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秋硯

    禎煤山上吊之前,有過兩個絕佳的機會。

    其一,退往南京,但數次動議,勳貴們要保財產,大臣們要保名聲,都被否決。如果實現,明朝有很大的可能延續國祚。1、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至北京,南京變為明王朝的陪都,也就是國都的一個備份,一旦在北京無法行使政權的時候,南京將重新發揮政治中心的作用。因此,他有著獨立的與北京相仿的官員體系,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定完整,如果皇帝到來,權利的轉移會很順遂。2、回想南明的約四十年抗爭,法統的鬥爭纏雜著軍閥的內鬥,自己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如果崇禎帝到了南京,無論是皇帝本人、甚至是太子都足以號召天下,凝聚江南。3、相對於北方的戰亂頻仍,明末的江南相對穩定,經濟的破壞較小,更容易恢復。況且,宗室大部分在北方,供養他們的錢糧是拖垮明朝經濟的原因之一,這個大包袱也卸了下來。4、崇禎撤離,北京大概還會落在李自成之手,大順仍將建立,他面對的主要敵人變成了大清。清軍也必定不會放過江山變色的機會,“大清”和“大順”之間勢必拼死一搏,這樣就給明朝爭取到了喘息的機會。 如此看來,崇禎帝撤到南京,有利條件還是很多的,以崇禎的性格,必定不會像東晉、南宋的皇帝偏安江南,如果能夠臥薪嚐膽,打回北京未必是夢。 但明末佞臣當道,崇禎帝身邊的大臣,多是舉著道德大旗、欺上瞞下的蟊賊,這些人一到了清軍手裡,立即變成了孫子。最好把他們留給李自成,那怕只帶著忠僕王承恩,也別再給他們禍害國家的機會了。 當然,崇禎皇帝還需要自省,為什麼國之棟樑一個個身手異處,而朝中庸臣、奸臣當道。其二,李自成攻北京時,答應他的條件 李自成西安稱帝,東征北京,除了在寧武關遇到頑強抵抗,四十天殺到北京城下。這時候的李自成是矛盾的,他並沒有做好接受國家政權的準備,盤算下來,農民軍是個鬆散的聯盟,從流動作戰,搶吃搶喝轉變為國家的建設者,各個方面都沒做好準備,只是一路的降軍把他迎到了北京。 於是,他派太監杜勳作為代表進城和崇禎秘密談判,杜勳是在居庸關投降的,作為曾經的崇禎親信,很順利的見到了皇帝與內閣首輔魏藻德,李自成自稱兵強馬壯,願意退回陝西,只要崇禎帝封其為西北王;另外,拿出百萬兩白銀作為軍費,就從北京撤圍。並且,一旦受封,願意為朝廷遏制各路反叛的軍隊,更重要的是願意出兵幫助朝廷征討清軍,條件是李自成只奉召,不覲見。 這樣的條件相信崇禎足以動心,但他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不想獨自承擔這個責任,而此時身旁又沒有“李鴻章”這樣的人物!最後的機會也就喪失了。 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李自成會成為抵擋滿清的力量麼?誰也不知道,但總歸還有希望。

  • 2 # 小夢涵讀歷史

    明朝實行兩京制,南、北直隸,天子守國門坐鎮北京。明末烽煙四起、山河破碎,絕望中的崇禎曾想過遷都南京,東山再起。

    當崇禎提出遷都想法和百官商議之時,以首輔陳演為首的大臣們大多極力反對,內心搖擺不定,又好面子的崇禎只好作罷,最後在煤山自縊身亡。

    假如崇禎能夠力排眾議,遷都南京,大明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

    我認為即使遷都南京也只能偏居一偶,作擁半壁江山。

    首先來說說不利因素

    明朝積弊已久

    嘉靖後期,皇帝久居深宮,潛心修道,朝政被奸臣嚴嵩把持日益腐敗,雖有張居正改革圖強,但也沒抗住萬曆和天啟爺孫倆的努力敗活兒,木匠皇帝天啟駕崩後,留給崇禎的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崇禎性格缺陷

