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斗書生說歷史

    漢靈帝劉宏雖然荒淫好色,後宮佳麗無數,但只有兩個兒子。

    一個是何皇后(何進妹妹)所生的長子劉辯,也就是漢少帝。董卓進京後,漢少帝被廢為弘農王,後來更是被董卓逼迫服毒自盡。

    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的次子劉協,初為陳留王,董卓進京後認為劉協比劉辨聰明,更因為劉協從小被董太后撫養長大(雖然董太后實際和董卓並無血緣關係),因此廢漢少帝,改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漢獻帝雖然是董卓偽立的,但是漢少帝已死,漢獻帝是漢靈帝唯一的兒子,也是帝位最合法的繼承人。因此曹操擁立漢獻帝,從法統上是沒錯的。

    倒是袁紹之前反董卓時,曾經提出要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這種不顧皇室血統傳承,只為一己之私的胡來做法,遭到曹操的明確反對。

    劉虞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算起來是皇室的遠親,雖然官聲很好,但離繼承皇位還是差的很遠。還好劉虞有自知之明,堅決拒絕了袁紹的提議。如果他真當了這個皇帝,也不過是袁紹的傀儡,還要背上千古罵名,確實不值得。

  • 2 # 三峽橙子鍋

    因為他別無選擇,獻帝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已經被董卓幹掉了……曹操為了取得政治上的領先,需要這個旗杆,只能將就用了

  • 3 # 第一歷史視角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相對於當時,對比於其他諸侯力量相對弱小的曹操來說,誰先掌控漢獻帝,無異於手裡就多了一張,發展壯大自己實力,贏得天下的政治好牌! 雖然東漢末年,皇帝昏聵,宦官擅權,以至於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但在當時許多的官僚貴族,仕大夫和大漢子民的心裡,存在幾百年的漢室,還是當時的正統王朝,許多文人戰將以匡扶漢室為政治夙願理想,而曹操此時掌控含有皇室正統血脈,諸侯認可合法地位的漢獻帝,高舉漢幟,不光迷惑、籠絡、招募了一批效忠漢室的謀臣戰將、大漢子民為自個的政治野心賣命,更"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歸復效命者,以天子之令,討伐之、滅亡之…… 在梟雄曹操的眼裡,吾以天子令,號令天下,從道義上就佔領了輿論的最高點,贏得了人心,因為"君命天受","君為臣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古代就已經深入人心,爾等各路諸侯,不論實力在強大,不遵君命,就是亂臣賊子,謀逆犯上……"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話更能貼切形容漢獻帝當時的處境……而對於當時胸懷天下的曹操來講,漢獻帝只不過是其手裡"統一天下、需要借力助力的一面大旗",這對當時力量尚處於弱小的曹操來說,漢獻帝這面“漢室大旗”,要好好的利用,好好的保護好,扛好,直到奪取天下......

  • 4 # 媤念成癮

    曹操大家對他的理解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但是我個人認為曹操是“名為漢賊實為漢相”因為曹操一生從未稱帝,一生忠於大漢王朝。

    1, 漢獻帝被西涼軍爭奪,各州郡牧守都在擁兵自強,斷絕納貢。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漢獻帝小朝廷,遠遠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昌,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2,曹操唯才是舉,不論出身,曾三次下“求賢令”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3,屯田,曹操是第一個實行屯田制度的人,因為戰亂,社會生產低下,出現大饑荒,糧食成為各大諸侯的首要難題,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興辦屯田,招收流民,開拓荒地,使得百姓能夠大量生產,解決糧食問題。

    4,曹操還曾更改稅收,因為漢朝末期按照人頭收稅,極其苛刻,百姓民不聊生。更曾經修建水利,好比曹操曾在周瑜的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所以我說曹操一生忠於大漢,所以說曹操“名為漢賊,實為汗相”。

  • 5 # 西門不帶刀

    我們回答第1個問題:曹操為什麼承認漢獻帝?

    漢獻帝確實是董卓立的。在漢少帝沒死前,他也確實能算作是偽帝。關鍵是後來漢少帝死了啊。(據說被毒死了,誰知道呢),而漢獻帝和漢少帝又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

    漢少帝死後,漢獻帝就不算是偽帝了,那叫正統皇帝了。既然是正統皇帝,那曹操承認就是應該的。因為曹操是最忠於漢室的一名大臣。當時董卓立漢獻帝時,漢少帝還沒死,所以曹操連董卓都想殺了。至於漢少帝死後漢獻帝成為了正統皇帝,那曹操就鐵心保漢獻帝。

    第2個問題為什麼要迎接漢獻帝?

