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食膳美食

    《如此包裝》《賣柺》《拜年》《主角與配角》《心病》《打工奇遇》《英雄母親的一天》《昨天 今天 明天》《吃麵條》《打撲克》

  • 2 # 漫漫旅途

    藝術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小品又是藝術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目。那麼,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小品也是出了很多經典好看的作品。那麼,在我心中,最經典的十部小品有以下這些:

    1、2015年-《車站奇遇》。

    這部由潘長江和蔡明表演的小品,個人感覺也是非常的搞笑,特別是每次看到蔡明懟潘長江的時候。當然了,這也是一部非常煽情的小品,講的空巢老人盼著孩子回家的的故事,我看了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是把我給感動到了。

    2、2014年-《扶不扶》。

    由沈騰、馬麗等表演的《扶不扶》,據瞭解,這部小品是根據現實狀況來進行創作的,如果沒記錯的話,那時候老人倒了不敢扶這個新聞鬧得是沸沸揚揚,接著這部小品就孕育而出。雖然現在過去好幾年了,但是有句話一直影響這我,那就是:人倒了不扶,那人心不就到了嗎?其實,我們周邊還是有很多好人的,只是偶爾的一兩顆老鼠屎搞壞了一鍋粥。

    3、2001年-《賣柺》。

    沒記錯的話,這部小品是趙本山老師和範偉老師表演的,我記得我們家看這個小品的時候,一陣又一陣的哈哈大笑。內容到現在我還記得,趙本山老師在小品中,一次次忽悠範偉老師買拐,並且是每次都成功了。整部小品具有非常強的現實諷刺意義,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耐看的小品。

    4、2011年-《美好時代》。

    由黃海波和海清演的《美好時代》,我記得主要是講友情在誠信和金錢之間的選擇,那是一個非常常見,但是又不常見的故事,幫朋友買彩票中獎了,這事該不該跟盆友說呢。你們覺得呢?該說嗎?

    5、2009年-《不差錢》。

    由趙本山老師和小瀋陽表演的《不差錢》,個人覺得是經典中的經典。劇情中,真切的表演出農村人民的樸實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表現出自身傲氣,對農村人的看不起、嫌棄。那一句朗朗上口的臺詞,“我叫小瀋陽,英文名叫小瀋陽”。穿著蘇格蘭式衣服的小瀋陽也因為這個小品而爆紅。

    6、2008年-《夢幻家園》。

    這一年是我們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們也是經歷了很多。蔡明和郭達表演的《夢幻家園》,蔡明留著一頭搞笑的髮型和郭達農民工的奇遇搞笑故事。其中,蔡明嗲聲嗲氣的“這是為什麼呢?”也成為當年的網路流行語,也是非常經典的一部小品。

    7、2008年-《開鎖》。

    由黃宏和鞏漢林表演的《開鎖》,反應了一個非常現實、實在的問題,由開鎖一故事而讓我們深思固執的規則和變通的想法之間的好處。我們在生活中,其實都是可以多變通,畢竟規矩有時候是死的,我們的人、腦力確實活得,你說是吧。

    8、2006-《說事兒》。

    由趙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聯合表演的《說事兒》,我記得該節目是以《小崔說事》為背景,是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續集。愛誇張炫耀的白雲和樸實淳樸的黑土,兩人之間的對話而引起一系列搞笑的故事,雖然已經過去13年了,但是呢還記得宋丹丹那句“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你們都可還記得???

    9、2005-《功夫》。

    這部也是趙本山老師的作品,和範偉一起主演的《功夫》。記得當年,我看的時候笑得合不攏嘴,再到後來直接笑的肚子疼,“你是這麼想的,那豬也是這麼想的”,我記得後來,直接用這句話開刷好幾個朋友。

    10、1995年-《如此包裝》。

    這部由趙麗蓉、鞏漢林、孟薇表演的小品,講述了主人公來到一家包裝公司拍攝了評戲的MTV,結果拍攝出了說唱版的評戲《花為媒-報花名》,最後不滿地離開的故事。這部小品緊扣時代脈搏,具有非常強的諷刺意味,極度諷刺那時候過度包裝現象。這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值得品味的一部小品,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個人建議去看看。

  • 3 # 我叫秋天

    小品的本質是短喜劇,或者稱為幽默短劇,它必然是尊重最基本的戲劇規律的。甚至可以說,小品的某些特徵,決定了它是衝突性、戲劇性更強烈的戲劇,大部分小品符合「三一律」,「用一地、一天內完成一個故事」,內容上也需要安插「三翻四抖」;由於容量、時間的限制,很多時候,小品只是小故事或者情境化的生活截面,必然要求內容短小、精悍;臺詞有爆發力,容易引發記憶或者傳播,表演有極度的個人特色……這對小品的創作和演員的表演,都提出很高的要求。

