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
2 # 奕天讀歷史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以,想要贏對手,就要先了解對手。
我們先了解一下馬其頓方陣,這裡解決一個誤區,就是馬其頓方陣到底是什麼樣的?很多人的印象中馬其頓方陣就是列成一隊方形陣列的長槍重步兵,其實這是錯誤的。
馬其頓方陣包括長槍重步兵、夥伴騎兵(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可能有其他名稱)、輕裝步兵、輔助兵。
作戰時,長槍重步兵列成縱深16人的方陣,方陣最前的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其他排計程車兵矛的方向各異。長槍兵的長矛長度在13到18英尺,也就是4米到5.5米長,密集排列起來,對弓箭是有一定防禦作用的。同時,長槍重步兵還持有2英尺,即60釐米直徑的圓盾,用來掩護自己的左側身體和隊友的右側身體。同時,頭部、身體披有重盔甲,用來增強防禦。在發起衝鋒時,方陣的重步兵會以整齊的步伐快速衝向敵陣,此時方陣的正面已經所向無敵了。
馬其頓方陣輕裝步兵,他們會持相對較短的長矛,披掛較輕的盔甲,但是持有更大直徑的圓盾,可以遮住跪姿計程車兵全身。輕步兵的作用就是防護方陣的側翼和後方。
而夥伴騎兵,一個作用是防護方陣側翼和後方,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他們是進攻的主力。在方陣步兵突入敵方軍陣後,對方基本上就會陣型混亂,或者開始潰退了。這時候,就是夥伴騎兵收割的時候。
而輔助兵主要就是弓箭手,擲矛手,投石手等等士兵,數量較少,作為防禦和攻擊的輔助力量存在。
到這裡,對於馬其頓方陣的排兵佈陣和進攻方式,我們都已經瞭解了。如果只靠秦軍箭陣,只會成為被屠殺的物件。
按照秦始皇陵的考古發現,秦步兵和騎兵大量裝備的為擘張弩,就是可以直接用雙手輕鬆拉開的弩,拉力通常在1石,也就是在30公斤左右,其有效殺傷範圍在50步左右,也就是60米上下。當然有人說六百步的,我們不爭論這個事情,即使存在,也是個別現象。實戰不是力氣比試,要講究效率和耐力的,最大值肯定不是實戰的選擇值。
同時,弩箭有個缺點,平射為主,基本上是指哪裡射哪裡。因為弩箭比弓箭短、粗、重,初速度比較快,殺傷力大,但拋射穩定性很差,所以射程短。弩箭不可能像弓箭一樣,可以45度角,甚至60度仰角射出去,來一個美麗的拋物線,在較遠的距離射中目標,並且還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這點,不要被電影中秦軍箭陣的雄偉壯闊給矇蔽了。實際上,站在城牆外幾十米的地方,用秦弩,可能都射不到城裡,即使能射進城,準確度和殺傷力都很有限。
因此,秦弩兵正面射擊馬其頓長槍重步兵方陣的話,殺傷力是很有限的。最多射倒前面幾排計程車兵,方陣已經衝到眼前了。在大學跑50米,再慢也就是10秒吧,也就是說步兵方陣在進入弩箭殺傷範圍後,最多1分鐘左右,就到眼前了。
