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淺淺的流年帶著微笑

    不是沒有姓氏的

    上古姓氏和現在不一樣,“姓”和“氏”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姓是從遠古祖先那裡繼承的,只有宗主一族才能祭祀祖先,享用祖先的“姓”,換言之,只有秦國國君才能用“贏”姓。

    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 2 # 陌影1028

    按照上古傳統,“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一再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從上古至春秋時期,見於文獻記載的只有姚、媯、姒、子、姬、姜、嬴、風、己、 任、羋、祁、妘、姞、漆、歸、偃、允、曹、董、曼、隗,共二十二姓。其中八個姓為女字旁,從側面反映了姓的母系社會起源。傳說中的神農炎帝姓姜,黃帝姓 姬,堯帝姓伊祁(祁),舜帝姓姚(後遷居於媯水,遂改姓媯),夏禹姓姒,商湯姓子。 姓——產生於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母系血統,區別血緣,後區別婚姻,姓不可變。 氏——產生於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區別子孫,後區別貴賤,氏可變。 例如:一個部落姓為“姚”,其一支子孫如果遷居到柳樹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為“姚柳”,“姚”為姓,“柳”為氏;同樣,遷徙到槐樹旁,可能會稱為“姚槐”。“姚”用來區別其他部落,不可變。“柳”、“槐”為氏,區別氏族分支,具有可變性。 姓氏的合一約在秦漢時期。同姓不婚,以“姓”區別婚姻。

  • 3 # 初酒

    有的

    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後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於遠遠超過原來姓的規模。

  • 4 # 細說簡史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我們現在人的名字,一般都分為兩個部分,即“姓”和“名”。姓,又稱姓氏,即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各個家族有自己特定的姓氏,這是更改不了的。但是在先秦的時候,所謂“姓”和“氏”,其實是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絕對不能混為一談的。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姓氏的產生

    大家可能知道,中國遠古時期是母系氏族社會,部落當中當然是女性說了算。而“姓”就是在此時產生,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一個種族的稱號,後來所謂同姓之間不可通婚的說法也是源自於此。例如《左傳》當中就說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而古代的姓,一般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媯、嬴、姒等等,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商朝的“子”姓,戰國時期楚國的“羋”姓。說來說去,“姓”其實也就那麼幾種。

    姓氏的區分

    但是,“氏”可就不一樣了,其種類之繁雜,數不勝數,這些千百種不一的“氏”,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姓”的演變。有些人以自己的國家名字為氏,如齊、魯、秦、衛等,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職業為氏,如索、陶、巫等,還有人以祖先的諡號為氏,如文、武、景、莊等,當然,還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職位為氏,如司馬、司徒、太史等,其數目之多,遠非“姓”可比。所以,先秦時期絕不可將這二者混為一談。

    姓氏的發展

    1、先秦時代姓是貴族和士人專有,平民與歐洲中世紀以及日本維新前一樣,沒有姓的,但一般都有名,平民的的名都是隨便取的,既不典雅,地位也不高,所以史書多不載,姓是肯定沒有的 貴族士人女性的名一般不會公開,而且當時稱謂多是丈夫諡號和姓連用,如武姜,要麼女子的出生國和姓連用,如宋子一直到漢初,平民才開始有姓。

    2、但是名也是隨便,如劉邦的老爸所謂劉太公的太公二字根本不是名,就是劉大叔的意思,真正的名字根本沒流傳,要知道他還是漢朝開國君主的老爸呢,史書照樣不給面子,沒資格被記載。總的來說,先秦出現在史書中的不僅是女子,地位不高的男子既無姓,名也不會在史書中記錄,所以看起來好象女人沒有名字一樣 。

    3、其實男人一樣沒有的,比如什麼黃裡公角里公之類的,那些根本不是名,是地名加稱謂,黃裡的老頭子,角里的老頭子,根本沒有名流傳下來 至於什麼女子隨夫姓就是扯淡了,那根本是千年之後的事,偽清侵佔中國後才普遍出現。

    結語

    姓氏文化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紐帶,中國姓氏文化是標記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一座史碑。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他們由於各種原因不斷遷徙,後在遷入地定居下來,繁衍後代、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 5 # 也讀春秋

    先秦時代是有姓的。像周武王開創的周王朝,周天子都是姬姓。

    先秦時代不僅有姓,而且還有氏。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者,姓公孫,名曰軒轅。”但其實是個誤會,錯把氏當做了姓,應該是司馬遷按照漢朝的習慣套用。

    在上古時期,姓是一種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上古時期常見的姓如姬、姜、姚、姒、嬴、媯等都帶有一個女字旁,說明這是從母權社會開始就有的。後來,隨著一族人數慢慢的增多,開始分支到各個地方,每個分支就有一個新的號,就是氏。《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所以,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

    在周朝時期,貴族才有姓氏,平民是沒有姓氏的。在稱呼上,女子一般稱姓,如齊姜、褒姒。而男子一般稱氏,如屈原(姓羋)。這樣稱呼的原因是因為上古時期,同姓不婚,所以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而男子更看重他的身份,他的氏就代表了他來自哪一支系,代表了他的地位和血統。所以,又有“姓以別婚姻,氏以明貴賤”的說法。

    那麼氏是怎麼來的呢?

