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讀

    開伯爾山口現位於巴基斯坦阿富汗之間,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歷史上為連線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山口由發源於開伯爾山的兩條小河的河谷組成。山口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兩側山高60-90米。

    既然此地為連線南亞次大陸以及西亞中亞的最重要的通道,為何古印度人不學華人在此地修建長城?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概念,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印度跟古時不一樣,印度只是一個地理稱呼,相當於我們平時說南亞次大陸或者西域中亞一樣,古印度極少統一過,近代的印度能夠統一也是因為印度被英國殖民,變相收攏印度地區的政權,才使得近代印度能夠統一,古時印度基本都是數十個乃至上百個小國組成,所以在此修建長達600米的“長城”需要極大的人力武力,即便山口被哪個邦國所佔領,該國也多無能力修建。

    第二點,即便此地出現了許多一統的王朝,也大多是由外來民族建立的,這些外來民族本身就來自於開伯爾山口北方,怎麼可能給印度修建關口堵住自己的道路。

    第三點,印度與中國的國情不一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即使被中原王朝多次打擊,也出現過近於滅族的情況,但北方的威脅從未消失,所以中國需要長城來守住各地關口,而印度不一樣,印度雖多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滅國統治,但其威脅基本不是長時間持續,所以印度人修建開伯爾關口的動力沒有中國那般大。

    第四點,印度地區的文化複雜性乃至民族複雜性基本是世界之最,古時候此地本身便是中亞文化,穆斯林文化以及印度教文化的交叉之地,無論誰想修建關口都勢必被其他文化所反對和打擊,很難成功。

    所以歸根結底,古印度地區就是無人力物力去修建,無動力去修建,亦無人敢去修建。

  • 2 # 米南德王問道

    古代印度的強大政權,當然可以在開博爾山口修建類似長城的防禦工事。但這並不能有效保護興都庫什山以南的旁遮普地區安全。因為敵人若是不能從開伯爾山口南下,一樣可以繞道其他地方。

    作為印度北部最重要的關隘,開伯爾山口是波斯的居魯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貴霜的迦膩色伽、薩珊的沙普爾、加茲尼的默罕默德、蒙古的成吉思汗、中亞的帖木兒等著名征服者都反覆利用過的通道。基本上從這裡透過的大軍,都可以在南面的旁遮普五河流域地區獲勝。

    但這並不意味著開伯爾山口,就是敵人進入北印度的唯一通道。對於狹長分佈在印度河兩岸的眾多城市來說,更西面靠近錫斯坦的地區是更加容易透過的地方。縱使有山脈作為地理屏障掩護,也擋不住規模龐大的對手從各個山間分頭穿越。

    當然,北印度本地的政權往往還有“偏安一方”與“進去四方”這兩種不同型別。前者不需要修建長城類工事,就有足夠的準備去防禦開伯爾山口。後者則壓根不樂於山口被封鎖,堵住自己向北方擴張和交流的路線。

    前者的典型,就是在公元前1世紀蝸居旁遮普地區的印度希臘人。他們的眾多城邦核心,就分佈在五河流域及興都庫什山的南北兩頭。但他們本身也需要從開伯爾山口抵達的商隊,來充實自己的金庫稅收。

    北印度地區的蓮花城--今天的白沙瓦,就坐落於山口以南的平原上。任何從山口突入的敵軍,都需要離開山口的狹窄地形展開。這又給了城裡的守軍以足夠的反應時間。所以,如果敵人足夠強大,僅僅靠長城一類的工事是抵擋不住的。如果敵人不夠強勢,那麼誠實的守軍也可以以逸待勞的將之趕回去。

    另一型別的政權,以後來的貴霜帝國為典型,是橫跨興都庫什山南北的大帝國。白沙瓦是帝國的都城,開伯爾山口則是帝國的重要交通樞紐。除了南北兩頭的商隊來往,帝國的稅吏和軍隊也需要從這裡進進出出。所以,在開伯爾山口造長城就是沒有必要的事情。

    最後,無論是蝸居一方的小政權,還是志在四方的大帝國,都承受不起山口交通被截斷的後果。因為那樣不僅損失的了過路稅,也會讓帝國失去對今天阿富汗地區的控制。阿富汗又是古代印度聯通外部世界的重要緩衝區,是技術、貿易和文化傳播的主幹道。哪怕是17世紀的莫臥兒帝國,都希望再次打通一條從山口北上的內陸商貿路線。希望帝國能控制重要的坎大哈之餘,還能向東進入西域和明朝貿易。

