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對日本最大的影響應該是讓日本製定了錯誤的出兵計劃。

    有些人提到淞滬會戰時會說日本只派兩個師團過去然後再逐次增兵是個錯誤,如果一次性就投入五個以上師團的話,淞滬會戰我們可能就拖不了鬼子三個月了。

    但這個錯誤並不是1937年淞滬打響時鬼子才一拍腦門就做出的決定。而是在五年前的一·二八事變後,參謀本部在考慮到將來全面對華作戰時就已經擬定好的出兵計劃。

    而且,鬼子還極其樂觀的認為,兩個師團的兵力還有“餘裕”。

    而鬼子之所以如此樂觀,跟一·二八淞滬抗戰有很大關係。

    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日軍名義上有第9、第11、第14三個師團參戰,實際上只用一個第9師團就打完了全場,第11師團直到停戰前兩天才登陸上海,第14師團直到停戰大部還在國內沒有出港。所以在後來的淞滬會戰前,日軍才很自信的認為兩個師團就可以應對上海局勢,結果導致本來有可能一鼓而下的淞滬會戰變成了三個月的持久戰。所以我認為,一·二八淞滬抗戰對日方最大的影響是讓其制定了錯誤的出兵計劃。

    至於對中方,那就應該是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列強的調停讓國民政府在後來的淞滬會戰時對列強調停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首先,選擇上海這個西方勢力聚集地作為戰場本就有拖西方下水,借西洋制東洋的目的。而在會戰期間,國府對列強調停的追求更甚於軍事作戰。到最後又為了等待列強調停,大軍留在死地當撤不撤,剛一撤就變成了大潰退,讓軍隊蒙受了本不應有的犧牲。

  • 2 # 大漢民生

    第一次淞滬抗戰,國軍靠不怕死,中日雙方打了個平手。第二淞滬抗國軍繼續勇敢不怕死,加大兵力,想靠人多贏,日軍改變戰術,正面牽制,杭州灣後路包抄,一戰打垮國軍70萬精銳。常說日軍戰術呆板,留學日本的國軍統帥和將軍更是垃圾

  • 3 # 榮光與溫柔

    說到淞滬會戰,我又接連想到之後的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我又想起了在日軍400毫米艦炮猛烈轟擊下依然堅守陣地的德械師的中華英兒們。在此,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軍容整潔、訓練有素的德械師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就在一個月前,日本方面在平津地區發動的七七是事變。本來,七七事變的發動者是日本的陸軍,由於七七事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陸軍方面在東京大本營就變得趾高氣昂,感覺陸軍處處都要高過海軍一頭。這麼一來,日本海軍就看不下去了,陸軍都能成的事,我堂堂大日本帝國海軍憑什麼幹不成,你們搞平津,我就搞一下上海,如論如何也不能讓陸軍的氣焰再囂張下去。

    其實按照東京大本營的計劃,日軍的進軍路線是平津——華北——中原——關中——四川——華南。大家注意一下,這是當年蒙元滅亡南宋的路線,如果當年日軍真的按這個計劃執行的話,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危險了。

    七七事變的日軍

    淞滬會戰後期日軍自杭州灣登陸之後,我軍側翼收到威脅,不得不撤退。但國軍撤退的各項部署安排一塌糊塗,有些先退的部隊為了阻塞日軍進軍,主動破壞了橋樑等交通樞紐,以至於後面撤退的部隊退無可退,由此看來,國軍是一個不善敗的軍隊。

    再加上南京到底要不要守這個問題,老蔣一再猶豫,貽誤戰機。再加上守城主將唐生智棄城而逃,導致南京守城隊伍混亂不堪。中國當時的首都,千年古城,如同一塊肥肉送到了日軍嘴邊,在眼前的巨大利益面前,日軍只好改變原來的戰略計劃(不好意思,日軍自七七之後,根本有沒有戰略遠見)行軍路線,從長江中下游自東向西進軍。

    淞滬戰場

    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形複雜,多丘陵又水路密佈,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以展開,火力優勢不易發揮,進軍速度就不得不減緩、遲滯。這樣一來,就給了我軍民喘息的機會,我們得意從容撤退,並組織了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等戰役。雖然日軍最後是打下來了武漢、長沙。但均是空城,城內的裝置、物資、人員均已撤往川內。在之後,日軍就是強弩之木,我軍又恃險而守,兩軍只得在長沙一代拉鋸。日軍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只得破滅!

