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虎虎155

    乾隆有兩個“詩友”,一為錢陳群,備受恩遇,另一則為沈德潛。

    不過,作為乾隆另一個著名的“詩友”,沈德潛就沒錢陳群那樣的好運氣了。

    沈德潛是江蘇長洲人(今蘇州)人,其滿腹才學,孰料科場中卻是晦氣到了極點。

    早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時,沈德潛即中秀才,但在此後四十餘年,他是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再試再敗。直到康熙朝完了,沈德潛還是個秀才出身。

    四十歲那年,一直靠授館為生的沈德潛在《寓中遇母難日》一詩中自嘲雲:

    “真覺光陰如過客,可堪四十竟無聞。中宵孤館聽殘雨,遠道佳人合暮雲。”其落寞之意,溢於言表。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已過六十的沈德潛再度落貶。乾隆元年,其再應博學鴻詞科,這時運氣開始好轉了。

    乾隆四年(1739年),時年六十七歲、已是白髮蒼蒼的沈老終於得中進士。

    從二十二歲參加鄉試算起,他是從青絲考到白髮叢生,期間總共參加科考十七次,最終才修成正果。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沈德潛應該算是明證吧。

    一朝得中龍虎榜,十年身傍鳳凰棲。此後,沈德潛躋身官宦,先後任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禮部侍郎等職,備享乾隆榮寵。

    當然,沈德潛受寵並非沒有原因,一則其經歷曲折,實可為國民士子勵志之典範;二則其詩寫得很好,正投乾隆心意。

    所謂“敬老”而“惜才”,乾隆之寵,乃是一舉兩得。乖乖,這會引領多少讀書人活到老、學到老,乃至考試到老啊!

    沈德潛早年師從名家葉燮學詩,其自謂深得老師詩學大義,“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

    刨去自吹的成分,其功力也不可小覷。某次,乾隆與其探討歷代詩源,沈德潛旁徵博引,對答如流,乾隆一時為之嘆服,連稱其為“江南老名士”。

    事後,乾隆又為其詩集《歸愚詩文鈔》寫了序,並賜下幾十首御製詩與他。

    詩中,乾隆將之比作李(白)、杜(甫)、高(啟)、王(士禎),沈德潛的聲譽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開心歸開心,不過沈德潛步入仕途太晚,乾隆十三年(1748年)充會試副考官後,旋以原銜食俸退養。

    乾隆首次南巡時,沈德潛趕到清江浦迎駕,乾隆賜詩曰:“玉皇案吏今煙客,天子門生更故人”,又給他加禮部尚書銜。

    期間,沈為父母乞誥命,乾隆慷慨的給予三代封典,並賜詩云:“我愛沈德潛,淳風挹古福。”

    這時,隨侍在旁的錢陳群也唱和一句:“帝愛沈潛德,我羨歸愚歸。”一時被傳為藝林盛事。(沈德潛,號“歸愚”)

    中國有句古話叫壽則多辱,不過沈德潛是個例外,他老人家是壽多則榮,壽終則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高九十七歲的沈德潛去世,事後被追封太子太師,賜諡“文愨”,入賢良祠。

    正所謂,“以詩始,以詩終”,乾隆與沈德潛關係火熱時是因為詩,而後者身後麻煩也來自於詩。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蘇東臺縣發生“徐述夔詩案”。

    徐述夔是一名已故的舉人,其所著《一柱樓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的“反動口號”,結果被人告發而定性為嚴重的政治事件。

    按說,這詩集和沈德潛沒有關係,不過他生前與徐述夔是老朋友,曾為徐寫過傳記。

    這下,惹得乾隆十分不爽,遂親筆降旨,將沈德潛生前的所有榮譽全部追回,除銜、罷祠、削封、摧碑,就差把入土多年的沈老扒出來鞭屍了。

    所謂天威難測,死後也未必安全。頃刻間,沈德潛生前所有的榮華頓時化為泡影。

    乾隆還不解恨,其大罵沈“昧良負恩”,“卑汙無恥”,就連沈德潛此前編《國朝詩別裁》的舊事也被翻了出來。

    乾隆說,《別裁》將錢謙益列為集中之首,可錢謙益是誰啊,他詩寫得是不錯,但他之前是東林黨人,後又叛明投清,是個不折不扣的叛徒啊!

    這樣的人,如何能列為集首?這不是欺負我大清無人嗎?誠可謂“老而耄荒”也!

    如是,沈德潛的一世好名聲就這麼毀了!

  • 2 # 百昧人生4

    天心難測龍御海,

    萬首歪詩隨口來。

    誰人敢稱朕詩友,

    金口玉言壓諸才。

  • 3 # 老墨樵

    民間傳說紀曉嵐與乾隆為詩友,電視劇演劉羅鍋與乾隆有詩文唱和的橋段。然終是傳說與演義耳,不可當真亦不可全信。史載乾隆一生作詩上萬首,產量不菲而產值不高,流傳下來的也不多。貴為一國之君,生前身後未能出版《御詩全集》留傳於後世,還不如亡國亡君李後主李煜呢。再說在綱常倫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又有誰敢以皇上詩友自居?就連皇上的老師也只能稱臣子稱奴才,除非是不想要吃飯的傢伙了,否則哪個敢大逆不道,自找不痛快?