這時候,如果秦弩兵沒有其他兵種的保護,只會成為方陣和夥伴騎兵的屠殺物件。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弱點。方陣尾部,在必要時,還可以調轉矛頭,自己防禦一下,但是方陣兩側翼,完全沒有自行防禦能力,要靠夥伴騎兵、輕步兵和輔助兵幫助防禦。同時,方陣到了山地、丘陵或者林地,機動性和正面的攻擊力和防禦力也會降低。
知道了對手的弱點,對付馬其頓方陣的辦法自然就有了,重點就是想辦法去掉夥伴騎兵、輕步兵和輔助兵對於方陣側翼的防護。然後,全力攻擊方陣的側翼,就可以大獲全勝。
想做到這點,就要挑選有利的地形和天氣,學習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羅馬軍團的策略。但是,只靠秦弩兵是無法完成這一工作的,至少要有秦步兵的配合。
攻打馬其頓方陣,最有效的兵種是弩騎兵或者弓騎兵,在不斷的運動中,持續的殺傷和消耗包括夥伴騎兵在內的敵軍。但在當時,騎兵是非常昂貴的兵種,數量及其有限,因此,馬其頓方陣在當時還是所向無敵的。
隨著兵器材料的進步,更加銳細的鐵質箭頭和標槍頭的出現,讓方陣重步兵無法有效防禦這些武器,在接近敵軍陣列前已經被大量殺傷,馬其頓方陣也就慢慢消失了。
這裡其實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爭論,關於青銅和鐵的爭論。上圖就是出土的秦三稜箭頭,那些所謂有什麼完美血槽,甚至小翼面的都是偽造的,用青銅可以造翼面,但會喪失強度。青銅想要達到韌性和硬度的完美平衡,需要複雜的工藝。還是同樣的論斷,巔峰的肯定不是普及的,大規模應用是要講成本的。所以,就普及來說,鐵質武器效能是要優於青銅武器的,特別是兵器界有句著名的話,“寧肯彎,不能斷”,彎了可以捋直了接著用,斷了一般就喪失實用性了。
而青銅箭頭的破甲效能是無法跟後期的鐵質箭頭相比的,而秦弩又不是弓箭,射程有限,所以,在秦朝的時代,只靠秦弩兵對陣馬其頓方陣,想要取勝,難度比較大。
-
3 # 埃特603
謝邀,首先我們要克服自己的一個冷兵器觀念再來考慮這個問題。一般我們說到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尤其是歐洲軍隊,就會自動給他們裝備上鐵皮罐頭的鎧甲,實際情況是十字軍東征時期,就是蒙元打到歐洲稍後一點,查理一世,獅心王查理帶領的那次東征,查理一世本人防箭還是靠披著兩層羊毛毯。所以,馬其頓方陣對秦軍箭陣,純屬兵種剋制一方。馬其頓方陣密集排列的長槍,會在遇箭時搖動,有一定機率打落對方射過來的箭,不過這是對歐洲那種單體長弓射出的長杆箭枝,傳說的機率也就百分之十到二十的樣子,而秦軍,用的是秦弩而非一般的弓箭,弩這東西,在歐洲差不多整個冷兵器時代都屬於禁用兵器,因為哪怕是後來出現的鐵皮罐頭鎧甲,也擋不住這東西。而就兵馬俑的佈陣看,秦軍殺傷力輸出,已很誇張的傾向弩機了,其它兵種幾乎就是掩護弩兵而設的,所以,完克馬其頓方陣!
