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李白一直想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在皇上那兒碰了釘子。好容易有個賞識他的王爺了,豈能不雀躍?這就是李白天真的一面了。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首先我想說的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李白作為一個詩仙,他的才華自然是在文學造詣上的,無與倫比,可是政治頭腦確實不咋地,眼光也不是很好。

    李白為何追隨謀反的永王呢?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景:

    1,安史之亂下的歷史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年),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了,李白那神仙般飄逸生活者,被打破了,這個時候有一個王子走進了他的生命裡面最重要也是最悲慘的時刻,他就是永王李璘。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從小失去了母親,雖然長的有點歪瓜裂棗,但聰敏好學,博學而聞名於玄宗諸子。四歲的李璘被封為永王,開元十五年,遙領荊州大都督;開元二十年七月,加開府儀同三司,太平的王爺在安史之亂下也就做到頭了。

    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六月十四日中午,在馬嵬坡驛站,痛苦的唐玄宗縊賞賜給了楊貴妃一條白綾。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頒佈了兩個任命:一,太子李亨充任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為的就是恢復黃河流域的使命;二,永王李璘充任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節度都使,經營長江流域的使命。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也就說,他進入了永王的視野範圍。

    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57歲。

    2, 個人的經歷與選擇

    李璘三次上廬山相請李白,那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興高采烈的去投奔了,因為他的詩寫反映了他自己,這一輩子沒有被人重用過,,,,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事實!

    在遊歷至長安時,賀知章讚揚李白為“謫仙人”,稱其詩“可以泣鬼神”,因而名重京都。未幾,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見,受任職供奉翰林,職掌密命。但是近兩年的宮廷生活,使李白看到了統治階級最高階層的荒淫與腐朽。李白因性格清高,嘯傲公卿,不為權貴所容,終於被排擠出長安,又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實際上是四處流浪。

    李白的詩歌大多有政治抱負和愛國主義精神,理想是實現“濟蒼生”、“安黎元”,現在機會給你了,你會不選嗎?

    不會,於是永王把李白"闢為府僚佐",但是李白政治眼光確實不行哦,還留下一個證據,興奮不已的李白在行軍途中潑墨揮毫,一口氣寫了《永王東巡歌》組詩十一首,其中有一首詩,成為了日後謀反的鐵證,就是這個——"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詩中連用用典秦始皇營建海中橋、漢武帝樅陽射蛟龍、唐太宗李世民渡遼河徵遼東對永王李璘極盡歌頌讚美之能事。

    最後我們看看其他人,同在江南的名士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但卻拒不受邀,因此後來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3, 流血的王位

    李白在他的詩中寫道: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他儼然以當年東晉名將謝安自比,可惜選錯了人。

    永王李璘坐鎮江淮,手握重兵,江淮歷來是唐朝財賦重地,財貨山積,其子襄城王李偒(一作李瑒)勇武有力,喜好用兵,還有薛鏐、李臺卿、韋子春、劉巨鱗、蔡駉(一作蔡垧)等人為謀士,上表啟奏:

    “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千裡,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李璘居然起了不臣之心,想另起爐灶。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李璘在未經朝廷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動水師大舉東下,想攻佔江南重鎮廣陵,正式拉開他的叛亂帷幕。

    李白還以為是平叛,激動地寫下"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於是乎,李白為自己錯誤的政治判斷付出了代價——當太子李肅在靈武繼位,以平叛的罪名端掉永王李璘後,李白便以謀逆罪被下獄流放。

    最後的最後,李白因為大赦天下,才結束流放,一首詩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全詩充滿歡快的節奏,喜悅的心情躍然紙上,也為我們留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 3 # 春水流的囈語

    七月十五日,唐玄宗行至漢中郡後,詔令諸子分領天下節度使。諫議大夫高適進諫說不可行,唐玄宗沒有聽從,便任命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

    當時江淮地區所徵收的租賦都積聚於江陵,李璘手握四道重兵,疆土數千裡。他的兒子和謀士認為應該佔據金陵,保有江東,像東晉王朝那樣佔據一方。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唐肅宗下敕讓李璘前往蜀地朝見唐玄宗,李璘不聽。十二月,唐肅宗設定淮南節度使,管轄廣陵等十二郡,任命高適為節度使。

