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島雲蒸大海

    活著就要承擔一切不可承受之重

    《活著》我一共看過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很小的時候看的是電視劇版的,片面叫《富貴》,那個時候我才上初中,除了武俠類基本不看,而每天父母到了點就跟上班一樣看著廣告等這部電視劇,有時候吃飯的時候開始了,看的桌子都 顧不上收拾,一直等到演完一集才匆匆忙忙收拾碗筷,家裡就一臺電視,控制權肯定不在我,只好跟著看,竟然也看上癮了,被主角大起大落的人生深深的吸引住了,有的時候太過悲情會藉口上廁所偷偷去抹幾滴淚。

    再看電影版《活著》已是十幾年後,這個時候我已經三十四五歲了,也經歷了身邊親人的生老病死,經歷了社會的人情冷暖,為什麼一直拖著沒看呢?知道結局的電影看了能有什麼意思,就像我經常鄙視我老婆看韓劇,看了第一集就知道結局還看個什麼勁。終於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打開了電影版,葛大爺的神一般演技外如行雲流水一般將這個悲情故事娓娓道來,彷彿我從來看過這個故事,再一次被深深的吸引了,這次摻雜了許多個人的感情在裡面讓人心情更加沉重。

    最後我終於沒忍住,又買了原著再次重溫這段悲歡離合,看到富貴愛情幸福時依舊覺得溫馨,家道沒落時依舊替他惋惜,有慶要出事前還想著能不能再挽回,看完後卻是一樣的心情沉重。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偉大的文學作品不在於帶給你多麼大的感官刺激,而是讓你情不自禁的對號入座,生活中總有一個瞬間,一段時光會與小說中的人物經歷重合了,不管重溫多少遍都會感同身受,我感覺富貴是命犯天煞孤星,周圍的人一個個都離他而去,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的在夕陽中微笑。

    每次看到結局我都會特別擔心自己變成富貴,這種擔憂甚至會變成焦慮,自己後半生能不能承受失去父母、愛人及孩子,會不會在多年後的一個萬家團圓的春節,聽著外面熱鬧的鞭炮聲,只有我一個人吃著幾個冷盤,獨自看著春節聯歡晚會,每次想到這裡我都想在最愛的人前面離去,但反過來想這是不是又太自私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都在逼著被承受一切不可承受之重,眼睜睜的看著既定的事實卻無法挽回,過度的悲觀也是於事無補,《活著》給我們展示了生活中的各種苦難並不是讓我們沉浸其中,既然總要面對,為什麼珍惜眼前的生活呢,或許不該為了生活中的瑣事與家人再爭吵,或許能抱著平常心面對工作中的不公平,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與其在人生分離時充滿了悔恨,何不珍惜眼前人。

  • 2 # 半生筆墨

    餘華的《活著》雖評價極高,但是讀起來難免有一種“殘忍”的代入感。

    早期的餘華因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他的作品大多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運用,而餘華再國內是典型的先鋒類作家,他是一個有強烈自主創新意識的作家,很多作品都具有先鋒實驗作用,他的偉大在於他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和敘事方式,展現的作品更是貼近生活,從大時代的背景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裡。

    他的代表作《活著》文學價值到底在哪?

    《活著》這本書以徐富貴的一生為主線,闡述舊時代社會下的現實與悲慘。

    他因為將家產全部輸完,把父親活活氣死。反過來當他洗心革面準備重新生活時卻被抓去當壯丁一去數年。在這期間母親撒手西去。歸家後他與家人安心活命,雖苦亦其樂融融。但變故接二連三:妻子家珍患了軟骨病臥床不起,兒子有慶為校長獻血被過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這沉重打擊悽然離世。女兒鳳霞因病致啞,她好不容易找了個貼心丈夫,卻死於難產。女婿二喜在上班時又死於意外事故。爺孫倆艱難度日,孫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撐死。

    《活著》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通過主人公富貴的一生,通過對一個又一個死亡的人,來告訴我們“活著”的真正意義。

    而對於我們來說,活著就是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著本生就是一個偉大的事。

  • 3 # 春城草木生

    我倒認為,網上對餘華的評價還是中肯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餘華老師的寫作風格比較獨特,主要是以敘事為主,沒有華麗的辭藻,敘述比較直率甚至有些露骨,人性中有一種冷漠甚至冷酷,但讓人感到自然而真實。餘華老師的寫作風格有一種另闢蹊徑的感覺,讀來引人入勝,愛不釋手。

    《活著》是一部讓人讀起來心情非常沉重的小說,可以說是一部悲情作品。小說賦予了主人公太多的不幸,主人公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尋追尋的一切不過虛妄而已。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之作,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和文學價值。作品主要講述了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等社會變革,主人公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的打擊,最後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自己和那頭相依為命的老牛,悲劇的氣氛十分濃烈。

