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婉兮歷史
-
2 # 秦那Thinae
朱元璋能不能當皇帝關鍵點不在陳友諒,在劉伯溫。
問題應該這樣問加入劉伯溫沒有跟從朱元璋,他還能當皇帝麼?
-
3 # 歐洲軍武通訊
如果陳友諒沒有死,朱元璋統一天下程序就會很慢,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明初時期,最強的2個諸侯。雙方在鄱陽湖最後一戰對決中,朱元璋最終獲勝,元朝從此滅亡,朱元璋奪得了天下。
元朝末期,由於元朝的殘暴不仁,已經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元朝氣數已盡。群雄四起,其中朱元璋佔據了南京一帶,位於長江下游,而陳友諒佔據了武昌一代,處於長江中游,雙方的實力都非常強。
後來,雙方在鄱陽湖進行了最後一戰。雙方都拿出了自己的家底,可以說是成敗在此一舉。在這次戰鬥中朱元璋差一點喪命,據說當時劉伯溫預測到朱元璋所乘坐的旗艦會被陳友諒的大炮擊中,於是劉伯溫勸朱元璋趕快換船。等到朱元璋剛剛換完船後,朱元璋乘坐的船就被陳友諒的大炮擊毀。後來朱元璋回憶說如果不是劉伯溫那麼他早就死於陳友諒的炮彈之下。還有一種另一種說話就是陳友諒本來是真龍天子,而且他家的龍脈已經成型,但是後來遇到了奇人劉伯溫,劉伯溫使用奇門遁甲之術將陳友諒家的龍脈斬斷了,所以陳友諒最終被朱元璋打敗。不論上面說的是真是假,鄱陽湖大戰是決定朱元璋是否能統一天下的一戰。這一戰朱元璋的部下,死的人比其他戰役都要多得多,並且陳友諒是在突圍的時候,被箭射中身亡。如果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沒有死,他最後逃回了自己的大本營,那麼恐怕朱元璋統一中原估計不會那麼容易,說不定最後勝利的就是陳友諒了。
總之鄱陽湖之戰是決定朱元璋是否稱霸中原的最後一戰,這一戰朱元璋的部屬死傷慘重,戰後朱元璋也感到後怕。如果陳友諒不死,那麼戰爭可能還會一直持續下去,到時候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
4 # 馬行無力
我的答案是能。陳友諒只是能稍微減緩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步伐,卻無法阻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從元末明初的歷史說起。元末元朝統治者橫徵暴虐、不把漢人當人看,使漢人老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背井離鄉。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時之間,各個起義隊伍紛紛祭起抗元的大旗,其中有三支隊伍最為龐大,分別是中部的朱元璋、南方的張士誠、海邊的陳友諒。大元被趕到草原上吃沙子後,朱元璋就和他的文臣武將商議是攻打強大的陳友諒還是稍弱的張士誠。朱元璋手下的謀臣和良將一致意見是先攻打稍弱的張士誠,吞併張的隊伍和地盤後在全力攻打陳友諒。但朱元璋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張士誠沒有遠大理想且不思進取,只想保住既得利益,如果先行攻打陳友諒的話,張士誠一定會坐山觀虎鬥;而陳友諒不一樣,陳友諒驕橫、兇殘,屬於無事生非的那種,如果先行攻打張士誠,陳友諒一定會派兵攻打朱元璋的後方,朱元璋背腹受敵,後果就難以預料。精彩,非常精彩。就連主席老人家也說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後來我們都知道了,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無敵艦隊時,張士誠只是派了三千人的隊伍在明軍邊界遊行抗議了一陣子就撤了。這是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時死於非命的來龍去脈,下邊我們來分析陳友諒和朱元璋統一大明之間有沒有關係。
-
5 # 豫北老崔
元朝末年由於官員腐敗和元朝統治者的暴政等多種原因,致使天下大亂起義四起,開始由韓山童和劉福通等人發動黃河民終起義,其他地方反元勢力也接踵而至,雖然各路義軍宣傳的思想都差不多,可是他們都是各自為戰只是名義上都為起義軍。
隨著時間的發展,各路義軍經過整整合合最終有三方勢力爭奪天下,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個人雖然出身都是底層出身,朱元璋是一介平民,陳友諒之前只是一個漁夫,張士誠就是一個販私鹽的商人,可他們同樣都有自己雄才大略。只是我們以成敗而論英雄,朱元璋勝出讓我們感覺朱元璋的能力出眾,張士誠和陳友諒之流乃是泛泛之輩。
其實這樣的認為是錯誤的,張士誠和陳友諒能成為元末明朝的兩大梟雄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其中陳友諒更是在實力和個人能力上超越了朱元璋。朱元璋我們都知道是一位殺伐果斷具有很高的軍士才能,可想而知陳友諒的能力該多麼出眾。只不過命運給陳友諒開了一個玩笑,陳友諒當時以絕對實力碾壓朱元璋,可惜最後還是由於陳友諒的失誤,導致潘陽湖大戰失敗,陳友諒也落了個意外身死的下場。瞭解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提出疑惑,如果陳友諒沒有死,朱元璋能統一天下嗎?
