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跟著地圖看世界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建於1885年,位於美國芝加哥,樓高54米。這座大樓的誕生竟然跟一場城市火災有關。下面,細細訴來。

    摩天大樓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產物,但是蓋通天高樓的夢想在希伯來文化傳統中卻可以追溯到《聖經》中“巴別塔”,而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西方各城鎮的最高建築物也基本都是當地教堂的鐘樓塔尖。20世紀以來的現代都市,最具代表性、最醒目的人造景觀,大概非摩天大樓莫屬。

    在21世紀的今天,主導摩天大樓興建的地區,是波斯灣石油國以及中國。目前世界最高樓是迪拜的哈里發塔,樓高828米,而沙烏地阿拉伯正在興建的吉達塔,預計樓高1000米,預計在2020年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座高度超越1公里的建築。

    在建築史中,如果要了解一個時代或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往往可以從其代表性的建築型別中看出端倪:如果要研究古代王權或是教權的話,就從宮殿或大教堂下手;若要了解資本主義當道的現代社會的話,雀屏中選的無疑是摩天大樓。

    究竟“摩天大樓”這個代表現代資本主義都會的建築形式是怎麼誕生的?要追溯這個的故事,必須先回到現代資本主義大本營——美國——的兩個城市:芝加哥與紐約。

    圖為芝加哥船塢城建築,樓高60層,因外型而被暱稱為“玉米大樓”。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摩天大樓”

    西爾斯大樓

    穿梭在芝加哥密度極高的摩天大樓之間,不禁感嘆能夠代表這座城市精神的大概就是摩天大樓了。如今到芝加哥或紐約遊玩的旅客,也勢必要搭電梯上西爾斯大樓(樓高442.3米)或帝國大廈(樓高443米)俯瞰這兩座高樓林立的城市。

    圖為鳥瞰芝加哥河沿岸大樓,以及在聖派翠克節,被染綠的河水。

    一般來說,摩天大樓起初為10至20層的建築,但是現在通常指超過50層的大廈,高度超過150米的“可供人居住”的建築。比如鏤空的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就不可以稱作摩天大樓。對於什麼是“摩天大樓”或高層建築的定義,其實眾說紛紜,每個國家也有不同的官方定義。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認為,高度在300米以上的建築稱為超高層建築。在日本,法規定義超過60米就屬於超高層建築;在美國,則普遍認為152米以上的建築為摩天大樓;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建築高度超過100米時,不論住宅及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建築。

    世界最高摩天大樓年表

    但不為人知的是,今日隱身於日益增高的大樓之間,幾幢僅僅十來層樓裝飾優雅的建築,正是今天全世界所有摩天大樓的原型——十幾層樓而已,稱得上是“摩天大樓”嗎?

    在這些“大樓”誕生的1880-90年代前後,這確是史無前例的。當時的人們驚訝於這前所未見的高度,就稱呼它們為“摩天大樓”。但原初的摩天大樓是怎麼誕生的呢?這要從芝加哥的一場大火講起。

    摩天大樓的誕生要從19世紀芝加哥一場大火講起。之後,芝加哥如鳳凰浴火重生般,快速重建,開啟建築新時代。

    ▌摩天大樓誕生記:“浴火重生”後“否極泰來”的芝加哥

    北美洲地形圖

    1871年10月8日夜晚,芝加哥發生一場災難大火。傳說一名叫奧利裡的太太,她在芝加哥穀倉裡養的一隻牛,踢翻了一盞燈籠因而引發大火。雖然這個起火原因僅是廣為流傳的都市傳說,但大火的後果卻是再明確不過了:大火一夜之間延燒到市中心,將當時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變成一片廢墟。據統計,這次大火使10萬人無家可歸,300人喪命。

    大火幾乎把密集的市區全部夷為平地,幾乎全是木造與磚造的房屋,幾近全毀。

    但在大火之後,芝加哥如同鳳凰浴火重生一般,快速重建,也打開了摩天大樓的建築新時代。

    在大火之前,芝加哥已經因為鐵路以及運河的興建,成為全美穀物交易、屠宰業以及運輸中心。人口急速發展的芝加哥,1840年時還僅是全美第92名的小鎮,到大火前夕已經成為全美第二大城,並在大火之後的重建發展期,成為當時人類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1870-1900年間,芝加哥人口從29.9萬暴增了5倍多,達到170萬。這樣史無前例的都市擴張之下,產生了對於土地的巨大需求。在工業資本主義“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之下,地主以及建商擁抱了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以“複製土地”。

