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西青楊

    重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其他諸如夷陵之戰也算是以少勝多的。

    還有合肥之戰,張遼率八百人破孫權十萬眾。

    關羽的樊城之戰

    若說是三國演義的話,火燒博望坡也算吧。但正史沒有記載的。

    1,宛城之戰: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徵荊州,來到宛城,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繡遂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

    2、易京之戰:袁紹北上,於幽州易京於相會,爆發易京之戰,公孫瓚不敵,最終勒死兒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盡,將幽州拱手相讓於袁紹,袁紹佔有幽、冀、並、青州,於第二年發動袁曹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命顏良文丑為大將,沮授為謀士,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由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

    4.長坂坡之戰:發生於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鬥雙方是劉備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荊州之後,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劉備不戰而逃,曹操派輕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於長坂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

    5、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奪取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動,獻出荊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休息三個月後,又南下,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

    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曹操接連中計,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充套件到江東。

    6、潼關之戰:掃蕩馬超、韓遂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馬超逃至漢中。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7、合肥之戰:吳魏之戰,結果守將張遼奮戰,使得孫權大敗,自己險些被俘虜,而曹操以後就沒有到過吳地了。

    8濡須口之戰:在合肥之戰之後的曹操孫權之戰,結果曹操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9、夷陵之戰:由於劉備的錯誤行動,使得被陸遜火攻,使新興蜀國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10、諸葛亮、姜維北伐:戰爭的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11、魏滅蜀之戰:因蜀後主劉禪的腐敗無能,未經抵抗就使得蜀漢滅亡。而在戰後,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戰亂中被殺。

    12.晉滅吳之戰:晉滅吳,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一中國。國的大小戰役不勝列舉。。。

  • 2 # 大愛中國書畫

    三國演義主要戰役如下

    1.宛城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張繡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徵荊州,來到宛城,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繡遂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

    2.易京之戰:

    作戰雙方:公孫瓚 袁紹

    袁紹北上,於幽州易京於相會,爆發易京之戰,公孫瓚不敵,最終勒死兒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盡,將幽州拱手相讓於袁紹,袁紹佔有幽、冀、並、青州,於第二年發動袁曹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袁紹

    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命顏良文丑為大將,沮授為謀士,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由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曹操同鄉)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

    4.長坂坡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劉備

    發生於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鬥雙方是劉備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荊州之後,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劉備不戰而逃,曹操派輕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於長坂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

    5.赤壁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孫劉聯軍(孫權 劉備)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奪取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動,獻出荊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休息三個月後,又南下,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曹操接連中計,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充套件到江東。

    6.潼關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馬超

    掃蕩馬超、韓遂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馬超逃至漢中。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7.合肥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孫權

    吳魏之戰,結果守將張遼奮戰,使得孫權大敗,自己險些被俘虜,而曹操以後就沒有到過吳地了。

    8濡須口之戰:

    作戰雙方:曹操 孫權

    在合肥之戰之後的曹操孫權之戰,結果曹操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9.夷陵之戰:

    作戰雙方:劉備 孫權

    由於劉備的錯誤行動,使得被陸遜火攻,使新興蜀國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10.諸葛亮、姜維北伐:

    作戰雙方:諸葛亮/姜維 司馬懿/鄧艾、鍾會

    戰爭的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11.魏滅蜀之戰:

    作戰雙方:司馬昭 劉禪

    因蜀後主劉禪的腐敗無能,未經抵抗就使得蜀漢滅亡。而在戰後,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戰亂中被殺。

    12.晉滅吳之戰:

    作戰雙方:司馬炎 孫皓

    晉滅吳,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一中國。

  • 3 # 鼕鼕愛影視

    三國演義中有十次規模比較大的戰爭1北方統一戰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2、江東統一戰江東統一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3、西川統一戰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配給劉備士兵,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北至葭萌,駐軍不前,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併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張任、劉循退守雒城,劉備率軍進攻,張任出擊,被劉備軍斬殺,劉循遂堅守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至此劉備一統西川。4、官渡之戰官渡一戰決定了北方的歸屬權,參戰雙方分別是兵精糧足的袁紹和知人善任的曹操,這場大戰發生於公元200年,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型戰役。曹操的雄才偉略以及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大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終曹操大獲全勝,自此之後,曹操開始統一北方。5、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6、潼關之戰潼關大戰是曹操向西進軍時遭遇西涼抵抗的一場戰爭,當時曹操在南方戰敗,為了解決西涼這個後顧之憂,他帶領大軍西征,在潼關一帶與馬超、韓遂展開激戰。後來雙方僵持不下,曹操用離間計取勝,此後,曹魏政權壓制關中,北方基本穩定。7、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8、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此戰劉備佔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9、荊州之戰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于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10、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以上是自己總結出10大比較精彩的戰役,喜歡的可以去看看

  • 4 # 花門酒家翁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西遊。

    三國就是透過戰爭來刻畫人物的,透過戰爭來推動情節,這是和很多小說不一樣的地方。

    戰爭場次大大小小無數場,貫穿全文,戰爭本身描寫,反而不是重點,這也讓三國成為經典,古今中外,把三國當做非一般的作品研讀。

    三國作眼於政治力量的關係刻畫,戰爭之間的聯絡與影響,戰爭整個過程中的策略運用,影響戰爭的要素及如何影響各個要素從而改變戰爭的結果,而這個過程中,人物的形象就各自突出並深刻起來。

    比如關羽:關羽從出場,一場爭鬥引出桃園結義,而之後,則透過剿滅黃巢動亂讓其站上歷史舞臺,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關羽請戰,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刻畫其英勇形象,關羽投奔曹操,透過袁紹之戰,又過關斬將尋兄長,刻畫關羽忠義。等等。

    三國是以戰寫人,以人論戰,有著非常實用的價值,從而在很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 5 # 經濟資訊速遞

    六出祁山其實很無趣,但寫的很精彩,羅貫中不愧是妙筆生花!!

    .

    六出祁山

    ·

    千年聖賢看諸葛,

    勵精圖治在四川。

    治國安邦輔劉禪。

    六次出祁山,只為興大漢。

    ·

    矢志不渝攻長安,

    無奈國弱地偏遠。

    鞠躬盡瘁五丈原。

    妙計除魏延,長眠定軍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ava常用的異常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