    直到今天,日本還有學者不認為當年侵略北韓和中國東北錯了,他們認為,錯就錯在發動七七事變。誠然,七七之前的日本,手握北韓、中國東北與中國臺灣,那時的日本真是可怕,但自從打了七七之後,日本就是從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戰術勝利,陷入了一個戰略必敗的境地。同樣,我也希望我們要有遠見,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 4 # 蕭武

    從國軍方面來說,一二八淞滬抗戰的主要影響就是,國軍提前做了準備,防備日軍突然襲擊,並提前悄悄勘察地形,選擇陣地,並構築工事,又將當時國軍最精銳的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和三十六師配置在蘇州、無錫一帶,隨時可以奔赴上海參戰。此外,還在從長江口到杭州灣的江陰、常熟到乍浦一線構築了永備國防工事,作為第二線陣地,準備在第一線陣地持久抵抗,消耗敵人之後,退到第二線陣地再進行抵抗。在南京城外的東南方向,也構築了大量國防工事,預備在南京外圍與日軍進行決戰。

    不過,當戰爭真正到來的時候,並沒有按照預訂的計劃執行。七七事變之後,京滬沿線就已經進入戰備狀態,按照當時的計劃,要用八十七和八十八兩個師在上海掃蕩,將上海的日軍全殲,使日軍失去從吳淞口登陸增援的前沿陣地。但從八月九日開始下達動員令,到八月十一日就已經進入戰場,併發生了虹橋事件,打響了淞滬會戰的第一槍,當天晚上張治中也釋出了總攻擊命令,但很快南京就來了電話,要求暫緩發動攻擊,等待國際調處。十四日等了一天,沒動作,到十五日又展開攻擊,猛攻了一天,沒有多大進展,到了十六、十七兩天,又停下來了,到十八日,又開始攻擊。這時候,日軍第一批增援部隊已經上來了,再攻擊就比較難了。

    大家都說,國軍在淞滬會戰中是添油戰術,其實日軍方面也是添油戰術。一開始雙方主要在廟行、蘊藻浜、羅店到瀏河之線對峙,浦東方面沒有大的戰事。日軍不斷透過吳淞口碼頭增援,國軍則主要透過上海到南京的鐵路增援,雙方都是在逐步增兵,也都是在苦戰。不過,隨著日軍不斷增兵,戰線基本上穩定下來了,到八月二十二日之後,國軍就基本上只能被動防禦了,態勢很不利,蘊藻浜的陣地多次出現被日軍突破的情況。不過這時候國軍士氣還比較高,所以陣地失守後,往往能在夜間透過反擊奪回來。

    但這時候對國軍更加不利的局面在於,京滬戰場能夠投入作戰的二百多架飛機,很快就被日本空軍全部消滅了,之後日軍飛機在淞滬戰場就完全沒有對手了,可以隨意進行偵查、低空掃射,對國軍造成極大威脅。而且,日軍飛機能夠沿著京滬鐵路線往返進行偵查和掃射、轟炸,到九月中旬以後,國軍在京滬線上的兵力投送也出現了問題,部隊到無錫、蘇州一帶後只能停下來,到夜間日軍飛機無法出動的時候才能向前輸送。還有炮火的問題,國軍的炮少,尤其是步兵平射炮很少,面對日軍戰車毫無辦法,只能被動挨打。

    到後來,日軍形成規律,每天早上升起繫留氣球進行觀察,發現國軍炮兵陣地後,呼叫飛機進行轟炸,或者發現國軍陣地後方有部隊正在集結,準備投入戰場,也呼叫飛機進行轟炸和掃射。桂軍剛到戰場,一個團在蘊藻浜陣地後方的竹林里正在集結,準備團長講話後開始攻擊,被日軍發現後,呼叫飛機進行轟炸和低空掃射,當場傷亡過半,失去了戰鬥力。國軍的跑少,炮彈也不足,當時能夠投入的實際上只有一個兩個炮兵團,而且被以營為單位分割開來使用,不敢集中。因為集中了,一旦被日軍偵查發現,就會用飛機轟炸。

    雙方打到十月下旬後,態勢對國軍越來越不利,國軍統帥部已經準備將部隊退往第二線陣地繼續抵抗,但白崇禧認為桂軍戰鬥力強,馬上就可以到達前線,六個師的兵力投入進入,可以在蘊藻浜一線反擊日軍,一舉扭轉淞滬戰場的敵我態勢。等到桂軍上來後,果然發動了一次反擊,但是因為事先準備不足,缺乏炮兵支援,又不瞭解日軍作戰習慣,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只憑著戰士的抗日熱情和士氣,密集衝鋒,最後都變成了日軍的活靶子。當時其他國軍一流部隊基本上都能抵抗一個星期,而桂軍上去只有兩天,就全部垮下來了。

    更加糟糕的是,一二八淞滬抗戰最終是在國軍處於不利態勢的時候,由國際調停結束了戰爭,所以淞滬會戰發生後,國軍統帥部始終對國際調停抱有幻想。一開始國軍完全處於優勢的時候,因為等候國際調停,已經耽誤了攻擊時間,給日軍留出了增援時間。到十月下旬國軍已經無法支援後,不得已退到蘇州河以南,這時候部隊的建制還在,指揮體系也還沒有完全被打亂,完全可以有計劃的退到第二線的國防工事,依託工事進行持久抵抗,消耗敵人。但國軍統帥部這時候卻又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調停上,認為九國公約馬上就要開會了,國軍應該繼續堅持。所以,本來應該撤退的十月底,又沒有撤退,錯過了最佳撤退時間。

