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長洪貫日

    曹操死後,曹丕建立魏朝定都(洛陽)

    劉備蜀漢稱帝,建都(成都)

    孫權東吳建都(建業)今南京

  • 2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魏國故都河南許昌,曹操每次打敗戰都跑回了許昌。蜀國是西川<今四川省>成都。東吳是江蘇建業<今南京市>

  • 3 # 白亦詩部落

    三國時期,由於戰爭紛亂,此起彼伏,導致國家的都城都不是很穩定,經常發生遷都之事。這樣,就不是隻有三個都城。

    先說最悲催的是名義上的大漢,都城就有三個,開始是洛陽,董卓當政遷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曹操又將其迎往許都(今河南許昌);

    再說曹魏,曹操封魏王時,都城設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鄴城鎮),銅雀臺就在鄴城。曹丕稱帝后都城洛陽。

    然後是孫吳,最開始是以武昌 (今鄂州)為都城,然後遷至建業(今江蘇南京),以武昌為陪都,與建業並稱“東都”、“西都”。

    最後,說下劉備的蜀漢,自劉備稱帝后一直以成都為都城,直至鄧艾伐蜀,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 4 # 風雨中的梅雲

    曹操的魏國的故都在許昌(今河南許縣)我沒去過。此後是邯鄲(曹操打敗袁紹後,佔領了邯鄲,當時叫鄴。著名的銅雀臺就在哪裡)之後,漢獻帝讓位後,曹魏定都洛陽。劉備的蜀國都城一直在成都。孫權的吳國的都城最早在下邳(孫堅時期),之後是長沙(孫堅時期)之後孫策時期的吳郡(現在得上海以及蘇州一帶)後來後來才是建業(現在的南京)。不過也有流傳孫吳還有一處都城,就是武漢三鎮中的武昌。對此我本人不是太清楚。謝謝。

  • 5 # 人人莊園

    魏國:曹操在位時,都城在【許都】,後曹丕篡位後,定都【洛陽】

    蜀漢:劉備稱帝時,定都【成都】,而劉備初成大業的第一都城是【江凌】

    東吳:最早是定於【吳群】(今蘇州),赤壁之戰前孫權遷都到【京口】(今鎮江),幾年後遷至【建業】(今南京),孫權稱帝后,又遷都到【武昌】(今鄂州),最後又再次從武昌回到建業

  • 6 # 胡竹子

    如果是廣義上三國時期,即黃巾起義至三分歸晉,那麼都城應該從東漢算起。

    東漢都城:洛陽—長安(董卓遷都)—許都(曹操遷都)

    曹魏都城:鄴城(曹操、曹丕封魏王時期)—洛陽(曹丕稱帝)

    東吳都城:武昌(孫權稱帝)—建業(遷都)

    蜀漢都城:成都

    另外東漢、曹魏時期長安均有陪都地位

  • 7 # 第十經濟觀察室

    三國資本論III:魏蜀吳的“北上廣”是哪些城市?

    現代中國,北上廣深作為一線都市,以其生活富裕、科技發達、交通便利,成為眾多人才一展抱負,追求財富神話的理想國。

    而在三國時代,北京不過一邊陲小郡,上海還夠不上縣級,廣州更是沒人理會的南荒之城,至於深圳,估計還處於無人區狀態。

    隨著歷史東流,經濟中心的遷移,中國的一線都市時刻發生著變化,有些曾經輝煌一時,人口超過50萬的古都淪為鄉野小鎮,而有些邊緣郡縣走過蠻荒,一躍成為現代中國的超級都市。

    1930年代的上海

    正所謂,江山代有名城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那麼三國時代的一線都市有哪些呢?下邊跟隨第五郎君的腳步,帶你探析一二。

    三國時代,處於農耕經濟的早期,生產力極不發達,中國各個生產區域沒有拉開生產效率的代差,所以人口就是生產力,越是人口密集的區域,糧食產量越多,商貿越頻繁:這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就越發達。

    同時三國時代,戰爭頻繁,人口和糧食是國家的核心資源,國家首都往往選擇經濟發達和人口密集區,以利於徵集軍隊拱衛京師和王公貴族的就食。

    所以,三國各自的治所和首都,基本上就是當時最繁華的都市,是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如三國首都形勢圖)。

    清河上河圖描繪的北宋東京城

    下邊我們就以魏蜀吳的順序,對各自國家一線都市的人口、面積、商業情況,分別論述之。

    一:魏國一線城市:許都(今許昌)、鄴城(今臨漳縣)、洛陽

    ①許都(196-204)

