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和父母長輩說話聲音很大,有點吼叫的意味,怎麼引導教育他。
12
回覆列表
  • 1 # 牛小歪

    謝邀!孩子偶爾對父母吼幾聲並不是壞事。一可以提醒家長的言行有什麼嚴重的失誤了,二是釋放一下孩子的積鬱與怨憤,有助於心理健康。但如果經常這樣,那就有問題了。根源肯定是家長在孩子幼小時教導無方,寵溺過度,也可能是是夫妻間,長輩間一向缺乏文明溝通的習慣。倘若是後者,那幾乎無解。這樣的家庭,在孩子為人父母之前,不出嚴重傷害事故已屬萬幸!走出這種教養問題陰影的唯一辦法,是從家長自身做起,要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你自己都做不到,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不對你吼叫?

  • 2 # 春夏秋冬SPRING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作為家長,一言一行,都在為孩子作示範、作榜樣。

    當然孩子吼,也反映了孩子的性格暴燥,是孩子的個性體現。對於孩子的正確引導,作為家長和老師都有責任,下面我談以下幾點認識,供參考。

    一、從家庭教育來說。現在的教育家庭,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一些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實際上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早起,接時休息,幫家裡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在家長的陪伴下按時完成作業,不會的及時問,養成愛讀書讀好書作筆記等方面的習慣,對孩子終生收益。我的一位六年級學生,放寒假要求我幫她借書,借作字冰心的書,假期閱讀並做筆記。我覺得這孩子的養成習慣很好也不會和父母吼或大聲說話。

    二、從學校教育來看。環境能影響人是真理。當孩子融入學校大環境中,在班主任老師的淳淳教育下,在優秀的班集體的感化下,相信孩子大聲吼的習慣慢地、潛移默化地會改變。當孩子認識到這是不禮貌的行為時,自然孩子就明白,不再做了。我記得我的表弟小時候特別淘氣,有打架、罵人等不良習慣,我在外地,十多年沒回老家,前年回老家,他已上初三,像女生一樣在自己的書房裡,很羞澀,文靜,真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總之,作為家長和老師,多感化、引導孩子,相信孩子的大聲吼的這一習慣肯定會改變!

    最後願孩子成長快樂,學習進步!

  • 3 # 錢德鑄

    看了題主的題目和描述,我們先得分清楚兩種情況,一是孩子對父母長輩說話聲音大,有吼的意味,那對別人也是不是這種情況呢?二是對外人說話還好,對父母總是吼。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對別人說話也是這樣,就可能說明孩子是一個這樣個性特長的人。生活中說話大聲大氣的不乏其人。我們知道了這個人的特長,也就視為平常,不足為怪了。

    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就說明孩子有了很大積怨或者不滿,要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以上兩種情況,用規勸的方法恐怕都會很難奏效。

    對於第一種情況的孩子,如果想讓他改進一下,我們可以用讓孩子“跌一跤”的教育方式讓他人的反應來治一治他。好比看電影(公共場合),明明這部電影拍得好,孩子已經被深深感染吸引住了,家長在他耳邊說:這電影真無聊,看了讓人倒味口。有個性的孩子一定會按耐不住,為電影申辯幾句。家長急忙搖手製止。這個“大聲”肯定會引來周圍觀看者的目光探詢甚至勸誡,孩子的話會嘎然而止。雖然是家長挖了一個“小坑”,讓孩子跌了一跤,這件事也不太虧人。孩子的欣嘗水平一定得到大家的認同,公共場合的不守紀因為他還是孩子別人也不會太計較,但對於他的教育教訓會讓他記憶深刻,比正面講道理更會使他警鐘長鳴。

    第二種情況,打鐵還得自身硬,先檢查自己、家長雙方是否以身作則做到了語言祥和?對孩子是否惡言糙語?如果都不是,那就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到底有什麼心結一一是積怨,還是不滿?搞清楚原由是前提,接下來散積怨,釋不滿的工作是第二步,接下去是學會並保持平等交流,相互溝通的家長子女關係,我相信,孩子是會祥和下來的。

  • 4 # 一圖說法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色難”。這是孔子作為老師,對弟子之“孝”的一種親身感受。“色”指人的態度。“難”是態度的表現,即為難的情緒。“色難”即一個人從表情上流露出來的對違背自心意願的外在行為的一種情緒化表達方式。

    對家長吼或許是更為明示的色難之象。如何規勸孩子,我試著提供一些小辦法吧。

    一、讚美孩子。

    抑制人性的惡不如揚起人性的善。誇孩子說話溫柔的語調很好聽,孩子還有其他閃亮的品質接著誇,讓孩子誇的不好意思。

    二、尊重孩子。

    孩子吼家長,這或許只是一個映象,從孩子的態度中也影視了我們家長的不足。是不是我們也這樣吼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愛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自己的屬下?所有這些孩子是不是看到了眼裡?導致孩子也學習模仿?