    董卓死後,各方軍事割據勢力都在爭奪漢獻帝,因為大家都知道誰搶了漢獻帝,誰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道德和法統上就佔據了制高點。

    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描寫。當曹操迎接到漢獻帝時,先給漢獻帝上的肉湯,漢獻帝和他的大臣們吃的那叫不亦樂乎眼淚汪汪。說好幾個月都沒吃肉了。從這個小細節上可以看出,曹操是真心的要扶持大漢皇帝。他心疼這個皇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所以在曹操的保護下,漢獻帝才能夠一直做這個皇帝,做了整整24年。這24年中,曹操也慢慢積累功勞,最終當上了魏王和漢丞相。曹操每一步的升官相對的功勞來支撐的(詳見本人寫的千古第一忠臣曹操)。

    那個時候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曹操不得不以獻帝的名義,來進行討伐,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一統天下,恢復大漢江山。

    因為曹操要的是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 6 # 傾一生

    第一點,漢靈帝一生只有兩個二子,長子劉辯,次子劉協。後來董卓廢劉辯,立劉協為漢獻帝。

    但董卓毒死劉辯之後,劉協就成了漢室唯一繼承人。

    第二點,對於曹操而言,他需要的是天子的名號,“奉天子已令不臣”。因此曹操來說,坐在上面的人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控制。

  • 7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189年,董卓入京控制了洛陽,他為了立威廢掉了劉辮,改立劉協為帝。

    之後沒過多久,何太后和劉辮就相繼離世了。

    劉協雖然說是董卓擁立的,但並不是所謂的偽帝。劉協的父親就是漢靈帝,母親是王美人。

    他是真正的漢室後裔,雖然天下人不恥於董卓,但這個皇帝大家都是承認的。

    到了後來,董卓下臺後,天下大亂。站在曹操的角度看。

    曹操需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天子是一面旗幟,在曹操眼裡劉協是他建功立業的一枚棋子。

    皇帝是誰並不重要,只要他的身份是皇帝,曹操只要加以利用。況且這時候劉辮已經不在了,曹操能怎麼辦?

    曹操總不能廢了劉協再找個人當皇帝吧?那樣全天下都會群起而攻之。

    劉協可以被曹操控制,曹操自然不用在大費周章去廢立新帝了。

  • 8 # 虎臣

    漢獻帝的合法性是一個很尷尬很敏感的問題。漢靈帝死後,劉辯合法繼位史稱漢少帝,且不說靈帝是否如董卓等人所說屬意劉協,劉辯一直是合法的,直到董卓上洛廢少帝立獻帝。關東群雄以為少帝報仇為名起兵反對董卓,以殺董卓為大義,那董賊所立的獻帝呢?承認獻帝的合法性,就不得不承認董卓的合法性,那關東軍的合法性呢?面對這個問題,二袁、陶謙為代表避而不談,完全無視。以劉表、劉焉為代表,管他誰是皇帝,我只承認中央,誰在中央我就給誰上供奉。以西涼軍閥為代表,皇帝也得聽老子的。曹操另闢蹊徑,主動迎奉獻帝承認了獻帝的合法性。其實也是無奈,靈帝就這兩個兒子,你不承認獻帝的合法性,上哪劃拉另一個新皇帝呢?

  • 9 # 文史長廊

    曹操被戲稱為“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集老辣、聰明於一身,數次抉擇中均可體現他的遠見卓識。就如在漢獻帝最無助的時候,曹操沒有選擇落井下石,反而承認並迎接漢獻帝。這讓讓各大軍閥驚呼不已,表面上看是老好人,但他卻打好了自己的如意算盤。

    曹操有政治手腕,特別能識清政治局勢,放在此時就是說此時不是廢帝稱帝的時候。原因在於,漢朝斷斷續續延續四百餘年,劉氏掌管天下的認知已刻在天下人的腦子裡,死死地認定漢室才是正統。天下只允許一個皇帝,而這個皇帝就是應當繼位的劉氏子孫。貿然廢帝稱帝就被看做是亂臣賊子,只會引起天下人的怨恨與憤怒,於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影視劇曹操

    此時的社會動盪不安,一個諾大的漢室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些割據勢力中不少人有稱帝之心,也都有這樣的心理:我現在還沒有能力稱帝,但絕不能讓他人先一步稱帝。所以他們都相互牽制,誰也不想讓對方多向前邁開半步。一旦有人稱帝,稱帝的人就會成為大家首要攻擊的目標,其間有來自漢室正統的征伐,最多的是地方割據勢力的絞殺,積極滅掉稱帝分子。

