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希望主播學堂

    中國的文學期刊曾經在20世紀 80年代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但在全媒體時代,數字閱讀漸成趨勢,文學期刊面臨著網路文學的巨大沖擊,經營模式落後,逐漸失去對作者和讀者的吸引力。文學期 刊的數字出版要以編輯為中心,準確選擇網路傳播平臺,建設高水平的作者隊伍,保證文學質量,探索切實可行的商業模式,力爭在媒介融合時代有所作為。

  • 2 # 123上頭了

    一、固守行業標準,追求“高地”效應

    文學期刊融媒體時代要在讀者心中佔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高地”意識,追求“高地”效應。在同業競爭中,“高地”只有一個,但各期刊可以查漏補缺,打造自己的特色,勇創新“高地”。

    “高地”就是要做領頭羊。文學期刊的“高地”效應就是追求內容的經典性、精品化,欄目搭配的最最佳化,內容與裝幀風格的相對穩定,並具有承上啟下的延續性特徵。

    各個門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標誌性高地。比如有著純文學期刊“四大名旦”之稱的《收穫》《花城》《當代》《十月》,分別因“老成持重”“活潑新鮮”“正宗”“文武兼備”的特色,被人戲稱為老旦、花旦、青衣、刀馬旦,成為各具特色的文學期刊“高地”。此外,以選登海內外優秀散文為主要內容的《散文海外版》,以選登中國各大媒體優秀小說為主要內容的《小說選刊》,以選登海內外優秀小小說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小小說選刊》等,都屬於佔據行業“高地”類的文學期刊。找準自己的刊物定位,瞄準目標市場,以對“特色”的固守塑造標誌性“高地”並堅守之,在融媒體時代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以內容為引領,做行業精英。對內容(裝幀形式也是內容的一部分)的磨礪永遠是期刊人的要務,在融媒體時代,以行業區分特色的紙媒,拿出十八般武藝,吸引僅存的粉絲,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紙媒吸引客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打“經典”牌

    1.追求內容的“精品”意識。推出一些能夠超越歲月長河沉澱下來、並能夠突破地域的侷限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學精品力作。一般來說,期刊出版因為受時間限制,有時還因為要調配地域、題材、創作風格等,常常不能達到篇篇精粹,這也給市場帶來了可開發空間——適時推出年度精選本、雙年選等,可與出版社合作出版,也可以以成本相對低的增刊的形式出版,作為正刊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文學精品內容具有以下“三性”(對此“三性”的追求也適用於下邊打“系列”牌、“學生”牌及私人訂製諸環節):

    思想性:即具有一定的思想含量,傳導積極的而非消極的、健康的而非頹廢的、光明的而非晦澀的思想內涵,傳播“正能量”。

    藝術性:文學作品的藝術標準不可降低。從內容到裝幀形式,都具有較高的追求。

    普適性:著名傳播學者吳飛說:“品牌是活在消費者的情感和認知當中的。”[1]文學作品既然發表,就是為讀者服務的,就要追求大多數人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遵循主流價值導向而非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甚至是無病呻吟。

    2.注重“顏值”,追求收藏價值

    “我更看重的一個路徑是,把期刊做出高顏值,厚重、大氣、漂亮,做成‘細嚼慢嚥’的精品,讓人愛不釋手”。《青年作家》主編梁平對於多種媒體相互融合融通時代的紙媒出版有如此倡議。[2]“顏值”高,期刊定價必然高。可以順著此思路,做一些高“顏值”圖書,向社會徵訂,找到真正愛書的人,追求圖書的收藏價值。

    (二)打“系列”牌

    文學期刊要積極對選題進行系列化、規模化、連續性、完整性開發,抱成“團”搶佔市場,達到“重拳出擊”的效果,這樣的產品也可以追求收藏價值從而獲得讀者的青睞。既是“經典”,又要“系列”化。堅持高標準的選稿要求,一以貫之,在刊物內容與裝幀兩方面都做到有序化延伸,一般以一個相對完整的時間段比如月、季、半年、年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欣賞區間。

    (三)打“學生”牌

    因為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可謂紙媒最後的鐵桿守護者。從學校教育的缺口和學生需求入手,查漏補缺,下大功夫做好學生的教輔用書。學生是最“能動”的客戶資源,最注重“價值投資”,因而必須做足夠的市場調研,推廣切實可行、有確定前景的選題進行操作。嚴格說來,它是“系列”牌裡的一個分支,只不過目標客戶針對的是在校學生。它講究實用性,追求“速成”“直截”,因而往往有著鮮明的“標籤”。如可從期刊中選擇精品文章做成《最受中學生喜愛的100篇哲理故事/勵志故事/武俠故事/傳奇故事/親情故事/校園故事》等,讓其成為中學生寫作文的得力助手。

