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了高
-
2 # 流水晶瑩
清政府入關,確實激起了漢人的憤怒,節節抵抗,層層奮戰,處處灑下抗清義士的熱血,尤其多爾袞的“留髮不留人,留人不留髮”的政策,更是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但,入主中原後,清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緩解平息這種矛盾,如,推行漢化,招納漢賢,採用漢制,甚至接受並重用漢臣,等等。
-
3 # 二序草堂
順治5年,開始設立漢人尚書,滿漢同列朝堂,這是對漢族高層釋放的善意。同一年,允許滿漢通婚,這是對社會底層發出滿漢和諧的訊號。但是滿漢交融真正比較穩定的時期是乾隆年間,一是其本人對漢文化的崇拜,二是此時滿人政權已經基本穩固,入關後的民族矛盾已趨緩和。
-
4 # 世有留侯
清朝入關以後,並沒有對漢人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戮,反而採取以漢治漢的方針策略,以安撫為主。清朝政權的建立,效仿明朝的政治體制,中央集權建設更是達到了頂峰。
-
5 # 開心鼻子叔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滿漢之間有什麼矛盾?大多數人認為這是滿清入關之後才有的事,其實從努爾哈赤對大明王朝宣佈"七大恨"起兵開始就開始有了。努爾哈赤生性粗暴,對漢人尤為殘忍,屠殺、奴役自不必說,從當時頒佈的法令上看,幾乎將漢人與牲畜同等,這種現象在皇太極稱帝后才有所緩解。但滿人從骨子裡是優漢人一等的,清前期律令上滿漢有嚴格區分,從居住到飲食供給,從官職薪水到婚配學堂,無一不是滿人優越,犯同樣罪,滿人刑罰比漢人也要輕的多,比如滿人犯罪只能交由八旗懲戒,而不受漢人衙門約束一直到康熙一朝才廢除了大多數滿、漢不平等的律條。總的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改進,促進了滿漢的融合:
一、遵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康熙帝對此有十分自覺的認識,故其利用一切時機向臣民宣揚對孔子的尊崇之意。一方面,保持自己“國語騎射”為特色的滿族文化作為迴應;另一方面,主動接受並大力弘揚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族傳統文化,提倡尊孔讀經,把崇儒重道作為基本國策。
二、成立漢八旗,漢人透過科舉也可以進入朝堂為官,而且也有一部分漢人進入了權力核心。
三丶不再刻意隔離居住,雖然還不能通婚,但朝夕相處下來,日漸和睦。
四、廢除許多不平等律條,鼓吹滿漢平等,雖沒真正做到平等,但大大緩和了矛盾。這些措施影響下,就減少了滿漢文化相互之間的隔閡和摩擦,積極地促進了滿漢文化的融合。
-
6 # 北洋海軍炮手
簡單來說,清朝緩解矛民族盾實際上是在緩解階級矛盾。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知識分子這群體永遠是最容易取得妥協的,清朝在入關前就已經開始儒家化改造,入關後又是開科取士又是標榜自己崇儒的,同時清朝還宣佈和明朝一樣保障知識分子的利益,所以知識分子這個群體其實很容易爭取。
對於老百姓來說,明清改朝換代不過是換了一個坐龍椅的屁股而已,如果老百姓生活得不到改善、負擔沒有降低,那麼這個新的王朝也會和舊王朝一樣,不會長久。
所以清朝入關後,立馬廢除了明朝的三餉。這並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清朝中期的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等政策。攤丁入畝就是取消延續了上千年之久的丁稅,也就是人頭稅,而為什麼歷朝歷代要收丁稅?歷朝歷代為了穩定稅源,都會透過收取人頭稅的方式來控制人口流動。而人頭稅有多重呢?老百姓為了逃避丁稅,很多男子被上報成女人,也有很多老百姓不堪人頭稅重負而選擇了逃亡。所以,攤丁入畝,也就是將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之中,對於老百姓自然是極大緩解了負擔。
官紳一體納糧就是勳貴、士紳享受著不上稅不納糧的優惠政策,而賦稅都攤給了老百姓,這就造成了兩個問題:第一,有功名有權勢的越來越富,而老百姓則越來越窮;第二,在賦稅總額不變的情況下,老百姓的負擔將會越來越重。這就會激化社會矛盾,最終的結果就是官逼民反,而且這也是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
所以,些兩項新政的推行又兩點好處:第一就是老百姓負擔降低,收入增加,極大的緩解了社會矛盾;第二就是對朝廷稅收進行合理化改革,財產多的人多繳稅,使得朝廷稅收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同時這也為清朝在乾隆年間的全盛打下了基礎。
日本學者上田信在《海與帝國》一書當中如此評價明清兩朝:恣意的明朝,剋制的清朝。因為明朝的政策完全是體現君主的個人意志,因此對老百姓影響很大;而清朝的政策穩定、連貫,對老百姓的干預較低。所以在上田信看來明朝只是個古典王朝,而清朝則是近世帝國。
全文完
-
7 # 大雪2006
我們對清朝的誤讀太多,令人痛惜。歷史唯物主義最根本的觀點,就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地還原歷史真相,找出其前因後果,發現某些規律性東西,已資治鑑。
