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滾燙的菸頭

    對孩子,應該早下手,在形成反抗意識之前,就要對他進行規矩的樹立,可以兇一點,不用打,不要認為那個時候的孩子最可愛就忽略這一點,然後慢慢孩子有反抗意識的時候,就需要講道理,談條件,這個時候就需要尊重他,讓他學會獨立自主,不去強制任何事情,鼓勵他放手去做,這就是先緊後松的教育方法,如果之前沒緊,後來也就別緊了,松著吧

  • 2 # 老罕F

    前幾日,與一位好友小聚聊天,其提及自己的大兒子,憂煩不已。

    話說其大兒子上初三,正值青春期,學習不太好,卻整天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出一次門,衣服選了又選,挑了又挑,常常把衣服擺得滿床都是,頭髮也是梳了又梳,一絲不苟。

    好友提起一事,一天,她見兒子房間的書桌上有些亂,想幫他收拾一下,不想,兒子不領情,不讓她收,於是她就讓兒子自己收拾,誰料,兒子讓她出去,才肯收拾,好友一時犟脾氣也上來了,非得讓兒子當著她的面收拾,兒子也犟,非得讓她出去後再收拾……

    還有一次,週末他們一家四口打算出去玩,大兒子和往常一樣在房裡打理了好久才出來,出門前還不忘對著鏡子整理頭髮,好友實在看不下去了,一急一怒,就口無遮攔地說了一句:“你怎麼好意思活在這個世上!”

    此話一出,她自己都驚訝了,意識到言語太重了,這不是一個母親該對孩子講的話!

    這讓我突然想起自己正在上高一的侄女,由於青春期,發胖,而且臉上長了好多青春痘,我母親,也就是她的外婆有一次和我打電話聊天之餘,提起侄女,專門叮囑我說切不可在她面前說她胖,不然孩子會很不開心。

    開學初期,兒子有一天回家遞給我一本書,說是學校發的,給爸爸媽媽看的書。我接過來一看,原來是南通市教育局編著的一本南通市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讀本《人生第一課》。

    我看了目錄,感覺很實用,其中有一篇文章《瞭解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就專門講到了有關孩子青春期的獨特性。

    書中講到一般情況下,初中階段的孩子處於少年期,高中階段的孩子處於青年初期,這兩個階段都屬於青春發育期,簡稱青春期。

    青春期的生理發展表現出獨特性。

    青春期的孩子發育加速,他們的身高、體重、肩寬、胸圍都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生理機能的增強,使男性肌肉強健,女性身體豐滿,孩子們的體貌特徵開始接近成人。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重要變化,那就是生殖系統的發育逐漸成熟,這標誌著人體生理發育的完成。

    身體上的這些變化使孩子表現出較強的自我興趣。他們渴望瞭解自己的體貌,如身高、胖瘦、體態、外貌,開始注重自己的儀表風度和穿著打扮。因此他們經常對著鏡子端詳自己也就不足為奇了。

    朋友的大兒子出門之前對著裝、頭髮的注重正是其處於青春期對自己外在關注的表現。所以,作為家長不必責備,順其自然,亦或給予相應的指導,相信孩子會更願意接受,這樣也有利於緩解青春期相對“緊張”的親子關係。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還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外貌、裝束等方面的反應:他人的良好反應會讓他們表現出自我欣賞的滿足感,而某些不太令人滿意的反應則容易讓他們產生焦慮感。

    侄女特別忌諱別人說她胖,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這樣的評價會讓青春期的她產生焦慮感。

    青春期是人生的“黃金期”,也是孩子成長的“煩惱期”,還是親子關係的“緊張期”,這對家長的教育智慧提出了新的挑戰。

    明智的家長會懂得在瞭解孩子這一特定時期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幫助孩子一起迎接挑戰。

    總結起來,可以從如下三點著手:

    其一,以科學的世界觀引導孩子。

    首先,家長自身必須具備科學的世界觀,看社會、人生、未來力求做到積極辯證,不給孩子負面的思想影響。

    其次,家長可以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孩子瞭解甚至結識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讓他們參與孩子的成長,影響孩子的世界觀。

    其二,建立平等的親子關係。

    首先,家長要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相處和交流,幫助孩子開啟“心鎖”。

    再次,家長要善於傾聽,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出合理的建議。

    最後,家長要避免嘮叨,不要老是揪著一件事情反覆批評教育,避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其三,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在學業之餘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志趣愛好,讓它成為學業發展的助推力量。

    其次,鼓勵孩子參與戶外鍛鍊,使之始終保持充沛的體力。

    再次,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

    最後,鼓勵孩子多看有益的課外書籍,讓孩子從學科學習走向人生學習。

    莎士比亞曾說:“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蹤。”

    希望在我們的幫助下,孩子夢醒時分,會發現一個更好的自己!

  • 3 # 逗逗龍機器人

    當孩子出現這種心理的時候,證明孩子已經在慢慢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有自己認為的對與錯,也開始希望有些事情能按照自己想法去做。

    那麼這時候家長該怎樣引導?這就顯得尤為關鍵。

    1、換位思考,給孩子多點理解2、傾聽孩子想法,不要著急否定3、在孩子困惑時給予支援和鼓勵4、注意說話的語氣,朋友式的交流5、多和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

    多理解多交流多關愛,逆反都不是事。

  • 4 # 楊展鵬

    逆反心理總的來說是好事,說明孩子具備一定的自己的關於事物的認知,也許與家長的觀點不一;說明孩子具有一定創造力、獨立慾望 ……這些東西很寶貴不宜抑殺,家長應放下長輩身段與孩子達到和諧溝通,從而加以引導。

  • 5 # clf19710228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叛逆”性,他們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兒”、“乖乖女”,他們不知不覺變得不再那麼乖巧聽話,不再惟師長命是從,他們開始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做事開始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甚至頂撞父母、蠻橫霸道,變得桀驁不馴、不可理喻,好像完全變了個人,這讓家長和老師感到不安,似乎孩子的成長出了大問題,正在趨向失控,或滑向墮落。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極其正常的環節,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大可不必為之焦慮緊張,而應理性看待。

    首先,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白,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的,他們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展翅高飛,獨自去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我們應感到欣慰,應清楚這是孩子從生理及心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是他們正從一切都依賴父母、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向自已獨立思考、努力體現自己的思想成長。他們渴望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已的自由,他們希望自己也有自主權,也能受到別人的重視。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對他們看似不合規矩的、叛逆的行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備。

    當然,我們所謂的“叛逆”離不開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往往會以是否聽話為標準,一旦孩子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就會給孩子加上“不肖”或“不孝”的帽子,這種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利於孩子獨立成長的弊端。

    弄明白了這些,我們就不應為孩子的“叛逆” 而如臨大敵,在為孩子的成長感到欣慰的同時,適當加以引導,讓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走向成熟。我覺得可以從幾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把孩子當朋友。和孩子建立起平等關係,以一個同齡人的心態去接近孩子,理解孩子,這樣可以讓孩子感覺和父母有共同語言,願意敞開心扉,真誠溝通,願意向你傾訴,彼此之間沒有了距離感,才能更好地交流,才能多一些溝通,少一些對抗。

    二、引導孩子多讀書。讓孩子在閱讀中沉靜下來,從書中感悟生活真諦,使思想更加睿智、更加成熟。

    三、在生活中歷練。對孩子的言行適當寬容,讓孩子自已在生話、學習過程中體會對與錯,辨別是與非,而不是簡單地指手畫腳或橫加指責,那樣更容易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

    四、寬容不等於縱容。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的一些小問題、小錯誤,家長可以以寬容的心態看待,或委婉地指出來,而不必頓不頓就大動干戈,而對於有些嚴重的原則性錯誤,家長則必須曉之以理,幫其認識到錯誤,及時糾正,以免釀成大錯。

