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文則武則天,武則漢武帝,集思廣益唐太宗,偏執獨行秦始皇。至於努爾哈赤,一個成功的教育家,他孫子忽必烈,在巧合的時間裡,失敗的完成了他祖父的遺願。那個歷史的倒退級別的政治制度。

  • 2 # 沉浮散人

    武則天,雖然她是一位女性,但她的能力與成績卻是有目共睹的。

    秦皇獨,漢武霸,太宗狠,成吉思汗的瘋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個都是歷史巨擘。黃種人的驕傲!

  • 3 # 白眼看綠茵

    當然是漢武帝。人們喜歡把秦皇漢武、唐太宗、武則天、成吉思汗放在一起比較並稱,似乎他們就是一類角色:既雄材大略,功績赫赫;又暴虐專殺,劣跡斑斑。從表面上來看也確實如此。但考其實際,漢武帝比其他幾位高明的太遠了,相去簡直不可以道里計!

    從政治上來看,漢武帝雖然承襲的是秦始皇所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郡縣制之政體,似乎與秦始皇沒有不同。但他在位期間,尊崇儒學、“表章《六經》”,把集歷代優秀學者思想之大成的儒家經典奉為官方意識形態,為漢帝國立極。儒學被定為官學,成為法定的官方意識形態,對漢帝中國產生的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學者們以《五經》為主構建了一套真理體系,作為評判政治是非的標準,在政統之外出現一個公認的“道統”,作為君臣共同遵守的大經大法,從深層次改變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政治執行模式。一方面藉此大經大法限制君權的無限膨脹,一方面也給眾多計程車大夫提供了參與政治的舞臺。因為以“五經”為主構建的真理體系,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再任由君主改變。另立道統與君權制衡,看似自尋煩惱,實則無比高明。這樣,真理不再是最高統治者手中的任由他左之右之的神秘之物,而是天下之公器。真理的解釋權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知識精英手中,士大夫可以藉助這儒學這一公器來評判政治得失,不僅可以最大程度的吸收當時知識精英的正確意見,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而且擴大了帝國的統治基礎,使得廣大知識精英甘心為漢帝國所用。事實證明,漢帝國正是充分發揮了這一優勢,才得以長治久安,綿延二百年之祚。武帝征伐四夷,雖有拓境安邊之功,但也帶來嚴峻的後果,尤其是四面出擊,對西南夷和匈奴同時用兵,對於國家的承受力是個嚴峻的考驗,“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針對漢武帝的這些行為,“弘數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漢武帝使朱買臣與公孫弘就此問題辯論,公孫弘在辯論失敗的情況下,仍堅持請漢武帝“罷西南夷、滄海而專奉朔方”,專力對付對漢帝國威脅最大的匈奴,漢武帝不得已應允。這對漢帝國的民生危機贏得一次緩解的時機。終武帝之朝,反對意見始終不絕於耳,在批評聲的促使下,武帝晚年也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錯誤。與秦王朝大臣阿諛取容、群臣恐諛,君主不聞己過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更重要的是,在武帝死後,以儒生為主的賢良文學們在霍光等人的主持下,立即對武帝朝國策進行全面檢討。確定屬於錯誤的,立即改弦更張,沒有在錯誤的道路上愈滑愈遠。

    道統與政統結合,就會成為災難,使真理變成獨裁者手中的剷除異己的武器,權力不再受到任何的制約,本來見不得人的陰謀也就堂而皇之的變成了自鳴得意的“陽謀”,一切陰暗的、骯髒的東西都可以以真理的名義橫行無忌!在這種絕對專制下,獨裁者就會膨脹成無所不能的上帝,而實則是無惡不作、肆行無忌的魔鬼!無論多麼變態多麼惡毒多麼喪盡天良的行徑,都會披上絕對真理的外衣!反對者也會被戴上反對真理的帽子,繼而被妖魔化,然後揮起擁護真理的棍棒,將之棒殺!漢武帝的高明之處就是改變了這一點。

    漢武帝雖然尊崇儒學、“表章《六經》”,注重選拔優秀的儒生董仲舒、公孫弘、兒寬等進入到統治階層,但總體而言,他在用人方面也注重相容幷蓄,能夠容納異端,其中汲黯就是最典型的人物。

    據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載:汲黯“學黃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靜”。無論其所治學說還是為政之道都與尊經重儒的漢武帝異趣。但漢武帝看重他的耿直敢諫,依然對他非常器重。漢武帝在親政後不久,就將尊經重儒作為基本國策。汲黯對漢武帝的這一套很是看不慣,有一次,漢武帝召集了一群賢良文學出身的儒生,正高談闊論自己的宏圖壯志,說我欲怎麼怎麼樣。汲黯冷不丁冒出一句:“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所以汲黯這句諷刺漢武帝的話是非常尖刻的,一點情面都不留。武帝的面子就掛不住了,“上怒,變色而罷朝”。一場興致頗高的政策研討會被汲黯搞得掃興之至,不歡而散。大家不免都為汲黯擔心,批評他腦子不開竅。但汲黯卻滿不在乎,反唇相諷:“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誼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朝廷養了你們這幫只會阿諛奉承的官僚真是奇恥大辱!