其實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陳友諒要強於朱元璋,除了軍隊的數量超越朱元璋,就連武將也比朱元璋要多,只不過歷史結果勝出者是朱元璋,讓我們感覺朱元璋手下文臣武將眾多,失敗的陳友諒其實手下能人異士也是多不勝數。倘若在潘陽湖大戰中陳友諒沒有因為突圍而被箭射死的話,朱元璋也許奪得天下會很難,甚至說勝出者不一定是朱元璋。
當時朱元璋是完全把家底都投入潘陽湖大戰之中,朱元璋當時的兵力好像只有二十萬左右,而陳友諒有多大六十萬大軍。陳友諒敗是敗在了自大之上,當時陳友諒全軍都認為勝券在握,陳友諒有進攻心切,將戰船打造的高數丈,又把戰船用鐵鏈連在一起,被朱元璋以火攻的方式打敗,陳友諒又被流箭射死,導致群龍無首之下,陳友諒大軍迅速衰敗。其實說白了潘陽湖大戰就是三國演義赤壁之戰的原型,只不過結局不同,演義中的曹操得以生還,而陳友諒兵敗身死。
倘若陳友諒不死的話,其大軍不會因為群龍無首而選擇降的降逃的逃,陳友諒能擁有六十萬大軍其必定也是有威望之人,軍士自然也就以陳友諒馬首是瞻,陳友諒雖然潘陽湖大戰失敗,也不影響陳友諒的號召力,勝敗乃兵家常事。
陳友諒肯定會吸取潘陽湖大戰的教訓,選擇修養生息,與朱元璋、張士誠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或者與朱元璋決戰到底,可是根據後來朱元璋勝利之後的總結,如果決戰到底的話對朱元璋及其不利。
當時還有張士誠在旁觀望,雖然張士誠給我印象是那種偏安一隅的諸侯,可張士誠也有稱帝之心,倘若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持續下去,張士誠肯定會趁機奪取金陵,金陵可是朱元璋的重中之重,如此之下朱元璋可能會進退兩難,被消滅也有可能。張士誠滅有選擇奪取金陵只不過是陳友諒在潘陽湖大戰死的太過突然,陳友諒大軍敗的太過迅速。就算朱元璋和陳友諒交戰下去,張士誠熟視無睹的話,就兵力而言陳友諒絕對有碾壓朱元璋之勢,前提是陳友諒得活著。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如果陳友諒不死得話,朱元璋很難奪取到天下,說不準還有兵敗得危險。
-
6 # 滄浪水清纓濁足
陳友諒如果沒死,朱元璋還真未必能夠統一天下。何以這麼說?
第一、陳友諒死之前其軍事力量一直比朱元璋高很多,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鄱陽湖一役陳友諒若非意外死亡,後期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也未可知。
第二、陳友諒以漁家之子一步步做到建漢稱帝,必然有其經天緯地之才,絕非如人所說僅以權術馭下。在與朱元璋交戰之前,陳友諒可以說是常勝將軍。至於後來戰敗無非是勝利衝昏了頭腦,信心爆棚,對形勢判斷失誤造成的。如果陳友諒可以死裡逃生,再以冷靜的心態審判局勢,繼而對戰略部署進行調整,那天下形勢的走向又未可知。
第三、世人多以陳友諒的失敗歸結為其多疑兇殘的性格,先殺普勝再弒壽輝,名實皆失,怎有不敗之理?“成王敗寇”所言非虛,歷史上開國皇帝幾人是仁義君子,多數都是專斷殺伐多疑兇殘之類。倘使陳友諒坐穩江山,史書對陳友諒作何評價又未可知。
第四、陳友諒不死,至少存在一隻可以和朱元璋抗衡的軍事力量,受其牽制張士誠短期不會被滅。夜長自然夢多,這種形勢的平衡保不齊會發展成鼎足之勢,那麼誰是司馬懿又未可知了。
總之,統一是必然,然誰去完成統一則是偶然,改變歷史的某個節點必然會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蝴蝶效應最終會改變歷史的選擇,那麼朱元璋就未必是那個統一天下的人了。
-
7 # 谷大粒
兩虎相爭,必有一死。陳友諒若沒死,消滅張士誠將困難重重,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步伐將變慢,甚至可能出現分裂割據。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六十萬對朱元璋二十萬,卻在鄱陽湖大敗,本人更是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朱元璋更是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 可以看出,陳友諒若不死,明王朝建立難度將加大。
事實上,這場戰爭但凡有一個環節改動了,雙方戰果將改變。
陳友諒軍中大將張定邊就差點百萬軍中取元璋首級,可惜被常遇春一箭射中,行動失敗。張定邊以三艘艦船突出重圍,一路直指朱元璋,期間朱元璋陣營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阻擋失敗而亡。且朱元璋船隻因轉舵太急擱淺了,可以說沒有常遇春的那一箭,歷史將改寫。
實力對比:
一、陳友諒佔據湖北、江西,是長江上游,朱元璋佔據下游應天,仰首而戰局勢不利。 二、陳友諒戰船強大,三層樓高可騎馬,火炮齊備。朱元璋雖繳獲戰船,但數量不多,以漁船為主。
三、陳友諒擁兵60萬,朱元璋擁兵20萬,兵力懸殊。
可以說,單純從實力看,陳友諒是碾壓朱元璋的,但戰爭還需考慮策略、人心等等。
陳友諒曾迅速攻佔朱元璋方軍事要地採石,又攻破太平——應天屏障,太平失守使得朱元璋陣營人心浮動,都提議放棄應天,在劉基(劉伯溫)反對下才選擇堅守應天。可以說戰爭前期,勝利天平是向陳友諒傾斜的。
此後,朱元璋在龍灣設伏,陳友諒漢軍損傷慘重,兩萬多戰死、七千被俘,被繳獲百艘大船、數百小船。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朱元璋出兵救援安豐,本部兵力空虛,陳友諒乘機發兵60萬圍攻洪都。此戰,朱元璋陣營守將朱文正以2萬兵力堅守洪都85天,消耗了陳友諒大量實力。洪都之戰是以少勝多的奇蹟,陳友諒敗退。
此後,雙方在翻陽湖決戰。陳友諒鉅艦連鎖為陣,朱元璋“借東風”予以火攻,簡直是赤壁之戰的翻版,可惜陳友諒沒能從中吸取教訓。事實上,翻陽湖水戰前期是陳友諒處於有利地位,朱元璋不斷敗退。
戰局不利,陳友諒陣營左右金吾將軍率軍投降,這場戰爭也是因為洪都守將叛變導致的。事實上,陳友諒是以“無毒不丈夫”的亂世生存法則發家的,此前殺伯樂倪文輝、殺好友趙普勝、滅頂頭上司徐壽輝,仁義二字是其缺乏的。這導致的是人心浮動,手下忠誠度低。且翻陽湖失敗後,陳友諒殺俘,朱元璋則優待,這又敗在了人心所向。
翻陽湖之戰失敗後,陳友諒在月餘的掙扎後選擇了突圍,可惜剛突破至湖口,陳友諒便被飛箭貫穿頭顱。
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的全面勝利、陳友諒的全面失敗而告終。
歷史學家蔡東藩評價陳友諒說: “吾謂友諒亦有自敗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斂兵蓄銳,徐圖再舉,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擲,喪子弟,失愛妃,甚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是可見國之興亡,實關人謀,不得如項羽之刎首烏江,自諉為非戰之罪也。”結語:陳友諒若不死,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難度將大大加強,只有滅了陳友諒才能夠騰出手來消滅張士誠,且陳友諒實力原先是大大領先朱元璋的。無法斷言,陳友諒不死,朱元璋就統一不了天下,但無疑程序是要變慢的。
回覆列表
如果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沒有死朱元璋統一天下也是早晚的事,這一戰陳友諒死的偶然,然而就算陳友諒命大不死也只是眼睜睜的看著朱元璋吞併消滅自己的勢力罷了,那麼陳友諒跟朱元璋相比陳友諒少了什麼呢?
陳友諒是個漁民出身,並且身上總有一股子魚腥味,這讓陳友諒備受歧視,後來陳友諒進城做了文書也沒有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時候陳友諒就想啊,這些人為什麼敢如此輕視我,還不是我一無所有無權無勢,我要是有一天發達了這些人還會看不起我嗎?其實陳友諒這樣想也沒錯,勢力的人以及趨炎附勢的人也還是有的,但是陳友諒後來為了權為了利益做了太多背信棄義的事,陳友諒的心裡扭曲了這也是後來陳友諒失了人心沒取得勝利的原因。
陳友諒一開始受到倪文俊的重用開始升遷,後來倪文俊與陳壽輝發生了矛盾,一個是自己的恩人一個是自己的主子,陳友諒想了要是跟著倪文俊自己就成為了天完國的敵人,要是跟著陳壽輝自己就必須殺了倪文俊,陳友諒想啊自己走到今天不容易啊,自己還需要繼續往上爬啊,不能因為一點小事擋了自己的路啊,所以陳友諒就殺了倪文俊跟了陳壽輝。
這樣一個背信棄義信奉厚黑學的陳友諒那時候其實就已經未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在後來陳友諒勢力強大起來以後竟然在五通廟用大錘把陳壽輝捶死了,這樣一個為了權力連舊主子都殺的人,其實已經失去了人心,後來陳友諒清除陳壽輝勢力的時候,這些人都投靠了朱元璋,這時候陳友諒還是實力大於朱元璋的,但是老天爺卻沒有站在陳友諒這一邊。
龍武一戰看似朱元璋妹佔上風但是人有時候還要信天命,後來陳友諒就被箭矢射中而亡,就算陳友諒不死抵抗又如何,看看朱元璋這邊謀士劉基、後勤李善長、長子朱標兄弟、侄子朱文正、朱棣大將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朱元璋這邊勢力強悍團結而陳友諒把部下的心都給傷了,那套所謂的厚黑學用的走火入魔了,並且後來朱元璋還把陳友諒的後勤切斷了,陳友諒失敗早晚的事,不必糾結,朱元璋一統天下可謂是眾望所歸,天意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