    哈里發塔,828m,169層

    什麼是“複製土地”呢?想像一下:你有一塊土地,想出租這塊地來賺錢,如果只有地面層的話,你只能賺一層的錢。在資本主義運作的邏輯之下,地主不意外地將腦筋動到了天上,將土地一層一層地往天“複製貼上”——這就是摩天大樓原初誕生的邏輯。

    但是人類的體力有所極限,一般人爬樓梯最多爬個5、6樓就差不多累了,不管地主多想賺錢,大約5層樓以上就註定虧本,因此當時的建築樓層仍不算高。直到電梯發明的應用,才讓大樓高度突破人類體力上的限制,能蓋多高就多高。

    圖描繪著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奧的斯在“水晶宮”展示其發明的當代電梯原型。

    ▌鋼鐵、電梯、電話:促成新的建築形式

    芝加哥在大火之後,雖然沒有馬上發展出摩天大樓,市區依舊是興建4-5層樓的商業辦公建築,但因大火引申出來的建築防火法規規定規定“市區禁止木造房屋”,卻意外地促使摩天大樓的誕生——1880年代,建築師創新使用了“鋼鐵結構”來建造大樓,芝加哥產生了世界上第一棟採用鋼構架的摩天大樓,邁開了芝加哥不斷創新城市建築的堅定步伐。

    家庭保險大樓,1885年

    電梯加上鋼鐵結構的發明,使得土地得以無限向上“複製”。就這樣,芝加哥因為驚人的都市發展速度、工業資本主義逐利的心態,以及大火之後被迫尋找新的建築技術與形式,成為了摩天大樓的誕生地。紐約摩天大樓建築師吉爾伯特更形容摩天大樓是:

    “讓土地吐錢的機器。”

    1885年使用鋼骨結構與電梯、10層樓高的“家庭保險大樓”於芝加哥落成,整座建築一共高42米,後又加建兩層,高達54.9 米,史稱“第一座摩天大樓”。在1880-90年代之間,工業資本主義狂飆的芝加哥自此開始不斷把大樓高度向上推高,幾乎每隔幾年就翻新一次“最高大樓”的紀錄。短短7年之間,樓高紀錄就翻倍,1892年落成的“共濟會大樓”已達21層樓,高92米

    共濟會大樓,1892年

    雖然在下一個世紀主宰美國天際線的是紐約,但在摩天大樓誕生之時,不管是樓高還是技術,都是由芝加哥完全主導,在芝加哥執業的眾多建築師與工程師,不斷創新的鋼鐵結構形式,例如從螺栓式演變成更堅固的鉚釘式,不但樓高可以不斷推高,更可以不用依靠厚重、承重式的磚牆或石牆,讓窗戶可以開得更大、採光更好。

    “讓土地吐出錢來。”電梯、鋼鐵結構、電話,使得土地得以無限向上“複製”。

    這種鋼鐵結構商業建築形式,因此被後世史家直接稱作“芝加哥建築學派”,甚至由這種鋼鐵結構支撐的大面窗戶,也被稱作“芝加哥式窗戶”。

    芝加哥式窗戶

    在芝加哥歷史街區裡,一排儲存完好的早期摩天大樓,都建於1880-90年代之間。這些原本都是辦公大樓,依賴鋼鐵結構的大面“芝加哥式窗戶”提供自然採光。

    這種商辦大樓的迅速興起,除了電梯與鋼鐵結構,還有賴電話的發明。試想一個火車車廂製造商,在電話發明之前,辦公、管理階層的辦公室必須要依附於工廠周遭,方便就近管理。但在電話發明之後,白領階級的辦公室只要靠電話就可以與工廠聯絡,於是辦公室可以遠離烏煙瘴氣的工廠,移到繁華的市中心,也進一步助長了摩天大樓建築的增生。

    辦公摩天大樓的誕生,見證了“白領”與“藍領”階級的區分過程

    辦公摩天大樓的誕生,伴隨著都市化,也就見證了這種“白領”與“藍領”階級的區分過程。從此,白領階級可以不用天天跑工廠,而在市區的明亮、華美的大樓裡辦公,而且所需要的一切服務就近在咫尺,搭個電梯就可以找會計、律師,甚至看個牙醫、找個裁縫,外地朋友來訪還可以在頂樓餐廳用餐,在瞭望臺俯瞰市景。