清朝鼎盛時期,疆域東到大海,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西到蔥嶺及巴爾喀什湖,北到唐努烏梁海,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及鄂霍次克海,南到南海諸島,西到廣西,雲南,西藏等地。大量開墾荒地,乾隆30年(1765年),中國可耕地的土地面積擴大到700餘萬傾,大規模興修水利,黃河,淮河,運河均得到治理。江南推廣雙季稻,糧食產量連年增收,江南商業及手工業發達程度遠遠超出全球任何地區,在不斷降低徵稅標準的條件下,政府財政收入仍保持連年激增。出現北京,南京,蘇州,杭州,揚州,鎮江,無錫等一大批繁榮大城市。嘉慶以前中國在國際貿易上始終保持貿易順差的地位。到時18世紀後期,人口增至3億。
這樣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說明它的體制沒有錯,它的政策沒有錯。不但沒有錯,反而正好證明它的體制和它的民族政策是最正確,最優秀的。
清朝遇到的首要問題是,一個人口處於絕對劣勢的少數民族,去控制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族,並且要實現長治久安。怎麼辦?根據馬克思和老子思想,任何事物,當然包括任何文明,都是前代的繼承和發展,如果拋棄前代,或者另起爐灶,這個事物或者文明,註定是要衰落,要滅亡的。滿族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民族,他們做到了。
首先,放棄原有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實行八旗合議制度,政治權利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王公貴族共同討論。後金的軍國大事都有貝勒等人共議裁決。努爾哈赤設立了理國政聽訟大臣五員,都堂十員。對於各旗交上來的案件,先由都堂審理,次由五大臣鞫問,再達諸貝勒。對一些重大案件,還要由努爾哈赤親自聽訟判決。努爾哈赤去世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他果斷的拋棄原有制度,仿效明朝政治制度,並一再打擊八旗貴族分權勢力,確立和鞏固王權。天聰三年,皇太極設立文館,命儒臣記注滿洲正事。天聰五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稱尚書。不斷削弱滿洲貴族權力。 貝勒雖兼領部務,但各部上下設承政,參政,啟心朗等職官,按一定比例分別由滿漢蒙官員擔當。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建立都察院,監察範圍包括文武百官,還包括“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者”。增設軍機處,大興宣政院,由於不斷改革,制訂出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統治機構。清承明治,實行中央集權,保證了國家200多年長治久安。
其次,確立滿族貴族為正統的清王朝統治機制,形成以滿族貴族為主,聯合其他民族統治的政治體制。要求漢族及各民族承認。例如對少數民族地區堅持“因俗而治”,對邊疆地區統治“從俗從宜”,“各安其習”,不推行留辮子政策。但人口占絕大多數漢族必須留辮子,這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奴化,具有象徵意義。不留辮子者,是死硬的敵人,必須殺掉。留了辮子就等於承認其統治。清朝雖然有內閣辦理日常事務,有漢人參加。但重大的機密重務,內閣從來沒有掌管過。清朝一直設有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機要事務部門,南書房,軍機處作為中樞機構。機要事件由議王大臣議奏,皇帝決定,漢人想參與決策,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大力宏揚中華傳統文化,把儒家思想作為主體意識形態,全盤推行“滿漢一家”政策。採納洪承疇等建議,給崇禎發喪,開科取士,確立孔子為文聖人,關羽為武聖人等。保留所有漢人文化傳統,習俗。清入關第二年,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為保證漢人積極參與國是,清初規定,旗人不得參與科舉考試,把名額全留給漢人。並且重用范文程,洪承疇等一批漢族官員士人。對於明朝的宗室,官僚,明確規定“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要求八旗子弟接受學習漢文化,八旗官學以漢文化為主。組織人力對傳統文化的漢文典籍進行翻譯,整理,編撰。如《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子史精華》《康熙字典》等鉅著問世。清朝道光以前,文化成就巨大,出現了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戴震等傑出思想家,還有曹雪芹,吳敬梓,石濤等著名文學藝術家。史學,科技,建築等領域碩果累累。建築成用尤為突出。