-
4 # 網言軍事
秦軍箭陣必敗。諸位別被電影裡射程、威力堪比幾百挺重機槍齊射的秦軍箭陣給忽悠了,從兵馬俑考古研究來看,秦軍無論步卒還是騎兵配備的大多是輕型“臂張弩”,而用兩腳蹬開乃至腰部一塊使勁的“蹶張弩”“腰引弩”目前尚未發現有力證據表明秦軍已批次列裝。
經測算,秦軍“臂張弩”牽引力(射手拉弓弦所需氣力)只有30公斤,相應地其有效射程和殺傷威力也都不算大——最遠射程70多米,有效殺傷距離不超過60米。至於秦弓則屬於早期複合弓,據考證其技術水平與周代武士用弓大致相當,所需拉力也是30公斤左右,射程跟秦弩差不多。
從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來看,希臘重灌步兵(配備大盾、長矛、銅盔和脛甲)從距波斯軍約200米左右就開始衝鋒。因為訓練有素,其即便加速奔跑也能保證陣型基本齊整,而這個距離上秦軍弓弩還夠不著呢。
換做馬其頓方陣情況也大致相同,等進入60米射程後,由於臂張弩施放速度所限,秦軍弓弩手至多射出1輪箭雨,對方的矛尖(最長達6至7米)也就刺到胸口了。
或許有人會問,秦軍箭陣難道不是像電影《英雄》裡表現得規模那麼大嗎?就算一輪箭雨也足以給馬其頓方陣以重大殺傷了。但真相卻是秦軍實際上是一支以輕步兵為絕對主體的武裝力量,弓弩等遠射兵器的裝備規模並不大。
兵馬俑1、2、3號坑考古發掘顯示——1號坑5000餘人步兵方陣(前鋒部隊)中弓弩手僅有210人,2號坑800餘人混編部隊(有步兵、弩兵、車兵、騎兵4個兵種)中有弩手160人,3號坑約70人將領衛隊壓根沒有配備弓弩手。
這樣算下來,一支約6000人(相當於現代1個步兵旅)的秦軍合成化部隊中遠射兵器(弓弩)不會超過400張,弓弩手佔比僅為總兵力6%左右,而要形成“遮天箭雨”的效果,參戰秦軍規模不到17萬以上(弓弩手1萬,而且必須集中使用)還是別想了。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經過亞歷山大大帝改造過的馬其頓方陣並非只有長矛兵,後者已演變成一個集騎、步、弓多個兵種為一體的合成部隊,其中步兵分為保護方陣側背的輕步兵和構成方陣主體的長矛重甲步兵,騎兵又分為保護方陣左翼的輕騎兵和專責突擊破敵的重騎兵。
雖然有說法認為秦軍可以側翼迂迴去攻擊馬其頓方陣兩側“軟肋”,還認為只要脫離平原戰場馬其頓方陣就不好使了,但這種說法都忽視了雙方兵力構成這一關鍵問題——如果秦軍以同等數量去對陣亞歷山大遠征軍(3萬步兵、5000騎兵)的話,那麼按照前面的比例,秦軍兵力構成大致為2100名弓弩手、525輛戰車(馭手和車兵合計約1500人)、2.9萬名輕步兵、約600名騎兵(僅2號坑秦軍方陣中有104名騎兵)、約400名將軍衛隊。
看出秦軍兵力構成的缺陷了嗎?如果放棄平原戰場,秦軍500多輛戰車和上千名車兵就只能乖乖下車充當普通步兵作戰,而且秦軍騎兵數量少得可憐,只相當於馬其頓軍的不到八分之一!
這意味著什麼?秦軍要想發揮戰車衝擊威力就必須在平坦地形開戰,但從歷次戰鬥結果來看,落後的戰車並不是馬其頓方陣的對手。至於秦軍騎兵,在數量上就不足以包抄突襲馬其頓軍側翼。
秦軍步兵的機動速度也不會超過馬其頓步兵,更何況就算其繞到馬其頓方陣兩側,對手只要4個動作即可反守為攻——立定、舉矛、轉向、放矛。再說了,負責側翼掩護的馬其頓騎兵和弓手怎麼會放任秦軍隨意穿插己方軍陣呢?而一旦進入近戰肉搏狀態,以短兵器為主且不注重個人防護的秦軍步兵到底有多大勝算,恐怕就只有天知道了。
-
5 # 微覌視界
單純馬其頓方陣對秦朝箭陣對戰這結果都不用想,箭陣必勝。為啥?風箏打法,一堆重盔重甲,提著長槍重盾的方陣步兵能跑得過弓箭手麼?別跟我說什麼夥伴騎兵,箭陣也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只是這兩個對戰的話,箭陣必勝。再者老祖宗的兵法也真不是歪果仁能比的。
-
6 # 舊史風
馬其頓方陣有三部分組合。
是以重灌步兵結成嚴密陣型,士兵持六米長槍,肩膀上斜挎著直徑一米的圓盾,防護左半身,右邊士兵同樣是左挎盾牌,而且盾牌剛好能保護旁邊士兵右半身,方陣可大可小,按照指令,統一行動,在正面戰場抵擋敵軍。重灌甲騎兵負責重點突擊敵軍防線,打亂敵軍部署,收割敵軍生命。輕裝騎兵與輕步兵,負責保護側翼與後方,免遭敵軍突襲。無往不利的馬其頓方陣,曾經在西方與中亞大地上所向披靡,消滅波斯,進軍印度,完全沒有對手。
如果這樣一支百戰百勝的軍團來到中原地區,碰到秦國,秦國會如何招待他?