    又設定淮南西道節度使,管轄汝南等五郡,任命來瞋為節度使。讓他們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對付李璘。

    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李璘率領水軍東巡,沿著長江而下,派帶甲士兵五千人直奔廣陵。李白作為吹鼓手,為永王東巡寫了聲勢浩大的檄文《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此時叛軍在北方作亂,永王應該領兵直驅雍、洛才對,怎麼是東巡搶奪地盤呢?政治上幼稚的李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還以為可以一抒抱負,成為像謝安那樣叱吒風雲的人物。

    永王很快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李白的第四任妻子宗氏為救夫四處奔走,獄中的李白也向故友親朋發出一封又一封的求救信,其中就有一首著名的《萬憤詞投魏郎中》。

    平定叛亂的主將高適,天寶三載(744年)秋天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和李白、杜甫結伴暢遊,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李白以為高適肯定會為自己開脫,沒想到高適非但沒有給與援助,據傳還燒燬二人往來信件和他劃清了界限。

    第一個向李白伸出援手的是收到《中丞宋公軍次潯陽》的御史中丞宋若思,宋若思的大伯宋之問是律詩的奠基人,但他父親宋之悌卻是武將,和李白本不會有太多交集。開元二十年(734年),宋之悌以事流貶交趾(今越南河內),在江夏遇到了李白。

    李白對宋之悌以垂暮之年遠謫深表同情,分別時寫了《江夏別宋之悌》相贈:“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李白和宋之悌身份、年齡差距很大,交情不肯能太深,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故友的兒子會對自己這麼照顧。但憑宋若思一己之力也不足以讓李白脫罪,這時李白又向喜好詩文的崔渙求救。

    崔渙和高適一樣是安史之亂的受益者,高適在潼關被破後隨玄宗逃難平步青雲,而崔渙在巴西郡迎駕讓流離失所的唐玄宗有了安頓的地方,加上後來冊立肅宗的功勞直接當了宰相。

    《系潯陽上崔相渙三首》:“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毛遂不墮井,曾參寧殺人。虛言誤公子,投杼惑慈親。白璧雙明月,方知一玉真。虛傳一片雨,枉作陽臺神。縱為夢裡相隨去,不是襄王傾華人。”

    這首詩之外李白還給崔渙寫了《獄中上崔相渙》、《上崔相百憂章》,說明自己跟隨永王完全是為了平滅叛亂,並懇請崔渙能夠理解他的做法,能為他昭雪,免除他的罪名。

    崔渙和李白應該也沒有太深的交情,不然李白也不用連續寫那麼多詩求助。此時宋若思負責李白的案子,不排除是他幫李白找到的這個關係。李白的詩文顯然打動了崔渙,在崔渙和宋若思的營救下李白終於獲釋。

  • 4 # 滄海拾遺錄

    拜近期火爆無比的《長安十二時辰》所賜,永王李璘這個在歷史教科書中因詩仙李白得以一閃而過的唐朝宗室子弟,最近知名度又大增。眾所周知,詩仙李白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因捲入永王李璘謀反事件,被牽連流放,蒙得赦還之際,輕舟順流而下,留下了《早發白帝城》這樣的名篇。那麼,李白到底為何追隨決意謀反的永王李璘呢?應該要糾正一下,李白雖然被公認有政治熱情沒有政治才華,但是,瀟灑俊逸的李白卻也沒有傻到公然追隨舉起叛旗的永王李璘,他不過是被唐玄宗冷落負氣離開長安,覺得自己在政治方面鬱郁不得志,剛好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著急平叛,任命永王李璘鎮守江淮一帶,伺機討伐安祿山大軍,李白認為自己接受永王延請入幕是輔佐賢王平叛建功立業,哪裡會曉得永王李璘看到自己手握大軍和戰略重地,萌生隔江割據的想法,歌頌永王的詩篇也被認為是“反詩”,永王兵敗身亡後,李白被認定是附逆,雖經朝中好友周旋,但仍被判流放夜郎。