    漢武帝致力於征伐匈奴,招懷四夷;黯卻力主清淨無為,時不時提議與匈奴和親,反對兵戎相見。武帝尊崇儒術,重用公孫弘;汲黯“常毀儒,面觸弘等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武帝要完善細化法律條文,寵幸精於法律條文的張湯;而汲黯視張湯為不入流的“刀筆之吏”,痛呵他“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罔,以自為功”。漢武帝寵愛衛青,封他為大將軍,“欲令群臣下大將軍”;汲黯“與亢禮”,見面一揖而已。總之,汲黯處處與漢武帝作對,絲毫不賣給他面子。漢武帝雖然覺得汲黯的話有點逆耳,時不時地還對汲黯發一通火,感情上也說不上喜歡這位好發妄言不知忌諱的臣子,但心裡還放不下他,能優容他、在恰當的時機啟用他。淮陽郡“吏民不相得”,幹群關係緊張,武帝馬上讓汲黯去做救火隊長,任命他為淮陽太守。汲黯依舊推行他那套“弘大體,不拘文法”的政治理念,無為而治。不出數年,“淮陽政清”。

    沒有人是絕對正確、永遠正確的。那些宣稱自己或宣傳別人絕對正確、永遠正確的人都是別有用心的野心家,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這類人大家一定要小心,歷史證明,他們絕不是民族的大救星,而是禍國殃民的大災星!有點雅量容納異端,留些反對的聲音時常在自己耳邊,給自己提個醒。也許,這就是漢武帝的高明之處!

    不自是,能容人,所以也會有賢才為之效命。史稱武帝朝“群士慕向,異人並出”,“ 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這眾多的、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是漢武帝振興漢帝國最大的保障和最鞏固的基礎,所以才有武帝“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的煌煌功績!。

    漢武帝在選拔人才方面,能不拘一格,不論出身,無疑強了不止十萬八千里。所以在他身邊才聚集了一大批人才,以致史有“漢之得人,於茲為盛”的美譽。朱買臣、主父偃、司馬相如都曾窮困潦倒,一旦以所學幹武帝,立即量才敘用。英雄不問出身,只要有才幹,武帝即收用之,顯示了武帝唯才是舉的胸懷。其中“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無疑是漢武帝最得意之筆。

    卜式的出身和公孫弘相似,一個以牧豬為生,一個以放羊起家。所不同的是公孫弘富有心計,(汲黯曾經向漢武帝打他的小報告,說他“多詐而無情”,以汲黯的耿直,應該不會冤枉他。)儒學大師胡毋生在齊講《公羊春秋》,他也在旁邊跟著聽聽。四十之後,又學“《春秋》雜說”,混了個儒生的頭銜。那時“儒生”大概相當於今之所謂“知識分子”,有了這頭銜,在喜歡搞幹部知識化的漢武帝那裡就起到了大用場,有了晉身的資本。卜式是個很忠厚的老實人,不知道搞知識學歷方面的投機,“不習文章”,是個文盲。

    卜式有個弟弟,在他弟弟長大成家之後,他很大方地把田地房屋財產都給了弟弟,自己只分得一百多隻羊,進入山放牧。卜式是個養羊的專家,過了十多年,在他精心養育繁殖之下,這百多隻羊發展到了一千多隻,又自己買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卻不善營生,家產蕩盡,卜式又一次次地把家產分給他。當時漢武帝征伐匈奴,卜式懷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如此而匈奴可滅”的樸素感情,上書武帝,願輸家財助邊,為國分憂。漢武帝趕忙派使者接見他,並且熱情地問他有什麼需要,儘管說來。但卜式太老實了,他捐款助軍國之用不過是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己放羊專業戶出身,一無冤屈,二不願做官,三不希求優惠政策,哪裡會有什麼要求和想法?使者回去報告,漢武帝就把這事和丞相公孫弘說了。但“多詐”的公孫弘卻對他的這位階級兄弟很不放心,以他那“多詐”的小人之心怎麼也想不通卜式的行為,就對漢武帝說:這個人的行為不近人情,說不定懷著不軌的念頭,陛下不能成全他。結果漢武帝也不敢再搭理卜式,捐財助邊的事情也就擱置下來。卜式回家繼續著自己種田放牧生活。但漢武帝卻深深的記住了卜式的名字。

