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劉基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基卻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年俸祿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於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雲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劉基請求告老還鄉,退出政治舞臺,時年61歲。

    當時甌、閩間有一條狹長的地域叫談洋,該地區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方國珍便是從這起兵反叛的。劉基委託兒子劉璉上奏,建議應在該地區設立巡檢司以控制管轄該地,使那裡的刁民無機可乘,不能互相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基,反指淡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基想要謀取作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裡設定巡檢司為難當地民眾,才導致該地區形勢迅速惡化。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傳此文讓劉伯溫知曉。這是一個明確的訊號,也是一種脅迫,如果沒有合適的反應,謀反的罪名就會臨頭。劉伯溫於是只好赴京親自上朝拜見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劉伯溫既不能辨白,又不敢離京。不久便發病了。此時胡惟庸攜帶補藥前來探望病情。劉基吃了胡惟庸拿來的藥後,頓時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石頭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劉基又利用空閒時間奏明瞭朱元璋.朱元璋依舊不過問。又過了三個月,病情更加惡化。朱元璋派人前去問候劉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讓他乘坐傳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鄉。

    不久後,一代絕世奇才便這樣去世了。

  • 2 # 晟Mrs

    我從以下幾點來闡述我的觀點

    1 劉伯溫能掐會算,深諳人道,懂人心會謀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在建立大功以後你能放棄一切功成身退嗎?我想你不會,因為我們是人而不是神,歷史上功臣身退的人是極少數,可惜劉伯溫不是這一小撮人他屬於大部分人

    2 就算劉伯溫想隱退,朱元璋願意一個身負一身才華絕學的人離開自己嗎?懂得帝王絕學的人想的都很多,因為劉伯溫太能算計,一切小事都算透了,這樣的人朱元璋既不能放也不能留,難。

    3劉伯溫善於的是陰謀詭計,這種計謀在建立國家就顯得很有必要,但是在建設國家玩陰謀就搞不通了,所以他成也因為陰謀,敗也因為陰謀,飛鳥盡,良弓藏,僅此而已!

  • 3 # 月輪皎皎

    大明朝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諸葛亮多大的才華也就是三分天下而已,劉伯溫卻能一統江山,可見劉伯溫更勝諸葛亮一籌,朱元璋也把劉伯溫比喻成大明的張良,可見老朱有多麼看重劉伯溫,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當世豪傑也是難逃朱元璋的屠刀。

    劉伯溫真的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作戰的時候根據劉伯溫的計策,避免兩線作戰,把陳友諒張士誠等起義軍各個擊破,幫助朱元璋制定滅元的方略,使大明統一天下。

    劉伯溫還幫助朱元璋收攏人心,使四海之內對於朱元璋都心悅誠服。劉伯溫看人很準,朱元璋向劉伯溫諮詢誰適合做宰相,朱元璋提出的人選比如楊憲、汪廣洋、胡維庸都被劉伯溫否決了,而後來也驗證了劉伯溫的預言,這些人都沒有能夠善終。

    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人去給劉伯溫送補藥,這個人正是被劉伯溫否決過的宰相胡維庸,劉伯溫吃完這服藥就病情加重,不久死去,後來,害死劉伯溫也成為了胡維庸的罪狀之一,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到,其實真正的幕後主使者應該是朱元璋,他不是不知道兩個人的矛盾,卻偏偏要拍胡維庸,劉伯溫在朝廷的地位誰不知道,要是沒有老朱的默許借胡維庸兩個膽子胡維庸也不敢謀害劉伯溫,而且以後這又恰恰成了胡維庸的罪狀,老朱一石二鳥之計真是玩的太妙了。

    劉伯溫必死,他那麼大的才華誰敢留著他,他幫你你當皇帝,他害你你恐怕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朱元璋肯定非常忌憚他。這個也是有先例的,當年文種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勾踐立刻殺死文種,就是害怕這樣的大才子有一天會反叛自己,所以疑心如朱元璋肯定不會放過劉伯溫。

    還有一點,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首領,朱元璋是淮西出身,兩派在朝廷上搞黨爭,黨爭對於國家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所以劉伯溫若死,浙東集團群龍無首,黨爭自然就不存在了。

    劉伯溫一死老朱省了很多麻煩,還順便附贈胡維庸一個罪狀,對朱元璋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 4 # 野史官人

    劉伯溫那麼厲害為何不提前隱退?而遭到朱元璋誅殺呢?