    公元196年,曹操確立“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的發展大戰略,迎奉漢獻帝劉協於許昌。

    定都許昌,並不是因為許都最經濟發達,而是曹操的無奈選擇。

    如圖所示,196年,曹操被群敵環伺:

    北部有強大的袁紹;

    東部有宿敵劉備和呂布;

    南部有袁術、張繡、劉表;

    西部有李傕&郭汜和張揚;

    洛陽處在勢力圈邊緣,且被戰爭破壞嚴重;兗州治所濮陽則靠袁紹太近,

    算來算去,只有許昌比較合適:

    1. 許昌作為曹操勢力的中心城市,任何一方軍閥來攻,都有很大的戰略緩衝空間;

    2. 許昌是當時豫州較為發達的城市,物產豐富,方面安排漢獻帝帶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就食;

    3. 曹操帳下的文官集團是以荀彧為核心的潁川人,許昌是潁川郡城市之一,定都許昌,更加能夠團結潁川士人。

    作為一個臨時居所,關於許都城市大小和商業情況的歷史記載幾乎沒有,第五郎君只能這樣說,對於以下我們接下來將要介紹的,魏國大都市:鄴城、洛陽,許都就是鄭州對比上海、廣州。

    ②鄴城(220-263)

    204年,曹操攻破鄴城,大敗袁紹集團,開始有意的疏離許昌,營建鄴城,以作為曹魏的大本營。

    鄴城處於三國第一人口大州-冀州的中心,又經過袁紹的多年經營;無論是人口、城建還是商貿,無疑是當時北方都市的NO.1。

    銅雀臺

    《崔琰傳》: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按照戶均4-5人計算,冀州居住的人口達到了120-150萬,要知道,直到公元263年,魏國戶籍總人口也才443萬;204年的冀州人口就佔到了263年魏國總人口的34%。

    《水經注》記載:鄴城規模“東西七里,南北五里”,換算成現代尺寸,大約是南北1825米,東西2555米,城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

    (PS:魏晉時期的1裡≈365米)

    鄴城的主要功能分佈為:南部為商業貿易區,北部中央為王城,北部東區為官吏宅邸,北部西區為園林禁苑,著名的銅雀臺就坐落其中。(如上圖)

    為了擴大鄴城作為王都的影響力,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國所屬的部分縣歸屬魏郡(魏郡治所在鄴城),加上魏郡原有的十五縣,共二十九縣,直轄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是現在上海市面積的4倍。

    為了充實鄴城人口,魏國先後多次遷徙人口到鄴城。

    218年從曹操漢中遷徙到洛陽、鄴城人口八萬餘;李典率宗族13000人從汝南到鄴居住,到220年魏文帝曹丕繼位時,鄴城所在的魏郡有戶數萬,人口幾十萬。

    當然人口幾十萬,是整個魏郡的人口,至於鄴城城區有多少人口,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這裡做一個推測。

    清朝北京城區的面積約為60平方公里,順治年間常駐人口55.6萬,人口密度為:9267人/平方公里。

    如果三國時代的鄴城人口密度類似清北京的話,鄴城的城區人口=人口密度(9267人/平方公里)×鄴城城區面積(3.9平方公里)=3.6萬

    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定都洛陽,開始將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從鄴城(魏郡)向洛陽(河南郡)傾斜。

    曹丕劃洛陽、新鄭、中牟、滎陽等21縣歸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直轄。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0倍。

    同時,一次性遷冀州士家5萬戶於洛陽,按照每戶5人計算,一次性遷移了20多萬人。

    同時,魏國政府在洛陽周圍大肆施行屯田政策,招募流民,恢復經濟,鼓吹多生多育,繁衍人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洛陽所在的河南郡統縣口有戶ll4400,以每戶6人計,約有人口75萬人。

    那麼洛陽城區人口有多少呢?

    根據考古挖掘的漢魏古城精確測量,洛陽城區南北:4290米,東西:3700米,總面積15.873平方公里。

    按照我們推算鄴城人口的方法,洛陽城區人口=人口密度(9267人/平方公里)×鄴城城區面積(15.873平方公里)=14.7萬.

