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切如磨

    不曉得題主描述的不按諸葛亮的戰略走,是從哪開始?

    如果是從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後就開始的話,那也基本屬於無路可走了。

    形勢依然是北方曹操根基已固,大業已成。東吳孫權居心叵測,虎視眈眈。荊州劉琮以及當地豪強大族實力依然敵視。天下雖大,想找個開創根據地的地方還是沒有。難道去投靠西涼馬超韓遂?不可能嘛!

    所以還是隻能先聯盟孫權,先扛過曹操一撥,再圖益州劉璋、荊州劉琦。不然僅憑手中微薄的實力,別說去攻擊曹操或者孫權了,打劉琮都不行!無論如何諸葛亮的戰略大半還是要遵守,客觀形勢使然。

    如果想改變一下,擁有一點類似穿越者的上帝視角。可以在漢中之爭結束前後動劇本,修改歷史。能想辦法延長龐統和法正的壽命是最好的。

    保守一點,可以在收取益州後就馬上把關羽替換回來,或者下死命令只允許他堅守,同時主動犧牲些利益去修好鞏固與孫權的聯盟。這樣以來最好的結果極有可能在漢中結束後,荊襄地區依然維持在三家制約的穩定局面下。然後再圖發展,完全依照諸葛的戰略,一軍攻關中,上將出荊襄。與孫權聯盟共滅曹魏先。

    大膽積極一點。可以事先做好部署,秘密調集得力將領率重兵偷偷進駐荊州後方防線,囤積南郡。仍放任關羽北伐對抗襄樊前線。漢中前線只需照歷史磨退曹操即可,迅速率精騎回荊州後方,與部署好的將領重兵,分守尋陽、公安,可偽裝成百姓。陰令糜芳、傅士仁仍接觸呂蒙做誘餌。留大將重兵在公安死守,迎擊陸遜。自己率精騎偽裝至尋陽配合駐軍在江邊張網等待白衣渡江的呂蒙,全部擒殺勿使訊息洩露。然後回軍夾擊矇在鼓裡的陸遜。最好的結果就是一役擒殺呂蒙陸遜兩位都督,且可順勢收回分出的荊州三郡。如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當仍令關羽、魏延分別死守住襄樊、漢中前線,防備魏軍。上庸三郡也還在手中。曹操壽數將終,曹丕接位篡漢。趁此時機盡起川兵,全力伐吳,不給孫權喘息的時機。東吳兩位棟樑已折,更可遣使約曹丕會獵江南,共分江東之地。如此吳可滅,力求誅殺孫權。

    此時既無失荊州之事,關羽完好,上庸三郡也在。無夷陵之戰,劉備當可延壽。據有益州、荊州、江東等殷富之地,積蓄力量。當如高祖劉邦一般出漢中略秦地,與曹魏做楚漢之爭。如此統一可期,必將再續強漢盛世!

  • 2 # 知常容

    不按隆中對的走法你壓根沒機會,隆中對這走法是劉備唯一的走法,也是最有利的做法。當時劉備還曾考慮跑到廣東那邊投靠吳巨,吳巨後來被孫權殺掉了,如果他真的跑到那邊去了,那就成了孫權的地盤了。

    而且當時嶺南這個地方壓根還沒有開發,就算你取代了吳巨,你也打不過孫權,最後肯定會被孫權滅掉。就像有些網友提出為什麼他不往雲南貴州方面開發道理一樣。

    你看地圖可以知道,從面積來說孫權掌控的地方不少了。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沒人的情況下地盤越多有什麼用?

    打曹操打不過,打孫權也打不過,搶了孫權的江東壓根是不現實。那你說他除了往西南走,還有第二種選擇嗎?往南逃剛才已經分析過了。

  • 3 # 上將噯福斯

    客觀的講,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個絕妙的戰略。但是,隆中對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隆中對強調要聯吳抗曹,這看似高明,實則是其致命缺陷。

    蜀漢與東吳聯盟,根本基礎在於魏國的強大。面對魏國的壓力,兩國不得不聯合對抗。

    從東吳的角度看,吳國不願意看到魏國一家獨大,同樣的也不願意看到蜀漢稱霸三國。東吳想要的是三國勢力平衡,維持鼎足之勢,或者是吳國自己統一天下。

    所以,從東吳自身的利益出發,它不可能傻傻的任由蜀漢壯大,消滅曹魏,然後再吞併東吳。

    這也就決定了蜀漢與東吳的聯盟基礎十分脆弱,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塑膠聯盟。

    而隆中對,一廂情願的要聯吳伐魏,對東吳防範不夠。這正是它的致命缺陷。

    假設劉備佔領荊州、益州之後,不繼續採用諸葛亮的謀略。我考慮,至少有上中下三策,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另有奇謀,要遠征中亞,開創一番驚天動地偉業。時間關係,這裡只說上策。

    上策,固守荊州,主攻關中。

    隆中對,錯就錯在其著名的“鉗形攻勢”。即,命一上將率荊州之中進攻宛洛(河南地區),劉備率兵出關中(陝西地區)。他忽略了東吳有可能的進攻,歷史也證明了,這是致命的失誤。毛澤東在評價“隆中對”時說,千里之遙而二分其兵,焉能不敗。

    荊州北有曹魏,東有東吳,二者皆虎視眈眈。只宜固守,不可輕動。可向關羽言明,要抽調兵力進攻關中,守住荊州只能用偏師3萬,只要守住,即是頭功。想來關二爺,守住荊州還是沒有問題。劉備自己集中主力10萬,出漢中直逼長安。一戰定乾坤,收復舊都。急派兵東進,據守潼關,切斷曹魏西進關中的通道。分兵攻取關中、河西諸城,用半年時間建立政權、安撫人心。命馬超收服西涼精兵猛將。形成制勝之勢!

