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風輕雲淡51055

    常遇春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一員名將,以勇猛善戰出名,常常創造以奇兵突襲、以少勝多的奇蹟,但常遇春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屠城、殺俘的習慣,朱元璋也曾明確表示反對他屠城、殺俘,但常遇春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改。

    那麼,常遇春為什麼喜歡屠城呃?

    影視劇中的常遇春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戰將,他率領軍隊攻城伐寨面對的是以蒙元軍官為首的軍隊,常遇春攻克蒙元城池後最先要保證的是自己率部隊繼續作戰時,己經佔領的後方城池不會有人重新組織隊伍抄自已的後路使自已腹背受敵,常遇泰帶領的部隊在數量上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不能分出專人去做己占城市的安撫保衛工作和處理戰俘的工作,所以常遇春採取一勞永逸的方法,那就是屠城、殺俘。當然,這些粗暴方法是多為後人遣責的。

    屠城現象其實多見於蒙古成吉思汗征伐時期,蒙古大軍每攻下一城,一律屠城,一方面震懾敵方,另一方面防止後患。明末北方重鎮大同發生的“姜襄兵變”事件就能說明清軍首領多爾袞為什麼屠城。

    大同城牆復建圖

    清順治二年,大同總兵姜襄殺農民起義軍官員降清。多爾袞率大軍追剿李自成和“南明”勢力南下,順治五年,地處北方的大同總兵姜襄降而復叛,多爾袞親率幾十萬大軍圍攻大同九個月之久無法攻克,在城內斷糧的情況下,姜襄部將殺姜襄持其首級出降清軍,多爾袞一怒之下,殺掉降將及其家屬,又下令屠城,毀大同城牆削平五尺,一座北方軍事重鎮成為一片瓦礫的人間地獄。

    其實常遇春屠城原因也有為避免降而復叛現象的因素。

  • 2 # 於左

    文獻中找不到常遇春屠城的確切記載,但從側面的材料來看,他是有過類似的舉動。與常遇春對照的是大將軍徐達,朱元璋在御製的神道碑中,明確指出徐達“所至之處,攻城不屠”。這也說明,當時的許多將領都有過屠城、殺降的舉動,包括常遇春,《明史》中就明確說過,長興之戰,常遇春“俘殺吳兵五千餘人”。

    個人認為,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和常遇春的出身有關係。

    常遇春是安徽懷遠人,最早跟著劉聚做強盜,佔山為王,殺人搶掠,純粹就是土匪。這一點和朱元璋、徐達等人還不太一樣。土匪出身的常遇春,身上自然帶有許多惡習,很難改變做事風格。所以有的文獻中說他“所過之地,縱士卒剽掠”,也正因為他放縱部下胡來,大家有利可圖,才願意為他賣命,所以他能經常打勝仗,“故其兵特銳,有戰輒勝,有攻必取”。

    第二,屠城、殺降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搶奪財物。

    元末的亂世,許多人走投無路,走上冒險之途。這些人在征戰當中得到的獎賞、獲得了財物,既無法寄回家鄉,又沒有穩定、可靠的地方存放,最放心的做法就是隨身攜帶。所以古代打了勝仗的軍隊,大家的身上、馬上都是大大小小的包裹。

    常遇春放縱部下殺降,就是要奪取這些財物,即使搶不到財寶,搶幾件衣服,扒下一雙布鞋也算是收穫,畢竟,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這些東西都很可貴。至於屠城,謀財的目的就更明顯了,而且搶奪的物件不僅侷限於戰敗的敵軍,還包括了城中計程車民。

    第三,朱元璋的影響。

    《明史》中說,至正二十五年初,常遇春帶兵進攻贛州,守將熊天瑞頑強抵抗。朱元璋提醒常遇春,攻下城池之後不要濫殺,“苟得地,無民何益?”意思是說,如果你得到一座城池,把城裡的人都殺光了,一座空城、死城有什麼用呢?

    屠城其實有一個很壞的後果,如果傳揚出去,未來的守城者會丟掉幻想,抵抗到底。而此時,朱元璋派常遇春向嶺南進軍,必須建立好的名聲,以減少未來的阻力。果然,此後常遇春順利打下南雄、韶州、安陸、襄陽等地。

    在這裡,朱元璋的勸誡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些時候朱元璋又會鼓勵他們做相反的事。比如,他在給徐達、常遇春的一道命令中,曾經要求他們把俘獲的敵軍中不堪使用的,“就軍中暗地去除了”。

    在另一道命令中,他又說:“當城破之日,將頭目、軍人一概殺了,倒無可論”。他又責怪徐達在攻下高郵之後,殺人太少。

    所有這些,對常遇春和前線將士的行為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 3 # 漩渦鳴人yy