    (四)推行“訂製出版”理念

    由於成本的限制,紙媒“訂製出版”只能是一種理想。然而,它必將因為更有市場潛力而成為現實。期刊人需要做好迎接“私人訂製”時代到來的思想準備。早在2014年9月,就有報道說圖書可以“私人定製”,並認為,“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看來是未來出版的大勢所趨”。[3]

    推行這一理念,“按需出版”的極端化即是讓“書(刊)摘本”成為風行,提供“乾貨”將是出版人的新追求。“按需出版”的極致則是“極品化出版”。

    不可否認,新興媒體使電子化出版個性化成為可能,適時推出訂製出版,實現按需精準出版及個人化出版是出版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此外,不久的將來也許就可以實現低成本個性化印刷。機器人在更多的只需要簡單勞動的領域代替人力是大勢所趨。更精準、更科學、更低成本,將在智慧機器人大批代替人力的時代最大限度地實現。那麼,按需訂製、按需印刷就不是什麼難題。

    二、推行“標準化培育”,服務優質客戶源

    儘管新媒體時代大眾閒餘時間被各種以娛樂休閒為主的新媒體(含自媒體)瓜分,還是有一部分人追求有所創造的價值生活,希望在業餘時間裡強化一下業餘愛好,製造一點“響動”,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亮色。文學愛好者從讀者到作者的轉變即是其中一種,而如何讓他們迅速實現有創作成績、有高質量作品的理想,則是文學期刊深度開發人力資源(智力資本)、順利度過瓶頸期的路徑之一。這一工作其實早已開始,但它在融媒體時代的當今,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值得媒體人去開掘:一是手機的普及給網路教學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教學的無線化推進可以說給文學愛好者帶來了時間成本的降低、資金的節省和學習的便利,即便是面授班也因為交通的便利而比過去節省了大量時間成本;二是“人人皆為媒體”的自媒體時代造成的“學習”的便捷和“學習內容”魚龍共存的情狀,需要作者增強鑑別能力和藝術欣賞水準,從而不被各種“自媒體”的汪洋淹沒,遏制自己藝術創作能力和鑑賞能力的提升,市場具備文學培育的需求。便捷的條件與市場需求相碰撞,便形成了經濟增長的新活力。如《大觀》《奔流》《百花園》等媒體,紛紛開辦各種形式的文學培訓班,為紙媒經營的平臺期找到一個突破口。具體說來,除了直接培訓的收益外,對於期刊還有以下幾點好處:

    (一)培育優質客戶源

    “媒體自帶流量,可以輕鬆獲客”,但只有把使用者從“弱關聯”上升到“強關聯”,才能實現由“使用者匯入”到“使用者沉澱”的轉變。[4]這些實現“轉變”的“有行動力的使用者”即是融媒體時代紙質文學期刊的忠實客戶群體。因紙媒是其作品傳統的發表場地,這就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期刊潛在的甚至是恆定的訂戶。

    (二)“標準化培育”帶來新的聲譽和客戶

    基於“高地”內容的期刊對文學愛好者進行“標準化培育”,其結果是給刊物帶來優質作者資源和訂戶以及聲譽。高質量內容作者的不斷增多必然帶來刊物質量和聲譽的提升,二者互為因果,文學培訓成為紙質文學期刊新的羽翼。

    三、做好“出版+”,實現“載體擴容”與價值“擴容”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拉開了中國媒體融合深化發展的序幕。媒體融合,既是全球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勢所趨,也是中國國家戰略的規劃需求。如何促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閱文集團版權市場部授權總監黃傳亮指出,“‘出版+’要基於內容根本,建立不同內容的表達方式,另外則是媒介的豐富帶來的不同的形式”[5]。

    從紙媒到多種媒介共融共通,實現的是“載體擴容”,藉助新的載體,進而實現價值“擴容”。

    (二)積極尋求與新媒介的合作,使文學作品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抖音、美篇等軟體的普遍使用使得小廣播、微電影遍地開花,以“小”為特徵的詩歌、散文、小小說等與新媒介過了一把“結合癮”,只要內容有吸引力,傳播效應明顯,“流量經濟”可期;與蜻蜓FM、喜馬拉雅等廣播電臺以及影視、動漫、網遊製作團隊合作,把紙媒內容轉化為音、影片內容,使聽、看文學作品成為文學愛好者一種新的休閒娛樂常態,為期刊內容開啟多媒體傳播渠道,實現內容的有效、快捷傳播,從而實現價值的“擴容”。