那時候的戰國群雄個個以武立國,幾乎天天在打仗,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軍隊,都是精銳之軍,尤其秦國的軍力特別強大。
秦國軍人憑的是軍功升遷,有相當完善的軍功賞罰制度,處於底層的軍兵,迫切需要獲取資源,所以積極性特別高,每當有戰事,敵人來到面前就如來送富貴,誰還不奮勇爭先。
秦軍不單士兵勇猛,而且名將輩出,更為突出的是秦朝有一個殺手鐧,就是秦弩。
當馬其頓方陣列好隊形,準備出戰時,他的對手秦朝大軍,不間斷的用秦弩射擊。
秦弩的射擊距離大約三百米,有限射程一百五十米,這也就足夠了。
缺少防護的馬其頓方陣,面臨著的局面,就相當危險了。
雙方軍隊還未接觸,秦軍已經使用秦弩進行遠端打擊。
馬其頓方陣面對烏雲般的箭雨,他是不是很崩潰?
無奈之下,避其鋒芒,整個方陣迅速往後移動,躲避箭雨。
由於秦弩的壓制,作為馬其頓最為厲害的步兵方陣完全派不上用場。
沒辦法,只得用重灌騎兵對秦軍防線進行突破。
秦國騎兵也不是弱兵,一邊衝鋒,一邊手持弩箭射擊,而且堅決不與馬其頓重甲騎兵硬碰,圍繞著重甲騎兵遊動射擊。
緊接著一隊車兵衝鋒,阻擋敵人破防,一隊車兵在車上架起床弩,射擊。
此時戈兵用戈鉤割敵軍馬腿。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有兩個,一是移動速度慢,二是側翼脆弱,受不住衝擊。
秦軍看準這個弱點,以秦弩壓制,以騎兵突襲馬其頓方陣側翼。
畢竟壓力山大的軍力有限,又是跨國作戰,弱勢明顯。
而秦軍本土作戰,熟悉地形,而且秦軍也不是一支腐朽的軍隊,而是身經百戰的軍隊,最為關鍵的是軍隊人數是壓力山大軍團幾十倍。
其實壓力山大根本無法來到中原,首先是險惡的地理條件限制,就削弱了他的戰鬥力,二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就夠壓力山大喝一壺了,東亞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善戰的遊牧民族。
回覆列表
1,人力不對等。秦軍箭陣是軍團級別編制,幾百個人形成不了箭陣。馬其頓方陣是軍隊級編制,百人成一個方陣。這兩個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無法比較。
2,馬其頓方陣是一種行軍佈陣的行軍方陣。秦軍箭陣是一個兵種。就是說馬其頓方陣有步兵方陣,有騎兵方陣,有弓箭手方陣。而秦軍箭陣就是弓箭手,兩個不是一種概念,無法比較。
3,馬其頓方陣用作陣地戰,兩軍對壘,平原衝殺。秦軍方陣用於攻城拔寨,守城防禦。兩個不在同一戰場,無法比較。
如果是同數量級,秦軍單一的弓箭手肯定不佔優勢。
如果是同弓箭手編制,馬其頓方陣適用於戰場對壘,射幾箭就上去肉搏,肯定屬於下風。
如果是攻城戰,秦軍箭陣肯定屬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要是平原,敵人衝殺到面前,秦軍箭陣如果沒有步兵護陣,肯定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