  • 4 # 梅橫枝

    乾隆一生作詩上萬首,他真正的詩友就是乾隆自己,讓他不斷出新或者不斷平庸。如果有其他真正的詩友,這個皇帝就不會是皇帝了。

  • 5 # 鄭桂軍zgj

    謝邀。嚴格的說,乾隆雖然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但他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詩友”。要知道乾隆的身份可是皇帝啊。乾隆時代, “文字獄”還是很厲害的,與這樣一個愛玩文字獄的皇帝做詩友,第一你得有不要命的膽兒,第二你得有能讓乾隆欣賞的詩才。但乾隆拉你做 “詩友”,你不做也不行。而且做皇帝的詩友,時時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會大禍臨頭。

    曾經的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在其晚年編輯的《清詩匯》中選錄了乾隆的五十六首詩。在“謹案”中說乾隆“賦詩好與詞臣商榷”。注意,乾隆的“詩友”身份都是 “詞臣”。如乾隆的五位詞臣:大學士梁思正、刑部尚書張照、吏部尚書汪由敦、刑部尚書銜侍郎錢陳群、禮部尚書銜侍郎沈德潛。這五位“詩友”相比,最受恩寵的當屬沈德潛了。

    說到沈德潛和乾隆的 “詩友”關係,《清史稿》列傳中的沈德潛傳介紹的清清楚楚。

    沈德潛大器晚成,年輕時時運不濟,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是榜上無名。六十七歲終於考上進士選為庶吉士,乾隆七年散館被視察翰林院的乾隆看上了。乾隆知道他有“詩名”,稱他為“江南老名士”。授予他編修職。乾隆寫的詩都讓他賡和。乾隆很賞識他的詩才,多次給他升官。他請假回老家安葬,特許可保留職位。給予他三代封典,內閣學士,在上書房行走。直到他八十歲還不願放他致仕。乾隆還解釋為啥對沈德潛恩寵有加:“沈德潛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是以稠疊加恩,以勵老成積學之士,初不因進詩而優擢也。”呵呵,開始時並不是因為他的詩多次破格提拔他的,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即使沈德潛退休還鄉了,還命他和詩,“凡有御製,皆驛寄命和不絕。”,乾隆曾賜詩沈德潛,其中有句雲:“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福。”另外一個“詩友”侍郎錢陳群在一旁唱和曰:“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賜詩與和詩中巧妙地嵌入沈德潛的名“德潛”、號“歸愚”,在當時被傳為詩壇佳話。

    乾隆十三年,德潛以齒衰病噎為由請求退休,乾隆不批,命以原銜食俸,仍在上書房行走。十四年,沈德潛又請求退休,乾隆批了,可以原品休致,但你得把我的詩集編輯校正完了才能走。並下詔說“我和沈德潛的關係,從詩開始,以詩終結。”他退休回家後,寫的詩文都要寄到北京讓我閱覽。並賜給他人參,專門寫詩為他送行。德潛歸,進所著《歸愚集》,乾隆親自為之作序,稱其詩與高啟、王士禎不相上下。乾隆十六年,乾隆南巡,專門下令沈德潛可以在家領俸祿。當年冬季,沈德潛進京祝賀皇太后六十大壽。十七年正月,乾隆召賜曲宴,賦雪獅與聯句。又以德潛年八十,賜額曰“鶴性松身”,並賜藏佛、冠服。德潛歸,復進西湖志纂,上題三絕句代序。二十二年,復南巡,加禮部尚書銜。(退休後又加了個正部級待遇)二十六年,沈德潛又進京祝賀皇太后七十大壽,乾隆賜他柺杖,並下令集文武大臣七十歲以上者為九老,凡三班,德潛為致仕九老首。命遊香山,把他們的畫像掛到皇宮內府。

    沈德潛又呈上自己編輯的《國朝詩別裁集》請乾隆作序,乾隆翻閱了《國朝詩別裁集》,看到詩編以錢謙益為首,頓時不高興了。說:錢謙益這些人是明朝的官,又服務本朝。剛打下江山時用他們是權宜之計。他們不是忠孝之輩。其詩聽聽可以,但列在本朝諸人前面卻不行。父皇說錢謙益是名教罪人,他的詩不能入選。再者,慎郡王是我的叔叔啊,我當皇上的都不忍心直呼其名,你沈德潛怎麼能直書其名呢。起碼的君臣禮數哪裡去了。至於這本詩集把詩人的世次前後倒置,就不一一說了。讓內廷翰林重新校定吧。這時候乾隆已經對錢謙益這個老詩友不滿了。卻也沒有把他咋樣。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沈德潛和錢陳群在常州迎駕,乾隆賜詩於二人,並稱為“大老”。乾隆三十年又南巡,沈德潛還在常州迎駕,乾隆封他太子太傅,賜其孫維熙舉人。乾隆三十四年,沈德潛九十七歲時死去。乾隆又追他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諡文愨。並寫詩為挽。

