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爭視角

    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雖然恢復了一些機械化軍,但是圖哈切布斯基倡導的這種部隊,是有缺陷的,機械化軍一味地強調坦克數量,忽視偵查部隊,炮兵和航空兵的配置,而且缺少修理技術。

    因此出現了幾大問題

    1.人員:“大清洗”使得一些富有才能的軍人被抓被關被槍斃。另外一方面是戰爭臨近爆發前的大擴軍。蘇聯當時有著武裝中立的打算,透過宣佈實施普遍兵役,從39年起擴軍大約100萬。但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不是把人數增加了就完事。

    2.中高層,大批才能只夠當營長團長的,因為沒有被清洗到,又加上中高階軍官普遍缺乏,稀裡糊塗做了師級軍級的幹部。也許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有著過人的軍事天才,或者歷練幾年,真的可以勝任。不過突如其來的大戰,使得他們要以殘酷的方式來學習了。

    3.記得有些蘇聯將帥回憶過:大擴軍導致軍隊訓練不足,很多部隊只有連排長可以熟悉掌握坦克兵的軍事技能,其他人能把坦克開動,槍炮打響就不錯了。可以說除了少量精銳部隊,大部分坦克部隊官兵素質堪憂。

    4.裝備:前面也說了,此時的蘇軍坦克部隊裝備是大量的BT-5/7,T-26,T-28和少得可憐的T-34,KV-1/2。只有T-34,KV-1/2對德軍的三號四號坦克有優勢。T-28坦克,主炮是榴彈炮,裝甲薄弱,坦克戰的表現,可想而知

    5.蘇軍的坦克缺乏電臺,原因有兩個,蘇聯的電臺產能,還有觀念,認為訊號彈旗語喊話足夠了。

    6.而坦克集團軍司令部更是剛成立不久,無論是蘇軍的指揮員還是參謀人員都對於這種大編制的機械化部隊指揮方式知之甚少。

  • 2 # 二戰英雄連

    本來圖哈切夫斯基的構想建立大規模的機械部隊,但大清洗中,圖被錯殺了,他的理念和思想同樣被當成另類批判。而西班牙內戰T26坦克糟糕的表現,使得蘇軍將原有的坦克軍解散。

  • 3 # 二兩歷史

    這個確實,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即1916年1月15日,英國在法國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使用了這個鋼鐵大傢伙,一出場便贏得了世界的關注。

    戰後各個國家紛紛大力開展坦克的研究,之後蘇聯政權也是大力發展坦克、裝甲。其中,比較亮眼的有IS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T-40清醒水陸坦克以及各種裝甲車輛。

    但是,在二戰初期,似乎蘇聯起步較早,但實際並未形成強大的裝甲力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重工業發展不夠,裝甲車輛的生產能力有限。

    自二戰開始,起初,蘇聯並沒有想到德國的軍隊會直接攻打到自己的本土,所以也沒有進行強有力的戰鬥準備。而為戰爭所服務的軍事工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啟用和發展。到了1941年6月22日,德國背信棄義,動用190個師、3500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在從波羅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長的戰線上,向蘇聯大舉進攻。

    這個時候,蘇聯才意識到了危險,立馬開大馬力,恢復軍事工業,所以到1943年,隨著蘇聯強大軍事工業的逐步恢復,大量新型坦克開始裝備部隊,因此坦克部隊的編制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此時,蘇聯坦克旅下轄3個坦克營和1個摩托化衝鋒槍營,兵力1360人,裝備65輛坦克。這樣,逐步建立起了裝甲軍。

    第二:對裝甲集團強大優勢,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在二戰初期,蘇軍坦克部隊和德軍裝甲部隊展開了一系列血雨腥風的鋼鐵搏殺。而德國透過在西歐戰場的閃電戰,早已充分認識到了裝甲集團作戰的重要性。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古德里安率領第二裝甲叢集。在戰爭初期的巴巴羅薩行動中,自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7月11日為止,古德里安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佔據了幾乎整個白俄羅斯。之後的斯摩稜斯克戰役中,他所率領的部隊更是擊敗了蘇聯的鐵木辛哥元帥,同時佔領了斯摩稜斯克。

    所以,蘇聯在戰場上,透過血的教訓,深刻認識到了,裝甲軍作戰的強大威力。之後,靠著廣闊的戰略縱深以及強大軍事工業的支援,數以萬計的坦克裝甲一輛輛地駛出兵工廠,與德國的裝甲軍硬碰硬,並最終將裝機軍開到了柏林城下。

    第三:裝甲兵團作戰支援派,被政治清洗遲緩發展。

    蘇聯的裝甲軍發展緩慢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縱深大兵團突擊理論的圖卡切夫斯基元帥在政治鬥爭中被清洗,連同著清洗了一大批優秀的裝甲作戰的將領和士兵。並且,蘇軍於1939年取消了坦克軍的編制,並規定坦克部隊的最大編制不能超過坦克旅。