    氏的情況比較複雜,一般有幾種情況。

    一、以封國國號為氏。如黃、薛、蔡、陳等

    二、以封邑名為氏。如屈(原)、知(瑤)等。

    二、以官名為氏。如司馬、司空、祝等。

    三、以居住地為氏。如東郭、西門、南宮等。

    其實,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姓”,大多就來自於先秦時期的“氏”。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也逐漸合而為一。漢代通通稱為姓,普通百姓也能有姓了。

  • 6 # 月下賞花

    這個問題需要首先追溯到那時候的社會形態是什麼樣的?

    按照現在對社會形態的劃分,秦朝之前屬於奴隸制社會,有奴隸就有奴隸主,姓氏是從奴隸主這些王族士族之中慢慢形成,用以區分。

    而奴隸呢,就沒有了姓氏了,他們的社會階層只有名字,沒有用以區分族系分支的姓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勢力的變換,有些奴隸呢,透過立功或者隨家中女眷的身份變化,進入了王族士族階層而被賜姓如趙姓的由來。王族士族因為官職或屬地的原因也會改變姓氏,如司徒,司馬,馬姓。

    我們現在自稱炎黃子孫,姓氏文化就像長江和黃河一樣能溯源,,且發展千變萬化,與其他山脈形成的河流互相補充才發展到今天的樣子的。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 7 # 花生酥糖

    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姓。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您看呢?

    軒轅故里中華姓氏樹

  • 8 # 歷史湮滅的足跡

    先秦時代是有姓的,不過不是有所人都有氏

    先秦時代的姓氏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時期,因為當時以母為主,所以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子底。比如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後來,由於社會的發展 制度發生了改變,由母系轉變為父權社會,才出現了氏。氏和姓不同,它是地位和官位的象徵,比如張氏始祖是弓矢的發明者。因此,只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一般姓不會改,而氏會隨著官位、封地的改變而改變。

    比如,一個王公貴族是張氏,他的一個兒子被賜封地有座戚城,他兒子的子嗣就以戚為氏。

    姓是跟血緣相關的,而氏有貴賤之分。所以這時候他們規定同姓不能通婚,但同氏可以。姓一般不會改變,而氏會隨著地位和身份的升高而改變。姓來自母親而氏來自父親,這也就父系時代了 由父親的身份決定地位高低,身份貴賤。

    這些姓隨著不斷地開枝散葉,分流到各地,便產生了各種“氏”

    這些氏有的以封地為名,比如諸侯受封的國名趙氏;有的以官職為名,比如商鞅受封於商。;有的便以居住地為名,比如你姓張 你有兩個兒子 一個在上海定居一個在北京定居 就可以叫上海氏和北京氏了;有的則以祖先號為名,比如孔丘的孔氏。

    直到秦漢時期,由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很多封號都取消了。氏也就沒有意義了,逐漸與姓融合,變成了通婚時來區分的標誌。

  • 9 # 歐洲軍武通訊
    【姓的起源】

    “姓”誕生於母系氏社會。據《白虎通義·姓名》記載:“姓者,生也”。意思是“姓的人,是人所生的”。這進一步證明了“姓”即“女人所生”,也就證明了“姓”的確是誕生在母系氏社會中。

    【氏的起源】

    從考古中發現,“氏”在甲骨文文字中,它是“支”的象形體。是母系社會以後,從父系社會演變而來的,“氏”是姓的分支;到了夏商周三朝的時候,“氏”已經成為貴族人士所專有的代名詞,在周朝的時候達到了巔峰。

    同一祖先子孫後代人員越來越多,往往會把同一祖先後代的人分居在世界各地。他們同樣保留了姓,方便以後可以認祖歸宗,他們可以在“姓”的後面取一個稱號作為自己的代號,就稱為“氏”。“姓”是一個家族後代人員所共同擁有的稱號,“氏“就成為了“姓“的一個分支。

    【姓與氏的作用】

    在先秦之前如果既有姓又有氏,那麼這個男子可以叫他的“氏”無需帶他的“姓”,但是婦女只稱“姓”無需帶“氏”。先秦之前氏的作用,除了代表身份地位外,對婚姻物件範圍的限制也是起著重要的作用。

    據周朝記載,姓同氏不同的人,婚姻不可結合;氏同姓不同,婚姻可以結合。例如趙國有一個姓姜的欒氏和一個魏國姓姬的欒氏,他們的婚姻就可以結合。

    周朝這種同姓不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優生優育”,但是更加鞏固了宗法制度的作用。”在同姓與同姓、異姓與同姓之間,只要這樣加能鞏固貴族人士的地位。

    【秦漢姓氏合一】

    根據考古學家證實,從人們有了文字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段時間,古中國的姓只有30個左右。春秋戰國以後,在不到四百年的時間裡,古中國的姓突然增加了不少。據漢代史書記載,漢代”姓”已經有130個左右(其中包括3個複姓)。

    戰國時期,由於混戰,宗法制度開始崩潰,舊的姓氏制度已經混亂,這個時候姓氏開始合一。秦漢時期,姓氏已經合為一體。

    總結

    先秦之前,地位不高的女子和男子既無姓,甚至名字也很不雅,所以女人和男人一樣姓名都沒有,只是到了秦漢時代才出現了姓氏合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淮流域出現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