    作品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無華,讓讀者對主人公表示出極大的同情,災難雖然壓得主人公喘不過氣來,但他仍然以驚人的毅力活著,鐵骨錚錚。

  • 4 # 怎麼好看怎麼來

    活著值得網上那麼高的評價!每個人看了都會對活著有不同的感受。

    1時代背景

    福貴一生經歷了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自然災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

    這些是上個世紀中國的一些特殊時期,福貴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讓讀者瞭解到在某些時候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2.福貴的變化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孩子,過著放蕩不羈,奢侈的生活。

    因為賭博被人算計,輸掉了所有的家產從此以後開始成了個為了生存努力勞作的農民。

    而算計奪取他財產的最後被槍斃了,死前還說都是福貴的財產害死了他。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貴看著曾經的仇人慘死,突然覺得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3.親人的離開

    福貴的父親掉進糞缸窒息而亡,母親在他被捉充軍期間病逝,福貴沒能見到最後一面。

    兒子有慶懂事,養了兩隻羊,覺得把養大家裡就能過上好日子,每天在中午放學期間光著腳跑回來餵羊,鞋子貴怕磨壞了。

    在學校也很爭氣的在運動會上跑步得了第一名。

    一家人都覺得生活有了盼頭時,有慶給福貴曾經的戰友,現在的縣長夫人獻血,最後獻血過度而亡。

    妻子得了軟骨病,在福貴的無能為力了之中病逝。

    女兒鳳霞難產死在了醫院的病床上。

    女婿在工作期間被東西從空中落下壓死了。

    外孫苦根因為吃了太多福貴煮的豆子,噎死了。

    書名為活著,但文中福貴身邊的人卻一個個的在他身邊死去,福貴是在以死去方式活著,反抗著命運的安排。

    現實生活的殘酷與無情,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活著,縱使要承受諸多的苦難,但依然不放棄活著的希望,這便是生命的力量。

  • 5 # 使用者老聲西湖

    是有些過高。從文學的角度看,他缺少了修飾,從內函上講缺少了哲理。只是闡述了故事的來龍去脈。是他的真實性打動了人。

  • 6 # 方片和圓

    《活著》對反應現實來說確實是一本極好的書,人物的一生、貫徹的主題、整個故事的起起伏伏,家族的興衰,歷史的演變,以及“人”那種在大時代之下的韌性——活著,這是一本極好的反應書籍。

    唯一不足的或許在餘華的語言上,語言雕琢較少,勝在故事的意境。

    對於反應某些時代課題、人性等等是很好的,不過就書籍很難上升到更深的哲思之上,是現實刻畫,昇華還差了那麼一點。

  • 7 # 今愚文史

    我不認為過高。餘華的作品現實與魔幻交織、冷靜與奔放融合、溫情與批判共生,觸達心靈,普羅大眾,應該有與之匹配的榮譽和地位。

    至於《活著》的文學價值,可以用作品中的一句話形容: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它高度感動受眾而暢銷的事實也是最好的註腳。

  • 8 # 楓葉文史陣地

    一部文學作品,要想知道它的文學價值有多高,就要看它能給讀者帶去什麼。

    好的文學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種閱讀感悟。評價高,說明餘華的作品符合人們對文學的審美要求。

    《活著》全書中,沒有太過華麗的詞藻,但每一句語言都能直抵人心,就像一隻燒紅的烙鐵,總能激起人內心的千層漣漪。《活著》就像一位老者在平淡的講述他這一生的遭遇,說的人經歷了生活的千瘡百孔,而聽者,大部分就像你、我,對生活充滿各種幻想,但這種經歷有可能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或正在經歷。因此,就容易引起人們對作品產生共鳴。

    《活著》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福貴充滿坎坷的一生,因為賭博輸光了家產,緊接著不幸便接踵而來,福貴的父親被活活氣死,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母親病死、女兒鳳霞變成了聾啞人、有慶抽血被抽死、家珍生病去世。就連他的偏頭女婿和外孫苦根,也接連不幸去世。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福貴和命運的頑強對抗,儘管非常不幸了,但還得活著……

    《活著》如同在講述千千萬萬個普通人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有的只是那份平淡和對生活的執著追求。小人物雖普通,但把故事放大了,就是不平凡的。

    後來,每一次看餘華的作品,內心都會受到衝擊,彷彿我就是書中的某一個人物,隨著故事的推進,我也會不由自主的陷入某一種憂愁的境界。心想,這種生活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到時候我是否能像小說裡的人一樣,堅強的去面對一切不幸。