    劉伯溫作為明朝著名的開國名臣,劉伯溫可是被人稱為定國神謀,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這個神機妙算的軍師,現在甚至有不少算命的都會打劉伯溫的旗號,說自己師傅源自於劉半仙一脈,生前身後幾百年沒有推不出來的。而這個睿智的劉半仙,最後結局卻是種種計算也跑不開朱元璋清算的魔爪。

    朱元璋掌管天下後,給了諸多開國將領公爵之位,但偏偏不肯給劉伯溫一個好點的爵位,而且還給了一個明顯就能得罪許多同僚的官位,讓他去監察滿朝文武。而劉伯溫性子本就剛直,因此這活沒做多久就惹了不少勳貴高官。

    過了幾年,劉伯溫也覺得自己越幹越累,他深知已經不能再留在朱元璋身邊了,打算就此隱退,平安度過餘生,但是他走之前還在勸說朱元璋不要讓胡惟庸當丞相,但朱元璋偏要讓胡惟庸坐上丞相位,胡惟庸本來就和劉伯溫不對付,這下更怨恨劉伯溫了。果然在不久後,胡惟庸就給劉伯溫下套,誣陷說劉伯溫故意佔了一塊有王氣的土地,擺明了心存不軌。這種話讓本來就畏懼劉伯溫的神機妙算的朱元璋更是恐懼,用計把劉伯溫逼了回京。

    這次回京劉伯溫清楚自己怕是命不久矣,果然他回京不久之後就病重,朱元璋就趁機派遣胡惟庸送藥,劉伯溫喝下藥後就撒手人寰。

    這次事件把最大的嫌疑也撇給了胡惟庸,但是哪怕是一個傻子也能看出朱元璋在這事件裡扮演著什麼作用,胡惟庸頂多就算是在推波助瀾,而朱元璋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沒有朱元璋的默許,哪怕是給胡惟庸一百個膽子也不敢用這種如此明顯的手段謀害開國功臣,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劉伯溫到底有多麼忌憚,畢竟劉伯溫這個人太厲害了,甚至自詡為比諸葛亮還厲害。

    劉伯溫手上也沒有太多的把柄讓朱元璋公然對劉伯溫下狠手,只好假借其他手段暗地毒殺。

    劉伯溫平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嘔心瀝血,而且他也不是那種不知進退不知好歹的莽夫,更不缺乏急流勇退的決心,但是就是這樣最後依舊被謀害毒死,這隻能說是開國功臣的悲劇吧。

    劉伯溫為何不趁早隱退呢?不是他不想,是他不敢,畢竟留在皇帝眼皮底下,被監控著反而更安全些,而他的兒子也被明成祖朱隸殺死,也就是斬草除根吧。畢竟劉伯溫名氣太大!

  • 5 # 祥子談歷史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其厲害一點不假,因為他有“計畫立定,人莫能測”之能,還被朱元璋稱為“吾子房也!”

    但是,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相對自身而言,劉伯溫之長,在於軍事謀劃,算無遺策,還在於治國與識人的眼光,洞若觀火。而其短則在於“辦公室政治”,也就是朝堂鬥爭。因此,才屢屢遭到迫害,最終黯然落幕。

    至於提主所問,劉伯溫遭到朱元璋誅殺的說法,其實並無依據。

    神機妙算,助明開國

    1359年,劉伯溫初見朱元璋,立獻一統天下之策。當初,諸葛亮初見劉備時,獻的則是三分之策,因此後世才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之說。

    當時,劉伯溫是這樣給朱元璋分析天下大勢和謀取各方勢力的:

    張士誠,就是一個守成之主,你不去惹他,他也不會主動進攻我們,更沒有野心進行擴張。所以,我們可以先將他放在一邊,不用擔心,集中全力對付陳友諒。劉伯溫對張士誠的評價,與當初曹操評價荊州的劉表何其相似。

    陳友諒,劫主肋下,名不正、言不順,上下難以齊心。雖然勢大,其實不足為懼。同時,其勢力處於長江上游,猶如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利劍,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安全。所以,陳友諒才是我們的頭號心腹大患,必須儘快除去。

    如果能夠滅掉陳友諒,再挾大勝之威,一舉便可平定張士誠的勢力。接著,尋機脫離“小明王”韓林兒,另立“山頭”,但是卻可立“大明”旗號招攬天下義師,壯大自身。然後,統大軍北伐中原,天下可定。

    這僅是劉伯溫針對全國局勢的運籌帷幄之策,但他對於區域性戰爭的眼光,同樣有著洞若觀火之能。

    誘敵深入勝漢軍。期間,陳友諒的漢軍已先後攻陷池州、太平等地,勢力迅速壯大。因此,朱元璋召集麾下商議對策,結果有人建議投降,或逃往鐘山。當時,由於劉伯溫剛剛加入朱玩璋陣營,所以不便發表不同建議,只好瞪著噴火的雙目,怒視著眾人。待議會散後,朱元璋便將劉伯溫召入內室,劉伯溫當即憤然道:“這些動搖軍心之輩,應當斬首。如今,陳賊驕橫愈甚,只需順勢誘其深入,圍而殲之,即可大勝。”朱元璋聽後深以為然,當即採用其計,引誘陳友諒的大軍進入埋伏圈,一舉將其重創,進而滅其銳氣。戰後,朱元璋想要賞賜劉伯溫,卻被其所拒。

