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小瓜
-
2 # 白話石說
我以為人們在閱讀和觀看文學作品時,往往帶有個人的主觀性,這個主觀性就是人的“三觀”即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同樣一部文學作品不僅是該作品本身反映的思想觀念,還受限於彼時彼地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制度的影響。
比如有些文學作品在某朝某代被統治者列為禁書,而在另外一個朝代卻不是禁書,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又比如瓊瑤的小說與影視劇在吾國改革開放初期被觀眾熱捧,而到了現在卻被一些人認為“毀人三觀”,並非瓊瑤的文學作品有何變化,是人們的三觀有了變化。
再比如魯迅先生在談及《紅樓夢》小說的主題時曾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為何同樣一部《紅樓夢》讀者怎麼會產生如此不同的看法呢?
這說明人們在閱讀與觀看文學作品時,個人的三觀非常重要。
-
3 # 國慶151107072
譬如同是讀三國有人從曹操那學到了奸佞之道,有人從關公那學到了忠義之道,甚至有人受諸葛先生“點撥”研製起了木牛流馬,三觀各異各取所需。不過三觀不正之人只取文學作品中的負能量,讀的越多負能量越大,從宇宙觀的角度來看負能量的累積是會衰減人的福運的。如果讀書是為了吸收正能量求知蓄能就要先立正三觀,如此才能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取到“真經”。要知道一個正常的社會三觀顛倒一定是逆流是不會得意太久的。
-
4 # 如義齋人
肯定重要!道理都明白……
古人就曾說,讀《金瓶梅》,“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恐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模仿心者,禽獸也!”
魯迅也說,單是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幃秘事……”
您說呢?
但是,我們也絕不可否認讀書對人三觀形成的影響甚至決定性影響…… 所以,讀好書,擇善鄰,交益友……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斯智也!
-
5 # 常青樹相立
非常重要。因為一個文學作品的問世,它的創作目的是宣傳和教育人,所以,閱讀和觀看文學作品,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都起著教育作用。文學作品的主題是靠故事情節,人物塑造表現出來的。再就是人是感情動物,總是有這樣和那樣的世界觀,這樣就會形成一種主觀臆斷,這種主觀臆斷就會逼迫你去尋求你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價值觀。譬如如果閱讀《水滸》,你就會被作品的主題、情節、人物所吸引、薰陶和影響,因而你就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去判定好與壞,是與非,你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
6 # 文化故事會
閱讀和觀看文學作品時個人三觀非常重要,如果是一個三觀不正的人,就會看出自己的門道。比如《紅樓夢》好人看出了社會人生百態,三管不正人就看出了裡邊的淫蕩與邪惡。道學家看出了道,文學家看出了美醜,醫生看出了藥方,歷史學家看出了興衰。《精瓶梅》主要寫的是經濟社會問題,三觀不正人只看出了西門慶的荒淫無度。
讀書可以正三觀,小朋友從小就閱讀健康向上的書籍,就會達到約束自己言行的目的。在學校,老師都是進行的正面教育,放學回家如果讀好書,就會鞏固教育成果。如果讀壞書就會毀了三觀。三觀決定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尤其是文學作品。電影紅高粱開始放的時候,農民只有記住了這樣幾個鏡頭,酒缸裡尿尿,高梁地睡覺。其餘不說了,當別人問這個電影好不好,他們就說,好什麼,酒缸尿尿,高梁地睡覺,亂七八糟。可見,農民雖然識字不多,但他們三觀正啊,他們就不喜歡那些鏡頭。
-
7 # 太行風景
首先宣告:這個不重要。
文學作品透過情感、美學、價值觀等的傳遞,感染讀者,實現其教化功能。
一個孩童,不管識字與否,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聆聽、觀看文學作品,在心裡產生烙印。好的文學作品有助於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產生和塑造。
一個人,無論他或她已經具備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即所謂的三觀,仍然可以受到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改變自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所以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三觀,在觀看文學作品時,不是先入為主的條件,或者說先決條件,關鍵問題是,看什麼樣的文學作品,那將直接影響讀者的三觀。
再者宣告:是有影響的。
文學是有傾向性的,或者說階級性,服務於特定的群體,為特定的群體發聲,代言。文學,從來就不是一箇中性的事物,不同的人,看待它的出發點、態度是不一樣的。
基於這個基礎,不同的人對於文學作品的選擇是不一樣的。人們讀書之前,總會事先接受到與之有關的資訊,不管多少,會與自身立場進行比較,輕則判斷是否屬於自己喜歡的型別,重則會帶有批判或挑剔的眼光去看這本書,這樣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
8 # 王平987
好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它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包括人生的和社會的。人生的短暫,決定了一生的生命親身體驗和經歷是非常有限的。喜歡文學作品的人,正是透過閱攬別人的生活經歷,力爭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能最大限度地領略人生的大好風景,以及各種艱難險阻。所謂"讀萬卷書"相當於"行萬里路",就是這個意思吧。甚至"讀萬卷書"比"行萬里路"還重要。這裡說的書肯定包含有文學作品。
人的一生中,"三觀"只是最基本的生活態度,生活本身豐富多彩,僅僅有"三觀"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三觀在現實生活中像影子一樣,只是伴隨你,而不可能替代你的生活。所以,透過文學作品,看看別人的經歷,吸取更多營養,豐富、校正、補充、感悟、體味你的"三觀",並且讓它更加清晰。
那些自以為有堅定的,一層不變的"三觀"的人,一般是不喜歡文學作品的,要有也是有選擇的。或者先入為主的去閱讀,理解,曲解。
任何現實生活中的人,由於親歷生活的體驗有限(年齡差距只是有限的差距),"三觀"是很脆弱,貧乏的,需要不斷進行培育,成長。而從文學作品中吸取養份,是最實惠,最有效的途徑。
特別提醒:"三觀"和信仰不是一回事!
