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黃扯點歷史
-
2 # 商文君
商鞅本名衛鞅,是公孫氏也有公孫氏的稱呼,我們稱之為衛鞅,此人原本是衛國公子之後,年少外出遊學後進入魏國丞相公叔痤府中聽用,僅僅是做了一個管理書籍檔案的中庶子而已。但是公叔痤卻絲毫不敢小看這個中庶子,每每有不決之事都要詢問衛鞅,對他的評價是:多謀聰慧且性格剛毅。
後來秦國攻打魏屬河西之地,魏丞相公叔痤親自領兵迎戰秦軍,與秦獻公贏師隰決戰與石門,魏軍大敗;兩年後兩國決戰與少梁,魏軍再敗。魏軍接連打兩次敗仗,河西之地幾乎已經盡數落入了秦國之手,就連公叔痤都被秦國俘虜,但是就在當年秦獻公病逝。秦國為了謀求發展時間,向魏國割讓已經收復的河西之地,同時放回公叔痤。
因為此時的魏國經歷了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三代人的發展,國力已經成為七國之首,又有龐涓這樣的名將坐鎮,四處攻伐諸侯所向無敵,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強國。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公叔痤病倒了,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對著前來探病的魏惠王說道:“老臣世受三代國恩,隨將死但仍不放心國事,我死之後我王可以任用,我府中的中庶子衛鞅為相,大魏勢必可以使國力更加強盛!”
魏惠王卻說:“小小一箇中庶子,豈能擔當得起我大魏國的相國一職呢?”公叔痤連忙答道:“我王莫要小看此子,衛鞅此人有鴻鵠之志,他本是殷商血統,天分極高,精通法家學問,如果任用此人勢必可以在國內再行變法圖強啊!”,說罷公叔痤頓了一頓看了看魏王的臉色,接著說道:“我王如若不用衛鞅,必殺之絕不能讓他逃往他國,否則必將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魏惠王聽到這裡連連點頭說好,但是卻始終為將公叔痤的話放在心裡,此後更是放任衛鞅前往秦國,二十年後接連被秦國打敗霸權不再,這是魏惠王才後悔“悔不該不聽公叔痤之言,沒殺了衛鞅,如今終於養虎為患”。
魏惠王沒有知人之明,縱然將人才擺在他的面前,他也不會識人,何談能夠使魏國稱霸於一世呢!大家覺得呢?
-
3 # HK君
1.魏國在李悝變法的時候,沒有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
魏國在魏文侯時期進行了李悝變法,這是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魏國也因此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李悝變法並不徹底,關鍵是沒有給魏國留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自從魏文侯之後,很多魏華人才,以及前往魏國謀求發展的人才,都流落到其他國家。
2.魏國的李悝變法不徹底,留下了人治的漏洞,但是魏武侯、魏惠王都沒有慧眼識人的本領,更沒有大力用人的膽量。換句話說,這倆不是合格的君主。魏國的衰敗從魏武侯開始,到了魏惠王成為定局。
商鞅是衛國的沒落貴族,在衛國時叫做公孫鞅,因為是衛國國君的後裔。他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來到魏國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為公叔痤出謀劃策,這時候人們叫他衛鞅,因為是來自衛國的人。
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衛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
”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公叔痤轉而讓衛鞅趕緊離開魏國,衛鞅知道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所以,衛鞅是深知魏國體制的問題,和魏惠王的為人。
魏國體制的問題在魏武侯趕走吳起的時候就暴露了。
魏惠王不重用衛鞅,又暴露了魏國體制在人治的時候出現的問題——魏惠王和很多國君一樣,不具備識人之能,只知道從人的出身來使用人才。
而出身越高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都沒有內在驅動力去勞神為國為民,而只有那些地位低下的有識之士才有非常強的驅動力去實現人生理想,所以,魏惠王真的是個昏君。
3.孟子曾經說魏惠王就是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君主。魏惠王在位50年以上,見證了商鞅在秦國變法已經變法之後秦國的強大,秦國強大後,就開始攻打魏國,魏惠王被迫將魏國的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遷到一馬平川的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所以又稱為梁惠王。