    私家車的普及,讓廣播電臺重獲新生,而網路電臺的發端,似乎印證了電波的“永不消逝”。“2016年5月26日,鄭州小小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進一步開發新的產品形態,與蜻蜓FM河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年7月8日,兩家公司強強聯合成立的新星小小說網路電臺正式上線,經過短短兩個多月時間的試播,至9月26日,聽眾已經突破100萬,達到134萬人次。……小小說再次爆發出迷人的魅力,高調回歸到熱愛她的廣大讀者的懷抱。只不過這一次她帶著電波而來,乘著網際網路的春風而來,以‘無孔不入’的聽覺盛宴,款饗了眾多忙碌的心靈”。[6]這種個例充分證明了新媒介與經典文學作品結合的遠大市場前景,隨著“載體擴容”帶來價值“擴容”,是一種可以預期的未來。

    (三)開展多種經營,開發衍生產品

    利用文學期刊中攜帶的文化因子,開發文創產品如吉祥物、鑰匙鏈、書籤、手機殼、手提包、文化衫等衍生產品出售,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文化含量,盡顯“文藝派”。

    總之,採用以上手法,文學期刊多措並舉,可安然度過瓶頸期。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時期融媒體的春天必將到來。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我曾經執迷一般於文學期刊,從八十年代開始,期期必看,家中萬端,《人民文學》、《北方文學》、《小說月報》,《收穫》、《長城》,甚至家鄉的《新港》也樂此不疲。孫犁老的書,王蒙的少共精神,馮驥才的感悟人生的勵志……。都傾向於張承志的《北方的河》,理想、失敗,追求、幻滅,熱情、勞累,感動、鄙夷,快樂、痛苦都伴隨北方的大河的水響,清澈浮冰的撞擊一起奔流起來,化作一首年輕的旋律,一首年輕熱情的歌,激勵著人生,磨礪著意志。這是在那個時代,那個特定的時間空間。

    問題到了今日,文學不是單一的學說,形式多樣,變幻無窮,搞文學的人更是亦如江河日下,魚目混珠,誰去崇拜那些頂著作家頭銜,幹著不是真正作家與作品的人?刊物的掌門人誰能下得了純文學的功夫,不會浮躁與世?甚至文學的掌門人她的著作等身又有幾何?因此文學期刊肯定是瓶頸期,走出瓶頸期的路只能是壓縮期刊數目,讓純文學作品真正入目於讀者的視野中,那樣的話你的文學期刊也就走出了瓶頸期,但是那也不會是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還是那句話,時代變了,文學期刊也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大勢也,江河東去,大浪淘沙,人們認可的東西他一定有生命力。

  • 4 # 石遺

    文學期刊的不景氣,不是因為融媒體的衝擊,而是有諸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文學期刊自身的問題。

    據我的接觸,文學期刊中能夠稱得上文學的大概只有上海、北京兩地的文學期刊,還有天津的小說月報、廣州的花城等少數文學期刊。大多數文學期刊總是想在吸睛上獲得生存。我不是在瞎說,如今發表的文學作品是海量的,但是有幾部小說有閱讀的價值?有幾篇散文為讀者所喜歡?就是得的什麼魯獎、茅獎的小說,能讓廣大讀者所喜歡的也不多。

    文學期刊,無論如何,都不能丟掉文學二字。不能總是責怪華人不愛文學啦。想一想,全中國有14億人,說有幾千萬人或者說有幾百萬人愛文學不會誇張吧。文學期刊能夠吸引住這一部分讀者日子就好過了,為什麼連這都做不到呢?

    我不是文學期刊編輯,我只是一位愛讀文學作品、讀了一輩子文學作品的老讀者。我的看法只是一位老讀者的看法。

  • 5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我很是不明白,

    文學期刊何以進入了瓶頸期。

    和網際網路又有啥關係。。

    我看文學期刊的蕭條和網際網路沒有關係,

    是文學期刊自己的問題。

    看看文學期刊那些低智商的作品,

    就是沒有網際網路,

    這些期刊也該關門大吉。

    文學期刊也好,

    網際網路也好,

    作品質量是根本,

    沒有好的作品,

    網際網路也會完蛋。

    文學期刊期期艾艾,

    把責任推給網際網路,

    就是低智商的表現。

    洛陽紙貴是因為作品好。

    但期刊的婆婆太多,

    哪一個伺候不好都不行,

    文學期刊的徹底完蛋是早晚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乒新帥李隼直言黃海城教練要對孫穎莎的狀態下滑負一定責任,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