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垓下之戰是中國攻心戰的巔峰。

    四面楚歌動搖的不僅是楚軍的心,連項羽也動搖了。本來漢軍楚軍是30萬左右:10萬左右。

    真要是抗幾天還不一定輸。

    結果項羽夜裡帶著800騎兵就跑了。

    連主帥都動搖了,這還怎麼贏?

  • 2 # 船伕

    俗語有一句這麼說的:“窮的怕橫的,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自古以來以少勝多的戰役很多都是這樣,匹夫拼命,以一當十。

    破釜沉舟就是如此,背水一戰不是生就是死,士兵沒了後路自然只有拼命了。其次,在冷兵器戰爭的早期,將領對一支軍隊的影響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而項羽又是以勇冠三軍的霸王形象震鑠古今!可以參考當下的偶像效應,項羽一出,士氣高漲,對於衝鋒的軍隊是有戰鬥力加成的。而反觀秦軍,曾經的長城軍團因扶蘇蒙恬冤死後,不亞於獨立團把李雲龍槍斃了,或者是袁督師殺了毛總兵後的皮島水師,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此時曾經的百戰之師就如沒了魂魄的行屍走肉。

    再來看垓下之戰,四面楚歌瓦解掉了楚軍軍心,攻守之勢異也,士兵已無戰心,面對幾倍於自身的敵軍,再難上演以一敵少的神話了!

    霸王也只有飲恨烏江了!

  • 3 # 子弟有聲

    第一次回答問題,儘量全面詳盡一點吧。

    這裡有類似的問答(都是以少擊多 為何項羽沒能在垓下之戰重複鉅鹿之戰的傳奇_百科TA說 )不過竊以為分析得太過淺表(所以才在這裡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說明一點,任何一個奇蹟或者神話,都是各方因素綜合作用而成,並不是單純地依賴某個人、某種信念、某股力量的。所以鉅鹿之戰以少勝多的奇蹟和垓下之戰能不能創造神話並沒有必然聯絡。

    題主(包括看這個回答的老鐵們)之所以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出發點是源於對項羽這個歷史角色的欣賞和惋惜,才會臆想歷史若是另一種結局……額,歷史大劇很弔詭,你完全不知道它在哪個節點出什麼么蛾子,就換了主演

    →_→ ━━下面是正式回答 ━━ ←_←

    鉅鹿之戰(鉅鹿之戰_百度百科 )之所以被史家大書、被百姓銘記,是因為它的表現形式的確堪稱神奇:1.以少勝多——楚軍5萬(還有作壁上觀的諸侯聯軍“數十萬”),秦軍40萬,“絕對”劣勢下的逆襲和翻盤最能振奮人心。2.破釜沉舟——視死如歸的決絕、畢其功於一役的謀略,完美詮釋了英雄主義(而且是群體性的英雄主義)。——這也成就了項羽的畢生榮耀。

    但(對,這裡是轉折)鉅鹿之戰,的確不是為項羽一個人單獨寫的劇本。分析鉅鹿之戰整個過程,從秦內部因素看:①秦二世權謀上位,治國無方。②趙高弄權,朝政混沌(其他軍政強人均受排擠打壓,比如:章邯遣使報軍情而不得見,二十萬秦軍直接投降)。③國家機構不完善,秦的實際控制力不斷減弱(戰國一統,亂局方定,不思休養生息,健全國家機構,反而暴政頻出,典型的一副好牌非要拆開亂出)。從外部環境看:③反秦義軍影從雲集,結成同盟(心雖不齊,但聲勢、影響夠你秦王嗆幾瓶二鍋頭)。從戰爭過程看:④士氣上,秦軍兩大主帥王離、章邯並非齊心一致,40萬之眾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實際效果約為20萬的戰力。楚軍雖僅5萬,但心志是一致的,目標也很明確(反秦),項羽又很好地利用破釜沉舟(破釜沉舟_百度百科 )的方法表示決戰的決心,士氣上可謂以一當十。也就是說,在與王離決戰時,戰力對比為:秦20萬——楚50萬。⑤態勢上,王離軍粱道被斷、被楚軍圍困,身處守勢而無周全之法,猶如落阱走獸;楚軍則處於攻勢,可待機而動。戰時一方精神振奮,一方意疲志散,勝負沒有多大懸念。)