    崇禎自視甚高,生性多疑又喜歡意氣用事,雖然理想遠大,卻也無力迴天(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明末大將孫傳庭曾打的李自成屁滾尿流,後因得罪崇禎下獄,待二次起用之時,因輕視敵人,只要了5千精兵,結果到了前線發現這點人根本不夠用,就向崇禎請求援兵,結果崇禎因為他曾經誇下海口就是不給,最後戰死沙場。

    你說這崇禎幼稚不,人家玩命給你守天下,你卻意氣用事。

    抗金名將袁崇煥,好好的京官不當,非要去苦寒之地抵抗金人,卻因金人的離間和涉及魏忠賢的舊事被砍了腦袋(袁崇煥曾給魏忠賢立生祠)。袁之前大明將士很少有投降的,此事之後投敵之人明顯增多。

    再來說說有利因素

    南方未曾遭到大規模破壞,百姓依然心向大明,經濟富裕,而且擁兵不下50萬。正統出身的崇禎南下定能一呼百應,激勵百姓復國鬥志。

    李自成佔領北京立足未穩,又腹背受敵,會與明朝緩和關係,短期內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假若崇禎能夠痛定思痛,韜光養晦或許可以祛除外敵光復中原。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即便崇禎依然如此,也可守半壁江山,等日後明君即位,定會有所作為。

    秦人,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

    大明,累五世之積弊,國破家亡。

  • 3 # 葉飄刀

    不能

    崇禎是自己無能,他上不上吊改變不了現實的局面。

    大明在崇禎接手的時候,並非還沒有救的可能,而且可以說還有很多機會的。

    但崇禎硬生生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此時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崇禎手裡就一把爛牌了。好牌都打爛的牌手,你指望他用一把爛牌翻盤。

    崇禎上吊的時候,明朝不是沒有機會,圖個南宋格局也許還是可能的,但前提是掌控者別是崇禎,打爛一手好牌的人,他怎麼玩,也就是怎麼死。

    這就好比很多人說建文帝當時沒燒死,是化妝和尚跑了。也是儲存實力,但那又如何,他擁有整個天下的時候都打不過朱棣,跑了又能怎麼樣呢,能憑爛牌翻盤,要真有這個本事,在大好局面下也不會把棋走死了。

  • 4 # 史上雜談

    一、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父朱常洛,母劉氏。為朱常洛第五子。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

    二、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

    三、崇禎年間大明王朝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其三為農民起義軍。

    四、勤奮的君主並不代表就是合格的君主,一個國家的亡不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敢於大膽的放權用人,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其實崇禎也會用人放權,但他放權的物件卻是太監。

    所以說,大羅神仙也救不了崇禎。

  • 5 # 誰是誰的菜

    我認為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

    崇禎帝煤山上吊自殺是無奈之舉,換言之那他是被逼的,也是他自作的。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以上是崇禎帝死後在其衣服上發現的遺言。

    ‘’皆諸臣之誤朕也‘’,崇禎帝將誤國之罪歸結於諸臣。這個不難理解,大明王朝即將亡國,崇禎帝需要賢臣良將給他出謀劃策,但是當時卻沒有一個人擔此重任。‘’你亡你的,幹我何事

    ‘’諸臣皆有吃瓜群眾之意。

    反過來說,諸臣皆作吃瓜群眾卻是源於崇禎帝的個人性格。崇禎帝有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但他急功近利,固執己見,生性多疑,不信任於人,又最愛面子,抓住臣子的一點小錯就要治罪、流放、殺頭。導致真正有才能的官員大都不敢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反倒是一些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之輩在崇禎帝身旁卻混的如魚得水。