    在元末明初,朱元璋手底下那兩個將軍最有名,大家叫得上名字的肯定就是徐達和常遇春,而且朱元璋也喜歡把這兩個人混合起來使用。

    當然提起常遇春,大家想起來就是那個人的暴脾氣,常遇春是一員猛將,打仗的時候喜歡衝鋒在前,身上受傷無數,最後有人甚至說它是因為受傷的時候被朱元璋下了一種慢性藥材死的,傳說歸傳說,但是常遇春因為做戰,身上耒了滿滿一身的傷口,這是事實,當然更加讓大家感覺比較毛骨悚然的就是常遇春這個人殺人太多。

    常遇春攻打贛州的時候,朱元璋曾經明確的提醒過他,千萬不要殺降兵,殺了降兵,以後我們很難佔領嶺南地區,在金蘭拿下贛州以後,常遇春沒有殺降兵,甚至得到了朱元璋的表揚。由此可見,常遇春殺降兵這件事情是當時朱元璋集團內部公認的事實,這點沒得洗。

    有人就會說了,為什麼常遇春這個人殺心這麼重要,殺這麼多人。

    這可能和常遇春自己本身的經歷有關,常遇春本身就是匪徒,匪徒是什麼?就專門劫財害命的,第一次常遇春去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明確表示,老子不要你,你就一個土匪,我跟你合作什麼長,醫生就說我先幫你去打仗,打完仗贏了以後,你在考慮,到底要不要我。靠著這樣一種作戰方式,常遇春獲得了朱元璋的信任,進入了朱元璋集團內部。

    這是什麼?這就是匪徒的習性,常遇春在朱元璋手底下當差不假,但是他還沒有改掉自己匪徒的習性,所以這個毛病就一直待到他到棺材裡為止。

    所以朱元璋除了一直在勸她說千萬不要殺降兵,有一次常遇春二話沒說,把陳友諒3000降兵給殺了,陳友亮帶著幾十萬大軍直接呼啦過來找朱元璋復仇,朱元璋當時差點沒背過氣去。

    對於這件事情,朱元璋內心當然清楚,他為什麼在當了皇帝后,殺了那麼多的淮西勳貴,開國名將,就是害怕這些人鬧事兒,所以對於常遇春的這個毛病,朱元璋就是想辦法能夠勸就勸,不能勸我把徐達派給你。

    這也就是為什麼徐達的身邊總會配備一個常遇春,常遇春的身邊總待著一個徐達,徐達這個人跟常遇春相比,兩個人,一個喜歡殺降兵,朱元璋勸他不要殺俘虜,一個不喜歡殺降兵,朱元璋勸他趕緊殺俘虜,就這倆對頭。

    正是這兩個性格上面完全對稱的人,率領著南方組建的朱元璋計程車兵,從南京一路打到了北京將元兵趕進了大漠之中。

    這是什麼?這是性格上面的互補,在戰場上面,性格上面的互補,對於一對戰場老搭檔來講最重要。你比如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新登堡和登魯道夫兩個德國元帥之間的合作,興登堡每天就負責睡覺,登陸,道夫每天就負責參謀,這樣即便是在東線,德軍面臨的絕對劣勢,德華人依舊能夠把戰局直接給扭轉過來。

    所以說君王之道,用人指導,如果自己選的人不對,最後導致整個戰局崩潰,這怪不了別人,就怪你自己,你自己不會選人。

  • 4 # 薩沙

    建議國家把常遇春等人直接認定為英烈。

    如果再有說常遇春、朱元璋屠殺,但又拿不出歷史證據的,一律定為誹謗英烈。

    時至今日,那麼多研究明史的專家絕對沒有人敢說這種話。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比如湖南地區、山東地區遭受過什麼屠殺。

    作為人口對比,以湖南地區為例,他的人口損失理應比陳友諒的主戰場湖北、江西流域要少得多。

    而湖北、江西地區,並沒有大量的人口減少現象,那麼湖南也就更不可能。

    相關的人口考證的問題,國內很多專家寫過,大家有興趣自己看看論文。

    所謂屠殺湖南,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至於明軍在山東的軍事行動,其實沒有遭遇到太大阻攔。除了將普顏不花等少數將領率部抵抗以外,絕大部分元將都是開城投降,沒有發生過戰鬥。

    目前所有史料記載,看不到明軍在山東進行過任何對民眾的屠殺。

    甚至包括清朝官修的《明史》,期間對明朝大肆汙衊,卻也不敢說朱元璋屠殺過山洞、至於清代、民國時期地方誌書也是毫無屠殺蹤跡。

    現代中外史學家編寫的歷史書籍,都無這方面的隻言片語。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山東全境被明軍攻佔以後,朱元璋讓中書省將安民告示張貼在各州縣內,山東迅速解除了戰爭狀態。

    相反,山東巨量的人口減少,就是女真人、蒙古人在山東的殘忍屠城造成的。

    以青州為例,在金泰和7年1207年,青州每平方公里有15多戶人口,但到了元朝建立初期,人口竟然銳減到每平方公里2.4戶,還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

