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者家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此稿於公元758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三年,顏真卿侄子顏季明死於安史之亂,此時的顏真卿49歲,真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此件書法作品可謂渾然一體、一氣呵成,情意動人,縱筆豪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

    全文情真意切,表達了自己對兄侄慘死敵手的悲痛,甚至我們都可以從他的筆法之間看出來,例如“爾父”二字,用筆遒勁,點畫飛揚,可見顏真卿當時內心的悲痛之情。再比如“父陷子死”四字,在前後句子中格外顯眼,自己對於敵軍痛恨,都在行文運筆中體現了出來。

  • 2 # 婁江農人

    1、祭侄第一。

    2、二、三?可並列者,多也。

    3、蘭亭,逸少所書?存疑。

    4、場景、心情不在,就無法超越。

  • 3 # 使用者龍馭天下

    我對“超越”一說不能構同,認為這種提法本身欠妥。為什麼呢?

    觀點一:如果單純模仿顏真卿的行書,即使你模仿的再像也永遠超不過原版,何談超越。

    觀點二:如果不模仿,只臨其神韻,寫的再好也是風格各異,談不上超越不超越。因為書法歷來沒有固定的評判標準,只是處於人們欣賞角度不同,愛好不同來評價。歷來都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他們的詩都精彩絕倫,被後人崇昂,那麼誰是第一,誰又是第二呢?很難評定。即使是王羲之的行書天下第一,顏真卿的行書天下第二,可也有人說顏真卿的行書超過了王羲之,還有人說顏真卿的行書不怎麼樣,塗抹的歪歪扭扭,那又怎麼解釋呢?但是公正的說顏真卿行書的藝木造詣和歷史價值是應該肯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也在演進發展,也出現了眾多優秀而精良的書法家如:黃庭堅、蘇軾、米芾、蔡襄、董其昌等,還有近代現代很多的著名書法家,他們的書法都各有千秋,重要的是他們吸取了古人的精華特點,而創造了自己獨有的書風,開闢了新的書法境界。

    我也是書法愛好者,我非常喜歡顏真卿的行書作品《蔡侄文稿》和《三表帖》,尤其是《祭侄文稿》它的特點是悲情而發、自然流露、蒼勁豪放、大氣磅礴,滿篇雖有塗抹之處,但不失暢俊之美;他把連失親人的悲憤之情,融入到字裡行間真情抒發。他的作品除藝術價值外,更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正因為這樣人們才把他的行書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這是人們對他書法藝術的肯定。儘管這樣我們不能以“超越”論高低,而應以經典傳承為目的;因為畢竟顏真卿所處的朝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他也有時代的侷限性。

    最後我認為學習書法,要借古達今,在吸取古人精典之華的基礎上,進一步積累創新古為今用。讓中國的書法藝木更為豐富多彩,開拓新的活力。

  • 4 # 霖藝墨韻

    除了書法層面的藝術價值,情感部分的藝術價值普通人如何感觸?這個世界沒有感同身受,書者

    悲痛的心情無法言喻,只能以此書法文字做寄託和釋放!

    元代鮮于樞品評其為『天下第二大行書』。蘇軾:“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唐玄宗天寶14年(755年),安祿山起兵,河北24郡紛紛瓦解,僅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西南),顏真卿守平原郡(今山東省陵縣)。顏杲卿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一時河北17郡響應。天寶15年(756年),安祿山圍攻常山,執顏季明,藉逼顏杲卿降。但顏杲卿不屈,大罵安祿山,顏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至洛陽,見安祿山。顏杲卿怒罵安祿山,被處死。顏氏一門三十餘口被害。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頭顱,揮淚寫下《祭侄文稿》一文,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

    《祭侄文稿》曾經由北宋宣和內府、元朝張晏、鮮于樞、明朝吳廷、清朝徐幹學、王鴻緒及內務府等收藏。自宋朝始,《祭侄文稿》已摹刻入石。民國初年,延光室(書畫出版社)首先應用攝影技術,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影印出版了《顏魯公祭侄文稿》的墨跡,此後又應用珂羅版影印出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也有類似的影印本刊出。原本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疏密變化,是經典中常用的變化手法之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書,對於疏密變化的運用,要更強烈、更明瞭些,除了對字中部空間的明顯強調以外,區域性細節也有明顯的用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第一眼瞧見這篇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文字後也在懷疑這看似雜亂無章,毫無法度的書法,憑什麼成了為歷代文人津津樂道的天下第二行書?是什麼道理?

    歌星與普通會唱歌的區別是什麼?後者音調一樣,歌詞一樣,但聽上去平淡如水,不能打動人心,更不能引發共鳴!而前者哪怕有疏忽或遺漏,唱錯了一句歌詞,唱跑了幾個調,但是依然不影響整首歌的發揮!依然那麼深情動人,讓聽者沉醉其中!悲歡與共!是因為前者唱的不僅僅是普通的歌詞了,唱的是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

    這第二行書的最大亮點,那便是用情至深!可以說一個"情"字,讓所有的技法,都變得不再晦澀難解,作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餘個塗抹過,在這種痛苦的心境下,有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理解。書法是需要心境平和安靜的,悲痛之時的作書難免雜亂!像悲傷的心一樣亂!