    出其不意奪江州。接著,在與陳友諒爭奪安慶的攻防戰中,朱元璋從清晨打到傍晚,依舊難有寸功。這時,劉伯溫提議連夜率軍轉向江州,直搗陳友諒的巢穴。由於襲擊出其不意,江州被輕易奪取,而陳友諒則帶著妻子兒女慌忙逃到了武昌。

    順勢招降平江西。後來,龍興守將胡美派他的兒子前來投降,但是要求朱元璋不能解散他的隊伍。面對這樣的要求,朱元璋猶疑難定,這時劉伯溫將身後的胡床(又稱馬紮、凳子)踢翻在地,朱元璋頓時醒悟,當即同意了胡美所請。隨著胡美的投降,江西其它郡縣紛紛仿效,不數日江西便被平定。

    鄱陽湖計敗漢軍。此後,劉伯溫返回南田鄉老家奠禮喪母。期間,朱元璋不聽劉伯溫來信相勸“伺機而動”,反而親自出兵安豐,陳友諒見有機可趁,遂率大軍圍攻洪都。當劉伯溫聞信趕到軍中時,朱元璋第一時間便向其認錯:“當初沒有聽從先生的意見,險些鑄成大錯。”劉伯溫也不可能當真,立即催促朱元璋出兵救援洪都,從而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雙方大戰數日,相持不下之時,劉伯溫提議移軍湖口,將陳友諒的漢軍出口堵死。接著,雙方大軍在金木相剋發生決戰,經過一天大戰,陳友諒戰敗,並死於逃跑途中。

    不久,朱元璋迅速打敗張士城,隨後再次北伐中原,最終實現了帝王霸業,而這樣的結果同劉伯溫當初的謀劃如出一轍。

    知己之短,尋求隱退

    天下平定後,朱元璋想以劉伯溫代替李善長為丞相,但是劉伯溫卻說:“那可不行,我就是一細木。而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房屋的樑柱,而且還需粗壯結實的大料,如果使用不合格的細木,房屋豈能不立即坍塌。”

    不久,李善長致仕歸隱,朱元璋打算任用楊憲、胡惟庸為丞相,因此詢問劉伯溫的看法,劉伯溫則據實講出了二人不能勝任的理由,而且後面盡皆應驗。這時,朱元璋果斷道:“我的丞相就是先生你了,只有你最為合適。”然而劉伯卻給予了謝絕:“我的最大缺點就是疾惡如仇,和多數同僚難以和平相處,而丞相的職位可是需要調和各方複雜關係。就算我勉強承擔此任,過後怕會有負皇上重託啊。所以,還是希望皇上慎重物色丞相人選。”

    根據劉伯溫自己所說,他確實清楚自己的缺點,那就是“疾惡如仇”,太過較真,太過黑白分明,眼裡容不下一點沙子。但是,朝廷政治可不好完全用“黑白”,或“對錯”來判斷。所以,他這樣的人就很難適應朝廷的“辦公室政治”局勢。

    1371年,劉伯溫明智地選擇了致仕還鄉,並以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的退休福利回到了家鄉南田。從此閉門謝客,不見地方官員,終日以詩畫為樂。

    遭遇報復,悲涼落幕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劉伯溫應該可以落個安享晚年的好結局。但是,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一點沒錯,他就是個勞心操心的性格。

    期間,劉伯溫聽說甌、括之間的談洋之地是一夥私鹽盜匪的巢穴,經常為禍一方,如果在此設下巡檢司守衛,既能將這夥盜匪清剿,又能保一方平安。同時,茗洋又發生了逃兵反叛事件,但是當地官吏卻匿而不報。為此,劉伯溫將這些事件寫成奏摺,讓長子劉璉上奏朱元璋。

    由於劉伯溫的這份奏摺沒有透過胡惟庸左丞相的中書省,因此令其懷恨在心,隨即安排親信官員進行攻訐:“反說談洋這個地方是塊風水寶,擁有帝王之氣,劉伯溫之所以想將該地的百姓(盜匪)趕走,就是想在那裡建自己的墓地。”

    還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頂大帽子扣下來,劉伯溫當然坐不住了,當即趕往京城,入朝謝罪。此後,也不敢回鄉,只好待在京城。

    1375年,劉伯溫憂憤交加,病情日漸加重。為此,朱元璋親自撰文賞賜劉伯溫,並安排宮中人員護送他回到了家鄉。到家後約一個月,便離開了人世,終年65歲。後來,胡惟庸案發生,中丞塗節率先揭發,在劉伯溫生病期間,胡惟庸曾派醫生給其治病,結果吃藥後,腹中更加疼痛,說是胡惟庸下毒害死了劉伯溫。

    雖然劉伯溫的悲涼落幕令人感嘆,但是他算無遺策的智謀,疾惡如仇的秉性卻更加的令人讚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隆一生作詩上萬首,他的詩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