    垓下之戰(垓下之戰_百度百科 )我們以同樣的方法來分析。從雙方自身條件看:①劉邦與項羽的對比分析,項羽夠義氣,劉邦夠腹黑,政治或者戰爭不是俠義小說,鴻門宴、鴻溝協議中的項羽或許配得上“君子”之名,卻輸了天下。翻臉不認賬的劉邦有些“小人”嘴臉,卻能夠贏天下。這一點上,並沒有所謂的褒貶,僅從個性上講,劉邦“陰”項羽那肯定一陰一個準。②兩邊陣營的對比分析。項羽身邊的謀士有誰?“有一范增而不用”。劉邦身邊的謀士有誰?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等。更別說韓信拜項羽而不被用,轉而投劉邦的事兒了。從外部環境看③失人心。不得不說項羽是個性格色彩非常鮮明的人,既讓人欽佩其勇武與俠義,又讓人詬病其剛愎和暴虐,殺了楚義帝熊心,是一大敗筆(想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事”)。從戰爭態勢上看:④楚軍10萬對漢聯軍70萬,相較鉅鹿之戰,這次對比為7倍,比之鉅鹿的8倍,貌似條件還略微有所改善。但(對,又是轉折)劉邦封地給韓信、彭越等人,70萬就成了連為利益共同體的70萬,相較於鉅鹿戰力打了5折秦軍不可同日而語。⑤角色互換,鉅鹿時為楚圍秦,垓下時為韓信圍項羽。攻守之勢易位。⑥士氣上,連日征戰的疲乏、身處困境的窘迫,加上韓信利用“四面楚歌”(四面楚歌_百度百科 )的心理戰瓦解楚軍鬥志,迫使楚軍上下軍心全散,敗成定局。

    結論: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決定事物發展的,是以內因為主,外因為輔的,內因是決定性因素。所以秦和楚的敗,自己要負主要責任,戰爭只不過是提現這一結果的表現形式,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垓下之戰中項羽註定無法延續他的傳奇。

  • 4 # 狼主1970

    垓下之戰,英雄未路。

    凡英雄者,重情重義。做事宜感情用事,此適用於江湖,幫派,山大王之流。用於政治爭奪天下則為婦人之仁。

    昔盛時猛如虎,帶頭衝殺無不望風披靡,從者盡為虎狼。爭戰終極目的是治理,治理必重人才,項羽有范增尚不能用,韓信更為所輕。吝財漫士,對兵士親撫,是為將之道,對爭戰之城屠殺太重,這又豈是人君之道。民心漸失竟不自知,無大略也!

    楚漢爭衡,第三方彭越加盟遂使天平傾側。至垓下之戰,四面楚歌之時,軍心渙散,大事去矣!項羽雖有拔山之力,亦無力迴天,欲重演前勝不可復也!

    夫英雄者,生之何雄,死亦悲壯。宿命如斯,個性使然。

  • 5 # 買魚送熊掌

    垓下之戰項羽之所以沒能再次上演以少勝多的神話,主要有三點原因

    1:漢軍的高度重視。漢軍全軍上下包括劉邦本人都高度重視這場戰役,不再像以往那樣掉以輕心,讓項羽有機可乘。這點可以從漢軍的軍陣佈局可以看出。劉邦此刻深知項羽的戰力,對其仍存有畏懼之心,深怕彭城戰敗慌不擇路的慘狀重演,故而將親信將領和自己的部隊都安插在自己身邊保護自己,一旦前方戰敗,身邊這些親信將士就會掩護他後撤,就不至於像彭城時期那樣慌不擇路