-
9 # 張三順兒
閱讀和觀看文學作品時個人三觀重要,但不是非常重要。
你的三觀和作品及作者的三觀、氣場是否匹配非常重要。開卷不一定有益,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各種形式的出版物氾濫的時代。現在,你不用去書店,僅僅用手機就能找到你
十分感興趣有點感興趣不是很感興趣,先收藏著,萬一以後會感興趣的各種可讀物,保證你一輩子都讀不完。
如果你喜歡三毛、王小波、張愛玲、阿城、木心、汪曾祺,每個人都有厚厚的作品集,那麼能否按照一個脈絡去讀,你是否能都享受這個閱讀過程,就取決於他們的文字到底有多吸引你,對你來說有多大的魔力了。
閱讀文學作品不同於其他的閱讀,我們對文學閱讀不會有一個過於功利性的目標。對於工具性或者功利性的閱讀來說,我們在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會對結果有一個預設,我需要從這本書中得到點兒什麼,比如:
我需要學會一個分析的技能
需要通曉一個決策的理論方法
需要明白科技最前沿的發展
需要弄清楚未來公司發展的方向
這樣的閱讀中你不需要與作品及作者的三觀匹配,因為你需要學習和了解的恰恰就是你不明白的領域,你尋找的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碰撞,你需要新的東西去對你固有的思維形成衝擊,以期有個神奇的化學反應。
如何打動你
如何觸碰到你自己知道明明存在但是不輕易觸碰的柔軟
如何把一句話說到你的心坎裡
如何把他的故事、經歷描述得讓你無比憧憬和嚮往,恨不得馬上揹包自己上路
如何把他畢生積累的經驗用一個恰好你能理解的方式講給你聽
這才是我們對文學閱讀的期待。
所以說:你的三觀和作品及作者的三觀、氣場是否匹配非常重要。
-
10 # 陳潤
我覺得挺重要的。三觀正的人才能正確看待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感受啟發,以及正確的歷史評價等。三觀正,也是一個人大智慧的表現。三觀正的人看事物能夠透過表象看本質,我們對待文學作品的態度也應如此。
八十年代,莫言的《紅高粱》剛被拍成電影上映後飽受爭議,人們一邊擠進電影院去觀影,然後一邊在嘴裡議論著說,這是一部如何如何不堪入目的電影。就連導演張藝謀也被罵成了流氓。還有就是《泰坦尼克號》,無論是故事,還是鏡頭,我一直都覺得這是一部非常美好的作品,但對很多國內成人來說,他們覺得國外作品尺度太大了,還有一部分人就根本不是去欣賞美的,而是衝著裡面帥哥美女的驚豔鏡頭去的。
其實一些文學作品裡不乏對愛情、以及原始的男歡女愛的描寫。舉兩個例子,就像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曹雪芹的《紅樓夢》。兩個國度不同的作者,文化差異很大,寫作方式和歷史背景不同。但他們的作品中都有著這方面的描述。這些男女之歡,也只是生活構成的一部分,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寫一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一部好的作品,經過時間流逝的考驗,得以流傳下來,有它自身的價值。這才是你需要好好思索的東西。擺正了自己的三觀,好好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你才會在書中有所收穫。
你的眼睛看到了什麼,你的心才能感受什麼,不是嗎?
回覆列表
每個人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偏向,這些偏向跟你所經歷的事件息息相關。只要你看的時候你自己清楚在想什麼,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當下可以自己調整過來。這樣就可以了。不管我們看到了什麼,影響了我們什麼樣的心態。一定要懂得自我查覺。及時做出調整。不要給這個世界減分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