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山西晚報

    王昌齡,宇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生卒年都不太確切,大約生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有太原、江寧、京兆幾個說法。《新唐書》與《唐詩紀事》說王昌齡是江寧人,大概是因為王昌齡被當時人稱作“王江寧”之故。王昌齡曾任江寧丞,李肇《國史補》與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唐詩人顧況還稱他為王龍標,可見,這是與宋之問稱宋考功、韋應物稱韋蘇州、王維稱王右丞一樣,都是以官職地名來稱呼,所以江寧絕不是王昌齡的籍貫。  

    同理,《舊唐書》說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故而作出判斷,不足為證。唐人殷番編著《河嶽英靈集》,是一部專收盛唐人詩歌的選集,它記載王昌齡為太原人,之後《唐才子傳》依據此,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現在學界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極少。兩部《唐書》均未記載王昌齡登進士第的時間,依據《唐才子傳》和唐代詩人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的記載,王昌齡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進土及第後,補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自古以來由文學之士擔任,為當世所推崇,被學者稱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萊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因才華出眾,改任汜水縣尉。詹鍈先生根據王昌齡詩文,確認王昌齡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貶嶺南(詳見《李白詩文系年》)。在這一時期,王昌齡結識了大詩人李白,留有《巴陵送李十二》詩作證。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幸好這次貶謫時間不長,一年後天下大赦,王昌齡得以北歸,在襄陽遊歷,拜訪了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正患疽病,就快痊癒了,見到王昌齡非常高興,開懷暢飲,非常不幸,由於喝酒過多導致疽病復發,最後竟因此而去世,成為王昌齡人生一大憾事。  

    王昌齡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李白、孟浩然外,還有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人。天寶初年,王昌齡出任江寧(南京)丞,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送別留存。  

    王昌齡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全唐詩》中存有其詩作181首,體裁多樣,大致可分為三類:邊塞詩、贈別詩、閨情宮怨詩。其中以邊塞詩最為出色,人們把他與高適、岑參並稱為盛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代表作為《從軍行》(七首)和《出塞》。且看幾首《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採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其一簡潔地刻畫出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本寫征夫,卻不直接寫征夫思親,反用曲筆寫處於深閨的妻子思夫之情,最後一句畫龍點睛,極具神韻。其四更像一支昂揚雄壯的戰歌,表達了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再看《出塞》,第一首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本是漢樂府《橫吹曲》中的曲調名,大多表現邊塞征戰之苦。王昌齡共寫了兩首,這一首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表現了詩人卓越的膽識和博大的胸懷。多年來流傳不衰,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代詩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尤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為後代研究者所推崇。  

    王昌齡的贈別詩也別具特色,代表作有《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王昌齡和王之渙、高適“旗亭畫壁”時歌伎伶官們首先吟唱的一首詩。詩作於王昌齡做官江寧丞之日,詩人正遭謗議,況送至友遠行,其悽切之心情可知。前兩句寫送別的景,突出孤寂氣氛,但詩人沒有繼續表現這種離情別緒,來一個大反轉,臨別囑託,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以告親友。詩人開朗、堅強的形象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王昌齡還擅長寫一些情思婉綿的閨情宮怨詩。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有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比如《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寫的是“閨怨”,偏從不知愁寫起,看似無憂無慮春日化好妝上樓觀景,實是因寂寞孤獨的潛意識激發出來的不由自主的行為,突出地揭示了“閨怨”主題。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位著名詩人,《全唐詩》收其詩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但唐時本,今已難覓。王昌齡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是其詩歌創作的基礎,當時被人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他又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

  • 2 # 萬卷縱橫眼欲枯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家夫子”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也說是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

    王昌齡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在當時也是聲名顯赫,可是一生卻命途坎坷。

    他出生在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家境貧寒,曾一度住在嵩山學道。開元十二年(724年),王昌齡赴河隴,出玉門,來到了西北邊疆。塞外的大漠雪山,將士的浴血奮戰,化作了詩人筆下一首首的邊塞詩。

    王昌齡是盛唐時較早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體現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他對塞外風光和邊關戰場進行了細緻描繪,也能夠捕捉到將士們細膩的內心世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這首《從軍行》表現了戰士守衛邊疆的滿腔豪情,境界開闊,格調昂揚,是邊塞詩中的名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出塞》被李攀龍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詩歌反映了作者對久徵未歸的將士們的同情,也表達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將,早日平息戰爭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

    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被授於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多年得不到升遷的他頗不甘心,就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參加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再次高中。科場雖然得意,仕途卻依然不能得志,連登兩科的他,只是被任命為汜水縣尉。