    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沒有君主會願意出錢在山口建造效費比極低的長城。縱使北方入侵者還會繼續使用山口的道路,也抵不住這條輸入管道暢通所帶來的收益。

  • 3 # 銘蘇先生

    南亞大陸板塊相對比較獨立,在歷史上同東亞聯絡交往的比較少,唐僧取經都要經歷如此的磨難,更不用說是普通人了。但是,南亞板塊歷史上與西北方向的外來民族或外來勢力交流比較頻繁,而且從南亞大陸西北方向來的入侵勢力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光顧一次南亞大陸,有的入侵勢力來搶一把就走了,有的直接將印度大陸北部納入周邊強勢文明的版圖,更多的是進入南亞大陸以後,征服當地的民族,然後建立起新的政權。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南亞次大陸的地理環境構成。

    從地理環境來看,南亞大陸東鄰若開山,西邊是蘇萊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北靠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一個天然的封閉板塊。東部若開山脈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這裡是緬甸地區,缺乏具有侵略性的民族。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長度約24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喜馬拉雅山脈北則是青藏高原,在古代來說這就是印度天然的防禦屏障。西北的興都庫什山脈,平均海拔約5000米,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部的蘇萊曼山脈,其北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南部平均海拔在1500米上下,外部入侵勢力有可能越過蘇萊曼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但是蘇萊曼山脈東西寬度達到400多公里,南部雖然海拔較低,但分佈著眾多的沙漠地帶,大都是無人區,蘇萊曼山脈南部也是無法通行的。

    南亞大陸陸上唯一的出入口,在興都庫什山脈與蘇萊曼山脈山谷的喀布林河谷。喀布林河是印度河的一條支流,沿著喀布林河流繼續東進,就能抵達印度河流域。而開伯爾山口就位於喀布林河谷,這是印度西北入侵勢力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唯一陸上通道,印度歷史上發生的多次外族入侵(英國除外)都是透過這一山口進入印度河平原的,然後再從印度河平原佔領整個南亞大陸。

    古印度政權為何沒有在開伯爾山口修建防禦工事?

    古代印度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因為這一地區邦國林立,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很多政權都是從西北方向開伯爾山口入侵進來的外來民族建立的。即使印度歷史上的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德里蘇丹國、莫臥兒帝國等強大的王朝也未實現整個印度地區的統一。沒有大一統的中央政權,整個南亞大陸地區並不完全歸一個政權管轄,那麼對加強邊防建設就沒有那麼重視。所以,外部強大的民族或國家就很容易透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大陸,滅亡本土政權。

    印度歷史上各王朝統治者也沒有認真總結以往朝代覆滅的慘痛教訓,如果他們能夠效仿中國的秦始皇在開伯爾山口修築長城或軍事防禦工事,並派重兵把守。一旦在開伯爾山口建立堅固的防禦堡壘,那麼憑藉有利地形,自然是易守難攻。這樣就把外族進入印度河流域的通道徹底堵死,那麼就不會發生後續的外族入侵。由於南亞的地形原因,一旦外部勢力突破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流域,就會一馬平川,那麼本土政權就會無險可守,本土政權就就會很容易被強大的外來民族所征服。

  • 4 # 史之策

    不應該說古代印度人,而是印度次大陸人,他才可以談得上開伯爾山口。 印度次大陸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得上是得天獨厚。印度次大陸呈現三角形態,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以及印度洋,北方又靠著喜馬拉雅山脈,周圍還有眾多高山平原圍繞。在某種程度上,由於其周圍眾多的高大山脈,它基本上呈現完全獨立的狀態。

    甚至在飛機和輪船出現之前,印度次大陸都是一個最難到達的地區之一。想當年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在1942年進入緬甸作戰,單獨是翻越野人山這塊地區,就折損了4萬戰士。在兩年之後,又有將近6萬日軍死於此地。在印度次大陸其他地區,由於山脈比較高,基本上都是天寒地凍,想翻過去更加困難。

    但是自古以來,印度還是被侵略了十餘次。不過這麼多次入侵以來,除了英國之外,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從印度的開伯爾山口入侵到印度。它位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北角(如今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也是陸地上面從中亞進入東亞的唯一入口。一但穿越開伯爾山口,接著就是波特瓦爾臺地和印度河大平原,向東就進入了恆河平原。 但是開伯爾山口並沒有人想象的這麼大,他最窄的地方僅僅只有600米左右,兩側是60~90米的懸崖峭壁。如果要找中國對比的地方,中國由河南進入陝西的函谷關和這裡很相似。但凡能夠在這裡設立一座要塞,基本上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十幾次的侵略經歷,印度為什麼沒有吸取教訓?堵住這個口子。