    這樣的一個彎路,導致了,蘇聯的裝甲軍發展雖然起步較早,卻一直未能成軍作戰。

    總結:

    所以,蘇聯軍隊的機械化發展雖然很早,但由於軍事工業發展的侷限性、對裝甲軍作戰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及裝甲兵團作戰支援派被清洗,導致了蘇聯軍隊直至二戰後期1942年才裝甲成軍,大規模兵團作戰。

  • 4 # 軍武最前哨

    眾所周知,以坦克為代表的裝甲武器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先由英法研製並投入戰鬥。沙皇俄國作為當時的參戰國之一,自然也耳濡目染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彼時,沙皇俄國也積極開展了一系列裝甲車的研發活動,但研製形式基本上都是先從國外購買(英法美),然後自行組裝或改裝。因此僅從時間上來看,沙俄絕對屬於機械化部隊探索的先驅之一。不過遺憾的是,沙俄當年的裝甲車並沒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充其量就是承擔一些警戒和偵查任務。

    蘇聯成立後,部隊的裝甲化建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不過其仍舊沒有被確立為陸戰中的主力。根據當時以特里安達菲洛夫等人為代表的蘇聯軍事家的理論,坦克、摩托化步兵只是在己方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繼續擴大勝利的後續輔助。

    儘管特里安達菲洛夫等人的理論沒有將裝甲化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升到足夠的高度,但也至少保證了蘇聯對這一領域的積極探索。而且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蘇聯後來成長為了可與美歐相媲美的裝甲武器自主研發國並大量出口至其他國家,但初期蘇聯坦克的研發主要還是來自於仿製:諸如法國的FT-17等被繳獲的坦克便成了蘇聯坦克的研製基礎。

    前述這一過程差不多開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也是在這一時期,蘇聯相繼建成了多個圍繞裝甲研製的兵工廠。而這也意味著蘇聯已基本上形成了從研製到生產的綜合體系。

    進入三十年代後,蘇聯的部隊裝甲化建設繼續蓬勃發展:1932年,蘇聯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化軍;1934年,蘇軍坦克總數超過5000輛;1939年,蘇軍更是裝備了24個獨立輕坦克旅、4個重坦克旅和4個坦克軍。

    不過在蘇聯裝甲部隊快速發展的背後也存在諸多不足:首先,蘇軍嚴重缺乏重型主戰坦克;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水了蘇聯裝甲部隊的實力。其次,蘇聯軍事最高決策機構對於機械化編制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在1939年之前,蘇聯原本已經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機械化部隊,但在當年底,莫斯科卻要求壓縮裝甲部隊的編制:最大不能超過旅級規模;毫無疑問,這也是蘇聯裝甲化建設發生變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述而言,蘇聯之所以在裝甲領域探索早卻成軍晚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缺乏主導戰役走向的重型裝甲;第二,編制調整;第三,軍事理論和戰術思想相對保守。

  • 5 # 戰略論

    儘管德軍在二戰中以擅長使用機械化部隊(裝甲部隊)而著稱,並一度給予蘇軍以沉重的打擊,但是不得不承認戰前蘇軍無論在機械化部隊的組建還是戰役理論的發展上都是領先於德軍的,尤其是在30年代時期。蘇軍在1931年便組建了機械化軍,類似於後來的德軍裝甲師,只不過支援兵種更少些,規模略小,但是在世界上已經非常領先了。以英法為首的軍事強國仍舊將坦克作為支援步兵的武器,遲遲沒有組建大型裝甲單位,德國的裝甲兵發展才剛剛起步,只有古德里安一人苦苦支撐。

    按照這個進度,到1941年戰爭爆發時,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將是世界最有戰鬥力的重灌部隊,長期的演習和訓練將使這些機械化軍真正適應戰爭,而且也將培養出大量的專業裝甲兵將領,加上蘇聯恐怖的坦克生產能力,蘇軍的機械化部隊無論在哪方面都要比德軍裝甲部隊強。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動亂徹底打亂了蘇軍的機械化成軍之路,斯大林對蘇軍整個指揮體系開始無情的清洗,上至元帥下至中下級軍官無一倖免,其結果就是那些精通機械化作戰的寶貴人才被迫離開了軍隊,蘇軍的戰役理論發展開始倒退,不久連辛苦組建的機械化軍也被解散。而此時的德軍不僅組建了許多裝甲師和摩托化軍,而且開始探索更大規模的裝甲使用戰術,即集團軍級別的裝甲叢集,在法國戰役中便組建了以古德里安名字命名“古德里安叢集”,這可以看作是裝甲叢集的雛形。