    芝加哥“家庭保險大樓”(圖左),史稱第一座摩天大樓。短短七年間,1892年“共濟會大樓”(圖右)已達21層

    ▌“踩煞車”的高樓狂飆

    但是這樣無限向上爭高的新都市光景,也引來了批評。主要是因為這些高樓巨大的陰影,被認為讓市中心白天日照不足,而參差不齊的樓高以及紛雜的樣式,也引來許多向往歐式都市規劃的人的批評。尤其在1893年於芝加哥舉辦的“哥倫布紀念博覽會”,引進了歐式整體規劃的概念,促使“都市美化運動”,部分民眾嚮往如巴黎一樣的都市規劃,擁有齊頭式的樓高與整齊劃一的建築美學,希望可以抑制毫無節制的高樓開發。

    而同年的經濟蕭條大恐慌則成為芝加哥摩天大樓發展的重要轉折捩點。從1888年左右房地產景氣良好,芝加哥建商一窩蜂蓋起高樓,導致供給過剩,到了1893年經濟蕭條時,對於辦公空間的需求驟降,出現大量的空屋,芝加哥市政府於是決定限制新建築只能蓋到43米,以限制供給並平息抗議樓高的聲音。不過這個法規既往不咎,所以反而像前述的共濟會大樓,這些較早期的大樓,在接下來20多年間反成為芝加哥天際線中的“巨人”。

    圖為芝加哥著名地標「箭牌大樓」

    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芝加哥天際線絕不僅是43米高而已。1893年第一次實施樓高限制之後,在需求與逐利的聲音下,芝加哥政府被迫不斷陸續上修樓高限制。到了1920年,市政府允許建築主體可以到達79米,加上主體上裝飾性的高塔則可以高達122米,於是產生了新一代像教堂高塔般的摩天大樓,如芝加哥著名地標“箭牌大樓”,高134米

    箭牌大樓

    獲利誘因、房地產價格、以及地皮面積限制成為了把摩天大樓推高的正面推力,而限制大樓高度的負面拉力則是建築法規以及建築技術;一旦建築法規放寬、建築技術創新,只要房市好、預期可以獲利,大樓高度一定往上推高到極限。

    1963年出版美國紐約曼哈頓3D地圖(美國藝術家出品)

    這也是為什麼在以資本主義邏輯運作的都市中心,早期的摩天大樓往往很難儲存下來。這些大樓佔有的土地往往比大樓本身更值錢,在古蹟儲存法出臺之前,地主只要覺得有利可圖,就毫不留戀地拆樓、蓋更高的大樓。美國大都市在都市更新最“猖獗”的1970年代,許多寶貴的早期摩天大樓建築資產,就這樣非常諷刺地,葬身於原本滋養它們的資本主義之手下。

    摩天大樓的誕生地芝加哥,也流失了許多摩天大樓的雛形。像是建築大師路易斯・沙利文的經典作品“證券交易大樓”,就在都市更新的魔爪之下被迫拆除。

    圖為傾頹的證券交易大樓交易大廳。

    但與此同時,文資儲存的意識也逐漸興起。在芝加哥“證券交易大樓”要慘遭拆除時,知名攝影師與文資儲存者尼克爾為了搶救大樓的建築殘骸而不幸跌落墜死。

    ▌“龜兔賽跑”下的摩天大樓:紐約急起直追

    1893年的樓高限制,為芝加哥的高樓瘋踩了急剎車,雖然此後芝加哥陸續上調樓高限制,但這讓幾乎當時完全自由放任、沒有樓高限制的紐約,如龜兔賽跑一般即起直追,開始超越芝加哥,成為摩天大樓的重鎮。於是芝加哥成為了“節制、管控”式發展的典範,而紐約則是幾乎全然的自由放任。

    1895年,紐約的最高樓終於超越芝加哥最高樓“共濟會大樓”0.3米;1902年,著名的“熨斗大廈”落成,因為街區形式形成的獨特的三角形造型,完全依靠的就是芝加哥學派的鋼骨結構;1908年,186米高的“勝家大樓”落成,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

    芝加哥成為節制管控發展典範,而紐約則是全然的自由放任。1902年“熨斗大廈”完全依靠的就是芝加哥派鋼骨結

    就這樣,幾乎每隔幾年,世界最高樓的頭銜就會被同在紐約的另一棟大樓奪走。自此之後65年間,紐約穩坐世界最高樓的寶座,走向“紐約高樓瘋”的年代。

    可惜的是,世界上第一棟摩天大樓家庭保險大樓拆於1931年,年46“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地有償退出之後,承包者如何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