  • 6 # 何老師微課堂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教育應走在發展的前面。所以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知識應該提前有更多的學習和認識,以便做到防患於未然。當你的孩子青春期悄悄來臨的時候,你才能坦然面對孩子的叛逆,欣喜面對孩子的叛逆,以免遇到問題不知所措,影響孩子健康的心理發展。

    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主要特徵。

    1、渴望獨立

    追求獨立和平等,渴望有些事能自己做主,渴望有自己活動的自由空間和時間。什麼事不要都代我做主,我需要獨立,需要負責任,需要被人信任,體現自己的存在價值和功能。優點是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見解;極端是他可發展到獨斷專行,固執己見。

    2、渴望認可

    追求獨立就要求大人們對他尊重、認可和信任。家長要認為我可以做事,有能力自己做主,獨立自己去解決問題。優點是孩子榮譽感增強,能意識到責任的重要;極端是他可發展到因為自卑而不願和他人接觸,採取對抗的態度或在學習以外違法亂紀以樹立自己在同學中的威信。

    3、渴望友誼

    尤其是同伴間的關愛,因為這種關係是平等的。孩子與孩子和孩子與長輩是不一樣的,孩子與孩子是平等的,不受約束,有自由,即便是打鬧,不高興就哭,高興就大笑,真情流露,平視的、尊重的感覺,放開又開心。同齡人相互傾訴,有共同的遊戲和愛好,這一切都是父母不能給予和替代的。大人的愛護,有時對他們來講就像籠子一樣,很不舒服。因此對於孩子在同伴間人際關係方面出現的困擾要予以高度重視。優點是推動人的社會化程序;極端是他可發展到因為與家長、教師、同學關係緊張,不跟看不起他的人說話,有意不學習,以求報復。

    家長該如何引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呢?

    1、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獨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其實他們的內心還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藉助父母的力量來強大自己的內心。因此父母應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積極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瞭解他們豐富的智慧和細膩的內心世界,才能與孩子更融洽地相處。還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允許並積極邀請他們參與家庭的管理。比如,讓孩子利用週末嘗試做家長,由他們安排各個成員的活動,這不僅展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使他們做到了換位思考,加強了與父母的情感。

    2、用讚揚杜絕打擊

    中學生階段,學生兩極分化趨勢明顯,與那些優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暫時落後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教育。這時候,肯定、鼓勵和表揚顯得尤為重要。泰戈爾說:“聰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樣打擊。”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讓他們真正感覺到父母在關心他、幫助他,永遠不會放棄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轉變。要用積極、鼓勵的教育方式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3、教育措施一致。

    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個管、一個護;一個嚴、一個寬。那樣會被孩子鑽空子,使家長失去威信,以致根本無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意見統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過後再說。

    4、多些理解和寬容。

    有時理解和寬容比訓斥和懲罰更有力量。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應在耐心批評教育後給予安慰,鼓勵他振作起來改正錯誤,在他有好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

    5、給予愛撫和關心。

    成長中的孩子常需要父母的親暱和愛撫,對行為不良的孩子不能討厭,應該滿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親吻的心理需求,不僅能加深親子之情,也能使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6、滿足歸屬需要。

    孩子需要被人們所接納,歸屬他所在的社會、家庭、班級和同伴群。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日常議事、制訂計劃及集體活動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會、家庭、群體中的一分子,並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從而嚴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為。

    7、發揮表率作用。

    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出好榜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任何人可以說都是環境的產物,父母的潛移默化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8、用書面溝通代替口頭語交流。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開始封閉自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的隔閡往往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有時父母會覺得無從下手。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書面語更利於人們之間的情感表達和溝通,有些口頭表達說不出口的話,其實很容易在書信中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用書信交流的互動,我們會發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的繁育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