    如果這樣,我們照見自己,好好反省,給孩子坦誠溝通,自我批評。

    還有,孩子既然發吼,心中定有不滿,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將心中的鬱悶化解。

    三、直面傷害。

    也學那位智者家長吧,出去買一包釘子,找一塊木板。給孩子約定,吼人一次,就在木板上釘一顆釘子。改正一次,釘子拔掉一粒。雖然錯誤已改,釘子已拔,但留給木板的窟窟窿窿卻永遠不會抹平。讓孩子直面因態度不好對人的傷害是永久的。

    中國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一個人完成完整的人格,做一個真正的人,這是教育的目的。

  • 5 # 雙寶老媽

    不是簡單的規勸就能讓孩子改變的,應該是以身作則的去感染孩子

    我家也有這個情況,以前孩子說不上三句話就要吼,特別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說不明白就著急幹吼,弄得大家都不開心。幸好我醒悟得比較早,積極的想辦法幫助孩子改正這些壞習慣

    要想讓孩子改掉一個壞習慣,那就要找出這壞習慣的根源所在,連根拔起才能徹底剷除壞毛病

    經過我認真思考總結,我家孩子說話愛吼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性格,他是個急性子,在一歲多學說話的時候,就因為他說的什麼我聽不懂就會特別著急,要說上個兩三次我還沒聽明白他就會大哭大鬧,那時候他經常大哭,因為很多時間我實在是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只好讓他哭不管他,等他哭夠了在說

    第二點就是家庭的影響,這一點非常重要,對孩子的溝通習慣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家就是有說話用吼的習慣,不管是他爺爺說話,還是他婆婆,甚至是他爸爸都是說不上三句就會吼的人。

    其實我也是,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就像一群唾沫滿天飛的烏鴉圍在孩子的身邊,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當然也會成長成烏鴉,甚至是更厲害的烏鴉

    所以第一要改變的人是家長,是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我們家現在有明確規定,只要是不好好說話的人我們都可以選擇不理 不幫他,說話用吼得不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我也嚴肅的跟老公和家裡的老人交代了這個情況,希望他們能為孩子改變改變,儘量語氣緩和的說話,給孩子帶個好榜樣

    然後在告訴孩子,大哭大吼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反而會讓別人更討厭你,我們遇到困難應該積極的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吼,吼是最沒有教養沒有文化的表現

    現在我家孩子變得好多了,很多時候都能控制住自己,我們也在學習控制自己,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改變,而是全家人的轉變

  • 6 # 心寶媽媽聊育兒

    我家孩子從去年下半年也有這樣的苗頭,叫她不應,說她反駁,還學會對我們吼叫。

    等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我才發現平時我們之間的交流已經變成了對吼。

    當孩子對我大聲吼叫時,我會說:你這樣讓我很難過,讓我感覺很受傷。有時孩子會停下來,有時她會更憤怒,甚至說:你也是這麼吼我的,我也很害怕!

    我會問她具體是什麼時候我吼她,但她往往說不出來,只記得我當時兇巴巴的態度。

    孩子的習慣,尤其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時的習慣大多是受父母影響。我自以為及時阻止了孩子犯錯或是教育了孩子的錯誤行為,可孩子只記住了我不好的講話態度。

    之後我就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習慣,有什麼安排或是叫她,走到她跟前說,不再隔著房間叫她。

    她讓我生氣時,我也會告訴孩子:媽媽對你的行為很氣憤,為了我們間的友好相處,我要自己安靜一會兒,一會兒再說。”

    冷靜一下後,我就能更理智地對待她的行為,不再大聲呵斥。

    這樣刻意控制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孩子也很少對我們吼叫,彼此相處的更輕鬆。

  • 7 # 金秋嘉禾

    所有的事情都會有原由,首先從父母的態度改起,如果父母跟孩子說話多以吼的方式,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讓他如何改變?其次,要尊重孩子,做父母的總會自以為是,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去批評孩子,這樣是走不入孩子的內心的,父母要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改變視角,孩子眼裡的世界跟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當雙方不能溝通的時候,就像隔著厚厚的玻璃,只能以嘶吼的方式表達了。