清朝皇帝推崇中華傳統文化,比漢人還漢人,值得歌頌。 例如25歲乾隆繼位,修《四庫全書》,建三山五園,一生做詩41863首,《全唐詩》收入2200詩人,才48000首,乾隆詩歌幾乎撐起半壁江山。雖然沒有名篇,但精神可嘉。最著名的是這首詩,當時冬天雪花飛揚,他帶領臣子賞雪作詩,吟出“一片一片又一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怎麼接下去?大家面面相覷,好不尷尬,著名詩人沈德潛化解危機:“皇上詩寫的太好了,請允許微臣狗尾續貂:灑落花叢皆不見。”立刻成為絕妙好詩。龍顏大悅,當眾賞賜一件貂裘。乾隆皇帝帶頭弘揚中華文化,給靈隱寺題字,把靈字上面的雲字頭寫大了,下面不夠用了。於是臣子們就改主意,變成“雲林禪寺”,把“滸墅關”看成“許墅關”,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們竊笑,不作聲,就一直沿用至今。但這不影響乾隆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不影響華人對他的尊重和愛戴。
1840年,中華民族被動挨打後,精英們反思技,反思制度,反思文化,今天看來,說了不少過頭話,作了不少過頭事,都沒有找出答案。英華人李約瑟說,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人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為什麼現代科學沒在中國發展呢?否定中國的制度,否定中國的文化,是完全錯誤的,不理性的。我們沒有輸在制度和文化上。我們輸在科學技術上,這是因為成熟於7000年前的中國哲學道論和氣論,遵循的是自然主義,全部的中國哲學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生物圈承受的範圍內,繁衍人類人口發展,人類文明,所以中國才發展出一個繁榮燦爛的自然經濟文明。中國天子文化的核心是,皇帝要實行仁政,為民造福。明君,賢臣,良將,是華人對統治者的要求。做不好,就要改朝換代,換人,別人去做。這是中國歷史的基本思路。 而西方的神論頭史,兩千多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改朝換代,貴族世世代代是貴族,奴隸世世代代是奴隸。由奴隸主變成封建主,又變成資本權貴,這就是今天的現實。利用宗教發動無數戰爭,全是權貴們爭奪利益。死亡宗教徒及民眾30億人。在全球大勢屠殺掠奪,殖民地全球數百年,這樣的文明值得歌頌嗎?老子告訴我們,要人法地,道法自然,他連馬車都不做,所以中國沒發展出科學,明朝時甚至殺掉科學家。這有錯嗎?看看今天科學的雙刃劍,已經把地球和人類逼到了面臨崩潰的邊緣,如果再不把中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請回來,人類滅亡於科學絕不是聳人聽聞。我們瘋狂的抹黑攻擊自己的祖宗和自己的文化,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做的對嗎?著名西方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只有中華文明才能拯救人類。
回覆列表
清政府入關後,畢竟是滿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很容易遭到民間乃至官場的抵制。
他們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幾乎全盤吸收了明朝的制度體系、文化體系,“清承明制”,制度上完全和明朝一樣。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當年甚至專門留了洪承疇一命。
洪承疇是高階官員,對明朝制度體系瞭如指掌,留著他,可以給清朝進行制度設計。
洪承疇被俘後,其他高官大多被殺,只有他活了下來,不料明軍以為他也就義了,崇禎皇帝還一本正經地給他祭祀、建祠堂,沒想到後來訊息傳來,說他投降了,好尷尬。
留著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清承明制”。
除了多爾袞“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類的敗筆,清軍在爭取士大夫層面上,還是比較有成效的。
因為對士大夫來說,官職沒變,衙門沒變,整個社會和明朝相比,變化不大,只是頭髮變了而已。
清朝對明朝經學體系的繼承,更是無以復加,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是第一流的儒學家。
所以一開始很多老夫子是為明朝守節的,比如王夫之等人。但時間長了,他們也覺得無聊了,畢竟從順治、康熙開始,對士大夫完全是謙恭的態度,求著你出來做官,求爹爹告奶奶的——在明朝哪有這麼高的待遇啊!
漸漸也就無所謂了,雖然面子上,還是不能給清朝做官,但兒子們、孫子們,是可以的。
這樣,明朝遺老計程車大夫階層,逐步被瓦解;而官僚層面,因為變化的痕跡不明顯——很多基層官員並沒有明顯感受到“改朝換代”,除了衣服換了、頭髮變了,官職、薪水等如舊,也並沒有太強的反抗情緒。
士大夫和官僚,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把他們搞定了,社會就搞定了。所以從康熙年間開始,民族矛盾就開始緩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