    就在這個時候,日軍從金山衛登陸,包抄國軍後路,到十一月八日,淞滬戰場的國軍全線崩潰,本來可以有計劃、有組織、交替掩護的撤退,變成了大潰敗,數十萬大軍完全被打亂了,失去了建制,軍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旅長,旅長找不到團長,官長找不到士兵,整個全部都被打亂了。原本還要求各部隊退入錫澄線、吳福線的國防工事繼續抵抗,但因為部隊這時候已經完全亂了,國防工事的鑰匙都在當地的地方保長手中,部隊到了工事,也無法開啟,只能踐踏而過,一氣撤退到了南京外圍,讓國軍耗費重金打造的永備國防工事沒有發揮一分錢的作用。

    淞滬戰場地形狹窄,北邊是長江口,南邊是杭州灣,國軍都無力以炮火進行控制和封鎖,所以淞滬戰場本身並不適合進行大規模會戰,這是當時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的。而且,淞滬地區時沖積形成的灘塗,地下水很淺。國軍將領回憶中都提到,淞滬會戰時部隊挖戰壕,挖到一米,就已經有水了,戰士們戰鬥時幾乎半個身子都泡在水裡,時間一長就受不了。但因為有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國際調停的經驗,所以國軍統帥部始終將希望寄託在國際調停上,導致該進攻的時候猶豫不決,該撤退的時候又不堅決,都失去了最佳時機,將幾十萬國軍精銳白白葬送在了淞滬戰場。

    反觀日軍,雖然一直被認為戰術死板,而且在淞滬會戰中也同樣是用添油戰術,但日軍的表現卻要好得多,並不死板,反而很靈活。戰爭開始不久,就奪取了制空權,之後的作戰中,將制空權和自己的炮火優勢發揮到了極限,對國軍各部隊造成了巨大損失。當發現沿長江進攻比較困難的時候,日軍馬上轉而尋找在杭州灣進行登陸的機會,而這時候國軍的指揮卻出現了重大問題,因為兵力不足,將原本在乍浦一帶駐守的炮兵調到了上海戰場,讓國軍在杭州灣輕鬆登陸成功,包抄了國軍後路,幾乎差點將在淞滬地區的國軍包圍全殲。

  • 5 # 薩沙

    一二八上海會戰,給了國民政府幾點啟示,也嚴重影響了813淞滬會戰。

    如下:

    第一,日軍在上海這種大城市作戰,戰鬥力下降嚴重。

    日軍強於重火力,空軍,以及步兵中遠距離的火力。

    以重火力為例,日軍1個師團擁有36門山炮或者野炮,火力非常強大,每個聯隊大隊,還有自己的炮兵部隊。

    國軍1個師往往只有幾門老式火炮,同日軍拼不起。

    在上海作戰,日軍的重火力難以發揮,因為很難有效發現敵人目標,遮擋的建築物太多。

    同時,城市的建築物比較堅固,日軍75毫米火炮未必能夠摧毀。

    重武器的威力,被抵消了大半。

    至於步兵武器也是一樣。

    日軍裝備大量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強於中遠距離的火力壓制。

    城市戰,雙方距離不遠,日軍近距離沒有衝鋒槍,支柱為輕機槍。

    然而日軍輕機槍效能不如我軍捷克式,同時我軍還有一些駁殼槍、花機關之內,我軍還有比較適合城市戰的迫擊炮。

    如果單純近距離拼刺,我軍還是可以同日軍正面對抗的。

    所以,在上海大城市作戰,日軍的戰鬥力下降明顯,優勢不能全部發揮。

    第二,日軍顧慮很多。

    上海一旦開戰,列強必然會受到影響。

    世界主要列強,在上海均設有租界。

    一旦上海開戰,哪怕沒有危及租界,列強也會大受影響,投資家紛紛逃走。

    所以,列強會出面阻止日本,國際上對我們很有利。

    後來800壯士為什麼能夠在四行倉庫堅持?

    其一就是因為這裡距離租界僅有一條河,日軍怕重炮會誤傷租界,不敢隨便開炮。

    第三,日軍在上海作戰比較被動。

    同東北完全不同,日軍在上海合法駐軍只有幾千人,加上武裝日僑最多不過1萬多人。

    相反,918東北日軍就出動了3萬主力。

    所以,一旦我軍首先攻擊上海日軍,日軍依靠數千人是頂不住的,必須要求國內支援。

    以日本軍國主義的囂張,它不可能從上海撤軍,只能大量援助上海。

    所以,如果希望改變日軍進攻方向,在上海作戰是最好的了。

    總之,選擇上海作為戰場是沒錯的。

    而813淞滬會戰,才是真正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我軍傷亡非常慘重,但日軍也付出巨大代價。

    上海苦戰3個月,日軍傷亡數萬人,戰略的中心成功從一馬平川的華北轉移到水網縱橫,日軍重武器難以發揮威力的江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家長,怎麼來催促和幫助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