    女真人、蒙古人在山東境內曾經長期作戰,他們以屠城為樂,姦淫燒殺無惡不作。

    當時史料記載: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蒙古軍統治山東後“佔民田為牧地,縱牛馬壞禾稼桑棗。將益都、濟南二府的民戶,全撥給蒙古貴族野苦為奴”,實行嚴酷的奴隸式管制。動輒屠戮全家、戶滅九族。至元四年(1267年),元政權:“詔益都路籤軍萬人”,將民間男丁盡收軍營當兵,稍不聽命便被屠殺《青州地名志·377頁》。加之當時連年災荒、瘟疫,致使山東人口大量減少,全省戶數較金代初年減少百分之七十五,人口減少約百分之六十七。當時益都縣南至沂山,西南至博山,西至金嶺鎮的湖田村,西北包括今整個臨淄區,面積是現在的四倍多,但全縣人口僅存兩三萬老弱病殘,只相當今天一個小鄉的人口。大量村莊牆倒屋漏,十室九空。廣大地區土地荒蕪,道路荒廢,橋樑坍塌,成為“草莽彌望,狐兔出沒”的無人區。

    說來說去,竟然有人將女真人和蒙古人的屠殺,變為明朝朱元璋、常遇春的屠殺,真是做絕了,真是敢說的。

    金蒙對於山東的破壞性屠殺,直到明朝建立都沒有恢復過來。

    山東本來是人口大省,明初卻成為農田荒蕪,人煙稀少的窮省。

    萬般無奈下,朱元璋甚至要向山東移民。

    資料記載:據山西洪洞縣史料,明朝洪武年間先後8次組織向外移民,永樂年間10次向外移民。《明史·太祖本紀》中記載:“洪武四年三月乙已,徙山西民萬七千戶屯北平。六月,徙山西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據1990年全國地名普查資料顯示:青州市1153個自然村中,明朝建村比例佔百分之六十二。當然,這些新立之村,並非皆由山西移民所立,而還有今屬河北省的棗強縣、及浙江西部地區移民。這些移民到達山東後新建家園,辛勤耕耘,加之明朝政府輕徭薄賦、於民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山東省人口增加很快。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山東省戶籍增至753894戶,益都縣的人口增加到十七八萬。

    挑撥民族矛盾、煽動民族仇恨是最下流的事情,奉勸發帖挑撥的人多積些陰德。

  • 5 # 替鯨照顧海

    首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常遇春。他是明朝的開國將軍之一,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前鋒,他在元順15年的時候,歸附朱元璋。

    要打仗的時候他就向朱元璋請求要當一個前鋒,前鋒都是衝在軍隊最前面的人,自然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批人,按理來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當上將軍?

    但是常遇春不同於常人,他是一個天生的前鋒。常遇春當前鋒打過很多仗,鮮有敗績。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一個人可以抵得上十萬的軍隊”因此,當時的人也稱他為常十萬。

    常遇春也是跟朱元璋一樣的老百姓出身。小時候家裡日子苦,等到他快成年的時候幡然醒悟,不希望自己也跟父輩一樣,一輩子辛苦的在田地間工作,直到死亡。

    於是他就四處打工,然後湊足學費,請別人教他武功。但等到後來連學費都湊不齊了,於是只得做了土匪,但常遇春因為會武功,而且打起架來非常兇猛,很快就在土匪窩裡當了一個小頭領。

    但是常遇春也看出來了,這幫土匪只想著打家劫舍,欺負老百姓,滿足自己的生活,而自己想做的是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於是他沒多久便離開了這個土匪窩,。

    離開土匪窩之後,他聽說朱元璋的軍隊已經打到這裡了,而且還知道朱元璋跟自己一樣是百姓出身,對待手下人非常好,於是才決定去投奔朱元璋。於是才有了我們兇名赫赫的常遇春。

    關於常遇春圖屠城的事其實一直不被大家接受,就連朱元璋當時也非常厭惡常遇春這樣一個行為。在朱元璋說過他之後,常遇春雖然有所改善,但是還沒有完全改掉屠城殺人的壞毛病。

    特別是對於一些久攻不下的城池,等到攻下的那一天,就是城裡面的人死亡的那一天,至於常遇春屠城的原因,史料記載不詳,我們也無法得知,

    屠城殺人或許會給自己的軍隊帶來很多惡名,但也是有非常大好處的,比如說,你這支兇名赫赫的軍隊,一旦來到了一個城池面前,甚至你都不用射一支箭出去,別人就會開啟大門迎接你,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被你打敗之後將面臨屠城,於是便沒有勇氣去反抗。

    兩軍打仗,講的就是一個氣勢,這樣一支經歷著血與火洗禮的,兇名在外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場上,自然是所向披靡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常遇春雖然殺人雖然屠城,但是朱元璋仍然在重用他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輕微的脂肪肝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