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甲番人

    三日後就是白露了,北方已秋,南方雖仍暑,但夜深清晨,居然也開始有了幾絲涼意。

    儘早,彷彿是約好的,才不小心臨窗望遠了一會,那些依稀記得的詩句又來了。

    第一句來的,當然還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們或許只須知道,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是一幅朦朧淡雅的國畫,又是一首空靈縹緲的琴曲,美得讓人沉思,淡傷卻不哀。

    王國維讀後,感慨,“復得風人情致”。

    第二句是老杜帶來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今晚,秋月和白露組成的意象,千百年來,憂傷了多少異鄉人?而此時白露和明月拆分了,那意象漸成碎片,是否模糊了您的眼睛?

    第三句是曹植帶來的,“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秋風裡,那遊者在感嘆,離家已久,今日已白露矣。

    讓人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第四句是唐人盧殷帶來的,“秋空雁度青天遠,疏樹蟬嘶白露寒。”

    秋空,大雁,疏樹,詩意遼闊,蟬代人悲,只因白露寒。

    第五句是唐人顏粲帶來的,“悲秋將歲晚,繁露已成霜。”

    秋後是歲晚,又何止白露為霜,那悄悄爬上鬢角的也是霜吧。

    最後,白居易帶來的卻還好,不那麼悲傷,“清風吹枕蓆,白露溼衣裳。”

    沒有什麼意境,只是告訴我們,白露了,天氣漸涼,體感會舒適一點,大家散了吧。

  • 2 # 綺閣書生

    馬上就到白露季節了。白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定在仲秋月之上旬,處暑之後秋分之前。此時天氣已涼,晝夜溫差較大,早上起來,樹葉上都結了涼涼的露水,即是白露。有關白露的古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了。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情詩*三國魏*曹植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雜詩*魏晉*左思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南湖晚秋*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角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白露*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也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白露*唐*鮑溶

    清蟬暫休響,豐露還移色。

    金飆爽晨華,玉壺增夜刻……

  • 3 # 北門猿

    一、南朝宋·劉鑠《擬孟冬寒氣至詩》

    白露秋風始。秋風明月初。

    明月照高樓。白露皎玄除。

    迨及涼風起。行見寒林疏。

    客從遠方至。贈我千里書。

    先敘懷舊愛。末陳久離居。

    一章意不盡。三複情有餘。

    願遂平生志。無使甘言虛。

    古詩十九首中有一篇《孟冬寒氣至》,這首詩是仿寫的,所以叫《擬孟冬寒氣至》。秋氣轉涼,白露漸生,就在這時,遠方的朋友千里迢迢寄來書信,致以殷勤的問候。

    二、唐·杜甫《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   

    秋水通溝洫。城隅進小船。

    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

    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雨後的南池,晚涼沁人心脾,林木蒲葦交織成一片冷綠。清晨,白露從空而降,凜凜的涼氣,讓人不由得懷念舊日的青氈。

    三、唐·顏粲《白露為霜》

    悲秋將歲晚,繁露已成霜。

    遍渚蘆先白,沾籬菊自黃。

    應鐘鳴遠寺,擁雁度三湘。

    氣逼襦衣薄,寒侵宵夢長。

    滿庭添月色,拂水斂荷香。

    獨念蓬門下,窮年在一方。

    悲秋日暮,漸漸凝結起了霜花。作者遠在他鄉,靜聽鐘鳴,月色如水,照人離思。

    四、陸游《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二首)》

    (其一)

    護塞寧須右北平,拂雲祠是受降城。

    誰知此志成虛語,白首燈前聽雁聲。

    (其二)

    匹馬曾防玉塞秋,豈知八十老漁舟。

    非無丈二殳堪請,只恐傍人笑白頭。

    雖然一心報國,只嘆有志難伸。北方邊塞的金戈鐵馬,唯有在想象中才能一遍遍回味。肅清強敵的壯志也成了虛語。如今天氣已然深秋,我的身軀也正像這秋天,走近一歲的盡頭了罷。

  • 4 # 東家APP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裡,白露只是配角,甚至沒有它的“臺詞”。更重要的是講訴一個人為了自己心愛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艱難險阻,矢志不渝,這是一種可歌可泣的堅貞和追求精神。那個“伊人”,其實也可以看作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一種指向理想的超越。《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盡善盡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牽夢繞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去上下求索,不斷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無論是從理論上說,還是從實際上說,都是不可能達到的。換句話說,盡善盡美只是一種理念,一種心靈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們在平庸瑣屑的生命歷程中向前渡過,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針一樣,讓我們不斷地前行,追求。《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

    慘淡老容顏,冷落秋懷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這是一首詩人白居易描寫自己年老心境的詩。8月首先描寫白露時節到了剛剛入秋,暑氣未過,湖水還是帶著綠意花朵也未謝,可詩人卻已經覺得“水”變“老”了大片的荷花荷葉都開始枯了。實際白居易就是在借景物的淒涼來暗喻自己,因為古人喜歡用“秋”來比喻身體開始衰老,步入了暮年;還有心境的悲涼。慘淡容顏就是詩人實際描寫自己步入晚年的模樣,內心的淒涼。全詩從一個側面,描繪了當時南湖晚秋的景況,氣氛悲涼,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人在暮年家人難聚的悲哀。《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前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秋蓮》 [元]劉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