    德軍在歐洲的輝煌勝利極大的刺激了當時的蘇軍,他們很快發現之前解散機械化軍是極其錯誤的,作為彌補,他們開始迅速恢復這一編制,並且吸取德軍裝甲部隊的經驗,蘇軍也開始擴大機械化軍的編制,新的機械化軍編制幾乎是原來的兩倍,這體現了蘇軍對強大突擊能力的期盼。但是這一跨度實在是太大了,當時蘇軍的裝甲戰術只在坦克旅級別(幾十輛坦克),現在一下子上升大型機械化軍的級別(一個機械化軍有上千輛坦克,相當於德軍的裝甲叢集),顯然蘇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部隊也缺乏訓練,大部分機械化軍在組建完幾個月後就戰爭爆發了,連最基本的旅、團級戰術演練都沒有進行,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些機械化軍在初期的作戰中便迅速消耗殆盡,根本無法和德軍裝甲部隊抗衡。

    初期慘重的損失再加上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員,蘇軍被迫取消了機械化軍的編制,僅僅保留了一些坦克師,更多是開始組建大量的獨立坦克旅,這種小型的裝甲單位更加易於控制,較大的數量也能滿足前線蘇軍步兵單位廣泛的坦克支援需求,以對抗德軍的裝甲部隊。蘇軍在這一階段的需求也相當實際,與組建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大型機械化部隊相比,更加迫切的是要全面加強蘇軍各步兵集團軍抵抗德軍裝甲突擊的能力,數量眾多、靈活自由的獨立坦克旅顯然是最合適的選擇。

    直到1942年蘇軍才開始試圖重建坦克軍、機械化軍單位,甚至試圖組建大型的坦克集團軍,首要的因素就是蘇軍軍工生產能力的恢復,經歷了1941年的大遷徙,撤到大後方的蘇聯軍工廠已經逐步恢復了產能,蘇軍能得到更多的坦克,足以保證組建大型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另外1941年的作戰經驗表明,小型的坦克旅雖然可以勝任防禦的任務,但是卻無法擔負起進攻任務,尤其是對德軍後方的縱深突擊,這也是導致蘇軍冬季大反攻沒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要原因,蘇軍缺乏具備強大突擊能力的機械化部隊來發展蘇軍的勝利,蘇軍要想打敗德軍,將德軍趕出蘇聯國土,就必須發起進攻,而進攻就必須組建大型機械化部隊。

  • 6 # 薩沙

    這主要同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處決有很大關係。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是大縱深戰略的堅定支持者。

    而大縱深特別強調機械化部隊的使用。

    所以,蘇軍早在1930年就組建了實驗性的裝甲旅。

    具體編制為:下轄1個坦克團、1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和1個偵察營,共有60輛MS-1坦克和32輛T-27輕型坦克。

    到了1932年,蘇軍又組建了2個機械化軍,每個機械化軍下轄1個T-26機械化旅、1個坦克團(裝備BT坦克)、1個步兵旅以及軍直屬部隊,每個機械化軍總兵力約2.5萬人,裝備各型坦克約1000輛。

    可以說,這已經很牛了。

    在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主持下,蘇聯組建了4個坦克軍。

    然而,1937年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突然被處決,同時斯大林開始大清洗,導致相關工作中斷。

    蘇軍乾脆在1939年取消了坦克軍編制,並且強行命令坦克部隊的最大編制不能超過坦克旅。

    這等於將裝甲部隊獨立作戰的可能性完全消除了。

    因為裝甲旅實力太弱,不可能獨立作戰,只能作為步兵的掩護。

    結果,德軍隨後使用裝甲部隊閃擊波蘭、法國,大獲全勝,讓蘇軍深感震驚。

    驚恐下,蘇聯在1940年底才恢復機械化軍的編制。

    但是,這白白耽誤了2年多的寶貴時間。

    這樣,直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共組建了29個機械化軍。

    而這些機械化軍都是草建,理論上3.6萬人,裝備1000輛坦克,但直到戰爭爆發,沒有一個軍能夠達到這個標準。

    由於1941年蘇軍前線部隊幾乎崩潰,機械化軍根本無法得到必要的坦克,只能全部解散。

    這樣,1942年,蘇軍坦克部隊的編制主要是坦克旅和坦克師,每個坦克旅下轄2個坦克營,裝備46輛坦克。每個坦克師下轄2個坦克團和1個摩托化步兵團,裝備234輛坦克。

    然而,由於1942年蘇軍的繼續潰敗,裝甲部隊嚴重缺員,被迫將坦克師取消,全部改為坦克旅。每個坦克旅下轄2至3個坦克營,總兵力3000人,裝備各型坦克約80輛。

    然而,實戰中,蘇軍卻意識到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是正確的,在1942年恢復了4個機械化軍的編制。在1943年蘇軍總共組建了6個機械化軍。

    所以蘇軍真正可以獨立作戰的坦克部隊,其實直到1943年才成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鑽戒應該怎麼選擇才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