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本溯史
-
2 # 燕客李某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說說何為漢族。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華夏族是漢民族的前身。“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週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週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齊、魯吞併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併的速度也在加快。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併、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地區性的區域性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臺。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併、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絡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臺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
漢族文化至此算是真正興起;形成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文明體系。
接著再說說同化問題。
高階文化是左右民族同化的關鍵。漢人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原生文明的民族,擁有高階文化體系。
中國周邊的異族,全都沒有成體系的高階文化。 所以他們要從部落成為文明國家時,只能被中國同化掉。
西晉時五胡亂華,五胡因為沒有成體系的高階文明,所以用武力攪亂中原後, 放棄了原住地而集融入中國。
蒙古人沒有原生文明,沒有高階文化體系。靠武力征服了中國本土,但蒙古人整體沒有融入漢文明,因為蒙古在征服中國之前已經征服了歐亞大陸無數國家,他們對儒家體系沒有太大依賴。所以蒙古人來中國之前是什麼樣, 回去時也是什麼樣。
明朝時的滿人就比較漢化了,高階文化完全受漢人影響,本族特色很少,建宮殿都是漢式。
整個清王朝時期, 最重要的高階文化——哲學、漢字、文學、音樂、書法、繪畫等,滿人均被徹底漢化。 而滿人對漢人進行剃髮易服,則只是審美和外觀上的強制, 完全不是文化核心。
綜上所述, 武力征服其實是最沒用的, 沒有原生文明和成體系的文化,即使征服了漢人也會被漢人反征服。
-
3 # 晨曦沐清風
從古到今,雖歷經異族侵略,漢族融合(同化)能力始終很強,正是因為漢族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造就的。
1、漢族較早進入文明社會
商朝時就出現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用於記錄國家大事,而漢字就是漢文化最好的媒介。
2、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成就漢文化的繁榮與強大生命力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權威下降,天下崩裂,諸侯林立,互相攻伐。為增強國力,各諸侯國大力發展國力,變法革新,讓漢文化在成熟的基礎上,有頑強的生命力。
3、秦漢打造強大的漢文化形象
統一的秦漢,特別是西漢武帝,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思想,使漢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成為此後各朝的統治思想,而漢武帝的文功武略又在周邊各國樹立漢文化強大的國際影響,讓周邊國家或借鑑或效仿,或被漢文化同化。
4、宋朝造就中國封建時期漢文化登峰造極之勢
宋朝尊文抑武,漢文化高度繁榮,程朱理學,陸九淵的心學為漢文化注入新的內涵,漢文化兼收幷蓄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5、中國領袖習近平等人大力推廣漢文化,樹立漢文化的良好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等為增強漢文化作出巨大貢獻。
-
4 # 一毛錢一個世紀
在中國古代,民族劃分基本上是這樣的劃分的:
內亞草原的遊牧民(其核心族群說古突厥語族和古蒙古語族各語言,所謂“胡”),東北亞森林地帶諸民族,包括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濱海諸州,及今中國東北全境與長城地帶的漁獵民族(其核心族群說古通古斯語族各語言,所謂“貊”或“貉”),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正在急劇擴張的華夏民族集團(其核心族群說古典漢語並使用漢字書寫系統,所謂“華”或“夏”),漢水、大別山以南至南嶺以北的稻作區的諸蠻(其核心族群說苗瑤語族諸語言,所謂“蠻”),以及南方濱海地帶的古代諸越民族(其核心族群說南島語系百越語族諸語言,所謂“越”)。這種各主要族群集團在空間上各自連續。
雖然劃分非常的粗糙,但是基本反映了各民族的分佈和生產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中國少數民族分佈上依然有其地域性,西南,東北,西北地區依然是少數民族廣泛分佈的地區,而東部廣大平原與漢族為主,總體形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情況。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來,漢族(華夏族)對於四周少數民族同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南方的“蠻“”越“民族基本上被徹底同化,在民族分佈圖上徹底變成了漢人的土地,而東北的漁獵民族,內亞、蒙古的遊牧民族,西南的少數民族依然與漢族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差異明顯。
現代中國的少數民族分佈:
-
5 # 嵩山道士
1,文化悠久,八千年鄭州具茨山文明為主流源頭,山,聖地;天,終極崇拜。2,人口多,無人能反同化。
所以,中國要維持十億人的規模,女人必須多生孩子。
-
6 # 知本主義