    2:漢軍主戰場的將領是韓信。提到韓信,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成語“多多益善。”垓下之戰的總兵力約六十萬左右,而在戰場上和項羽正面交鋒計程車兵大約四十萬左右。這四十萬裡有三十萬是由韓信親自坐鎮指揮的。就這三十萬才是垓下之戰的真正主力軍。而這三十萬也是韓信自己培育出來的新兵,基本都是步兵。再看項羽那邊,基本都是身經百戰的精兵悍將,而且騎兵不在少數。試想步兵打騎兵,新兵扛老兵,可是件易事?所以史書中也記載了韓信在此戰中首戰未討得便宜,反而損失了不少。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是韓信坐陣,而是換個人,恐怕那三十萬大軍就有去無回了,即使能回來也是一盤散沙,各自逃竄了。如何還能及時調整狀態同左右兩翼發起反攻?所以劉邦對韓信“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的評價不是說著玩的。

    3:漢軍的戰術。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垓下之戰的主戰場佈局。劉邦居後觀戰,韓信在前,孔費二將作為伏兵埋伏在兩邊。待韓信和項羽先戰,消耗項羽兵力,然後後撤,待左右兩路伏兵夾攻項羽之後,韓信再率領大軍回殺,如此一來,項羽別說十萬人馬,就是三十萬人馬在這種被三面夾擊的情況下也得亂了分寸,可謂是顧頭難顧尾。也幸虧是他只有十萬人馬,如果是幾十萬人馬,恐怕在那種情況下,他會被自己的兵馬給坑死,能不能逃回垓下城都是個問題。

    最後說一點我個人看法,很多人說垓下之戰是漢軍以強擊弱,以多欺少。然而在我看來,這種時候楚軍才是強者,而漢軍才是弱者。首先,漢軍雖兵多,然而多是新兵,而楚軍幾乎都是身經百戰的精兵悍將。且漢軍此戰中的主力軍還是步兵。其次,如果漢軍不是韓信打主力,換誰都不可能擊敗項羽,彭越英布之流帶兵能力還不如項羽,甚至連和項羽交戰的勇氣都沒有。曹參樊噲之流,不過是有一些小聰明,帶一波兵小打小鬧還行,根本沒有韓信這種帶動數十萬大軍進退自如的能力,更別說在前線指揮如此重大的決戰了。這一戰如果沒有韓信,鴻溝協議或將是楚漢最後的結局(至少在劉邦活著的時候),以項羽的性格,絕不會在劉邦活著的時候毀約。而沒有韓信的劉邦,打項羽就如同小學生打高中生,喜歡毛手毛腳,卻又打不過。正如撕毀鴻溝協議之時,突襲正在撤軍沒有防備的項羽,還被人家給呼了“一巴掌”。老老實實的躲在“家裡”不敢出來了,只有等幫手來了才敢露頭,卻又不敢自己動手了。想想都讓人好笑

  • 6 # 熱門話題評論員

    有人說垓下之戰,項羽是輸給了韓信。我不認為,一個是有意打無意。一個是應急而戰。一般主動攻擊方更為主動。更何況劉邦,對項羽作戰之前已經籌劃了很多年。可以說是一次完完全全有準備打無準備的戰役。漢軍能夠取勝,我認為完完全全是跟,劉邦的政治集團多年籌劃,佈局關係是分不開的。可以說是劉氏集團成就了韓信,沒有劉邦,張良,蕭何等人的籌劃安排,韓信也只不過是一個將領而已,他拿什麼以舉國之力。去和另一個人對決。韓信的指揮才能,我們不可否認,可這幾十萬的人是誰的?他們的供給又是誰的?他們的軍餉,他們的動力又來自哪裡?那是劉邦的。在一個有準備計劃打一個無準備應戰的人,以高於對方很多的兵力。這樣的仗,如果韓信打輸了,自己都沒臉見人。