  • 9 # 月上聞折柳

    《活著》,我是先看的電影,再看的書。若說電影讓我笑中帶淚,那麼書,是讓我從頭難過到結束。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不說餘華的其他作品,且說《活著》。《活著》講了福貴坎坷淒涼的一生。年少時候荒腔走板的生活,讓他從一個富家少爺輪落為貧民,又陰差陽錯被抓了壯丁,好不容易逃了回來,妻子家珍還在,女兒鳳霞也在,卻成了啞巴。

    福貴欠了家珍和鳳霞的,開始好好做人。後來又生了兒子有慶,那是個極聰明的孩子,但有慶去給大出血的縣長夫人獻血,被醫生不小心抽乾了血死去。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大出血死去。然後妻子家珍患軟骨病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被噎死......生命中的溫情和美好因家人一個個的辭世被撕得粉碎——全是淚。最後老邁的福貴傾盡所有買了同樣老邁的老牛相依為命,就著回憶活著。

    我用了兩小時看完電影《活著》,又用一晚的時間看完了書,流了一晚的淚。餘華用極冷靜和殘忍的文字把福貴的人生毀滅給大家看,福貴有諸多的理由死去,他受的每一次打擊都是致命的,然而他卻活著。

    現今世上,那麼多的人,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放棄生命,讓他們看看《活著》,看看福貴的人生,看看福貴頑強而堅韌地活著,他們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幼稚和軟弱。

    我想,這就是《活著》的文學價值之一。

  • 10 # 微傳播

    餘華是當代中國文學大家,也是迄今享有世界聲譽的著名作家,而奠定他在世界文壇地位的正是《活著》。小說出版後,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球出版傳播,先後獲得義大利卡佛文學獎、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和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等。這是餘華進入90年代後第二部長篇小說,是轉型後的餘華創作的一部有關生活、生存與生命主題的集大成的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史詩般氣魄和哲理性的長篇敘事佳作。

    小說敘述了福貴從年少輕狂到垂垂暮年的大半生,他先是一個浪蕩子,一個好逸惡勞的賭徒,在輸光了祖業和田產後,萬般無奈之下,打算回家種地養家餬口。豈料稀裡糊塗地被抓壯丁,在國軍中度過了兩年多時光。從部隊逃回來的福貴回到家,以承租土地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但災禍從不單行,福貴還要承受更大的不幸。女婿萬二喜意外喪生,外孫苦根因多食大豆腹脹而亡。這時候,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福貴成為了一無所有的孤寡老人,他只得和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伴。但這個老頭卻是天生的樂天派,在暮雲四起的黃昏,他消失在作者的視線中。

    餘華說,一位真正作家尋找的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為了揭露與批判,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理解一切事物後的超然,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90年代後餘華由一個“暴君式的敘述者”轉向“民主的敘述者”,小說中的人物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有了說話和行動的自主權力,他們有時候不聽作者使喚,甚至和作者爭吵,小說的戲劇性也由此生髮,併成為消費文化中小說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 11 # 神奇天地

    還是看看餘華與他的師友們對他的評價吧。

    作家餘華:你們不要對我期望很高 我已經很累了

      昨天下午,北師大駐校作家餘華入校儀式暨“先鋒的道路:餘華創作三十年研討會”在北師大召開。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莫言出席儀式併發言,歡迎餘華成為中心駐校作家,這是繼賈平凹之後,第二位入駐北師大的中國作家。對於眾人對餘華的期望,餘華直言,“你們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餘華說,現在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當做真理,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我知道莫言所有的毛病, 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們都不說。”

      北師大文學院資深教授童慶炳曾是莫言和餘華的老師,餘華曾經是北師大的校友,還完成了碩士論文《文學是怎樣告訴現實的》。童老師說:“很多人認為餘華30年的創作道路是從先鋒派到寫《活著》時的現實主義,但是我今天重新讀完他的碩士論文之後,我這種感覺淡了,餘華關於文學的觀念理論,對文學真實的理解,是一貫的,從8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文學觀念沒有變。他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文學現實。”

      餘華先自曝自己上學的時候曾模仿過莫言的簽名,又說自己是頂替蘇童來的(因為本來餘華準備9月入校,3月是蘇童)。在餘華的記憶裡,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那天,正好是他畢業,他在2年半的時間裡成為童老師的學生,有著很多難忘的故事。“我和莫言住在同一個宿舍,我知道他所有的毛病,他也知道我的,但是我們都不說。”至於自己駐校以後的具體工作,餘華說還不清楚,但肯定會涉及到和學生的交流。

      “我們非常愉快地對餘華號脈”

      在簡單的儀式之後,批評家張清華、張新穎、張檸、白燁、詩人歐陽江河等對餘華30年創作道路進行了研討。莫言也鼓勵大家自由發言,“今天我們非常愉快地對餘華號脈,雖然他身體非常健康,但不論再傑出的作家,創作30年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然輝煌的成就,大家也可以說。”