說實話,安邑西有黃河,本來是魏國的本土,周圍還有山川防護,在後來魏國打算滅韓、趙統一三晉的時候,安邑是最適合定都的。結果遷都了,這時候魏惠王的三晉統一戰略就先後被齊國的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給破壞了。
魏國的大國戰略,就這樣先被西面的秦國打擊,如果不遷都的話,還有機會統一三晉,結果遷都到大梁——開封,這非常靠近齊國邊境。
魏惠王不知人和,也不懂地利。
所以,一切都是統治者的問題。
商鞅在這樣昏庸的統治者下面是沒有發展機會的。魏國的衰敗是必然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點滴成河
商鞅,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人,又稱衛鞅。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成功改革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戰國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是衛國貴族,但他卻是庶出,在嫡庶等級森嚴的時代雖然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卻很難出人頭地。在刑名、法學、雜學方面深有建樹的他決定出去闖闖。
在戰爭時期所以飽學之士都期望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成就一番事業,去什麼樣的國家輔佐什麼樣的君主就是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主明國強者,可順勢而為,但自身才華能力必須超群,否則難有上位的機會;主明國弱者,可以順利實施自己的改革方針,但國力孱弱必然使政策實施加倍困難,且亂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允許你發展國力;主弱國強者,此類國家最為有抱負計程車子喜歡,主弱必有強臣,只要投到強臣門下憑強大的國家實力與強臣的勢力有所作為的機率要大的多;主弱國弱者,可以忽略不計了,這類國家必然被時代淘汰。
商鞅在權衡後首選了魏國,因為不光表面上的原因,還有就是他欣賞的李悝在魏國成功實施過變法,這就為自己的想法成功實施成為有可能。商鞅按步驟投到了魏國當權者公叔痤門下。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商鞅的設想按部就班開始往下走,那為什麼在魏國卻沒得到重用呢?
一、公叔痤其人
公叔痤在魏相田文死後接任相國之位,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沒有能力的人是坐不上這個位子的。史稱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也有一大弱點,嫉賢妒能,個人利益優先於國家利益,比如他知道吳起的重要性,但為了自己的相位,毅然將吳起排擠。商鞅到魏國沒多久公叔痤就已經發現了他的能力超過自己,所以商鞅只能是給他打工,不可能被他推薦。一直到公叔痤快死的時候,不知道他是良心發現還是心狠手辣,他對魏說了兩件事,一舉薦商鞅,二是不用則殺。
二、魏王
魏惠王也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人,他接手的是一個鼎盛時期的魏國,也任用過龐涓這樣著名的人物,但魏國卻在其手裡一敗再敗丟掉了霸主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好大喜功、門閥觀念嚴重、不能識人。單說他對商鞅,在公叔痤舉薦後,他覺得商鞅是小國貴族庶出所以根本就沒走心,而對於公叔痤所說的不用則殺更是不屑,覺得自己這樣一個大人物去特意殺商鞅那樣的人跌份。
種種掣肘導致了商鞅在魏國不得重用。
-
5 # 子由拍案驚奇
商鞅由於是中庶子出身,地位低下,以至於他對魏國提出的建議都被擱置不用。
所謂人微言輕,得不到魏惠王的重視。
而魏惠王即位之初,曾經力挫秦孝公於櫟陽,迫使秦軍退回雍城。
所以,自以為是的魏惠王不會輕易對一個寂寂無名的商鞅感興趣。
所謂的商鞅,本名應該叫公孫鞅,他出生於衛國,姬姓公孫氏,故名公孫鞅。
商鞅在魏國其間,所生活的年代也正是魏惠王時期,魏惠王爭位成功之後,也頗有一番作為。
他任用公叔痤為相,並且把都城從安邑遷至到大梁,所以這一時期的魏國也稱為梁國。
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魏國,勢力達到巔峰。
魏惠王信任相國公叔痤,而公叔痤在病危之時,向魏惠王鄭重推薦了自己的政治繼承人商鞅。
此時的商鞅,身份只是一箇中庶子,也就是相國公叔痤的侍從之臣,沒有相應的從政資歷,於是,魏惠王就沒有答應公叔相國的臨終囑託。
即使在公叔痤再次提醒魏惠王,如果對商鞅不能大膽、破格使用的話,就趕緊殺掉他,免得被對手所用。魏惠王還是無動於衷。
那麼,為什麼魏惠王對於商鞅這樣小覷呢?