  • 7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韓信,有謀,但謀不全,喜出奇兵,然而缺後招。

    垓下就險些被項羽翻盤,只不過劉邦安排了周勃等人作為預備隊,最終把項羽的反撲打回去了,否則又是一次彭城之戰。戰前,劉邦做了兩件事,一是勸降項羽最勇猛的先鋒英布,二是派灌嬰一口一口吃掉了彭城的主力三萬胡騎。項羽缺少預備隊,只能像拿破崙一樣兵敗滑鐵盧。

    韓信是謀略過人,同時也是個二愣子。暗度陳倉,結果沒過去,還是劉邦找人想出來辦法,否則就只能打道回府。

    井陘之戰,靠灌嬰的騎兵偷襲趙軍大營獲勝。斬龍且,靠灌嬰騎兵快速切入絞殺,使得龍且來不及佈陣防守而成功。十面埋伏,又是劉邦幫他補漏洞。

    韓信就是個智略超群的大漏勺

  • 8 # 青春夢史

    戰神項羽一生驍勇善戰,攻城略地,屢屢創造以少勝多的軍事神話,彭城之戰,鉅鹿之戰可謂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尤其是彭城之戰,3萬項羽軍隊同仇敵愾,打的劉邦56萬大軍狼狽不堪,不僅如此,連劉邦結髮妻子呂雉也被項羽俘虜,淪為階下囚。

    然而同樣是以少對多,在垓下之戰中項羽為何慘敗,沒有再續神話?而劉邦又是如何吸取彭城之戰的慘痛教訓,重振旗鼓,完成逆襲的呢?

    因為彭城戰役之後,項羽依然是往日的項羽,而劉邦已經不是舊日的劉邦。

    1.高祖劉邦痛定思痛,知人善任。經過彭城慘敗的劉邦,並沒有自暴自棄,一蹶不振,而是認真反思,總結教訓。痛定思痛後,劉邦領悟到自己不是做主帥的料,在運籌帷幄方面遠不如項羽,那麼誰能勝任呢?劉邦想了半天,唯有請韓信,彭越出山。雖然劉邦迷財好色,但是在用人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於是劉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是花重金,又是封地,終於說服韓信重新出山。

    2.兵仙韓信穩紮穩打,用兵如神。垓下之戰,雖然韓信親率60萬大軍,而項羽只有十萬餘眾,但是韓信絲毫不敢懈怠,因為他深深的明白,兵多將廣不代表勝利,況且對手是善於以少勝多的戰神項羽。

    韓信是如何排兵佈陣,一展軍事才能的呢?

    首先,韓信使出敲山震虎戰術,他率領先鋒軍挑釁項軍。項羽果然暴跳如雷,率領十萬軍隊,傾巢出擊,想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擊垮韓信。可是項羽沒料到的是,韓信軍隊只是稍微接觸了一下楚軍便立馬撤退了,項羽以為韓信膽怯,奮起直追。

    而後,韓信耍出拋磚引玉戰略。項羽的窮追猛打正中韓信下懷。韓信不慌不忙,且戰且退,逐步把項羽漸漸引入包圍圈。眼看項羽落入圈套,此時早已磨刀霍霍的孔熙,程賀,埋伏軍從左右雙側已經迂迴包抄到楚軍側翼。

    最後,韓信眼看誘敵深入時機成熟,便發動全面反擊,他用心設計的十面埋伏開始發威了,此時此刻項羽才感到情勢不妙,下令前軍變後軍,調轉槍頭,準備全身而退,可是已經來不及咯,楚軍已經被韓信軍隊重重包圍,雖然項羽憑著一己之勇突出了重圍,但是絕大部分楚軍就沒那麼幸運了,或戰死沙場,或成為階下囚。

    就這樣,驚心動魄,曠日持久的垓下之戰,兵仙韓信和戰神項羽,第一次正面戰場交鋒,以韓信殲滅項羽主力,全勝告一段落。

    最終,張良獻計四面楚歌,項羽兵盡糧絕,不肯過江東,霸王別姬烏江自盡,不禁令人唏噓!楚漢相爭落下帷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鷹擊12那麼厲害,但我怎麼感覺海軍新一代主力反艦導彈是鷹擊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