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彭歌

    關鍵是,機身防抖與鏡頭防抖要協調一致,而不是互相干擾、抵消。很長時間裡,我認為索尼五軸防抖不必再配防抖鏡頭,後來使用A7R3,發現鏡頭防抖功效明顯,這才釋疑。

  • 2 # 任吉的雲吹

    這是兩個不同的技術手段。先回答如果都有,效果更好。先談各自的優缺點。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抖動會引起什麼情況。因為相機的成像原理是透過鏡頭把景物的光影,收集到機身內,並且透過暗箱讓這個景物的光線,匯聚到cmos上,形成清晰的影象。畢竟拍攝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曝光時間。那麼在這個時間內,如果相機發生了抖動,那麼透過鏡頭獲取的景物,在cmos上的成像就會發生偏移,當前一部分時間曝光的影像和後一部分時間曝光的影像不重合的時候就會引起影象的錯位疊加,造成圖片的模糊。

    鏡頭防抖,是透過矯正鏡頭的光軸來實現抵消掉因為手持相機抖動而引起的影象發虛和模糊。而鏡頭防抖的原理是,透過鏡頭上的陀螺儀等裝置,來偵知抖動的方向,幅度和頻率等各種偏離引數,然後透過鏡頭上的cpu晶片計算出偏移的資料,透過調整鏡頭的光軸,來實現反向的補償。實現抵消掉手抖動引起曝光時候的影象位移重疊,使透過鏡頭的影象始終在cmos上完全重合,而不會形成錯位重疊曝光。這樣就形成了清晰的影像,這是鏡頭防抖的原理。

    機身防抖,則是透過懸浮的cmos,讓cmos靈活移動來抵消因手持震動而發生的光影在曝光的過程中發生錯位重疊,簡單講當發生震動引起成像向左偏移了,cmos就向左偏移,如果向上偏移了,就向上偏移等等。這樣的結果,不管震動後圖像偏移到哪裡,我的cmos就對應偏移到哪裡,這樣在曝光過程中,我的影象始終是重合的,就完成了機身防抖的過程。這就好比射箭,透過箭靶的移動,讓你每次射箭都會正中靶心一樣的道理。

    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最終的結果,都是在曝光的過程中,都是讓cmos成像穩定重合。而不是位移疊加。這兩種方式都是非常有效的。區別在於,機身防抖,可以適應所有鏡頭,即便沒有防抖的鏡頭,開啟了機身防抖,也可以達到很好的防抖效果。而鏡頭防抖則是隻能針對這隻鏡頭能夠達到防抖效果,而更換了沒有防抖的鏡頭,那麼就起不到防抖的效果。機身防抖加上鏡頭防抖,會使防抖的位移糾正範圍更大,糾正力度更強。所以機身和鏡頭的防抖疊加可以起到更好的防抖效果。

    但是機身防抖會增加很大的成本。這裡就不展開詳述了

  • 3 # 鏡頭前的故事

    每種工具或者鏡頭,都要問問自己用來幹嘛的。釣魚用魚竿,砍柴用菜刀。

    風光用三腳架一般用不上防抖,同時架在三角上慢門還要關掉防抖,以免鏡頭抖動。

    而如果你拍運動的多,或者想手持還能用比較慢的快門拍出清晰的畫面,就需要防抖功能的鏡頭。一般來說快門到1/60以下就會開始有模糊的風險,而防抖鏡頭大概還能往下降一些,但是最多也只能到1/25。

    為什麼說這麼多,是因為帶防抖的鏡頭都不便宜,家裡沒有礦,鏡頭那麼多,還是三思後行。

  • 4 # 攝影小Z明

    按常理,二選一就夠了,沒必要二個同時上。這麼多年使用下來,還是感覺機身防抖更好點。關鍵是一次投入,省錢。鏡頭防抖,都得花上一筆不小的錢才能擁有更好的效能。

  • 5 # 江千里2014

    如果從另一側面講:鏡頭防抖有些多餘的!

    第一要練好雙手的硬功!本市一個朋友運用100--400毫米大白鏡頭,就是運用雙手拍攝的,從無虛片。

    第二,儘量應用三腳架!

    國內著名攝影家逄小威給國內外名人拍攝寫真照,自述:不用三腳架,就不要攝影!因此講鏡頭的防抖是可有可無的。

  • 6 # 卷太郎攝影坊

    微單相機如果有機身防抖,鏡頭防抖是否還需要?當然要。

    機身防抖和鏡頭防抖是可以疊加的,並非相對獨立的,機身防抖加鏡頭防抖可以讓防抖效果更加明顯。

    具體的理論就不再這裡贅述了,因為還是廠家在這方面最專業,作為使用者有一些瞭解就可以。機身防抖是利用了cmos感光元件懸浮的構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來自各個方向的抖動影響;鏡頭防抖是利用了鏡片的懸浮來達到抵消抖動影響的效果。這兩者並非選其一的功能,可以同時開啟,只要機身和鏡頭都有防抖就可以讓防抖效果雙重疊加,達到更加穩定的效果。