    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

    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劉因這首《秋蓮》卻獨脫舊制,不是正面歌頌蓮花之潔美形質,而是以深沉抑鬱的筆調傷惋秋後蓮花之凋萎衰殘。詩旨所在,是對美好事物橫遭厄運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悶心緒的寫照,別具一番情味,別呈一種意趣。這首律詩以四分之三的筆墨吟詠秋蓮,筆觸細膩入微,既寫了此花在特定環境下的形態、香氣、色澤、花實,又寫了江、月、風、露等與之同時並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對“淡香杏杏”、“翠減紅銷”對“江清月冷”(此為句中對)。“青房全晚節”對“白露已秋風”,均見工巧貼切,獨開新意。至於末兩句的抒情,可謂真摯沉痛,寓旨幽深,為讀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餘地。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几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賞析: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白露時節的景色,果實成熟,柑子滿樹;清晨散步看到船入江溪,魚兒自由玩樂;此時的秋景實在美麗,人們會漸漸發現這些美景,賞景的人會越來越多。此詩語言清新、樸素,勾勒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圖。

    《秋露》 [唐]雍陶

    白露曖秋色,月明清漏中。

    痕沾珠箔重,點落玉盤空。

    竹動時驚鳥,莎寒暗滴蟲。

    滿園生永夜,漸欲與霜同。

    譯文:露水凝白,使得秋日景象也昏暗不明,月色清明,彷彿沉浸在聲聲滴漏中。夜晚水氣太重,把珍珠和金箔都沾溼了,露水一點一滴的落在玉盤上轉眼消失。竹林微微搖動,驚走了停留的鳥,草叢裡的小蟲在叫。滿園的景色伴隨著夜色,一同進入霜凍。

    賞析:文筆優雅,只將景語作情語,立意清新,正是盛世好詩情。美景、良辰、雅興、柔情,組合成一幅舒心悅目、動靜相宜的水墨丹青,給人以美好的閱讀享受。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

    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動人的惜荷佳作,對荷魂牽夢繞,藕斷絲連.一莖殘荷,半蓬枯葉。寄託著人生之惑和別離之痛,殘荷之美是悲壯、是孤傲、還是透著憤世?其實都不是,是殘荷之傻在靜聽風聲、雨聲時仍然切切的牽掛。那枯微的枝條和飄曳的殘葉,在淡淡的青塘中,淘盡了季節喧譁的色彩,淘盡了對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對旺盛生命力的眷戀,同時也是對新的未來的渴望······蕭條、孤寂而靜美,使人深思,使人緬懷!也就有了另一種攝人魂魄的美!殘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們,向世間詮釋著時間、歷史、哲學和希望,滿蓄著生命不息、盎然待發的禪意。《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溼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契訶夫有“矜持”說,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為一種說法。作者應與所寫物件保持一定距離,並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才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餘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南柯子·十里青山遠》 [宋]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這首詞是仲殊出家為僧後所作,從這首詞作中讀者仍能看出一個早年放蕩不羈而半路出家的和尚的自我寫照。全詞從時空兩方面構思,寫景抒情,情寓於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詞作設色明豔,對比和諧,色彩豔麗,美感很強。《秋思》 [唐]李白

    春陽如昨日,碧樹鳴黃鸝。

    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

    此詩寫悲涼的秋景使人愁苦。首二句說春天去得很快,碧樹鳴黃鸝的春景如同昨天,秋天就已經到來了。中間四句用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寫秋日景象。蕙草衰敗,涼風吹拂,木葉凋落,秋蟲悲鳴。末二句寫悲秋,花謝草凋,使人愁苦。此即秋思,點明題意。“愁”是全詩之眼。

  • 5 # 文峰熙本

    正午雖炎早晚涼,秋蟬聲噤葉鑲黃。

    清風無意將天爽,白露當心逐夜狂。

    莫道雲寒催季節,不堪月冷換衣裳。

    嘆時陰氣匆匆緊,欲慢誰能勒馬韁。

  • 6 # 貴州曉玉姐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白露節氣,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我們會感覺到明顯的涼意,此時既能感受到秋高氣爽的心情,也能感受到清冷的寒意,所以,對於秋天而言,既讓我歡喜,也讓我傷感幽婉。

    寫白露節氣的詩句很多,信手拈來便是杜甫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個季節對於在外漂泊的遊子而言,最容易想到遠方的故人,擔心天冷了他們穿得暖嗎,過得好嗎?你看都已經是白露節氣了,中秋節也不遠了。想到團圓的節日卻不能在一起,也只有望著同樣的月亮慰藉孤獨寥落的心情了吧。

    在我的眼裡,白露節氣總是與傷感哀怨的情緒沾染在一起。你看,詩人韋應物寫“秋草生庭白露時,故園諸弟益相思”,同樣是在悲秋,在秋天這樣傷感的季節,最容易勾勒起人們心中最深沉的想念,又加上秋風、秋雨的雪上加霜,會讓思念猶如翻騰的河水,一發不可收拾。

    再如李白寫的“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描寫的也是心中無處安放的淒冷情緒。詩人寫的是宮怨,只是,無論是誰,只要心中帶有顧影自憐的情緒,讀這首詩依舊會感到傷感吧。

    以上便是我喜歡的詩,白露節氣很美好,不要被秋天的傷感情緒襲擊,調整好心態,以詩意的眼光去欣賞秋天吧。

  • 7 # 使用者6039986389583

    《詩經》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李白說: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陶淵明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白居易說:露似珍珠月似弓

    蘇東坡說: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貝雷塔ciao24壁掛爐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