子由認為,魏惠王魏罃也不是一個庸碌凡俗的國君,他之所以能上位,也是自己努力爭取得來的地位。
魏惠王繼位之時已經就30歲了,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況且繼位伊始,就遇到韓、趙兩國聯合圍攻魏國,魏國幾乎被豆剖瓜分。
魏惠王勉強保住魏國後,隱忍圖存,第二年,就先擊敗南韓於馬陵,再擊敗趙國於懷地。
接下來,魏惠王還要與秦、齊兩國做政治博弈與殊死鬥爭。
當時,圍繞在魏惠王周圍的有泗上12諸侯,魯、衛、曹、宋、鄭、陳、許等。特別是魏惠王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帶領戰國七雄中的四國國君以及一些小諸侯國國主在一起會盟,並朝會周天子。
魏國霸業,近乎全盛時期。
魏惠王在對於魏國建設治理上,也曾經問政於孟子。也就是說,魏惠王這個人,是個很有胸襟抱負的君主。
正因為如此,他不但對公叔國相對商鞅的推薦置若罔聞,而且,當大夫公孫昂再次推薦商鞅的時候,依然被魏惠王所漠視。
在這種情況之下,商鞅的滿腹政治抱負無所實施,只能離魏而去,到了秦國之後,得遇秦孝公,君臣際會,做出了掀天揭地的大事業,魏惠王悔之已晚矣!
-
6 # 樂優夢然
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主要原因是他的老上司公孫痤明知商鞅有才而不舉薦,舉薦人才有不得其時。說的直白一點兒,公孫痤並不是真心舉薦商鞅,甚至對他的才華有點兒忌憚。
商鞅原本是衛人,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管仲生命彌留之際,齊桓公也曾向他問政,可是,從管仲家出來,他就將他的話置之腦後。魏惠王去探望病重公孫痤,與之類似,更多是一種例行公事,只不過是變相地展示一下尊重而已,並非真正求才。公孫痤一發問就舉薦一個不知名的人做國相,真的有點兒像夢中囈語。而且一個勁兒強調,能用之就用之,不能用就殺之,在當時情景下,很明顯就是腦子燒糊塗的症狀。
還有一個原因,魏惠王執政時,魏文候延續幾十年的招賢納才政策,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魏國開始重用王室、貴族,平民出身計程車子很難有上升空間,於是像商鞅、張儀這種有真才實學計程車人紛紛選擇離去。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件事主要責任在公叔座,魏惠王和商鞅也都有一定責任。
商鞅最初是在魏國丞相公叔座手下擔任一個名叫“中庶子”的官職。中庶子,官名。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之臣。秦、漢為太子侍從官。歷代沿置。北齊領門下坊。後惟元代有此官。這個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畢竟作為丞相的親信,可以預聞國政,也總能見到國君。對比商鞅後來到秦國,要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路子才能見到孝公,可以說在魏國他的機會更多。
但是,公叔座明知道商鞅是大才,就是一直沒向魏王推舉引薦,直到臨死才跟魏王說讓商鞅接替自己,希望魏王將國政都交給商鞅處理。在你手下呆了那麼多年,你從來沒推薦過,臨死了說這麼一番話,估計正常人心裡都會懷疑是不是快死了神志錯亂,然後你又說不重用就殺了商鞅,這更堅定了魏王的想法,老丞相已經意識模糊了,於是既沒有殺也沒有重用。
再說魏王,無論公叔座是不是神志不清說胡話,丞相的臨終之言至少應該稍微聽一下,哪怕召見一次商鞅,讓他展示一下才華也好啊。魏國之前有過李悝變法的底子,對於商鞅的那套理論應該很容易接受,只要讓商鞅陳述一次自己的治國理念,我想魏王應該多少能識貨。很可惜,魏王完全沒有讓商鞅陳述的想法,就這樣放跑了一個治國大才。
最後說商鞅自己,到秦國都知道走秦孝公近臣的路子,在魏國明明有大好的機會,卻從來沒有跟公叔座表示過要面奏魏王陳情。或許商鞅明白,公叔座活著不會給自己這樣的機會,畢竟自己治國理政了,公叔座就要靠邊站了,這個老公叔也不是什麼一心為國之人,當年和吳起爭相位,將吳起這樣的大才都擠兌走了。但是公叔座死了之後,商鞅完全可以毛遂自薦了,公叔座臨死也推薦了他,隨便走哪個寵臣的路子,面奏魏王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可見,在這件事上,公叔座、魏惠王、商鞅三人都有責任,相比較而言,公叔座的責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