      餘華的自由和任性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在座的很多和餘華接觸過的批評家都能講出一段與此有關的小故事。他和陳曉明拍過桌子,因為對文學觀念的爭論,但轉眼就沒事了。張新穎是第一個寫餘華小說評論的批評家,他說和一個作家一起成長30年的經歷非常奇特。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對《兄弟》的下半部和《第七天》有很大的爭議,張新穎說,“很多人認為,餘華從大道走到了岔道上,但我覺得挺好,岔道就岔道吧。不怕汙泥濁水,到了文學裡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東西。”

      詩人歐陽江河從一個詩人的角度認為,“餘華一直保持先鋒的姿態,他堪稱典範。餘華一直在堅持,堅持文學的先鋒性,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驕傲。有一些作品大家有不同看法,但是總體而言,堪稱偉大,隨著時間的消失,這個地位會更明顯。”70後批評家則用文學“男神”“偶像”來形容餘華今天對青年一代的影響,“餘華的吸引力在於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斷帶動中國讀者、批評者繼續思考的領跑者。”

      “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

      對於很多批評家對他提出的更高的期望,餘華說,“不要對我期望很高,我已經很累了。我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該提醒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了。”餘華說,去年,他的兒子從美國回來和他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他才21歲,他說自己不喜歡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因為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他要拿妓女的生命去換學生的生命,所以這也是這部電影在歐美失敗的原因。

      後來,兒子話題一轉,和餘華說,羅素曾在接受採訪時對1000年以後的人類說了一句話,羅素的意思是,1000年之後的人類也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同時,他看到張藝謀的一個採訪,張藝謀說拍到妓女代替學生去死的時候,自己特別感動,兒子警告餘華,“張藝謀把個人的嗜好當成真理了,你也差不多到這個年齡了。”

    所以,餘華一直提醒自己,自己的經驗、嗜好不一定是正確的,“雖然這句話說起來有點庸俗,但是,永遠不要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 12 # 西域之子cyj

    《活著》一部悲愴的人生苦難史,作者餘華用手中的筆描述了福貴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充滿坎坷的人生之路,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深受讀者喜愛。我們不去討論網上對作者評價的是否過高的話題,我們看的是作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看的是作品是否真正的起到了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小說《活著》真實的反映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通過福貴這個富家子弟從富有變成一無所有的落難公子,從人生的巔峰跌到了低谷,他默默地承受著生活中的一次次打擊,艱難的活著,也許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活著,但他就是親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世棄他而去,他孑孓一人與老牛為伴,忍受著人生的災難,慢慢終老一生。小說的文學價值就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客觀的描寫了世態炎涼下一個人為生存面對殘酷的現實而頑強的活著,不為什麼遠大前程,只為生存而活著,激發人們勇敢的面對現實,與命運抗爭不退縮堅強的活著,珍惜生命愛惜生命。

  • 13 # V祥子

    網上對餘華作家的評價過高談不上,身為一個作家,以作品說話,他的作品大家都是以目共睹,所以他得到好的聲譽,高的評價,也是應該的。

    換句話說,他所得到,都是受他作品影響的,所以說哪有什麼評價過高,過低之說。

    關於《活著》的文學價值,對於我而言,它的文學價值是極高的,雖然作者圍繞著福貴在寫,可是福貴生活變化,以及人生變化,都是中國歷史的變化呀!他書寫了福貴的人生,講述人情冷暖,以及苦難,和因果,也描繪國家的變化,打倒地主,分土地給農民,以及國家急求發展伐樹鍊鐵。

    它即書寫了福貴的困難,也書寫了福貴幸福,人的一生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 14 # 無影文化

    活著,我認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說。

    我認為最大的啟發意義在於,看到了那個時代,也瞭解那個時代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現實的啟迪,人活著不能 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其實富貴的一生也是生不由己。只是時代的造就,不包括自身問題。所以,我認為餘華寫的小說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

  • 15 # yysxlp

    可能戰亂貧窮疾病中才知道活著為啥吧,也許活著的思考是多餘的,任何思考只是DNA生存延續這種本能的附屬品,沒有任何意義。終極問題是生命的本質以及意識的本質這種哲學問題。

  • 16 # 吳雲生6

    活著是每個人的願望,長久活著是人人的祈盼。

    活著的意義在哪兒?好像明白好像又不明白。人的一生有許多未知數,不管好壞每個人都奮力的活著,活著的意義不就是在尋找為什麼活著嗎。

    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是想看看前方的美景,看看情歸何處。每個人活著的目的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因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是不是我們的選擇,弄不清楚也不想清楚,但活著的生活是我們的選擇,活著的心情是我們的選擇。

    活著就是為自己活著,不能活在別人的眼裡、嘴裡,而是活在自己的手裡、心裡。世上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活著就是順其自然的坦然,就是無能為力的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哪個瞬間你突然想換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