這得宜於漢族的血緣宗親文化和氏族聚居文化。自秦漢以來,漢人以血緣宗親為紐帶,同宗同姓為標識,抱團聚居在一起,形成中國歷史上蔚為壯觀的“氏族文化”,如“張家屯”、“王家溝”、“趙家壩”等,這個氏族的文化核心為:有“族譜族規”、有“家規家教”、有“長幼輩份”且供奉同一祖先,視為同宗同源,血濃於水的命運共同體。正是漢族這種特有的血緣宗親文化,才形成了漢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屢經磨難和坎坷而依然勃勃生機的超強生命力。也正是這種文化,中國歷史上雖兩次被外族統治(蒙元、滿清),但漢文化依然成為治國之本。說句戲言:日本在二次大戰中,沒有戰勝中國是他的幸運,否則大和民族將成為中華民族的第57個少數民族。
-
7 # 風動石409
這個問題有很多方面而最主要的方面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是文化,漢人對文化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其他族群不可具備的,同時漢人還能很好的堅持自己文化屬性。儒家文化對於這一點的貢獻尤為重要,而儒家文化又是漢文化在原始社會中各種文化交流融合後形成的,所以儒家文化中的相容性是其文化起源的根本。第二點是經濟。再過往的幾千年中,無論中原漢地是處於戰亂還是政治鬥爭,在經濟方面都領先於周圍的少數民族。而經濟的強大又為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好的資本。第三就是人口。在西漢以後中原漢族的人口數量遠遠高於周邊少數民族,即便是在元•清這種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人口的結構性也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而人口基數的多少,也影響了統治階層對於文化先後主次的重要條件。第四點就是軍事。再以上三點的情況下,軍事實力的暫時性失敗並不能摧毀漢文化的延續性。
-
8 # 葉飄刀
漢族的文化強
因為最好的房子是漢族修建的,最好的飯菜是漢族做的,最好的東西是漢族造的。
就是異族能打過漢族,你要享受,你也得找漢族。否則你打漢族幹嘛,打贏了還是過原來的生活。
所以當你吃慣了漢族的飲食,住慣了漢族的房子,用慣了漢族的東西,你也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了。
-
9 # 知乎子不語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經過幾代以後,基本同化。比如北魏孝文帝全面漢化,遼國設定南院大王,金國入主中原,數代之後而亡。包括此後的元、清,無一例外,都被同化。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地處中原的漢人,代表的是先進文化,無論從文學藝術、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遊牧民族不可比的。
遊民民族一般興起於北方苦寒之地,社會組織架構基本出於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早期靠掠奪維持生計。
一旦奪取氣候宜人,生活繁華的中原大都市,誰還願意回到冰天雪地的北方去。因此,在潛移默化中,不佔人口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逐漸被同化。
其實,與其說是同化,不如說是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征服了北方遊牧民族的落後生產力。
-
10 # 東郭簡
1、物質決定意識,農耕的生活方式保證了農耕文明的無法被消滅。
根本原因是農耕文明帶來的物質生活要優於遊牧文明,所以每一個飲馬中原的遊牧民族在習慣了雕欄玉砌、錦衣玉食的生活後,都不願再去苦寒之地,飢渴風沙,牧牛放馬。
農耕文明在當時,代表了較為先進的生產方式,而和農耕文明相匹配的儒家文化也在不斷進化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先進的農耕文明政權可以被武力更強盛的遊牧政權消滅,但遊牧文明的行政方式和倫理思想無法管理和匹配農耕生活。
2、儒家傳統思想,“四海之內皆兄弟。”自古沒有任何排外的思想在內,所以也樂於接受民族的融合。
回覆列表
筆者認為,同化指的是在經濟、文化的基礎上,一個民族能夠使其他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認同,以此在雙方之間找到一個共同點,最終得以全體存在,而不分裂。對人而言,同化就是使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越來越相似。
漢族歷史上,可以說一直在遭受其他民族的侵略,但是從未丟失過自己的文化。這歸功於漢族文化的包容性。眾所周知,漢族一直是一個以禮法治國的國家,禮法觀念已經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之中,所以我們的思想一般是不容易動搖,反而對其他民族可以形成一種文化渲染。
另外,漢族文化對外來的文化不排斥,但是也不過分的去追求,其他的文化總是能夠被我們拿來轉化一下,然後形成自己的文化。就像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已經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古代入侵漢族的有北方、西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遊牧民族。而漢族是農業民族,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入侵漢族之後就定居在漢族的地域上,因為漢族的生產力比較強。所以,少數民族人口較少,影響力不足以同化漢族,反被同化。一個民族的思想形成有幾千年的歷史,並不是入侵三四百年就能改變的。
漢族的生產力要強於少數民族,因此漢族不需要向少數民族學習,所以對他們的文化並不崇拜。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近代,西方的工業文明生產力高於中國,所以我們主張學習,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就有被西化的現象,最基本的就是吃喝住行,看看我們周圍,是不是都在學習西方。現在的年輕人,以吃漢堡、和咖啡為榮,認為喝咖啡比喝茶有氣派,這就大錯特錯了。
漢族的家庭觀念非常濃厚,尤其是在古代。所以文化傳承的方面要強於其他民族,我們能夠將五千年之前的禮法文化傳承下來,得益於我們重視家風的建設。況且我們幾千年來就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故而文化觀念濃厚。看一看猶太人的結局就知道了,兩千多年的大流散民族都幾乎沒了,還和談同化呢?被同化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