞的傳統節日。彝族的火把節來源於一個有關英雄戰勝魔王(或天神)的傳說,這位英雄與魔王雙腳摔跤、角力,還教人點燃火把燒殺惡靈所化的蝗蟲,保護了村寨和莊稼。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火把節,就要象徵性地復演傳說中的故事,漸漸成為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苗族“二月二”走親節】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為“龍抬頭”,這一天也是龍的日子,是吉祥、好運的象徵,而在苗家,二月二在婚俗中又有特別的意義,苗族“二月二”節又叫“新娘節”、“敬橋節”、“走親節”。每年的“走親節”,苗族人都會身著盛裝,節日氛圍濃烈。

    【布依查白歌節】農曆六月二十一,是貴州省義龍新區頂校鎮查白村一年一度的“布依查白歌節”,節日當天布依族同胞用民族文化形式表現布依族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布衣山歌對唱、嗩吶表演、八音坐唱等民俗,吸引上萬群眾共度節日。“查白歌節”歷史源遠流長,源於布依族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是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査白歌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仡佬族“吃新節”】務川是仡佬族文明的發源地,“吃新節”是仡佬族人慶祝豐收、祭祀祖先、品嚐勞動成果的重大節日。每年農曆七八月間,在新谷成熟之際擇日“吃新”。節日期間,人們去田間地頭採摘穀穗、包穀、瓜果、蔬菜等,並宰殺禽畜,焚香燃燭,恭請祖宗,祈盼年年好運,年年五穀豐登。

    【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透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文化年】布依族兒女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盡展布依族“水上人家”的濃郁風情。鮮豔亮麗的民族服飾,布依美食展,布依特色商品展,布依刺繡文化產品創意大賽以及布依服飾秀、布依勞作秀、時光變遷秀等精彩節目表演,讓遠道而來的嘉賓們讚不絕口,切身感受獨具特色“布依文化年”,盡享濃郁民族風情的視覺盛宴。

  • 2 # 一個老男人7o

    2oo3年4月中旬拍攝予新疆:圖1喀什古麗娜(美麗的少女);圖2新疆天池(本人自照,沒任何修飾);圖3吐魯蕃葡萄溝

  • 3 # 嶽麓萱草

    一個全國才28萬人的少數民族-土族

    今年五月底,我們到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做客,這個民族比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土家族少個家字,叫土族。我把當時自己拍的照片精選出了幾張,現分享給大家,請指點。

    土族為中國人口比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才28萬多人,語言是土族語 ,文字使用藏文、漢文 。宗教信仰是喇嘛教、道教、多神教、薩滿教等。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其威遠鎮小莊村是一個純土族聚居村。每當客人來到時,身著盛裝的土族阿姑(姑娘)、阿吾(小夥)站在村口,用潔白哈達和青稞美酒將客人迎進村內。熱情的小莊村人會為客人獻上一臺土族民族風情歌舞表演。這位帥氣的阿吾在演唱土族歌曲,聲音宏亮,節奏明快,富有很強的感染力。這位漂亮的阿姑正在表演土族舞蹈。節目演出中的高潮是輪子秋表演,在大板車改裝成融鞦韆、轉盤為一體的吊車上,兩名身著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並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壓軸節目是舉辦土族風情婚禮,新娘是村裡五個美麗的阿姑,新郎則從遊客中挑選。這位土族姑娘正在為挑中的客人換上土族新郎服裝。伴郎和伴娘表演土族舞蹈。婚禮最後是五對新人跳起土族風情舞蹈。整個婚禮下來,因為遊客的參與,場面詼諧有趣,洋相百出,讓看客忍俊不禁,臺上臺下歡樂一片。

  • 4 # 荊亮

    作為攝影愛好者,拍了不少少數民族的節慶及服飾等照片。之前有青海的藏族服飾、體育比賽射箭的照片,還有回族同胞戶外休閒娛樂的生活照片。雲南納西族服飾、歌舞表演、生活習俗。這些照片都反映出他們各自地域,生活習慣之間的差異,有著本民族的特色。這幾年主要拍了不少,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侗族的建築、幾大節慶、服飾、飲食習慣、農耕文化等生產、生活習慣等照片。主要有苗族的蘆笙節,侗族的大歌節,姊妹節、端午龍舟節、慶祝稻穀豐收時的新米節、鼓臧節,還有鬥牛鬥鳥趕集等很多,有著民族特色的節慶活動。在各種節慶活動中,不管男女老少,都把自己最漂亮的服裝、配飾品穿戴整齊,展示給大家。殺牛、殺豬、及雞鴨鵝等美食,然後擺出長桌宴,親朋好友及遊客都能坐在一起,品嚐美食,共同慶祝。

  • 5 # 手機黨拍

    手機旅拍,如何拍出你眼中的“少數民族特色”?