    這裡要插句題外話,基本上這十幾次入侵印度次大陸當中,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除了當時的英國比較強大,直接從海上進來。

    中國2500年前的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秦、趙、燕等國家就各自修建了上千公里的城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是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萬里長城。相對於當時萬里的長度,印度這區區的600米的寬度,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為何印度次大陸的眾多王朝,都沒有想到這個點子呢。

    山口比較窄小,重視度不夠。

    這個山口也只不過是600米,雖然也成為外族入侵的入口,但是也限制了入侵人數的多少。基本上每一次來的人都不多,只是影響部分地區人的生活。甚至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本算不上一個威脅,很難激起北方地區人民的強烈反應。但是相對於中國,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從鴨綠江到甘肅臨洮長有上萬公里,一直面對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北方的遊牧民族對上萬裡的農耕民族形成了全方位的威脅。農耕文明想要生存下來,必須要聯合起來所有北方地區的人共同抵抗。

    威脅性比較小

    雖然外來民族都是從這裡入侵,但是並沒有威脅到印度次大陸的政治經濟中心。開伯爾之於印度正如青海三江源之於中國,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程度一直不高。如果要想真的在此地打造長城,必須從中下游地區搬運來各種資源。在古代經濟條件落後的情況下,很難達到這種願景。

    相對於中國而言,黃淮海河地區基本上都是位於黃河的中下游,再加上各個時代水患的頻發,在此地已經形成一定的政治經濟中心。從大禹治水到齊桓公修建水利,已經讓此地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有一定基礎。政治經濟中心的存在,才讓調動各種資源,有一定的可能性。

    印度農耕文明分散嚴重

    農耕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難形成跨越地區的政治整合,而且這種情況在印度次大陸上更加嚴重。雖然印度能夠與世隔絕,但是內部也是去中心化。印度次大陸所形成的各種農耕,基本上都是沿著印度邊緣地區。雖然印度境內有著印度河與恆河流域,但是雙方發源地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

    流向一個是東南,一個是西南,各種政治經濟都是隨著河流向下發展。在同一水平上,出現兩大極差,造成溝通合作有困難。相較於中國長江黃河流域,兩者發源地接近,到了下游地區更是平行流動。春秋後期甚至建造人工運河,試圖將兩大流域連線起來。印度地區的兩條河形成對立的文化,中國地區的兩條河形成統一文化。

    對於歷史的遺忘

    雖然印度次大陸被多次入侵,但是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上,十幾次只不過是小機率事件。從公元前到1500年,到現在的2000多年,十幾次的入侵平均下來一次200多年。200多年在歷史長河上只是小的波浪,但是對於人類個體來說實在是太漫長,完全可以走過三代人。 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也就沒有形成統一的歷史記載。古人曾說“滅人之國,必先滅其歷史”。但是歷史這麼短,根本就沒有滅去的必要了。一旦入侵已經發生,就沒有了建造城牆的必要性。畢竟對於侵略者來說,總得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一次次的侵略者都是如此打算,也就造成無人修築長城。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威脅是一種大機率事件,因為自從戰國時期到後來的漢朝,匈奴問題一直沒有徹底的解決。華人修築長城,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其實是一種長期的收益。所以相對於印度次大陸上的人來說,中國的農耕文明,更加迫切的希望修築長城抵禦遊牧文明。

    秦始皇修築長城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但是也是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物力,甚至成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對於印度次大陸上的人來說,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抵禦200年之後的入侵,對他們來說實在是沒有必要。

  • 5 # 太興真人

    古印度人篤信宗教,印度的廟宇比較多而且都很雄偉壯觀,那麼歷代王朝就偏重神袛,而忽視國防建設,所以造成印度次大陸的外來入侵者一波又一波。 而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卻重視邊防防禦工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首先建造長城,這樣直到明朝時期。相反中國的廟宇一般都是民間建築,很少官方修建。

  • 6 # 小罐香

    古代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成百上千的部落,那些所謂之王朝可能連一個縣的規模都達不到,幾個小部落能建長城?連想他們都未曾想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紅怎麼策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