    以下是我個人心目中的十大小品。

    1. 1995年 趙麗蓉、鞏漢林《如此包裝》

    將趙麗蓉老師的《如此包裝》排在首位,是出於對她極度的尊敬和喜愛。2017年《中國有嘻哈》大火之後,有媒體回憶起1995年,67歲的趙麗蓉在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將說唱與評劇交融一體的表演,節奏感強勁,動作瀟灑,評價她為「當之無愧的潮流教母」。

    趙麗蓉本來是一位資深的評劇表演藝術家,一位國際影后(1991年,憑《過年》中的「母親」一角獲該年度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后),卻因為春晚,透過小品這一藝術形式中,獲得了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認可,由此也可以映照一個國家大眾藝術的潮流風向。

    這一年的春晚,趙麗蓉和鞏漢林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組合。小品緊跟時代,立意諷刺演藝圈內流行的包裝熱。先上場的鞏漢林穿著雙排扣西裝,梳馬尾辮,「潮流」「包裝」「Hi~ 嗯哼~」……滿嘴潮流新詞,揮舞著閃亮的人民幣,誘騙老太太簽約,還嫌棄評劇的「老腔老調」,眼看著老太太無招架之力。

    2. 2001年 趙本山、高秀敏、範偉《賣柺》

    在小品創作上,《賣柺》是一次巨大的革新。它徹底地擺脫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德教化的束縛,在創作上完全自由。在春晚舞臺上,它也是奇峰凸起,倏乎而至。

    還記得2001年春晚這個節目表演完,當我們還沉浸在疾風暴雨式的觀賞感受中的時候,它已經乾淨利落地結束了——《賣柺》的時長只有約10分鐘,相比其他小品是足夠精煉的。

    3. 1998年 趙本山、高秀敏、範偉《拜年》

    這一年,高秀敏和趙本山、範偉在春晚上合作《拜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東北「鐵三角」的模式就一直固定下來,直至高秀敏的去世。

    《拜年》獲得了當年小品類二等獎。諷刺方面雖然沒有那麼深刻,但人物的刻畫和矛盾的製造都很自然,不刻意,笑果也很好,高秀敏和趙本山的「夫妻」檔幾乎是絕配,將富有黑土地本色的農民夫婦刻畫得很傳神。

    他們怕官、套近乎,對待「官前官後」態度不一樣,然而本質卻又憨厚可愛。作品不掩蓋人物小的缺陷,不虛美,對待人物的視角是平視的。

    在這個小品中,作者設計了兩次轉折:第一次是對真相的誤讀,誤以為範鄉長被撤職,第二次是得知真相後,夫妻倆的反應。兩次轉折都依靠強烈的「不協調性」引發喜劇效果。

    高秀敏、趙本山喜歡化用流行歌詞、歇後語或者方言俚語,或者利用「錯愕」,形成很強的語言趣味,其根源則是二人轉中的「說口」。他們都仔細研究和掌握了傳統說口的節奏和韻律,加上他們獨特的腔調、口音,一張嘴便能妙語成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應。

    優秀的小品演員都需要「標籤化」的聲音或肢體語言:高秀敏哈哈哈的大笑,趙本山的哆嗦、翻白眼、摔跤,都成了人物在舞臺上的標誌化特徵,然而他們對這些「標籤」的運用也還是節制的,沒有到濫用的程度。

    4. 1990年 陳佩斯 朱時茂《主角與配角》

    在春晚的舞臺上,陳佩斯和朱時茂是風格很特別的一對搭檔,兩人一正一邪,形成鮮明對照。《主角與配角》是陳佩斯與朱時茂兩位在1990年央視春晚表演的小品,這是兩人第五次合作上春晚,節目播出後在全國轟動。從那一年起,小品正式取代相聲成為春晚的第一主角。

    小品以「八路軍」與「漢奸」的較勁為素材,小品中,飾演「叛徒」的陳佩斯為了當上主角,耍盡了各種小聰明,最終在觀眾的支援下成了「八路軍」,可最後因習慣問題又迴歸「叛徒」形象。

    這部作品小品結構緊湊,臺詞精煉,包袱之間始終存在內在聯絡,矛盾始終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是一部不可多得作品。

    這部「全靠演技撐起來」的小品,臺詞也很精彩:

    「隊長~別開槍!是我!」

    2003年 趙本山 高秀敏 範偉《心病》

    《心病》的編劇是何慶魁、武揚,故事發生的背景依然是農村,但是卻嫁接進「心理診所」這個新鮮的外來事物,強大的反差令人錯愕,卻創造出極富有衝突的故事場景。

    小品的第一階段,用精煉的自白和對話,穿插幾個小包袱,迅速地交代人物身份、故事背景。

    第二階段涉及多次反轉,隨著「秘密」一步步剝開,三位主角在2分多鐘的時間裡,人物關係轉變多次,當初範偉上場時戴著的「小火爐」數易其主,各人心中依次「拔涼拔涼」。

    劇情反轉之迅猛而合理,讓讓觀眾煙花繚亂,應接不暇,而這其中對最後大反轉的鋪墊,卻依然紮實而嚴密。

    最後的大反轉部分,由趙本山加強版的翻白眼、抽搐、暈厥來完成,前面數次自誇、不斷加碼的不愛錢的本性剎那間轟然倒塌,結尾乾脆響亮。

    三人的配合恰如其分,表演堪稱完美。範偉在這部劇裡,表現出更靈活、更多變的的一面,有人評價,他在這部小品已經表現出超過趙本山的光輝。

    6. 1996年 趙麗蓉、鞏漢林《打工奇遇》

    從某種程度而言,《打工奇遇》是《如此包裝》的續篇或者姊妹篇,它們有相同的主題:傳統道德和現代商業利益的衝突,此外,「受矇蔽——屈服——翻轉」的內在結構也很雷同。所以說,《打工奇遇》在創造性上是不夠的。

    另外,趙麗蓉的表演也沒有《如此包裝》那麼隨意和生活化,為強調喜劇效果,有幾處動作設計稍顯刻意,但這些微瑕,仍然不妨礙它是精品,是趙麗蓉的第二代表作。

    表演形式上,趙麗蓉再一次大膽將曲藝融入演唱,報菜名的小調,至今很多人耳熟能詳。

    7. 1989年 趙麗蓉、侯耀文《英雄母親的一天》

    這是趙麗蓉第一次在春晚小品舞臺上大放異彩,前一年的還沒有取得如此的效應。這部小品中,侯耀文飾演的電視導演力圖拍攝英雄母親的正面形象,可趙大娘偏偏不買賬,堅持一以貫之的質樸得語言和生活方式,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讓人記憶猶新。

    由評劇老藝人成功轉型而來的趙麗蓉,憑藉著她那特有的古樸與平凡的氣息,贏得了觀眾的青睞,從此春節晚會的舞臺上多了一位帶唐山口音、平凡得非常可愛的趙大媽。「司馬光砸光」的經典笑料,也令人記憶猶新

    8. 1999年 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昨天 今天 明天》

    1999年是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最火的一年,於是當年的春節晚會就出現了一種全新樣式的小品,在主持人崔永元的牽扯下,趙本山和宋丹丹把該說和不該說的實話都抖了出來,包袱一個接一個。可惜的是,平時老練的主持人崔永元,在趙本山、宋丹丹光彩的映襯下,簡直有點跟不上趟。

    9. 1984年 陳佩斯、朱時茂《吃麵條》

    《吃麵條》是小品誕生之初的經典,它也是春晚上第一個有情節、有矛盾衝突、有主題的小品。雖然它不過是演員透過對吃麵條這一動作的惟妙惟肖的模仿來達到愉悅受眾的目的,並沒有含有什麼深刻的意蘊,但在一個需要笑聲、需要放鬆的年代,它是顯得那麼稀缺、可貴。

    即便在小品經歷了30餘年的發展之後,現在來看陳佩斯和朱時茂的表演,仍然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兩個人並不是很突出語言元素,而是充分運用表演中的肢體語言,比如在《吃麵條》中陳佩斯並沒有真的吃下一根麵條,但卻讓億萬觀眾在他的表演中感到了吃下7碗麵條後撐破肚皮的感覺。

    10. 1994年 黃宏侯 侯耀文《打撲克》

    侯耀文和黃宏是一對臨時搭檔,不過就是這對臨時搭檔臨時起意,為觀眾奉獻了一個經典。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在於創意,利用名片這種社會道具代替撲克打牌,於是秘書管董事長、小報記者通殺的笑料一個接一個,把商業經濟大潮中的種種現象,全串聯起來針砭一翻

    《打撲克》這部作品小巧、精緻,類似「撲克—名片」這樣的道具也只能使用一次,再用就喪失喜劇性了,所以也顯得難得。它也是黃宏小品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這之後,黃宏就很愛唱讚歌,充當起「正能量」的官方代言人,作品也變得空洞、說教起來。

    很多演員因為小品一炮而紅,也因為小品決定其舞臺軌跡和命運。前網路時代,小品爆紅的原因,一方面是中華民族歷來有喜歡這種片段式的、精粹性的、技巧性的說唱藝術的強大傳統,另一方面,在影視喜劇未全面普及之下,小品折射時代潮流、對普通人生活的關照,也使得它能迅速地成為大眾娛樂的焦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星note9pro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