    作為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孩子,骨子裡對少數民族的人文,建築、風俗以及每個民族流傳的古老故事,本能的感興趣。

    ▲ 圖|內蒙古陳巴爾虎旗草原

    雖然已經離開故鄉快七年,小時候也不怎麼會拍照,很多蒙古族的民俗都留在記憶中。但對很多古老民族的神秘,依然保留一份好奇和嚮往。

    ▲ 圖|蒙古族套馬

    儘管沒刻意拍過某個民族的題材,但在過往的旅行中還是記錄了一些自己眼中的“民族特色”,接下來與夥伴們一起分享。

    ▲ 圖|內蒙呼和諾爾

    為什麼說是“自己眼中”的民族特色?

    因為每個人對某個民族的理解、認識和感覺各有不同,在觀察和記錄時挖掘的“點”也會不同。

    ▲圖|西江千戶苗寨

    ▲ 圖|成吉思汗實景演出現場

    在去少數民族地區旅拍時,小月會從三方面尋找和記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畫面,整理分享給大家,供參考。

    一、拍民族特色建築:

    每到一處少數民族聚居地,首先會注意他們的建築,比如蒙古族的“蒙古包”,鄂倫春、鄂溫克族的“撮羅子”,侗族的“鼓樓”,苗族的“吊腳樓”等等,外形各有特色,且也有各自的由來。

    ▲ 圖|西江千戶苗寨

    1-比如:蒙古族的“蒙古包”

    蒙古族的房子,在古代稱為“穹廬、氈包、氈帳”,屬於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為了適應草原遊牧生活,蒙古包可隨時搭建或搬遷。

    2-鄂倫春、鄂溫克“撮羅子”:

    “撮羅子”又稱“斜仁柱”或“撮羅昂庫”,是鄂倫春、鄂溫克等東北狩獵遊牧民族的一種圓錐形“房子”,翻譯過來其實就是“木杆支起的尖頂房”。

    與蒙古包的“氈房”不同,“撮羅子”外面通常是獸皮或樺樹皮等覆蓋。

    3-侗族|鼓樓:

    侗族“鼓樓”,通常一寨一鼓樓,屬於公共場所,小月在肇興侗寨看到很多。

    ▲ 圖|肇興侗寨全景

    鼓樓,大多呈寶塔形,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寬敞明亮,為議事,典禮,聚會,聊天場所,上部則是層疊,彩繪,很壯觀。

    4-苗族|吊腳樓:

    吊腳樓,苗族民居,多數是曲欄迴廊外形,因為苗寨大多地勢不平,吊腳樓可建在斜坡上,結構緊湊,不用鐵釘,柱子連梁,環環相扣。

    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時,看到滿山坡的苗寨非常壯觀,雖然景區商業化很重,但一些細節處仍然可看到這個古寨的曾經的歷史。

    二、拍民族服飾,裝扮:

    少數民族的服裝可謂五花八門,就蒙古族來講,就有好多種民族裝扮。所以拍攝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裝扮是個不錯的題材。

    ▼ 拍民族服飾,可拍飾品區域性特寫:▼ 也可拍著民族服裝的當地居民:

    如果想拍的更自然,可以抓拍一些互動和生活氣息濃厚的場景。比如:下面就是小月抓拍的苗族老奶奶製作手工的場景(最好在對方允許情況下)。

    三、拍特色民俗,節日:

    特色民俗,其實就是每個少數民族自己的節日,風俗習慣等等。

    ▼ 比如:蒙古族的祭祀敖包、那達幕大會、神秘薩滿教。

    如果這個民族有自己特有的習俗,一定要及時記錄,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少數民族的古老習俗已被慢慢遺忘或流失,若干年後是否存在還是未知。

    ▼ 比如:在岜沙苗寨,這裡是國內最後一個“可持槍部落”,寨子裡“黑苗族”被國家允許可持槍。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去拍攝,對於少數民族的人文,歷史,民俗本就是值得喜歡攝影的夥伴們去挖掘和記錄,有句話說的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6 # 琳源行攝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我拍過很多少數民族題材的照片,比如白族、彝族、佤族、藏族、哈尼族、傣族、納西族、基諾族,等等。

  • 7 # 光影的影

    本就生在一個多民族地區,從小和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接觸的很多很多。但那時候還小,也沒有去拍攝過什麼圖片。後來出來工作,接觸了攝影,慢慢的開始去拍攝一些以前覺得很常見的少數民族生活中鏡頭。當把這些畫面再翻開到手機裡看時,有有了不同的回味。

    影響比較深的是給一位哈薩克族姑娘拍攝婚禮,算是我很好的朋友。雖然參加過很多少數民族婚禮,但從來沒有認真的用鏡頭記錄過。下面是一些當時的拍攝和平時的掃街記錄。

  • 8 # 吳堅遊記

       黔東南凱里舟溪甘囊香蘆笙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至農曆正月二十這個時候,丹寨、雷山、麻江、凱里等舟溪甘囊香周邊各地大小蘆笙全部彙集舟溪甘囊香,甘囊香蘆笙會其規模盛大,民族風情濃郁,持續時間長,是黔東南地區最大蘆笙堂之一。蘆笙會期間將舉行蘆笙、苗歌、鬥牛等多項民間比賽活動。甘囊香蘆笙會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已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買房時被開發商套路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