    例如防抖方面做得最到位的m43陣營的奧林巴斯,在開啟雙重防抖的情況下,手持拍攝甚至可以把快門速度設定在幾秒鐘的範圍內,這對於傳統單反相機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一般超過1秒以上的快門速度手持根本拍攝不了,即使你是鐵手也很難保證成功。不過這也得益於它的cmos尺寸是m43規格,比apsc、全畫幅尺寸要小,這樣做防抖相對來說是容易一些的,可以實現的防抖效果更好。

    索尼全畫幅a7系列的機型中也配備機身防抖,在這樣的大型cmos感測器上,五軸防抖雖然有些作用,但比奧林巴斯防抖效果要明顯差一些。

    對於防抖這事,我是這麼看的:

    1、如果手裡的器材沒有機身防抖,只有鏡頭防抖,完全不用糾結,也不用為了防抖而捨棄器材去換新的,對於拍平面照片來說,有鏡頭防抖就足以了,就算機身和鏡頭都沒防抖,我覺得也並沒有太大影響。一般情況下掌握好安全快門,手持拍攝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使用長焦鏡頭,即使機器有防抖,上架子拍攝還是最穩妥的方式,防抖代替不了架子。

    2、如果手裡的器材有機身防抖,那麼就好好發揮它的價值,利用好這個功能,透過防抖的應用,來拍出一些有創意的作品。防抖是個加分項,有了防抖當然用起來會比沒防抖更省事一些,可以有效降低快門速度。不過快門速度也並不是完全為了防抖而調整的,如果你拍攝的物件是運動的,那麼快門速度過低,照樣拍出來是模糊的。

    因此,不用過多糾結防抖的事情,防抖有最好,有雙重防抖更好,沒防抖照樣拍!

  • 7 # 安東尼的生活日記

    無論你是用微單來攝影,還是拍影片,建議購買帶有機身防抖的相機。如果經濟允許的話,買有防抖功能的鏡頭會更好。攝影有時,就是那一瞬間,有機身防抖,加鏡頭防抖,就是雙保險。

  • 8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設計的,都是抵消抖動造成的失真。首先要說一條,它們在設計的時候都是獨立完成的,並沒有考慮互相協同。也就是說,機身防抖的目的是配合非防抖鏡頭,反之亦然。還有一個關鍵,防抖機制並不是精確追蹤成像,而是追蹤機身或者鏡頭的機械抖動。因此,機身和鏡頭如果各自單獨工作,其效果是可以預期的;在同時工作的情況下其效果是不可預期的。由於它們之間沒有協同的機制,因此,對於同一個抖動就會各自採取各自的動作,這二個動作疊加之後的結果是增強、抵消還是減弱?其實是隨機的。所以,通常情況下,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只要開啟其中一個就可以了。如果都開啟的話,防抖效果反而是不可控的。哪一個防抖效果更好?由於鏡頭內部空間有限,所以它的防抖機構只能是徑向的。而機身防抖可以驅動感光元件做至少縱橫三軸運動,從而抵消抖動造成的失真;有的除了縱橫三軸,還可以加上徑向,防抖效果更好一點。因此,我的建議是如果機身有防抖,就儘量使用機身防抖,關閉鏡頭防抖。而且,防抖功能改善了模糊失真,也是有代價的;俗話說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防抖的代價是畫質,特別是解像率,無論鏡頭防抖還是機身防抖,最後的解像率都會降低。因此,廠家會說防抖可以降低二檔速度,其實也就是二檔,再慢了的話就防不住了。那對於防抖功能造成的解像率下降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提高畫面畫素量,也就是我們說的解析度,實質上是降低圖片的放大率。由此,進一步說,拍照的時候儘量少拍多餘的畫面,後期儘量少裁剪。也就是說,拍照時注意構圖嚴絲合縫,回家就不再從圖片中裁剪。如果要得到鏡頭和機身配合的最佳畫質,肯定要把所有防抖關閉。這時候就要靠人工防抖,其實應該是穩定拍攝。第一,手持相機的穩定性,這個肯定要練。第二,那就是正確的拍照姿勢,左手託相機,左臂彎曲後肘部頂在左側胸部,這是加強手臂支撐作用。第三,右手按快門的時候,只有按快門的食指動作,右手的其餘部分都不動。這一條和射擊運動擊發的動作不同,射擊的擊發是食指和拇指一起協同。另外,可以提高感光度ISO值,這樣也可以提高快門速度,避免抖動的影響。總之,機身和鏡頭防抖開啟一個就行,機身防抖效果更好。

  • 9 # 從耗子胖成豬

    微單機身防抖還要鏡頭防抖嗎?

    首先很明確的告訴大家:機身防抖不能取代鏡頭防抖!

    為什麼這麼肯定呢?