    等於上海靜安區常駐人口的63%。

    建都洛陽之後,北方和中原戰亂漸少,商業逐漸繁榮起來,透過洛水的船運便利,來自豫州、冀州、兗州等地方的商賈繽紛踏至,小沛的粟米、合肥的水稻、襄國的絲絹甚至蜀漢的茶葉,琳琅於市場之上,相互貿易,賺取利潤。

    為了促進商業發展,魏晉的洛陽政府特別設定了三個專業的交易市場。

    1. 金市,位於北宮西邊,專門用於交易金銀首飾、銅鐵金屬,相當於現在的大型Shopping Mall。

    2. 馬市,位於上東門外,專門用於交易馬匹的場所。

    3. 羊市,坐落在洛河兩岸,是百姓日需品交易的場所,如:肉、糧食、布匹等,是更加親民的百貨小商場。

    二:吳國一線城市:建業(今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州)、吳縣(今蘇州)

    ①建業(又稱建鄴。211-220,,229-280)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第一次作為首都出現,即是孫吳時期,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改名建業,寓意建功立業之意,展現了孫權想要一統長江領域,進而進取中原的野望。

    孫權在今南至長幹裡,北底總統府,西至漢中門,東至武定門的範圍內,新建都城。

    吳國由於史料較少,關於建業城規模和大小的記載幾乎沒有,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可以推算:

    建業城面積大約為10平方公里。

    鼎盛時期的人口預計將達到9萬左右,相當於現在南京建鄴區人口的1/5.

    ②武昌(今鄂州,221-229)

    221-229年,為了爭奪荊州和防備蜀漢,孫權將治所遷移到武昌(今鄂州),並建設了吳王城。

    據歷史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吳王城為長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

    以此可估算:吳國武昌城區面積大約為:1平方公里,人口:1萬人。

    這個規模,在三國都城裡邊可以算是墊底的存在了,有點類似於美國的華盛頓特區,只是作為政治中心來建設的。

    猶如以上所說,孫吳遷都武昌,除了對抗蜀漢,還因為鄂州豐富的鐵礦,可以就近鍛造兵器。

    據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吳主孫權以黃武四年採武昌銅鐵做千口劍萬口刀。

    夷陵之戰後,吳蜀交好,鄂州作為‘天子守國門’的意義性就不大了,所以229年,孫權稱帝,並把首都又遷回了建業,注重經營江東地區。

    吳縣(今蘇州),作為江東六郡最富庶的治所,一度也成為孫策和孫權前期的都城,是孫家拿下江東6郡的堅實大本營。由於赤壁大戰後,孫吳經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戰略,治所需要靠近敵方,以利於防守曹魏給,吳縣失去了治所的地位,但作為一個經濟發達都市,還是發揮著相應的作用。

    現蘇州城

    三:蜀一線都市:成都、公安(今湖北公安縣)

    蜀國的治所-成都一直以來遠離中原戰火,發展的不錯,但囿於人口有限,基宇亦少,所以相對魏國洛陽、鄴城以及吳之建業,較為遜色,更由於蜀國不設史官,關於蜀國成都的情況,我們幾乎只能靠想象了。

    一千多年來,由於成都幾乎沒有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大致的位置應同現在的成都老城重合。

    成都所在的蜀郡直轄11縣,在東漢和平時期,有人口35萬。在蜀漢時期,總人口應該小於這個數目,假定三國城區人口/所在郡人口的比值一定的話,成都城區人口的應該在5萬左右。

    公安(公安縣)曾經作為劉備治所,在209-211年,成為蜀漢實際的首都,因為戰爭時期的特殊性和公安本身的弱小,這裡不在論述。

    最後,做一些總結:

    A/三國時代由於戰爭、飢餓、瘟疫的消耗,人口相比東漢減少70%,所以都市普遍規模不大,相比隋唐長安、洛陽的百萬人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三國最大的城市洛陽,人口預估不超過15萬左右,不到上海最小行政區-靜安人口的70%。

    B/三國時期,淮河以北人口占據了全華人口的67%左右,經濟最發達地區是黃河兩岸和淮河區域的城市群,其中以洛陽、鄴城、濮陽、彭城最為知名,如果檢視三國郡縣地圖,你會發現,淮河以北城市密度明顯高於南方,三國的大都市也以鄴城、洛陽為最,遺蹟文獻留下甚多,而吳之建業,蜀之程度,文字少矣。

    C/三國的城市,或者說所有明清之前的城市,是沒有市政管理的,政府的職責只是收稅和徭役管理。即使是洛陽這樣的大都市街道,也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滿地;更可怕的是,沒有公共衛生系統,不少屎尿留在城裡,臭味熏天,和中世紀的歐洲城市一樣。電視裡的城市石板路,更多是一種美化,希望動不動穿越古代的少年們三思哦,是不是能夠忍受這樣的環境。

    《權力的遊戲》中對歐洲中世紀城市的吐槽

    如今的中國大都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朝當時是世界上經濟強國,為什麼還會有內憂外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