    一年多之後,匈奴渾邪王率眾投降,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大肆封賞,結果搞“倉府空,貧民大徙”,國家財政難以支援。這時卜式再次雪中送炭,拿出二十萬錢給河南太守助那些流亡的百姓度過難關。在河南上報幫助貧民的富人名單中,漢武帝看到了他熟悉的卜式的名字,立即回憶起當年他打算拿一半家產助邊之事。為了樹立個典型以號召百姓,漢武帝賜給卜式四百人更賦錢。卜式又把這些賞賜歸還了朝廷。和那些挖空心思地藏匿錢財的闊人們相比,漢武帝覺得卜式真是個忠厚的長者,便又是封官又是賜爵。但卜式也真不想做官,沒辦法,漢武帝只能騙他說:“我上林苑中也有羊,想讓你為我放養。”卜式一聽,還是幹自己的專業,也就答應了。於是日日穿著布衣戴著草帽踏著草鞋,做了個養羊的中郎。一年後,他養的羊又肥碩繁殖的又多。武帝偶然經過,見此深為讚許。令他意外的是,卜式突然講起了大道理來:“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從牧羊中悟出了牧民的道理。於是拜卜式為緱氏令,深得緱氏百姓的擁護,又遷為成皋令,政績依然卓異。從此卜式一路青雲直上,而齊王太傅、而齊相,最終做到御史大夫、賜爵關內侯。

    武帝親選曾在東海牧豬的公孫弘為丞相,以牧羊出身的卜式為御史大夫,又能在眾多的養馬奴僕中識得金日磾,用之為車騎將軍、倚之為顧命大臣,而三人在各自的職位上均有不俗的表現,為辜負武帝的厚望。也充分顯示了武帝的識人之鑑、用人之道和容人之度。所以武帝朝湧現那麼多的人才,國勢那麼強盛,不是偶然!

    所以,漢武帝是具有開創性的一代明君,有非常具有包容性,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萬能的上帝,無所不知的全才。他不亂髮指示,不印語錄,不搞講話,卻承認真理掌握在學者手中。尊崇儒術又包容異端,不搞文字獄,不搞恐怖統治,用人不問出身,比之以上幾位,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 4 # 山林騰勝

    肯定是秦始皇。始皇帝統一六國結束幾百年的戰爭亂世,首次完成華夏大統一,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國基礎版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廢分封行郡縣創立中央集權制,建立官員體系管理國家,確立了二千年以來的政治架構,這是後世朝代管理國家的基礎模式,影響深遠。秦始皇重用人才,一生善待功臣良將,對戰敗的將領也沒有苛責過,朝庭中議事的大臣也都是直言進諫。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對六國百姓一視同仁,對六國的遺族也沒有誅殺。從出土秦簡,更是看到了秦律的嚴謹細緻,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 5 # 歷史小驛

    小學生時,我崇拜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打遍天下無敵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初中生時,我崇拜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中國,開創中國大一統的先河,從此奠定了中國疆域的雛形,激勵後代歷朝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

    高中生時,我崇拜漢武帝,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大漢鐵蹄所指,匈奴西遁,衛霍封狼居胥,是真正的將軍,是真正的豪傑;

    大學生時,我崇拜武則天,在中國這個男權專制的天下里,硬生生的撕開了一道口子,打破了世家貴族的聯盟,瓦解了關隴集團的強橫,告訴了天下男人,什麼是女皇;

    工作了,我崇拜唐太宗,一代明主,開創了大唐盛世的先河,告訴世界什麼是國際化的唐朝,什麼是世界的繁榮;

    或許等我老了,我又會換個其他人來崇拜,至於以後崇拜誰,這和我接下來的人生經歷有莫大的關係。

  • 6 # 草根說實事anymel

    問題很難客觀回答,每個人的崇拜意境不一樣,答案也就變得參差不齊。

    個人比較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其他幾位只能拿敬仰來形容。

    關於李世民,對於喜歡歷史的人都應該比較熟悉,沒有必要詳細解讀了吧!

    都是歷史風雲人物,都是偉大的統治領袖,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佼佼者。

    他們都是皇帝裡面精英級別的人物,實在太難比較,各有各的優勢。

    但可以看看世人對他們的點評,世人是怎麼用文字形容這些風流人物的,可以這麼說:他們的政治功績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史學家是這樣評價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

    雄才大略——漢武帝

    盛世明君——李世民

    風流女皇——武則天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每個人都有心中崇拜的人,不多寫,就當是溫習一下這幾個評價術語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旅遊,想好去哪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