    待兵精糧足,派趙雲領騎兵五千作為疑軍,大張旗鼓進攻河南,造成威逼洛陽、許昌之勢。

    大軍10萬,聲東擊西,渡過黃河,直取山西。先佔河東,再收太原。隨後,兵出井陘,跨過太行山,佔領鄴城,收取河北。至此,完成對曹魏集團的戰略包圍,剩下的就是戰略決戰。一戰滅國,統一北方。

    經過短暫休整,隨即率大軍10萬增兵荊州,水陸並進,一舉滅吳!

  • 4 # wwb24

    劉備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是利用三方博弈的利害關係得來的,作為弱者,劉備充分利用了這層利害關係,讓老大老二相鬥,是孫吳挽救了他,也是孫吳受利害關係所迫結盟支助、默認了他的發展,但也正因為這層關係他利用過度了,沒有罷正好戰略位置,孫吳是絕對不會讓出老二的位置,他所有的付出都是要有回報的,戰略忍耐是有限度的,最弱的老三沒處理好自己的戰略定位,同時被老大老二打,結果可想而知,大意失荊州是失在戰略定位上,沒有實力就沒有地盤,虛張聲勢要有限度,襄陽可打而不可得,宜點到即止,跟東吳打合肥的戰略處境其實是一樣的,荊南三郡缺乏實力和合適的地理防線必不可守,要及時作為交易的籌碼用於穩固孫劉聯盟,要尋求聯合共同伐曹,而不是互動伐曹,軍事重心可放在江州,主要戰場要放在襄陽,而且要與東吳聯合出兵,出祁山可作奇兵線路,合肥、襄陽、祁山三路共抗曹魏。

  • 5 # 龍人史事

    當時形勢是曹操雄踞中原,虎視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論實力還是勢力都是天下最強。劉璋,劉表,孫權分據西南,南部,東南。孫權部較團結,強於劉璋劉表。張魯,馬騰,公孫康,士燮只是陪襯打醬油,劉備依附劉表,駐軍新野。

    以劉備當時實力兵力,從曹操集團,孫權集團手中奪取地盤無異於虎口奪食,難度相當大,幾無成功可能。而劉璋劉表空有地盤,戰力不行,正好是最恰當的軟柿子。正如諸葛亮所說此乃天遺劉備以成大業之資。

    隆中對誠乃明晰天下局勢之言。然而天下有識之士未必不知,劉備未必不知。諸葛亮所言和劉備應是不謀而合,劉備也由此而知諸葛亮並非酸腐書生,而是有真才實學,自是歡喜。所以取荊州益州,三分天下以待天時,隨機趁勢進取中原是根據天下局勢而定,並非諸葛亮個人能夠發明。天下大勢乃是天意,非人力所能為。只能因時而動,順勢而為。而當時諸葛亮劉備相見時,天下局勢大致已定。只能先三分天下再圖以後,所以水鏡先生說諸葛亮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縱然嘔心瀝血也不見得有生之年能夠輔佐劉備一統天下。蓋因孫權曹操都非易於之輩,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諸葛亮的戰略從大局上來說沒錯,但也不是不能修改。我們先看局勢。

    劉備按諸葛亮戰略是先取荊州,聯吳抗曹,再圖益州,最終天下三分。然而此時士燮,也即是交州已被東吳吞併。若不按諸葛亮的戰略也可。具體如下:

    先取士燮(即交州),劉表集團不會反對,透過政治運作可能還會相助。聯合劉表,劉璋,張魯,馬騰,公孫康組成抗曹聯盟,拖住曹操不能隨便南下。曹操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既然有大漢皇叔,漢室宗親的名頭,完全可以託名漢室,以匡扶漢室的名義聯合劉表劉璋組成三劉集團。交州立足以後,三劉集團中劉表劉璋孱弱無大志,會以劉備為首。以匡扶漢室名義挾劉表劉璋攻東吳。

    取東吳之地,立足穩定以後。取漢中張魯,漢中平定之後,聯合劉表劉璋攻曹。如二劉不從,以有愧漢室的名義收二劉之地名正言順,如相從,事實上也就成了劉備部屬,平定天下後令其固守原土,封官拜爵而已。或者賜其高爵厚祿,使其入朝,奪其土。

    首要目標,奪取交州。取交州之後是奪荊益二州之地還是聯合二劉攻吳看具體情勢。同時聯合朝中漢室遺臣掣肘曹操,曹操雖然在朝中權勢熏天,但漢室遺臣通報訊息,裡應外合還是能有些作用的。總的方針,旗號要打的響亮,口號要正,先弱後強,柿子先撿軟的捏。

