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紅豆心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句格言,是告誡讀書人不要被世間雜事俗務打擾,要專心致志讀書。所讀的書自然是朝廷規定的如"四書五經"之類應考典籍和有關書籍。

    但是,今天的讀書人如果還依舊堅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以此為專心學業的方法,那就成了井底之蛙了。

    魯迅先生曾告誡青年人"讀書必須如蜜蜂採蜜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意思是即使是專心致志讀書,也要關注著外面的世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適應時代造福社會。

    如今資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電子技術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時代。讀書人,要目光遠大,既緊扣書本,又要與時俱進。只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能更好地讀書。

    專心致志讀書做學問,是沒錯的。古代那些只會閉門造車讀死書的人,會成為書呆子。今天的讀書人,仍固守著古人"一心只讀聖賢書"這一遺訓,難免會走進死衚衕。

  • 2 # 老北京人142857A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會給考生增加很大的心理壓力,未必會有好效果,還是應予平常心對待,只要充分重視了,努力了就行了,不是一考定終身,人生成功之路有很多。

    也許讓孩子認識這一點更利於備孝,和臨場發揮,更利於孩子成長。

  • 3 # 王嘉文化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自明萬曆《古今賢文》。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讀書人只是讀紙上書,不關心生活,社會乃至國家,是一種貶義。但是我卻認為這句話說的是褒義,我們今天的很多學生就是缺乏這樣一種精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對於這兩句話包含的精神意志貫徹的不到位,好習慣沒有養成,所以學習上的問題隨著學段的升高越來越明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就是強調學習時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而注意力和意志力是學習習慣的好與壞最為重要的兩項指標。

    注意力集中的人,記憶力就強,也更容易在學習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學習也更有成效。在米哈里·埃克森米哈賴《心流》一書中特別強調做任何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事情注意力越集中,越容易產生“心流”的最有體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即使是今天的應試教育下,很多優秀的學生,學到興致,仍有神來之筆、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就是埃克森米哈賴的最優體驗。孔子讀書“三月不知肉味”相必也是達到了“心流”的最優體驗吧。

    但是我們現在的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注意力的培養並不刻意,導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高。調查發現,成績越差的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成績越好的孩子,注意力越集中。注意力集中與否除了先天身體因素,主要是後天造成的。孩子從生下來到整個小學期間,睡覺時的驚嚇、活動時突然被停止、學習時玩手機、看電視、聽音樂都可能對他的注意力產生巨大影響。有一個小孩在嬰兒時睡覺,家裡老人因為添丁進口非常高興,所以,只要想起來,不管孩子在睡覺,吃飯還是在遊戲,都要去逗他,喊他,後來導致孩子無法睡下去,即使後來糾正後,學習上注意力也比較差。另外一些孩子,作業時,看電視,聽音樂,聽大人閒談(即使被迫的),都會導致當時作業時間延遲,長期如此,後來孩子的注意力也是渙散的,有個什麼風吹草動,就東張西望,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專心致志的狀態,學習自然不會好到那裡去。所以,希望孩子將來有所成的家長,就必須在注意力的培養上多下功夫,多為孩子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外部環境,不能輕易打擾他。

    當然,有一種家長認為毛澤東還要到鬧市上去讀書,那是他主動為培養自己的注意力而才去的方法。但是你的孩子沒有主動培養自己的注意力。你的吵鬧或製造的其他噪聲是他被動接收的,他並沒有在思想上做任何防護,或許他根本不能做防護。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不是毛澤東。

    意志力強的人在學習中持之以恆,在學習中更容易克服各種困難,養成對目標意志堅定的好習慣。這或許是對“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一種解釋。“聖賢之書”在這句話創造的時候也許是指明朝政府規定的考試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可以指我們讀的各學科的書和資料啊。因為這些知識也是根據近現代甚至古代的先賢聖哲和科學家的著述選編的教材內容,也是聖賢之書。學習這些教材和資料就是要專心一意,持之以恆,而不是知難而退。我們現在讀書雖然講的是終生學習,但是真正在校讀書的時間就是十多年。古時候,有些人讀書讀到頭髮須白,這種窮經皓首,需要多大的精神意志,我們今天的人是難以想象的。也正是如此,在今天中高考這樣的升學考試越來越難的客觀條件下,我們的家長們,非常有必要引領我們的孩子們培養堅強的意志力,戰勝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即使哭喊著,我們也要走向終點。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我認為還包含著一層道理,就是對書中人物或作者的欽佩甚至崇拜。今天我們的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對於教材中的知識以及發現或發明這些知識的人是欽佩還是崇拜。恐怕更多的是沒有感覺。作為家長,沒有感覺,又怎麼引導孩子學好這些學科呢?所以,啟蒙教育,科普教育比“白雪公主與小矮人”“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更使孩子受教育,教育意義也更深刻。

    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相對應的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為什麼讀“聖賢書”還會知“天下事”呢?“聖賢書”是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的認知和掌握。有了這些三基後,我們就學會了閱讀、觀察、分析、抽象、建模和推理。況且,古人也並不是只讀“聖賢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諸葛亮《隆中對》就是“讀聖賢書”“知天下事”的典範。

    關心家事也好,國事也好都要有條件,就是有相關家事,國事的學問根基,而不是張嘴就說,結果是不切實際,紙上談兵,滿嘴胡話,如果實施,必定禍家誤國。做學問,首先得學知識,認識知識的使用範圍,再在學知識中學會方法,得乎其意,運乎其心。無論過去,現在,將來,所有的創新都是立足於已有的知識和理論之上,已有知識,已有模型的掌握與應用顯得非常重要,現實的需要或工效需要促進理論發展,或理論運用於現實。也就是說,我們要想做大事,就必須“兩耳不聞窗外事”把“聖賢書”專心致志的讀好,學好,練好紮實的基本功,鍛煉出堅硬的翅膀,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 4 # 寒冬盡