  • 5 # 趙少儼

    近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顏真卿特展開幕了,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也讓這個有著“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處於輿論的中心。

    更因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至今只有摹本,而《祭侄文稿》是真品,更使得這件文物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祭侄文稿》具有重大的文物價值;第二、除了文物價值之外,《祭侄文稿》也是書法藝術中的珍品;第三、《祭侄文稿》還是記錄安史之亂的歷史文獻;第四、《祭侄文稿》同時還是一篇感情真摯沉痛的祭文。

    因著顏真卿的書法家的名聲,和《祭侄文稿》作為文物的宣告在外,歷來大家都忽略了這篇祭文的文字,掩蓋了其中所要傳達的沉痛悼念。要讀懂這篇祭文的內容,還需要有一些歷史背景的介紹。

    《祭侄文稿》完成於公元758年,距離今天已經有1200多年了,它是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悼文,悼念的是在安史之亂中遇難的自家侄子顏季明。

    在公元755年的十二月,安史之亂爆發了,河北的各個郡紛紛倒戈,只有文人出身的顏真卿率先去勤王。顏真卿在安祿山勢力範圍的腹地集結了20萬抵抗大軍,誓死不降安祿山。在當時,顏真卿的官位是平原郡太守,堂兄顏杲卿是常山郡(在今天河北正定縣的西南)太守,這兄弟兩個相互呼應,以此牽制安祿山的叛軍。顏杲卿兒子顏季明當時只有才十幾歲,經常在兩個郡之間間往來通報資訊。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756年,另外一個叛軍領袖史思明攻陷了常山,顏季明遭到斬首,顏杲卿遭到肢解,顏氏一族30多口人慘遭滅門。

    在這件慘案發生了兩年之後,顏真卿才得到機會,他派人去河北為自己的堂兄和侄子收屍,結果卻只找到了堂兄的一隻腳和侄子的頭顱。面對著侄子的頭骨,顏真卿悲憤難抑,他奮筆疾書,寫下了《祭侄文稿》這篇名垂千古的文章,以下是這篇祭文的全文:

    原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以下是這篇祭文的翻譯:

    譯文: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為庚午,三日壬申,(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在以清薄的酒類和家常的食物,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

    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盡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土門開啟以後,凶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

    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代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卹、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由上可以看出,這篇祭文是古代祭文的經典格式,古代祭文一般以語氣詞“維”開始,以“嗚呼哀哉!”結束,開頭類似於序言,會介紹寫祭文的時間、原因、作者等。正式的祭文一般會是四字的駢文。《祭侄文稿》這篇文稿就遵從了這種古代祭文的格式。在以“維”字開頭之後,先寫寫作的時間,然後介紹寫作作者,也就是作者自己,“第十三叔”之後的一串名號都是顏真卿曾經擔任的官職,之後一句寫明要祭奠的是自己的侄子顏季明。然後,從“惟爾挺生”開始,到“嗚呼哀哉,尚饗!”是祭文的全文,可以從格式上看出是標準的四字駢文的結構。

    顏真卿的這篇《祭侄文稿》不僅在書法藝術上的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成就上的成就也很高,這一點常常被它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光芒所掩蓋。這篇祭文不僅詳細描述了侄子顏季明遇害的前後經過,而且表達了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輕重的憂憤、思念、不捨、悲痛力透紙背,撲面而來,也更讓人對顏家一門忠烈為國捐軀的事蹟肅然起敬。

    我想也許就是因為《祭侄文稿》在文字、書法和精神上的全方位高度,使得今天地處東亞文化中的人們,無論身處哪個國家和哪種環境,都在推崇這件藝術瑰寶。

  • 6 # 寫字吧

    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也為後世歷代書家公認。

    無意於工,反極其工

    《祭侄文稿》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顏真卿“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顏真卿在書寫《祭侄文稿》時,不是單純的把它作為書法作品來寫,而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以神書之,得自然之妙。

    當年安祿山叛亂,顏真卿之侄顏季明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為顏真卿傳遞訊息,後來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最後顏真卿收復常山,在廢墟中發現了顏季明僅存的頭顱。《祭侄文稿》正是顏真卿此時為祭其侄顏季明所書。

    此帖從開始的行書到後來的草書,其間多處圈改,多處出現枯筆,品讀它,都能感受到顏真卿在書寫時的情感變化。宋姜夔有一句至理名言:“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祭侄文稿》正是如此。

    看似“無法”,實則在“法度”之內

    但不論顏真卿在書《祭侄文稿》時如何任情恣性、筆墨燦爛,我們仍能夠看出顏真卿厚重的書寫根基與技藝。看似“無法”,實則在“法度”之內。

    顏真卿宗法“二王”書風,但在《祭侄文稿》中,他行以篆籀之筆,以圓筆中鋒為主,變“二王”茂密瘦長的風格為豐腴雄渾。多處出現渴筆,圈改,將節奏與悲壯蒼茫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筆頓挫縱橫、一瀉千里,結體遒勁、流麗,章法疏密有致。可以說《祭侄文稿》已將他的行書推至高峰。

    今年年初的時候,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命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其中《祭侄文稿》的展出是最引人矚目的。從展覽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在他們眼中,顏真卿不止是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甚至地位更加“超越”。

    然而,說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無人能超越,尚不敢定論,但它確實有很高的書法價值,無疑也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是學習成績好,而做人就很齷鹺,這樣的人還會有人欣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