    個性高傲的王昌齡不能適應官場生活,《舊唐書》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不護細行就是不拘小節,王昌齡不願意迎合上司的旨意,更不能對施政上的偏失視若不見。他對時政常常有所批評,更難免發點牢騷,既不能討得當權者的喜歡,也被同僚所疑忌。開元二十六年(738年),不知為了什麼事,他被貶到了嶺南。幸好,第二年就遇赦,得以北還。在路上,他認識了李白,寫了《巴陵送李十二》一詩。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所以後人稱他為“王江寧”。

    區區一個縣丞,當然也不是王昌齡的心思所在。屢遭打擊的他更加的孤獨惆悵,也更加的疏狂和放浪形骸,整日裡借酒澆愁。在江寧任上,一呆就是八年。

    這一年,朋友辛漸來看望他,住了一段時間後,要告辭回洛陽。王昌齡在芙蓉樓設宴送別,席間,談起洛陽的詩友,王昌齡感慨萬千,化為了那首傳誦至今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連江的寒雨,孤獨的楚山,不正像詩人的處境嗎?“一片冰心在玉壺”,在人生困境中,王昌齡沒有丟掉那像冰雪一樣的高尚節操,他依然有著堅定的信念。

    可是,誹謗中傷還是接踵而至。《唐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大約在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的王昌齡又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所以後世也稱他為“王龍標”。

    在唐朝,這是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聽到這個訊息,好朋友李白十分震驚,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在這蠻荒之地一呆又是許多年。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也就是唐肅宗至德元年(這年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他準備輾轉繞路回老家,途經亳州時,不幸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大半個中國一片混亂,大約是嫉賢妒能吧,閭丘曉殘忍地殺害了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唐才子傳》裡說:“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王昌齡就這樣結束了坎坷的一生。

    當然,殺人者也不會有好下場。第二年,時任河南節度使的張鎬奉命平亂,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之圍,命令亳州刺史閭丘曉率兵救援。為人傲慢、剛愎自用的閭丘曉,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張鎬,更怕仗打敗了“禍及於己”,於是故意拖延時間,按兵不動,致使貽誤戰機,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處死了閭丘曉。

    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閭丘曉無言以對。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稱他的詩為“中興高作”,《全唐詩》說他的詩“緒密而思清”,所以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他的七言絕句最為出色,後人認為只有李白可以和他相媲美,所以稱他為“七絕聖手”。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 3 # 春水流的囈語

    開元年間正值盛唐,唐玄宗積極開邊,很多年輕人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渴望在邊塞建功立業、成就功名。一個年輕的詩人從家鄉到長安謀求發展,卻沒有什麼成效,於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赴河隴,出玉門。

    蒼茫孤寂的邊塞風沙漫天,擋不住年輕人昂揚向上的激情,《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漫遊西北邊地,有了真正的生活體驗,詩人真切體會到遠征將士及其家人的艱辛,對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選賢任能不免擔憂。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塞幾年,王昌齡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被後人認為是盛唐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但是邊塞之行並沒有實現他人生的輝煌,激情退卻後他開始反思追求功名是否真有價值,《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迴歸普通人的生活軌道,努力讀書參加科舉,終於在開元十五年(727年)30歲時進士及第,後來又博學宏詞登科,擔任河南汜水縣尉。他在官場沒有什麼建樹,唯一收穫的是朋友的溫情。

    他因事獲罪謫赴嶺南,遇赦北還途中到襄陽拜訪孟浩然,孟浩然熱情招待了他,卻因為食用過量魚鮮而舊疾復發身亡。他一路悲傷來到巴陵(今湖南嶽陽),卻沒想到遇見李白,兩人一見如故泛舟飲酒。

    王昌齡47歲時遷任江寧(今南京)丞不大的官,卻是他做過最大的官,後人稱他“詩家夫子王江寧”就是由此而來。

    他從來也沒有認真的做官,倒是結識岑參、高適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並互相贈詩。

    他曾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辛漸北上洛陽,王昌齡從江寧陪了他一段,分手時留下《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王昌齡道出自己的內心從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也讓後人從中理解他濁世難為的無奈。

    天寶七載(748年),51歲王昌齡又因小節不檢點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這也是他另一個稱謂“王龍標”的由來。

    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寫下了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安史之亂爆發,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沿途留下不少詩篇。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路過亳州時被妒忌他才華、名氣的刺史閭丘曉殺害。

    同年閭丘曉貽誤戰機被處死,行刑時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張鎬只回了一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唐詩“七絕聖手”,人生卻是一條一路下滑的曲線,其實他的軌跡是和大唐由盛轉衰同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第26輪恆大終結不勝,上港客場贏球,爭冠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該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