    拜安史之亂所賜,永王驟然間手握重權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倉皇西遁,打算逃往四川避難。途中唐玄宗突然覺得還是用自己的兒子來平叛最為可靠。 於是,唐玄宗分封諸子為節度使。太子李亨充任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永王李璘充任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黔中節度都使,鎮守江陵。

    此時的李白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多地,最終來到廬山屏風疊隱居,廬山恰好處於永王李璘的轄區。永王李璘聽說大詩人李白就在附近,打算禮賢納士,就先後三次上廬山請李白出山輔佐自己,李白有著“安黎民,濟天下”的政治抱負,只是苦於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就欣然答應。於是,永王把李白"闢為府僚佐"。

    永王李璘野心膨脹,害苦了李白

    在坐擁江南富庶之地後,李璘突然覺得,現在天下大亂,我又手握重兵,若能割據江南,也不失為另一個東晉。 《資治通鑑》也留下了這樣的記錄:"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千裡,宜據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李白哪裡知道永王李璘內心微妙的心理變化,還沉浸在跟隨永王大軍北上討伐安祿山大軍,建功立業的政治夢想裡,為此還寫下了這樣意氣風發的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心動不如行動,永王李璘打定了主意,決定北上奪取江陵,為日後割據江南做準備,李白在跟隨李璘北上的路上,以為永王這是要開拔平叛,就寫下了《永王東巡歌》組詩,讚美永王的衛國行為。其中有一首寫道:"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這首詩的本意是吹捧李璘大軍勇武非凡,必然旗開得勝,然而,詩中卻把李璘比作漢武帝和唐太宗,再加上李璘的造反行為,這首詩無形之中就成了一首反詩。

    很可惜,永王有造反的慾望,卻沒有造反應具備的膽識和能力,在哥哥唐肅宗派來的大軍面前嚇破了膽,倉皇南逃,最終被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殺死於大庾嶺。李白也在潯陽被捕下獄,他不得不向朝中舊友求救。雖然好友高適與他劃清界限不願施以援手,在宰相崔渙和宋若思的營救下李白終於免於一死,只是流放夜郎。

    最後,李白蒙得赦免,在回去的路上,寫下了名篇“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5 # 丹頂鶴的丹丹

    永王之亂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 少年喪母,由其兄長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撫養長大。

    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步步為營,一方面讓自己信任的人選擔任戰略要地的軍政長官,一方面釋出詔令,讓三個兒子組織軍政力量,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共同平定叛亂。這引起了唐肅宗和一些大臣的不滿,認為這種安排有分裂國家的危險。

    三個兒子中,只有永王應招,獲其父冊命成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他先出鎮江陵,後順長江東下,巡遊江淮地區。

    隨著一路東行,唐玄宗、唐肅宗和永王之間的矛盾逐步激化,在此過程中,沿路官員和士大夫或者追隨永王,或者冷眼旁觀,他們的選擇十分耐人尋味,之後的事態變化也證明,在這個政治鬥爭激烈的年代,個人的選擇是多麼艱難,自身的命運又是多麼難以把握。

    公元756年十二月,朝廷以永王李璘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率水師東巡為由,定性其為謀反,李璘中箭被俘後被朝廷領兵大將皇甫侁斬殺。

    後永王被貶,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時年57歲。結果老邁的李白在夜郎窮困潦倒的生活了2年,才被朝廷大赦。不久後就因為舊病復發,病逝於當塗縣令李陽冰處。

    李白晚年的這次選擇,經常被後人提前,來說明他缺乏政治判斷力和敏銳性。但我們應該看到,李白一介布衣,和官員政客們相比,資訊閉塞,而當時緊張的權利鬥爭又和更為緊張的安史叛亂交織在一起,使簡單的是非判斷都變得非常困難。

    李白又是本性浪漫,一生期望建功立業的人,加入永王陣營後,曾作詩“南風一掃胡塵靜,西望長安到日邊,”以抒發渴望收復長安的志向。李白的遭遇讓人感慨,個人的命運在政治風暴的裹挾下,是多麼的微不足道與不堪一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求學片段摘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