  • 8 # 我是杜佩玉

    其實我們現在社會中的所有矛盾,大多數是出現在交流過程中呢,比如說學校的老師和家庭教育中的主角家長,因為學生的問題發生矛盾的時候,基本上是因為說話的語氣或者溝通表達的方式出現了錯誤。

    前段時間單位裡面有一個家長打了12345,說自己的課本沒有著落,我們不考慮這個課本具體的對錯,之後我打電話瞭解一下家長的要求。

    家長非常氣憤的就是,當詢問到課本的歸屬的時候,學校的老師態度非常冷漠,丟下了幾個冷冰冰的字,我們沒有錯,而不做其他的任何解釋。

    對於教育和其他部門來講,我想應當實行的也是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被稱為首問負責制,首問負責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幫助家長來解決問題,很多家長到學校裡面去辦事情的時候,他不知道去問誰,而首問負責制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即逝,這個人不知道,但是他熟悉應當由誰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一種聰明的措施方案,已解決掉家長與學校老師之間的大多數矛盾。

    當然在這個問題中出現,主要目的還是要表達我們的說話語氣和我們的行為方式,都是密切相關的,孩子從小說話大吼大叫和家長的教育以及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的培養也是有關係的,這不是一種空穴來風的習慣,也不是孩子天然而成的習慣,絕對是家庭教育中所出現的。

    家庭教育可以模仿的行為比較多,夫妻之間的說話方式,夫妻之間的處世之道都是孩子模仿的行為,有些時候可能孩子會從社會外面學習了一些方式,在家庭中表達自己不滿情緒的時候,使用了一種方式,不斷測試家長的忍耐度,其實這些都需要家長自我開始分析,自我剖析,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不是一味的縱容。

    你所描述的這個問題只想送你兩句話,如果教育是萬能的,那麼懲罰就不會存在。

    你如果聽懂了這句話,你就知道對待孩子一些錯誤的行為應當怎麼做呢?

    可能你已經知道了,那就是一種方法,簡單粗暴有效。有些時候道理是講不通的。

    當然還需要看一看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不要在孩子和父母不應當交朋友的時候,和孩子交朋友。也不要在孩子需要朋友的時候,卻是用命令的方式。

  • 9 # 家語幼學

    這個問題,建議從父母身上找答案。

    孩子和父母說話總是吼,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對父母有不滿的情緒。也有可能因為父母,家庭對他來說是安全的,所以,他將他體內積聚的負面情緒發洩到父母身上。

    但,第一個原因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父母夫妻關係,或者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就容易產生不好的情緒。比如父母整天吵架,有時候會提到“都是因為孩子,才受氣”這樣的話,孩子會將父母吵架的原因攬在身上。但是這些問題,他們又還沒有能力去解決,需要消耗他們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和擔憂,久而久之就養成不健康的心理。

    親子關係好的孩子什麼話都願意跟父母說,態度溫和,絕不是用吼這種方式。

    所以,想改變小孩向父母說話用吼的方式:

    (一)夫妻恩賜,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愛,有愛的家庭,孩子脾氣不會差到哪裡去。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說說你家父母恩愛的樣子。有個網友說:不跟惹媽媽生氣,不然爸爸會說他欺負他的女人。

    這讓我看到[尊重]這個詞。夫妻間相互尊重,即使有分歧,也尊重對方的選擇。潛移默化下孩子自然也明白[尊重]的要領。

    (二)多陪孩子

    我們這代人做父母真的不容易,既要打拼事業,又要兼顧家庭。而且現在養小孩跟上一代不一樣,不是餵飽就可以了,還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

    不妨找找原因,是不是平時對孩子要求太嚴厲,總是擔心小孩慢了一步就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上學後的孩子,各種學習壓力,興趣班,他們也覺得很累。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無力改變,只能反抗,吼父母就是其中一個抵抗的情緒。

    做父母,肯定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可是那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多陪陪孩子,聽聽孩子的心裡話。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

    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有過那麼一段經歷,希望父母尊重我們的想法。一旦被反對,我們是不是也會吼回去來捍衛自己的想法?

    用成長的思維看到孩子的問題,順應他們的成長軌跡,有時候做錯了,不一定要上綱上線。做錯了,何嘗不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呢?

    孩子對父母說話靠吼,的確很傷父母的心。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幫助孩子度過心裡的那麼不舒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去設計自己的生意模式?