  • 6 # 虹貓大俠

    隆中對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策略,大的方針不需要改動,以後來者來看只需要做區域性的微調即可。

    一、隆中對的策略很適合當時的劉備

    做任何買賣都需要本錢,實際上劉備是一點本錢都沒有。從公元200年汝南失敗投奔劉表,到公元207年請諸葛亮出山,這七年多的時間,劉備一直過的是寄人籬下的生活。偶爾幫助劉表剿滅叛亂,打打零工掙點零花錢;要不就是防禦曹操出點力氣,到最後也只是獲得了新野這麼一小塊地盤。

    以劉備當時的情況,北邊是曹操,東邊是孫權、西邊是劉璋。打哪邊,劉表都不支援。劉表不支援,劉備就沒有辦法拿下任何一個地方。但是劉備在荊州有人望,劉表行將就木,有很大的可能會讓劉備接受託孤,三讓徐州的情況很可能再度發生。唯有先佔據荊州作為立足之本才是最容易的。佔據荊州之後四周就是孫權、曹操、劉璋。相比之下西川最容易獲得,東吳和己方又實力相當。所以取西川,再聯弱抗強是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二、失去荊州原因的分析

    1、兵力分析:劉備在第一次入川的時候,帶走了馬步兵五萬多,龐統死後,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入川再次分走兩萬五千萬兵馬。這樣一來留守荊州的關羽,兵力就顯得極不充裕、防守有餘,既防守又進攻就顯得捉襟見肘,而關羽一路高歌猛進也說明防守上的不足。

    2、割地,東吳方多次討要荊州,都沒有拿到一寸土地,這讓東吳方極為惱火。劉備得到西川,尚未穩定,曹操就很輕鬆的拿下東川,如果曹操南下爭奪西川,劉備的壓力就會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割讓了長沙、桂陽、江夏三郡,以換取孫權進攻合淝減輕壓力的機會。這樣為荊州丟失留下隱患。一是方便進攻,東吳方兵力調動不易覺察;二是州郡的減少,在錢糧供給方面也顯得有些不足。水淹七軍後的幾萬降兵就把關羽吃窮了。

    3、為何發動襄樊之戰?劉備穩定西川后,發動了漢中爭奪戰,但奪取了漢中也只是得地不得人(曹操將人口大部分都遷走)。劉備需要1-2年時間的整頓,遷徙人口,轉運囤積糧食。這1-2年無法主動北上發動大規模戰爭。

    本來曹操要和劉備再次發動一場漢中決戰,司馬懿建議聯合東吳攻擊劉備的荊州。為了讓東吳下定決心,讓襄樊的曹仁主動出擊。這樣的結果,就是戰火燒到南郡。一旦孫權背盟。劉備就得投入大量的兵力在南郡一帶展開三國超級大戰。結果如何,很難預料!所以才有了主動出擊,將戰火引到襄樊一帶。

    這一決定賭的是,沒有曹軍的增援,東吳沒有一擊必中的時機不敢背盟。但是錯誤的估算了東吳獲取荊州的決心,和己方的防禦能力。而關羽看似完美的烽火臺體系徹底了讓劉備集團放鬆了警惕!

    三、區域性微調興復漢室

    大方針不變的情況下,有一處可以稍微做些調整,透過此處調整,可以完全佔據主動。哪處呢?就是攻取襄樊的時機。

    劉備拿下江南四郡之後,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在入川之前,西涼馬超與曹操在潼關、渭水開戰。這是他攻取襄樊的最好時機。此時劉備沒有作戰任務,人員齊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這個作戰團隊是非常強大的。比之關羽單幹要強的多。

    如果在馬超失敗之前,拿下襄樊,曹馬之戰的結局或可改變。即是馬超仍舊失敗。拿下襄樊就會將幾乎全部的荊州納入自己的版圖、無論是地盤、人口、財富都會得到大量的增加。而且對宛洛形成威脅。

    此後再入川,即使兩次分兵,即使割讓一部分州郡,對關羽來說壓力也不會太大。

  • 7 # 溫讀

    劉備,24歲起事,諸葛亮出山之前,47歲半。

    不到24年,劉備,奔波了半輩子,到了髀肉復生的年紀,茫茫天下,無一安身立命之地。

    胸懷大志,卻屢戰屢敗。

    而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在十幾年的時間裡。

    佔荊州,取西川,得漢中,稱帝。

    最可怕的是,諸葛亮早在三顧茅廬的那個睡醒後的下午,就已經把未來十幾年的天下局勢,分析的一般無二,說於劉備聽。

    如果把隆中對作為一份對劉備量身定做的計劃書的話,那十幾年後的三分天下,就是這本計劃書的完美展現。

    在近智入妖的諸葛亮眼裡,三分天下是劉備的最好選擇,而我,並沒有什麼高見。

    能做的比諸葛亮還更好。

    一無所有的47歲半的老漢,十幾年後成為了天下三分之一子民的共主。

    不服不行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是“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和布格羅的畫風有什麼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