    隨意稱帝就會帶來內憂外患的局面,天下人的共怒、各個割據勢力的絞殺是為外患,但最害怕的是內憂。何為內憂?曹操為征戰天下建立了自己隊伍,所向披靡的隊伍就是曹操的利盾。但是這一隊伍中在稱帝方面不併一心。一次徐田打獵中,曹操故意勝獻帝一頭,為曹操歡呼者有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哭喪著臉,足以證明自己所領導的團體並不都希望自己稱帝。尤其是為自己多次獻計的荀彧,一直不滿曹操隊獻帝的不尊重。曹操深知:稱帝務必引起內亂,一旦內亂局面將不可收拾。 影視劇曹操

    事實證明不稱帝的選擇是正確的。孫堅在洛陽廢墟中撿到傳國玉璽,想要到江東稱帝,被袁紹盯上,唆使劉表殺死了孫堅;董卓有稱帝之心,禍國殃民、毒殺少帝、肆殺百姓,王允使計令呂布將他殺了;袁術得到傳國玉璽,不久便遭到攻擊,曹操派遣劉備將其殺死。亂世中各股勢力虎視眈眈,證實到先稱帝者不會有很好的下場。

    不稱帝但要打好皇帝這張牌,也就是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話說曹操積極迎接漢獻帝,並幫助獻帝擺脫李傕、郭汜二將,顛沛流離的獻帝似乎找到了依靠,先後多次受封賞,曹操得到仁義上的肯定。可是獻帝越來越發現,自己雖然吃喝不愁,但被架空了權力,毫無自由可言。特別是,曹操想攻打誰,隨便一個理由,再加上獻帝不得不從的旨意就開始攻打。獻帝說了句:董卓竊國,臭名遠揚;曹操竊國,不留賊名。 影視劇漢獻帝

    當曹操當上丞相後,權力是如日中天,隨意釋出旨意,想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時曹操其實並不需要稱帝。假如曹操稱帝后,他要幹什麼?無非是發動軍隊一統天下,無非是四處征戰擴徵土地。獻帝就成了每一次的擋箭牌或者護身符。可以說幫漢獻帝征戰天下,幫漢獻帝擴徵土地。每一次曹操總有理由搞事情,一切都顯得那麼名正言順。

    也根本用不著稱帝,曹操行駛的權力已經很高了。曹操積極剷除異己,敢言的死於不正當的迫害,不敢言的始終順承者曹操的心意,文武百官都成了曹操得心應手的工具。他現在能夠駕馭百官的言行,能夠馴服百官。試問曹操還需要得到什麼?他的權力已經凌駕於獻帝的皇權之上,他已經得到他能夠在稱帝上能得到的東西。當皇帝只是一個名號而已,不要照樣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影視劇漢獻帝

    有人說:承認並控制漢獻帝,對付文武百官還可以,但對於外面的割據勢力又能怎樣?外面的割據勢力有兩種,一種是像劉備一樣恭恭敬敬尊崇漢獻帝,另一種就是不受任何人約束,只為自己的大業發展。

    各地割據勢力紛爭,其實像劉備一樣的人很多,就如劉表死心塌地的跟隨漢獻帝的步伐,他們不為大業,對漢室有些比較深的漢室情結,只要漢室一句話,他們甘願赴湯蹈火,沒有命令時,他們積極進取始終將漢室放在第一位。這一派表現出對漢室絕對聽話。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口令命令這一類人,就像就劉備,有時候明知道一些事情是錯的,還要遵守旨意,違背旨意內心就會過意不去,感覺愧對列祖先宗,他們就會老老實實的遵守旨意。以此來達到曹操本身的目的。 影視劇漢獻帝

    另一類割據勢力,像袁紹,完全不聽從旨意,皇帝的軍令如同耳邊風一樣。曹操仍然會藉助天子號令釋出旨意,不不是求能夠讓袁紹等輩老老實實順從,而是達到名正言順的目的。其實名正言順在每一次的征伐當中特別重要,名正言順代表的是百姓的民心。有道是:順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曹操藉助的天子號令代表著駕馭著民心所向,能夠指向對方。對方有時候就會出現不攻自破的場面。

    不稱帝的好處特別多,幻想之,假如曹操擲皇帝於不顧,公然稱帝。自己的團隊可以說是瓦解一半,加上眾多諸侯間連連相攻,那時的曹操又能維持多久?倒還不如控制著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論是德義上還是軍事上都有說不盡的好處。

    總結

    曹操如若稱帝三方面壞處:

    第一不會得到百姓的支援

    第二各地的割據勢力會聯合絞殺

    第三自己的團隊可能出現瓦解的局面。

    曹操不稱帝兩方面好處:

    政治上:藉助天子發號施令,名正言順,後果一切由皇帝來背

    軍事上:指派對大漢忠心耿耿的割據勢力戰爭,從而達到曹操軍事目的。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