    這個時候乾隆已經下令毀掉錢謙益的詩集,並命兩江總督高晉察看沈德潛家如有錢謙益詩文集要繳出。高晉彙報說沈德潛家並未藏錢謙益詩文集,這事算完了。沈德潛也算死後躲過一劫。

    哪知乾隆四十三年,東臺縣有人告發舉人徐述夔的《一柱樓集》有大逆不道的反詩。乾隆一看徐述夔的這本反詩集上竟有沈德潛所寫的傳,還稱道徐述夔的品行文章皆可為楷模。這下可把乾隆惹惱了,命令大學士九卿討論怎樣處理,結果死去的沈德潛被剝奪官銜、取消諡號、毀掉祠廟、毀掉墓碑。所幸乾隆還保留了一絲仁慈,沒有像對徐述夔那樣開棺戮屍。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寫懷舊詩,仍把沈德潛列為五詞臣之末。

    我們看看乾隆寫的懷舊詩中《故吏部尚書銜原侍郎沈德潛》。詩中把他和錢陳群比較,並寫明在沈德潛犯了選國朝詩不當的錯誤後,乾隆“仍予飾終恩,原無責備意”,但饒你一回你又“昨秋徐案發,潛乃為傳記,忘國庇逆臣,”這可不能輕饒了,死了也不行。其實乾隆也明白沈德潛是“蓋因耄而荒,未免圖小利”而犯錯誤,不是有意為之。所以沒有對他開棺戮屍。

    東南稱二老,

    曰錢沈則繼,

    並以受恩眷,

    嘉話藝林志,

    而實有優劣,

    沈踳錢為粹,

    錢已見前詠,

    茲特言沈事。

    其選國朝詩,

    說項乖大義。

    制序正厥失,

    然亦無呵厲。

    仍予飾終恩,

    原無責備意。

    昨秋徐案發,

    潛乃為傳記。

    忘國庇逆臣,

    其罪實不細。

    用是追前恩,

    削奪從公議。

    彼豈魏徵比。

    僕碑復何日,

    蓋因耄而荒,

    未免圖小利,

    設曰有心為,

    吾知其未必。

    其子非己出,

    紈絝甘廢棄,

    孫至十四人,

    而皆無書味。

    天網有明報,

    地下應深愧。

    可惜徒工詩,

    行闕信何濟。

    作為皇帝的親密詩友,你得明白你的第一身份是臣,然後才是友。你除了用詩侍奉好皇上外,也得有靈敏的政治嗅覺,要知道皇上的好惡和政治洞察力,清朝的文字獄那麼厲害,你沈德潛不會不知道,在犯了一回選詩不當把皇上討厭的貳臣詩列為集首的錯誤後,皇上沒有處理你。你還不知錯馬上改,趁著還沒死把自己的詩文和為別人寫的敘傳之類的東西檢查一遍,發現有錯的趕緊想法燒了啊。結果你卻被皇上恩寵半輩子,死後卻落個“一夜回到解放前”,還累及後人。也說明沈德潛活了九十七歲,擅長的就是詩詞,只能做皇帝的詞臣。政治上沒啥建樹。不是玩政治的的能臣。

    說起乾隆的詩友這個問題,倒是還有個乾隆的大臣不得不說。他不是乾隆的詞臣詩友,反而勸諫乾隆不要以詩為能,耽誤政事兒。這個人就是乾隆年江西道御史李慎修。乾隆有一首詩就是寫這件事的。而且這詩的語氣還有點“委屈”。

    《李修慎奏對勸勿以詩為能,甚違其言而結習未忘焉,因題以志吾過》

    慎修勸我莫為詩,

    我亦知詩可不為。

    但是幾餘清宴際,

    卻將何事遣閒時。

    你李慎修勸我不要寫詩,我也知道不能老是寫詩。但是工作、宴會之餘,閒暇時不寫詩你讓我幹啥呀?

    《清詩匯》在乾隆此詩後“謹案”:李慎修,字思永,山東章丘人。乾隆十年自江南驛鹽道授江西道御史。嘗諫高宗勿以詩為能,恐摛翰有妨政治。高宗召入見,曰:是何渺小丈夫乃能直言如此?慎修對曰:臣面陋而心善。高宗為之笑。

  • 6 # 雪山

    乾隆一生寫詩據統計四萬兩千六百一十三首詩,乾隆活到八十九歲,他的詩主要在三十五歲之後,因詩需逐字逐句推敲,還必須要貼近生活,自然,更主要是需有歲月的沉澱,生活的磨難,就像李白,杜甫一樣因官場沉浮,人生百味才能寫出千古流傳的詩句。

    乾隆嚴格來說一生並無詩友,因地位的不對等,無人敢與皇上平等相交,再加上乾隆因身份原因並無生活經歷,也沒更多的時間來推敲詩句,所以他的詩後人並不清楚和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日大雪節氣,大雪晴天有啥說法?對農業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