    原因很簡單,機身防抖是一看影象感測器位移實現抖動補償的技術。它天然存在一個缺陷,就是它的“防抖補償量”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在各個方向軸上浮動2mm左右的位移。

    下圖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你用200mm左右的鏡頭拍月亮,手抖的角度大概是1度(跟月亮的視角相當),那麼這種情況下,感測器需要位移補償的量大概就是1/7~1/10邊長。

    可是當你換用一個超長焦鏡頭拍攝月亮的時候,抖動的角度依然是1度左右,但這個時候,抖動對畫面的影響就非常恐怖了!

    如果要矯正這種抖動,CMOS的位移必須達到1/2邊長才行!

    所以,這個例子很簡單直白的說明了一個問題:

    機身防抖設計中,影象感測器2mm的位移補償量,對於短焦鏡頭而言,是沒啥問題的,但對於長焦鏡頭而言,2mm的補償量根本沒啥意義。

    而鏡頭防抖的原理是利用“陀螺自穩”原理,透過“浮動的防抖鏡組”高速自轉,實現穩像。它無論對廣角鏡頭還是長焦鏡頭,所起的效果是一致的。

    所以,回到本問題:

    1、機身防抖永遠無法取代鏡頭防抖,尤其是在長焦鏡頭領域。

    2、目前採用機身防抖的品牌,諸如奧林巴斯、索尼、松下之類,均在自家的長焦鏡頭上採用了獨立的鏡頭防抖設計。

    3、機身防抖對於廣角鏡頭的補償能力很強,機身防抖結合鏡頭防抖,在短焦鏡頭的應用上,防抖可以達到將近10級的水平!

    例如有很多攝友在奧林巴斯的M43微單相機上,可以使用12mm鏡頭手持5~10秒拍攝不糊片,這就是利用了機身防抖的特性。但如果換用300mm f/4.0pro鏡頭,跟尼康、佳能的600mm鏡頭防抖對比,奧林巴斯的防抖優勢就不復存在。

  • 10 # 光線攝影學院

    目前,不少微單相機都已經具備了機身防抖功能,那麼,鏡頭防抖功能,就是多餘了嗎?關於機身防抖和鏡頭防抖,我具體談談:

    賓得單反相機,具備赤道儀的功能哦,天文攝影,星空攝影,真的是厲害極了哦!

    一、先談談,歷史上,機身馬達和鏡頭馬達的話題

    在1980年代,攝影鏡頭從手動對焦變成自動對焦的過程中。

    有的廠商,比如說尼康,尼康選擇了在機身內安裝自動對焦馬達。

    有的廠商,比如說佳能,佳能選擇了在每一款鏡頭內安裝自動對焦馬達。

    最後,尼康也回到了在每一款新款鏡頭中安裝自動對焦馬達的狀態。

    當然,這個和機身防抖/鏡頭防抖,沒有必然的關係。

    只是簡單回顧一下歷史。

    二、微單的機身防抖,有何優勢和劣勢了?

    1,優勢,就是每一款鏡頭都具備了光學防抖功能。

    2,尤其是,尤其是大多數超廣角鏡頭和標準鏡頭,本身是沒有光學防抖的,但是因為有了機身防抖,所以也變相等於有了光學防抖功能。

    3,對於攝像來說,機身防抖看似有用。但是,實際上,還是沒啥實用性。畢竟真正專業攝像,還是要使用三腳架或者穩定器的了。

    4,對於要求不高的攝像來說,比如說家庭使用者或者自媒體使用者,可能還是電子防抖更強更實用。而且,電子防抖,也不會產生髮熱的問題。

    5,機身防抖,對於長焦鏡頭來說,起不到啥作用。

    6,機身防抖,如果科學計算,甚至可以取代天文攝影的赤道儀。比如說賓得K1單反相機,就具備赤道儀的功能哦。

    7、機身防抖,發熱比較嚴重,尤其是天氣熱的情況下。

    8、機身防抖,也增加了故障率。如果你要去一些艱苦的地方,可能會遇到一些艱苦的危險情況,可能還是沒有機身防抖的機身,更加可靠和靠譜,值得信賴。

    三、鏡頭的防抖,有何優勢和劣勢呢?

    1,有利於光學取景器看到穩定的影像。

    2,光學防抖,可能會影響鏡頭達到最佳的光學成像質量。

    3,光學防抖,對於長焦鏡頭來說,確實是必須的,這個機身防抖無法取代的了。

    四、無論有多麼厲害的防抖,一旦你使用的是高畫素機型,並且追求最好的成像質量

    那麼,還是建議關閉防抖功能,老老實實的使用三腳架。

    五、如果是自媒體攝像或者家庭攝像,其實不建議使用全畫幅相機的了

    對焦和防抖,都是麻煩事情。

    能夠用手機搞定就用手機搞定好了。

    aps機身,其實比全畫幅更加實用。

    六、其實,對於自媒體來說,松下M43的攝像真的很夠用了,機身防抖加鏡頭防抖,基本上夠用了

    如果是作為照相機,松下M43的價效比不行,成像質量也不夠好。

    但是,如果作為攝像機,其實松下M43的優點還是非常多的了,是非常值得考慮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盛唐詩歌與中唐詩歌的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