    有的人,多少有點怪脾氣,也不能說讀書讀傻了,但凡能對一件事專注過久過深,難免會鑽進去一時半會兒出不來。

    古代一個叫許由的就是這麼一個人。

    許由這個人,才華橫溢,卻一心求淨,“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許由聽了來意,嘆氣道:人的志向應該像磐石般的堅硬,不可動搖,採野果,喝河水,是為了修身養性,而不是為了高官厚祿。我想這樣活一輩子,不會接受禪讓的。

    許由認為這件事充滿了功名利祿的誘惑,折了人格,汙了耳朵,於是到河邊洗耳朵。

    這就是許由洗耳的來由。

    人各有志,不能以常人評判標準,有人志在山水之間,書香之際,也不必強人所難。

  • 5 # 天天歸零

    謝邀。怎樣理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格言的含義?其真義就是:用一心無二的方法讀聖賢書,因為二用心即分心,就不專心了,是難以讀懂或領悟聖言之內涵。這裡的兩耳,是指人有五觸法即:眼、耳、鼻、舌、身,當人不專心時,兩耳或者兩眼,就會被外界的音聲相所吸引所觸,那麼當下座在教室裡所讀之書的內容,就會知之甚少,其根源就是因心跑到窗外,隨外境跑了,若一個人心跑遠了,當下所做所為就會走神出錯,成了無用功,因此,古聖賢深明心性的妙法並告誡世人,將心守於當下,一心不二,專心用功,也就能夠認真讀書、考試或做事,乃至參禪,相比心飄不定讀書做事的人,有事半功倍的妙用。此在下亦個人己見,供參考,謝謝!

  • 6 # 赤子明

    今天是2019年全國高考第一天,乍一看,這個問題多像一道高考作文題,呵呵。

    引用的這句格言非常有名,聖賢書略指四書五經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多為儒家經典。古為今用,如今也成為許多學校低年級孩子國學啟蒙的教材。

    這句格言很多人會從專攻一類書與博覽群書、讀書與社會實踐的關係、死讀書與學以致用等角度來理解,我想從古人是怎麼樣勸人讀書和今人讀書的新趨勢角度來談一談認識。

    第一、讀書學習對每個時代每個人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古人比今人更加重視讀書學習。這裡我用另外三句讀書惜時的詩句來佐證。

    第一句是“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語出宋真宗趙恆)這兩句可直譯為:想要生活安定,並不需要建造高大堂皇的房子,只要多讀書,書裡面就有黃金打造的房子。“黃金屋”指代榮華富貴的生活,“顏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概括了過去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古代許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求的就是一個出人頭地。所以人們也就常用這句話鼓勵別人或子女讀書。字裡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學能,以投身社會,服務人群。

    第二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出自《禮記·學記》。這裡面有個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裡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於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裡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後,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後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於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透過讀書學習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第三句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唐代顏真卿《勸學》。意思是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代要知道發憤苦讀,勤奮學習。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以上這三句詩都言簡意賅淺顯易懂,希望大家都能讀一生好書,且讀且珍惜。

    第二、資訊爆炸時代,各種資訊新知識新技能層出不窮,要求我們多讀書、讀好書,避免成為知識面狹窄讀死書的人。這裡要說說手機、電腦的利弊。網際網路時代,手機大有代替書本成為學習工具的趨勢,幾乎人人都在利用碎片時間玩手機。有新聞報道,一次家庭聚餐,兒孫全在玩手機,老人一怒之下摔盤離席。數字化時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可也有人不太適應,老人發怒,摔盤離席的新聞,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不都是我們在長輩身邊卻低頭玩手機中流失了嗎?那些值得珍惜的點滴和情感,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像黑白照片那樣,日益泛黃模糊漸漸被稀釋。波斯曼的《娛樂至死》中有一句這樣的話,毀掉我們的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是的,在這個電腦時代,還有許多人依賴電腦打字,因而提筆忘字。在漢字聽寫大會中,“癩蛤蟆”三個字竟然難倒了7成人,是科技進步稀釋了人們對漢字的情感嗎?問問你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認真的讀過一本紙書了?或者那怕是翻一翻一本紙書、一張報紙、一本雜誌?

    第三、讀書是有力量的,讀書的力量推進了個人自我實現,並造就了社會變革。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號召大家多讀“紙書”,可現實是如今電子書興起,手機閱讀成為常態,碎片化閱讀司空見慣;部分實體書店的倒閉,讀書的形式變了,年齡越小,讀的書反而越多,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狀。想起小時候剛上小學那會兒,笨拙地拿著鉛筆在白紙上寫字,發出沙沙的響聲;放學了依著門窗捧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直至夕陽西下,也未曾察覺,但這些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雖然很美很溫情,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如今,漫天繁星被萬家燈火閃耀的霓虹代替,留給筆和紙的位置被鍵盤霸佔,書寫的痕跡在飛快的打字聲中消失,應有盡有的電子書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在科技四處可尋的時代書寫已然漸行漸遠,紙質閱讀變得少見,但那紙張散發出來的味道,那字跡蘊含的氣息還有那殷實的情誼,卻令我們倍加留戀。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英國上班族每年年均收發約一萬份電子郵件,1/5的人不再用筆寫字,看到這個資訊,人們是應該清醒呢,還是悲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坐在我對面,卻在低頭玩手機。我無意去否定現在的美,但我著實留戀那漫天繁星。

    最後,引用楊絳先生的名言結尾: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 7 # 卻71138117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教條主義書呆子。是儒家哲說,為封建皇權貴族培育奴才的聖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手動鏡頭相機速度如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