    也就是說,崇禎帝直接導致了臣子們的不作為,君臣離心離德,這樣的朝廷走向滅亡已是眼前之事。

    我們試著按史實還原一下闖王破城之時的一些場景。李自成兵臨城下,並沒有打算當皇上,派投降了的太監杜勳去找崇禎談判。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其實,李自成的要求就三點。一、割據西北獨立稱王二、讓崇禎帝出一百萬兩餉銀三、只聽詔,不覲見然後,李自成還答應崇禎帝幫他平亂抗清。城下之盟,對於崇禎帝來說是一個多好的機會啊!崇禎帝也知道李自成提的條件並不過分,但他是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作為大明王朝的一代帝王,我能輕易說出屈服逆賊的話嗎?割地賠款求和,多丟面兒的事啊!我不能開這個口,絕不能,但這又不失為一個絕好的緩兵之計啊!怎麼辦呢?崇禎帝腦瓜一轉,把這個“球”踢給臣子們吧。於是崇禎帝徵求內閣首輔魏藻德的意見。此議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決之。崇禎帝的意思是問魏藻德,你覺得這事兒咋樣?事到如今已是燃眉之急,是要你同意,我立馬答應李自成。首輔魏藻德心想,崇禎老兒,你自己想割地求和,卻要我替你做就這口舌之實,到了日後提起這喪權辱國之事,我豈不成了代罪的羔羊。於是狡猾的魏藻德打定主意,只是一味的打躬作揖,並不回答崇禎帝的問話。崇禎帝又接連問了四遍,魏藻德依然是閉口無言,最後直氣的崇禎帝一把推翻了龍椅。面臨這樣的軍國大事,內閣首輔居然不給皇帝出主意,這隻能說明崇禎帝平時對自己的臣民並不好,沒有贏得臣子們的忠心,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既然議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崇禎帝決定親征,頒佈了《親征詔書》,打仗需要錢呀,國庫早就沒幾個子兒了,於是崇禎帝又向臣子們徵繳餉銀。結果,大臣們都紛紛表明自己是兩袖清風的清官,沒有銀子。有捐的也是寥寥幾百兩幾千兩,可笑的是,當時卻促生了一批賣房子的官員。有不願捐銀子的,都在自己家門口貼一張紙,上寫“此房出售”。什麼意思?要銀子沒有,等房子賣了再捐吧。更令人可笑又可氣的是,崇禎帝要求周皇后的老爹周奎捐十萬兩,心想不算多吧,平時我賞給你的可比這多的多啊!誰能想到被封為嘉定伯的國丈周奎只捐出了一萬兩。周皇后知道後,差人給送去五千兩,並囑咐她爹再添五千兩,湊夠兩萬兩銀子。心機算盡的周奎居然一兩都沒添,還扣下了兩千兩,又捐了三千兩銀子,口中直呼:“沒有了,真的沒有了”。此時的崇禎帝真的是無奈又無助啊!李自成見崇禎帝無意議和,遂發動全面攻城。曹化淳率先開啟彰義門投降,德勝門、平則門等守將陸續開啟城門迎接闖王,外城迅速告破。闖軍旋即殺向內城,守正陽門的張縉彥、守宣武門的太監王相堯、守齊華門的成國公朱純臣等也相繼開啟城門,選擇了投降。不是李自成有多神勇,而是腐朽明朝君臣太無能,李自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帝無奈,攜老太監王承恩在煤山雙雙自縊身亡。當時的情況大致如此。崇禎帝愛面子、不擔當。臣子們遇事打哈哈,漠不關心。君臣關係如此尷尬且可笑,試問有誰敢說崇禎帝能夠儲存實力東山再起,更不要提什麼延續大明輝煌了。所以說,此種假設的問題不成立,簡直是妄想,崇禎帝朱由檢壽限已到,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不是誰能夠隨意掌控的。

  • 6 # e_listen141814398

    現在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比如有的問題當沒有人解決的時候,大量的文獻甚至權威的國際學術會議都說沒有解決。當某個不知名的沒有關係圈的人解決了之後,公開的剽竊搶劫層出不窮,再也沒有人提這個問題曾經沒有解決了。一切都那麼的公開,那麼的自然,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最後這個解決問題的人還被他們徹底消滅掉。如此以來,誰還當那種冤大頭。

    實際上,清軍渡過長江的時候,清朝的水軍實力極差,馬士英調集超過20萬福建的軍民防守長江,並任命他的妹夫負責長江防衛,清軍與福建水師進行過幾次水戰,都是南明軍隊獲得勝利,於是慶功會和朝廷的重賞紛至而來,但出人意料的清軍忽然沒有預警的情況下順利渡過了長江。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狗狗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